查看原文
其他

王统照《正是江南好风景》

王统照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正是江南好风景》是近代诗人王统照于1938年春末创作的一首新诗。这首诗由四个诗节组成,诗的第一、二节主要写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给江南村镇带来的种种灾难;诗的第三、四节,意念向新的思路开拓,从描述痛苦和灾难,转向抒写民众的觉醒和抗争。这首诗基调悲而不凄,哀而不伤,表现出诗人深挚的爱国意识和急切的内心期待。
这首诗作于1938年春。时当七七事变后,华北沦亡,上海、南京皆被日寇占领,形势正如中国共产党发表的抗战宣言指出的那样:“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作者为了启示、召唤人世奋起抗战于是创作了这首新诗。
诗人用简洁的笔法,勾勒出几幅令人痛心疾首的怪象,以此来控诉日本侵略者杀人放火的罪行,激发人民抗敌救国的斗志。“到处都弥满搏战尘昏”,硝烟弥漫,战尘滚滚,表现中国人民已经从血泊和耻恨中警醒起来,展开反侵略的斗争。“祭钟从高空撞动”,既写出了生者对死者的祭祀和悼念,也写出了生者誓为死者报仇雪恨的决心。这些描写紧扣一个思想基点,即激励和呼唤那些尚在沉睡仍未觉醒的人(“你”)振奋起来,投入保家卫国的斗争。四个诗节层层递进,渐次高扬,诗人不仅着重描绘一幕幕现实惨剧来唤起国人的抗敌救国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还多处采用诘问句式,让人们在亲切诚挚的反问中深思,从而觉醒、感奋,投入抗日斗争的洪流。这种反诘句式的运用,既增大了诗歌的启示、激励作用,也丰富了它的审美力度。



王统照《正是江南好风景》


正是江南好风景:

几千里的绿芜铺成血茵,

流血飞弹消毁了柔梦般村镇,

耻恨印记烙在每个男女的面纹,

春风,吹散开多少流亡哀训?


正是江南好风景:

桃花血湮没了儿女的碎身,

江流中,腐尸饱涨着怨愤,

火光,远方,近处高烧着红云,

春风,再不肯传送燕雏清音。


正是江南好风景:

到处都弥满搏战尘昏,

一线游丝粘不到游春人的足跟。

朋友,四月天还觉春困?

你,卧在你的国土,

也有你的家乡,你的知亲?


正是江南好风景:

遍山野一片“秋烧”春痕,

谁的梦还牵含着水软山温?

祭钟从高空撞动,滴血红殷,

你,听清否?这钟声——

可还为江南的春日晨昏?




这首诗题目所唤起的想象,是江南春天美好的景象:桃花盛开,绿草成茵,这种动人春色也是人们所希望看到的。然而“七七”事变后,美丽的江南遭到日军铁蹄的蹂躏,“生活于这样苦难的时代,也就是使每个人受到严重考验的时代里,无论在什么地方,所见、闻、思、感的是何等对象,谁能默然无动于衷?”(王统照《江南曲自序》)《正是江南好风景》扣住了1938年春季的时代特点,以江南为背景展开了构思和描写。

全诗由四个诗节组成,每一节首句都用“正是江南好风景”领起,而诗人具体写的却是一幅幅凄惨可怖的景象,“正是江南好风景”一句的反复吟唱,是一句悲愤的反语。
诗歌的第一、二节主要写日军侵华战争给江南村镇带来的种种灾难,诗人以简洁的笔法,勾勒出种种令人痛心疾首的惨象,“绿芜铺成血茵”、“桃花血湮没了儿女的碎身”这两句形象地表现了血染江南的现实,在一片血光中诗人看到“烙在男女面纹上的耻恨”、“饱涨着怨愤的死尸”,虚实相映的描述控诉了日本侵略者杀人放火的罪行,表现了人们对侵略者的痛恨。在前两节诗中“春风”只“吹散流亡的哀讯”,“再不肯传递燕雏清音”,原本和煦的春风显得十分冷飒无情。诗人笔下江南春天的草、花、云、风、村镇,在战争中都不再像从前一样是“柔梦般”的景致。
第三节和第四节,诗人从对痛苦和灾难的描述,转向激发人民的斗志的陈词。“朋友,四月天长还觉春困?”、“谁的梦还牵含着水暖山温?”,由“睡”到“梦”层层递进的诘问,呼唤人们觉醒、抗争,最后一节“祭钟从高空撞动,滴血红殷”,既写出生者对死者的悼念,也写出死者对生者的警示,“你,听清否,这钟声——可还为江南的春日晨昏?”进一步表明如今的钟声已不是昔日江南的暮鼓晨钟,荡出悠扬之音,而成为激励人们保卫家园的战斗指令。
王统照抗战时期的大部分诗歌风格浓烈而又明快,凝炼而又生动。这些诗歌以热烈雄壮的爱国激情,启示、召唤着人民奋起抗战。我们从《正是江南好风景》里,能大体窥见作者这类诗的特色。



推荐阅读:
王统照诗选

舒婷《致橡树》

舒婷《这也是一切》

余光中《乡愁》

余光中《乡愁四韵》

余光中《天问》

卞之琳《断章》

戴望舒《雨巷》

戴望舒《烦忧》

郑愁予《错误》

郑愁予《水手刀》
张枣《跟茨维塔伊娃的对话》

张枣《镜中》

张枣《何人斯》

张枣《历史与欲望》

张枣《空白练习曲》

张枣《杜鹃鸟》

张枣《春秋来信》

张枣《卡夫卡致菲丽丝》

翟永明《黑房间》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