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杜牧集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历任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诗作于开成四年(839),时杜牧除官左补阙赴京,经过和州乌江亭。公元前203年,项羽在垓下被围,战败,至乌江自刎。全诗的意思是:胜败乃兵家常事,很难预先料定。而失败之后能够忍辱负重以重整旗鼓,才称得上真正的男儿。江东有众多豪杰俊才,如果项羽失败而不自杀,卷土重来、反败为胜也是可能的。显然杜牧对项羽的自杀不以为然。杜牧认为项羽刚愎自用,有勇无谋,不能包羞忍耻,缺乏男儿应有的气质,经不起失败的挫折,更缺乏大英雄的远见卓识。不然则应该卷土重来。宋蔡振孙《诗林广记》卷六引谢枋得语:“众言项羽有速亡之罪,牧之独言项羽有可兴之机,亦死中求活意也。”此诗一方面对项羽进行批评与慨叹,同时也反映了杜牧的胸襟与气概,议论出奇立异,富含哲理意味。这首诗通过项羽失败这一具体事件,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死荣辱的另一面看法。从反面宣扬失败不馁、百折不挠的精神。认为为完成事业而委曲求全的精神同样是崇高的。历代咏项羽诗很多,著名的有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王安石《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看法虽不一,但可以互相参照。李清照侧重赞扬生为人杰,死为鬼雄,败而不降,宁死不愧的英雄气概,并寄托自己抗击侵略、收复故土的爱国之情。王安石则指责项羽在政治军事上的种种失误,以至丧尽人心,因此失败已成定局,卷土重来绝不可能。三诗题材相同,而情感迥异,但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题横江馆

孙家兄弟晋龙骧,驰骋功名业帝王。
至竟江山谁是主,苔矶空属钓鱼郎。

这首诗作于开成四年(839)春,其时杜牧入京经和州游横江馆,凭吊古迹。以许浑《酬杜补阙初春雨中泛舟次横江喜裴郎中相迎见寄》诗“江馆维舟为庾公”之江馆参证,知此诗乃杜牧应裴俦之邀游览横江馆之作。参《初春雨中舟次和州横江,裴使君见迎,李赵二秀才同来,因书四韵,兼寄江南许浑先辈》注。诗以横江馆在三国两晋时期煊赫的功业与眼前荒凉的情况比较,生发出江山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



题商山四皓庙一绝

吕氏强梁嗣子柔,我于天性岂恩仇。
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

这首诗作于开成四年(839),时杜牧赴官入京,途经商山,题诗于四皓庙。商山四皓,汉初商山的四个隐士,名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里先生。四人须眉皆白,故称四皓。高祖召之,不应,后高祖欲废太子,吕后用留侯张良计,迎四皓,使辅佐太子。一日四皓侍太子见高祖。高祖曰:“羽翼成矣。”遂辍废太子之议。事见《史记·留侯世家》。这是一首咏史诗,其特点是反说其事,说商山四皓扶助太子,名为安定刘家天下,实际上是促使其尽快灭亡。诗咏四皓,也给当朝统治者提出借鉴,要注意任人唯贤。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武宗会昌二年(842),杜牧出为黄州刺史,四年九月,转池州刺史。黄州有赤壁矶,牧守黄州时曾游此,有感于周瑜赤壁之战事,而作此诗。诗中赤壁,并非赤壁之战时周瑜破曹操之地,只是借黄州赤壁抒怀古之意而已。这首诗表明了杜牧对赤壁之战的看法,认为周瑜的胜利是出于侥幸。如果不是东风相助,孙吴的霸业将成泡影,三国鼎立的局面就不会形成,整个历史也将重写。诗亦隐寓作者怀才不遇的情绪。全诗豪迈俊爽,峭拔劲健,最能代表杜牧绝句的特色。同时议论精辟,对宋诗影响很大。
诗的前二句是兴感之由,后二句因感慨而议论。这首诗在艺术上最成功之处是采用了背面敷粉法。诗人以为导致周瑜战争胜利的因素是东风,但他并不正面描写东风如何帮助周瑜取得胜利,而是从反面着笔,假使东风不给周瑜提供方便,击败南下的曹军,历史将会变成另一个样子。诗人只是将锋利的笔锋一转,就完全改变了战争的形势及周瑜在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把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决定作用的赤壁大战归结为侥幸与偶然。清赵翼说:“杜牧之作诗,恐流于平弱,故措辞必拗峭,立意必奇辟,多作翻案语,无一平正者。”(《瓯北诗话》卷十一)道出了这一特点。这首诗的独到之处还在于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了历史的往事,想到了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赤壁鏖战中的重要人物。最后又以两位女子的命运暗示战争的结局。这两位女子,一是吴国前主孙策的夫人,一是吴军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代表东吴的性命,东吴的尊严。刘永济《唐诗绝句精华》211页:“大抵诗人每喜以一琐细事来指点大事,即如此诗二乔不曾被捉去,固是一小事,然而孙氏霸权,决于此战,正与此小事有关。家国不保,二乔又何能安然无恙。二乔未被捉去,则家国巩固可知。写二乔正是写家国大事。且以二乔立意,可以增加诗之情趣。”也是切中肯綮的解释。
杜牧平生自负知兵,故这首诗中的议论也是他军事上自负之情的流露。侥幸成功的议论,又使人隐约感到他对历史上的周瑜带有一点嘲讽的意味。我们由此想到阮籍登广武城,观楚汉战场时发出的慨叹:“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故杜牧自负之中,也透露出抑郁不平之气,大概就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兰溪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
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

这首诗作于会昌四年(844)暮春。时杜牧在黄州刺史任。诗有原注:“在蕲州西。”蕲州即今湖北蕲春县。兰溪即黄州兰溪镇,镇东有竹林磴,为箬竹山群峰之一,其处多兰,其下有溪,故称兰溪。兰溪镇在黄州南七十里。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九《两兰溪县》条:“兰溪在唐,为两县名。一属蕲州,一属婺州。杜牧之诗‘兰溪春尽碧泱泱’,盖蕲州之兰溪也。杜守黄州作此诗,黄承兰溪下流故耳。”诗中通过兰溪景色的描写与古代所发生事情的联想,抒发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感慨。因兰溪古属楚国,所以联想到屈原有可能由此路而去潇湘。杜牧怀才不遇,与屈原相似,故更加同情屈原,且借屈原以寄慨。



题木兰庙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这首诗约作于会昌四年(844),时杜牧在黄州刺史任。木兰庙在今湖北黄冈西一百零五里木兰山。北朝乐府有《木兰诗》,叙述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为国立功的事迹,杜牧这首诗就是谒庙时题壁之作,赞扬了木兰先国而后家的崇高精神。诗人通过对木兰复杂心理的模拟,并以王昭君作陪衬,揭示了木兰的忠勇精神,并透露出作者的敬慕之情。



登乐游原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这首诗约作于大中四年(850)。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很高,四望宽敞,京都士女多来登临游赏。杜牧登上乐游原,思绪已跨越漫长的岁月,万古之前,千秋万代,人世沧桑,都消失在澹澹的长空中。即使是极为强盛的汉代,也仅存留秋风萧瑟中的寂寞陵园而已。感慨既深刻又沉痛。尤其是前二句,“有包扫一切之慨,犹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诗:‘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若置身阆风之颠,俯视万象,类泡影之明灭也。宋人词‘消沉今古意无穷,尽在长空澹澹飞鸟中’,即袭用此诗”(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208页:“此登高怀古之作。乐游原起汉时,故即汉兴感。首二句已极豪宕。长空澹澹之中,不知销沉几许世代。今日登临,但见孤鸟飞翔,此时诗人,已感慨至深,而语却豪宕。……此诗第三句为一篇之主。盖即就汉代言,亦与万古同其销沉,故曰‘看取汉家何事业’,言试看今日汉家尚有何事可供凭吊,即五陵亦已残破不堪,则他何可问。杨仲弘说绝句多以第三句为主,第三句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以此诗证之益信。”



过勤政楼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勤政楼即勤政务本之楼,在长安兴庆宫内。诗是由今思昔,借勤政楼的颓废而慨叹唐王朝的兴盛已一去不复返。八月初五是玄宗生日,开元十七年由宰相奏请,定为千秋节,“群臣以是日进万寿酒,王公戚里进金镜绶带,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唐会要》卷二九)。但眼下千秋节还在,承露囊已无影无踪。首尾仅仅一个世纪,变化如此之大。诗人以承露囊反映百年的盛衰变化,是以小见大之笔。末二句写眼前景。现在的勤政楼,只是一片荒凉,连宫门上的金铺都长满青苔了。更照应上半“空”字。诗虽四句二十八字,但在感慨之中蕴含着对朝政败坏的暗讽。昔年玄宗建勤政楼,口头上说要“勤政务本”,实则上在玄宗生日的千秋佳节,楼前杂陈百戏,举国欢腾,玄宗渐近晚年,也日益昏聩,以至于安禄山一反,皇帝也做不成了,还谈什么勤政务本。而今勤政楼已成废址,更可反映出此时之政治环境尚不如玄宗时。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开元之勤政楼,在长庆时白乐天过之,已驻马徘徊,及杜牧重游,宜益见颓废。诗言问其名则空称佳节,求其物已无复珠囊,昔年壮丽金铺,经春雨年年,已苔花绣满矣。后人过萤苑诗云:‘闪闪寒磷犹得意,夜深来往豆花丛。’与此诗后二句同意。因废苑荒凉,为萤火、苍苔滋生之地,客子所伤心者,正萤与苔所称意,其荒寂可知矣。”



题魏文贞

蟪蛄宁与雪霜期,贤哲难教俗士知。
可怜贞观太平后,天且不留封德彝。

这首诗用对比的手法,对贞观名臣魏征进行高度的赞颂。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即位四年,曾经慨叹隋末大乱以后,天下一定难以治理好。魏征不同意,认为:“大乱之易治,譬如饥人之易食也。”又说,“贤哲之治,其应如响,期月而可,盖不其难。”当时封德彝大加反对,说魏“书生好虚论,徒乱国家,不可听”。封德彝死后,太宗对大臣说:“此(魏)征劝我行仁义,既效矣,惜不令封德彝见之!”诗即咏此事。由追怀贞观之治,反衬出当时局势之不尽如人意。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这组诗,是杜牧过骊山华清宫时,借历史陈迹而对安史之乱这一影响唐朝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引发的思考。晚唐是内忧外患极为深重的多事之秋,当时的君主都耽于逸乐,没有远虑。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中,追原祸始,对荒淫误国的唐玄宗大加鞭挞,对奢侈贪婪的杨贵妃深刻讽刺,对谋反叛乱的安禄山无情痛击,目的也是给当朝皇帝如唐敬宗之流,敲响警钟。当时社会,世风败坏,统治者“大起宫室,广声色”,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国家衰败的局势随处可见,诗人感慨深沉,故以诗借古讽今。诗人借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的故事,选取几个典型的场景加以艺术概括。诗虽短,却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并具有风神俊爽的艺术美感。第一首尤脍炙人口。前二句描写骊山行宫,富丽深邃,后二句表现玄宗荒淫好色、贵妃恃宠而骄的主题。全诗含蓄、凝练、朴素、精深,显示了极大的艺术魅力。明人谭元春评此诗“可见可思”(《诗归》),确为知言。
关于杨贵妃吃荔枝事,唐时记载不少,而稍有歧异。唐李肇《国史补》卷中说:杨贵妃生于蜀中,喜欢吃鲜荔枝,而南海生产的荔枝,比蜀中要好得多,所以每年都要奔马飞驰以进送。又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天宝间州贡荔枝,到长安色香不变,杨贵妃非常喜欢,唐玄宗为了让杨贵妃高兴,使州县以邮传疾送,七天七夜到达京师,以至于人马僵毙,死望于道,老百姓对此感到非常痛苦。杜牧这首诗所咏的就是此事。他选取杨贵妃吃荔枝一事,与唐代的安史之乱联系起来,不仅具有盛衰之意,更表现了他对历史治乱之迹的深层思考。自从杜牧写这首诗描绘杨贵妃吃荔枝以致误国的行径以后,这个题材引起后人极大的注意,如宋苏轼的《荔枝叹》:“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朴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酸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春申君

烈士思酬国士恩,春申谁与快冤魂。
三千宾客总珠履,欲使何人杀李园。

春申君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公子”之一,以养士著称,但最后为李园所杀。诗即咏春申君的遭遇。诗以对比的手法对春申君的所为进行委婉的讥刺。诗言烈士一诺千金,对于知遇者有恩必报,但是春申君的冤魂有谁来安慰呢!他的门客虽有三千余人,而且待遇很高,但没有一个人出来杀掉春申君仇人李园的。无人杀李园,说明他所养的三千士中无有能者,也都不是烈士,这些人都是中看不中用之徒。由此我们想到宋代王安石在《读孟尝君传》中,称孟尝君所养之士,“皆鸡鸣狗盗之徒”,与杜牧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台城曲二首(其一)

整整复斜斜,隋旂簇晚沙。
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谁怜容足地,却羡井中蛙。

这首诗是杜牧经过台城时怀古之作,描写陈后主荒淫昏庸,以致亡国的悲剧。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澹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笙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这首诗作于开成三年(838)秋。杜牧在开元寺水阁登临凭眺,想到此地曾经有过六朝繁华,如今只见连天的秋草,古今千年,同样是天澹云闲,但人世已经历过多少沧桑!当此风物长存而繁华不再之时,不由想起功成身退、泛舟五湖的范蠡。诗即景抒情,熔写景与怀古于一炉,并赋予深邃的人生哲理,涵容极大,且俊爽明快,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诗以古今盛衰的变迁与宇宙的永恒不变对比,引发深沉的感慨。六朝的繁华胜迹,早已不在,而眼前只有绿草连空,但天澹云闲,则古今一直如此;鸟去鸟来,人歌人哭,突出了世上瞬息变化的生活,而山色水声则暗示自然永恒不变的秩序。初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晚唐罗隐《春日游禅智寺》诗:“花开花谢长如此,人去人来自不同。”宋王禹偁《金陵怀古》诗:“六朝山色情终在,千古江声恨未平。”与此诗同一意绪。清薛雪《一瓢诗话》:“杜牧之晚唐翘楚,名作颇多,而恃才纵笔处亦不少。如《题宣州开元寺水阁》,直造老杜门墙,岂特人称小杜已哉?”清许印芳亦言:“此诗全在景中写情,极洒脱,极含蓄,读之再三,神味益出,与空讲风调者不同。学者须从运实于虚处求之,乃能句中藏句,笔外有笔。若徒揣摩风调,流弊不可胜言矣。”(《瀛奎律髓汇评》卷四)都是对此诗极高的评价。



题武关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这首诗作于开成四年(839)春,时杜牧由宣州赴京取道长江、汉水入京途经武关。武关,在今陕西省商南县西北。战国时楚怀王听信郑袖谗言疏远屈原,以致为秦王欺骗而入武关,秦绝其后,以求割地,最后怀王竟死于秦。诗咏其事。诗人感慨地说:“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尽管今日四海平定之时,也应吸取教训。诗虽咏史,意在为当朝皇帝提供借鉴。



题青云馆

虬蟠千仞剧羊肠,天府由来百二强。
四皓有芝轻汉祖,张仪无地与怀王。
云连帐影萝阴合,枕绕泉声客梦凉。
深处会容高尚者,水苗三顷百株桑。

这首诗作于开成四年(839),时杜牧由宣州赴京途经青云馆。清钱谦益、何焯《唐诗鼓吹注》卷六:“此言商山之高如龙盘屈曲,险于羊肠,乃天府之地,有百二山河之壮,四皓于此采芝,张仪于此拒楚,芳踪胜迹,固彰彰在人耳目者。然是馆也,帐连云而萝阴合,枕绕泉而客梦凉,高人隐居于此,则有农桑之乐,可以忘世,何世驰情于利禄哉!”



过骊山作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亦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着灰时犹未枯。

这首诗是杜牧路过骊山秦始皇墓时有感而作。骊山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距西安七十余里,秦始皇的陵墓就坐落在此处。南倚骊山,北临渭水,景色秀丽,气势雄伟。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即帝位后,征发七十万人,修筑陵墓,“坟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余”,墓中藏满奇珍异宝,并以水银灌注为百川江河大海,以宝石珍珠镶嵌成日月星辰。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点燃后长久不灭。确实是极为豪华而又坚固的地下宫殿。秦始皇下葬后,秦二世为了“防泄大事”,把筑墓工匠全部埋在墓道之中;宫中凡未生育的宫女,全部殉葬。杜牧这首诗,主要评说秦始皇的是非功过。通过对秦始皇荒淫奢侈生活的描写,借古讽今,对唐朝统治者提出警告。与杜牧其他诗相比,末二句显得太刻露、苛酷,应当是少年气盛时的作品。唐代诗人章碣的《焚书坑》诗写道:“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历史昭示后人:愚民政策只能导致自己的灭亡,而人民是不可抗拒的。



西江怀古

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净镜光。
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箠更荒唐。
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
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惟属往来商。

这首诗疑为杜牧开成四年(839)春赴京途中经过西江怀古之作。西江,应指历阳乌江附近的长江。曾国藩《十八家诗钞》卷二十:“注家谓楚人指蜀江为西江,谓从西而下也。愚按诗中苻坚、魏帝等语,殊不似指蜀中者。六朝、隋、唐皆以金陵为江东,历阳为西,厥后,豫章郡夺江西之名,而历阳等处不甚称江西矣。此西江或指乌江言之。”按诗有“上吞巴汉”语,则在汉水之东甚明,故曾说可据。本诗重点在怀范蠡。慨叹世无范蠡,可惜江上好风,总吹财奴。诗人从江上放开眼界,横看“万里”,竖看“千秋”,气魄宏伟。五六两句,写景极佳,清贺裳赞其“尤有江天浩荡之景”(《载酒园诗话又编》)。



华清宫三十韵

绣岭明珠殿,层峦下缭墙。
仰窥雕槛影,犹想赭袍光。
昔帝登封后,中原自古强。
一千年际会,三万里农桑。
几席延尧舜,轩墀立禹汤。
雷霆驰号令,星斗焕文章。
钓筑乘时用,芝兰在处芳。
北扉闲木索,南面富循良。
至道思玄圃,平居厌未央。
钩陈裹岩谷,文陛压青苍。
歌吹千秋节,楼台八月凉。
神仙高缥缈,环佩碎丁当。
泉暖涵窗镜,云娇惹粉囊。
嫩岚滋翠葆,清渭照红妆。
帖泰生灵寿,欢娱岁序长。
月闻仙曲调,霓作舞衣裳。
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乡。
玩兵师汉武,回手倒干将。
鲸鬣掀东海,胡牙揭上阳。
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
倾国留无路,还魂怨有香。
蜀峰横惨澹,秦树远微茫。
鼎重山难转,天扶业更昌。
望贤余故老,花萼旧池塘。
往事人谁问,幽襟泪独伤。
碧檐斜送日,殷叶半凋霜。
迸水倾瑶砌,疏风罅玉房。
尘埃羯鼓索,片段荔枝筐。
鸟啄摧寒木,蜗涎蠹画梁。
孤烟知客恨,遥起泰陵傍。

诗作于大中六年(852),时杜牧为中书舍人。这是一首叙事佳作。诗的开头写出华清宫所处的地理位置,此地壮观雄伟,明丽如画,自古以来就是帝王所居。至唐玄宗时更成为极为繁华之地,三万里农桑繁盛于此,一千年际遇会聚当时。五月,玄宗在骊山高处欢庆自己的生日千秋节,八月,则在华清宫的楼台纳凉,欣赏着邈入云端的仙曲,倾听着丁当入耳的环佩。他与杨贵妃在此地竭尽欢愉,置天下之事于不顾,以至于“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乡”,造成了大乱的结局。至此为诗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则叙述安史之乱发生后,玄宗逃往西川的情景。往日的繁盛与眼前的凋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位失势的老皇帝寂寞悲哀,直至“往事人谁问,幽襟泪独伤”。全诗不着议论,而前后对比鲜明,作者的评判已暗寓其中。最后二句“孤烟知客恨,遥起泰陵傍”,是作者的感叹之语,表明了晚唐士人的心态,对于过去的繁盛的一去不复返,深深地叹息,这是晚唐诗人心理的典型写照,是以旁观者的姿态看待往日的繁盛与眼前的衰败,又失去了中唐诗人那种革新的追求与中兴的希望。这首诗的结构与叙事方式和白居易的《长恨歌》相似,但其主旨却大不相同。白诗侧重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的渲染与描写,而本诗则重在揭露唐玄宗的荒淫享乐以致误国的罪过;白诗表现上较含蓄,而本诗则颇直露,以至于“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乡”,讽刺极为明显而且深刻。杜牧这首诗写出后,温庭筠作《华清宫和杜舍人》诗,但与杜牧诗相比,格调较低,筋骨浅露,而杜牧此作则“铿锵飞动,极叙事之工”(张戒《岁寒堂诗话》)。晚唐诗人才短,多写五七言律绝,而少见古风与长篇排律,即使偶尔为之,亦罕见佳篇。古风律绝兼擅者,仅杜牧与李商隐二人,二人成为晚唐诗坛的领袖人物,原因也在于此。此诗就是杜牧长篇排律的佳作之一。周紫芝《竹坡诗话》以为:“杜牧之《华清宫三十韵》,无一字不可人意。其叙开无一事,意直而词隐,晔然有《骚》《雅》之风。”宋许顗《彦周诗话》:“小杜《华清宫》诗云:‘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乡。’如此天下,焉得不乱?”
山水风景·霜叶红于二月花



江楼

独酌芳春酒,江楼已半醺。
谁惊一行雁,冲断过江云。

诗写江楼之景,比喻孤客飘零的情怀。诗人在江楼独酌,酒已半醺之际,突然见到一行归雁,正冲破江上的云层向北飞去。诗到此戛然而止,颇能引人思索。盖杜牧见到归雁,触动乡心无限。对此归雁,他人不注意,而杜牧却倾注于深情。此诗因雁写怀,有寥落之思。



宣州开元寺南楼

小楼才受一床横,终日看山酒满倾。
可惜和风夜来雨,醉中虚度打窗声。

杜牧开成三年(838)为宣州观察判官,登上开元寺南楼时作此诗。前二句写白天,后二句写夜晚。南楼虽小,却别有洞天,由此处看山,更觉闲逸,加以“酒满倾”,情更独专,大有李白“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之情境。夜晚风吹山雨,敲打着小楼的窗户,发出音乐般的声音,颇有诗意,可惜诗人喝醉了,不能尽情欣赏。这小小的遗憾却更增加了诗的韵味。



题元处士高亭

水接西江天外声,小斋松影拂云平。
何人教我吹长笛,与倚春风弄月明。

这首诗作于开成三年(838)。通过明月春风、江声松影等优美景色的描写,表现宾主二人融合无间的亲密友情。



题水西寺

三日去还住,一生焉再游。
含情碧溪水,重上粲公楼。

唐宣州泾县有水西山,下临泾溪,林壑幽邃,有南齐永明中崇庆寺,俗名水西寺。杜牧这首诗是开成中为宣州幕吏时作。首二句说欲去还留,恐胜赏之不再。后二句进一步申述,谓碧溪之水为我含情,故我登临吟眺,余兴未尽,乃更登高楼。到此补足留恋之意。



齐安郡后池绝句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这首诗约作于会昌三年(843)夏,时杜牧为黄州刺史。诗写夏日之景,优美清新,是写景的佳作。“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以动衬静,写出了后池的幽深和寂静,作者对此独注情感,其百无聊赖之情可以想见。全诗含蓄凝练,情景交融,宛如一幅风景画,而作者的形象就在这幅画中若隐若现。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
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

这组诗约作于会昌三年(843)秋,时杜牧为黄州刺史。这两首诗都是即景抒情之作。第一首写黄州初秋暮景,第二首写雨景。所表现的是淡淡的哀吟。因为杜牧任黄州刺史,是受李德裕的排挤,所以在黄州的心情很不好,他便将这种情绪融注于所描写的草木之中。“绿荷倚恨”,抒发壮志难酬的隐痛。“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表面上不相干,其实作者把哀情移于梧叶之上,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南唐词人冯延巳有《谒金门》词:“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皇帝看了以后问:“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可作杜牧这二句诗的注脚。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二说:“樊川真色真韵,殆欲吞吐中晚千万篇,正亦何必效杜哉!小杜诗‘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亦在南唐‘吹皱一池春水’语之前。”



入茶山下题水口草市绝句

倚溪侵岭多高树,夸酒书旗有小楼。
惊起鸳鸯岂无恨,一双飞去却回头。

这首诗作于大中五年(851),时杜牧为湖州刺史。茶山即湖州顾渚山,以产茶著名。唐茶品虽多,只有湖州紫笋入贡。紫笋生于顾渚山,在湖、常二郡之间。当采茶时,两郡守毕至,最为盛会。唐杜牧诗所谓:“溪尽停蛮棹,旗张卓翠苔。”刘禹锡有诗:“何处人间似仙境?春山携妓采茶时。”这首诗就是杜牧督茶时,游水口草市而作。诗写茶山水口草市之景。尤其是后二句,通过鸳鸯被惊起远飞却又回头顾盼的描写,从侧面表现了茶山的优美与诗人的留恋之情,颇耐讽咏。



寄远

前山极远碧云合,清夜一声白雪微。
欲寄相思千里月,溪边残照雨霏霏。

这首诗前二句写景,前面的山峰已被云彩遮没了,在清幽的夜晚,隐约传来美妙的音乐,高雅动听,引人入胜。后二句是想借明月以寄相思之情,可是当落日一照时又下起了霏霏细雨。全诗在清新俊爽之中透露出淡淡的哀愁,颇有韵味。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是一首写景佳作,笔墨洗练,色彩鲜明,语言简洁,情景逼真。杜牧观察秋景,独赏枫叶之艳,谓红于二月春花,突出地表现了秋天富有生命力的一面,给人以一派生机。杜牧的绝句就是善于在俊爽清丽的语句中给人以豪爽明朗的悠扬情韵,也凝聚着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此诗色彩鲜艳,感情激越。后二句更是千古流传的佳句。清人黄生曰:“诗中有画,此秋山旅行图也。”(《唐诗摘抄》)



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这首诗是杜牧开成二年(837)在扬州时作。禅智寺,在扬州城东十五里,本隋炀帝故宫,后建为寺。其时杜牧的弟弟杜顗患眼病,居于禅智寺,杜牧也告假赴扬州视弟,大概与其弟同居寺中,诗即题寺之作。诗的前六句,写静,是实写,表现出寺庙的清寂幽深。后二句,写动,是虚写,是以动衬静之笔,通过作者的联想与前六句进行对比。这样写的妙处在于,它唤起了读者心田中歌吹繁华的扬州的联想,把它来与现实的禅智寺作比较,相形之下,便突出了禅智寺的幽静。然而作者这样的对比手法,并没有直接搬出歌吹繁华的扬州来描写一番,而是寄托在一种虚写的联想之上,使读者觉得别有一种韵味,也省去了许多笔墨,显得更为简净。杜牧写扬州诗较多,而各有其特色,故清人余成教赞叹“何其善言扬州也”(《石园诗话》卷二)。



村行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
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这首诗作于开成四年(839)春。杜牧由宣州赴官入京,行经南阳时,道中遇雨,就向道旁农家避雨,主人准备饭食殷勤地招待他,他就作了这首诗。首联开门见山,直写道经南阳,次联描写农村秀丽的景色,三联描写农村儿女的生活,尾联写主人的热情招待。本诗虽全用白描,但洋溢着对农村生活风光的热爱与对农家真情的感激。



旅宿

旅宿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湘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这首诗没有收入杜牧的《樊川文集》,仅载于别集。是否确为杜牧所作,后人颇加怀疑。但传诵已久,《唐诗三百首》都加以选录,故本书亦选入。首二句开门见山,“无良伴”言旅宿之孤独,“自悄然”言旅馆之寂静。着“凝情”二字,神态自出。此时之情怀,盖有孤独、寂寞、苦闷、忧虑、感伤等。中四句是写独对寒灯而思念家国之状。对寒灯之影,听断肠之雁,忆远梦之殷,思家书之切,都透露出当时独居旅馆的况味。最后二句以别人门泊渔船,占尽沧江好景,与自己的独在异乡为异客形成鲜明的对比,益增思乡之情。清人范大士评此诗云:“蕴藉耐人吟咏。”(《历代诗发》)



池州弄水亭

清溪望处思悠悠,不独今人古亦愁。
借尔碧波明似镜,照予白发萤如鸥。
江山自美骚人宅,铙鼓长催过客舟。
维有角声吹不断,斜阳横起九峰楼。

这首诗作于会昌六年(846),时杜牧为池州刺史。按此为杜牧佚诗,今传本《樊川文集》《外集》《别集》等均不载,《全唐诗》及《全唐诗补编》等亦未辑入。宋张舜民《画墁集》卷七《郴行录》:“癸未,出大江,逆风,循东岸挽行,可四十里,入峡口。又三四里,入池溪口,宛转行陂泽中,可十余里,次池州弄水亭。杜牧之所创,俯溪流,望齐山,景致清绝,人皆采为图画。亭上石刻,尽载小杜诗篇,诗云(略)。”这首诗是杜牧写景抒情诗的佳作。诗人漫游于池州弄水亭上,思绪却飞向遥远的过去,引发万古之愁情。想到自己老大无成,更生惆怅之感。故清澄如镜的清溪水,照着萤白如鸥的白发,不禁流露出人生如过客的感慨。江山美景,不能改变骚人的命运,悲夫,叹乎!远处的角声,并不能振作骚人的心绪,只有楼前的斜阳与作者一同打发寂寞的时光。



长安杂题长句六首

觚稜金碧照山高,万国珪璋捧赭袍。
舐笔和铅欺贾马,赞功论道鄙萧曹。
东南楼日珠帘卷,西北天宛玉厄豪。
四海一家无一事,将军携镜泣霜毛。

晴云似絮惹低空,紫陌微微弄袖风。
韩嫣金丸莎覆绿,许公鞯汗杏黏红。
烟生窈窕深东第,轮撼流苏下北宫。
自笑苦无楼护智,可怜铅椠竟何功。

雨晴九陌铺江练,岚嫩千峰叠海涛。
南苑草芳眠锦雉,夹城云暖下霓旄。
少年羁络青纹玉,游女花簪紫蒂桃。
江碧柳深人尽醉,一瓢颜巷日孤高。

束带谬趋文石陛,有章曾拜皂囊封。
期严无奈睡留癖,势窘犹为洒泥慵。
偷钓侯家池上雨,醉吟隋寺日沉钟。
九原可作吾谁与?师友琅邪邴曼容。

洪河清渭天池濬,太白终南地轴横。
祥云辉映汉宫紫,春光绣画秦川明。
草妒佳人钿朵色,风回公子玉衔声。
六飞南幸芙蓉苑,十里飘香入夹城。

丰貂长组金张辈,驷马文衣许史家。
白鹿原头回猎骑,紫云楼下醉江花。
九重树影连清汉,万寿山光学翠华。
谁识大君谦让德?一豪名利斗鼃蟆。

这组诗作于大中四年(850),时杜牧在长安为司勋员外郎。这组诗写杜牧在长安的见闻和感受。第一首总写,谓四海承平,国家统一;第二首写权贵之豪华与自己的淡泊自守,具有忧世伤时之意;第三首写长安冶游的习俗,衬出人牧繁富;第四首写自己供职长安的寂寞处境;第五首写长安的形势与风光;第六首写长安的繁华,归结于皇帝的德行。整组诗都以长安的豪奢繁富与自己的寂寞自守相映衬,表现苦闷抑郁的情怀。写来又富丽堂皇,词采繁缛,堪称浑成精妙之作。



街西长句

碧池新涨浴娇鸦,分锁长安富贵家。
游骑偶同人斗酒,名园相倚杏交花。
银鞦袅嘶宛马,绣鞅璁珑走钿车。
一曲将军何处曲,连云芳树日初斜。

清钱谦益、何焯《唐诗鼓吹评注》卷六:“此言长安街西,碧池绿水初涨,可浴娇鸦,而此水分流,则襟带于长安富贵之家已,于是游客来过而斗酒,名园相倚而交花,而侯王之辈,亦且乘宛马走钿车也。此可见街西人物之繁华矣。乃当芳树连云,斜阳欲坠,忽不知笛声何自而来,悠悠情事,此时当复何如哉!”



柳长句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
莫将榆荚共争翠,深感杏花相映红。
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清钱谦益、何焯《唐诗鼓吹评注》卷六:“此言日落更生,水流复返,见春光无尽,而柳亦一年一荣,何有穷时也。夫以此柳含雨,垂垂低拂于巫娥之庙,带风袅袅,斜临于宋玉之门,此因人胜而物亦胜矣。若夫榆荚不能与之并美,杏花斯可与之争妍,古人折柳相赠以志相思,灞上汉南,皆送别之地,而柳植此至多。凡有游宦者,皆将自此而生别离之感也。此身为仕宦,故举游宦以概别离,其他征夫游子,怨女思归,对此生情者,又何不可哉!”
感慨抒怀·啸志歌怀亦自如



题敬爱寺楼

暮景千山雪,春寒百尺楼。
独登还独下,谁会我悠悠。

这首诗作于开成元年(836)春。诗人冒着春寒,登上敬爱寺百尺高楼,欣赏着黄昏时千山雪色,由此而发出感慨。独自上去,又独自下来,心中千头万绪,谁能理解?诗人大和九年(835)在长安为监察御史,其时郑注专权,好友李甘因直言得罪郑注被贬死,杜牧见此情形,就于当年七月移疾分司东都。此诗即表现他在洛阳时苦闷寂寞的心绪。



及第后寄长安故人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

本诗作于大和二年(828),时杜牧二十六岁。本年进士试在东都洛阳举行,放榜后要到西都长安过堂。诗为杜牧及第后将赴长安时作,表现了进士及第后春风得意的心情。按唐制,进士试一般在京城长安举行,正月开考,举子要在前一年年底前抵京,至二月放榜。本年在东都洛阳举行,是变例。未花开,系双关语,一是指二月放榜,其时正是春花未开的时节;按唐制,进士及第之人,还须经过吏部试之后,方能释褐入仕。吏部之试称为“关试”,又叫“过堂”。杜牧还没有过关试,所以说“未花开”。本年关试设在长安,因而杜牧及第后随即就要奔赴长安。唐人及第而未过关试者,称为“新及第进士”,所以晚唐韩仪有《知闻近过关试仪以一篇纪之》诗说:“短行纳了付三铨,休把新衔恼必先。今日便称前进士,好留春色与明年。”



赠终南兰若僧

家在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
禅师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意味长。

这首诗作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据唐孟棨《本事诗·高逸》记载:杜牧弱冠成名,当年又制策登科,名振京邑。曾经与一二同年城南游览,至文公寺,见到一位禅僧拥褐独坐,与之语,其玄言妙旨,咸出意表。问杜姓字,都一一回答。又问:“修何业?”旁边的人以累捷夸奖杜牧。禅僧回头笑着说:“皆不知也。”杜牧对此感叹惊讶,因而写了这首诗相赠。杜牧大和二年二月在洛阳进士及第,三月又中制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这在当时是名动京师的事。杜牧这首诗主要表现的是少年得意的情怀,他一年两中,确实难能可贵。自豪感在叹讶中自然地流露出来。诗中妙处更在于以人事的纷扰与禅门的空寂进行对比,但禅僧不问世事,对轰动京城中事一概不知。“始觉空门意味长”,透露了杜牧对于空门不以为然之意,从侧面反映出他少年时代积极用世的精神。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这首诗作于大中四年(850)年秋。杜牧本年由吏部员外郎出为湖州刺史,将赴任时,登乐游原,遥望昭陵,追怀贞观之治。他即将离京,想到自己宜致身治国,故颇有魏阙之思。但又不足为世用,故只有一麾南去,任其宦海浮沉。这首诗是晚唐社会士人矛盾心理的典型反映。宋叶梦得评此诗说:“此盖不满于当时,故末有‘望昭陵’之句。”(《石林诗话》卷中)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司勋将远宦吴兴,登乐游原而遥望昭陵,追怀贞观,有江湖魏阙之思。前二句诗意尤深,言升平之世,宜致身君国,安得有清闲之味,惟其自顾无能,不足为世用,亦不与世争,始觉其有味也。第二句承首句有味而言,若谓闲中之味,爱天际孤云,无心舒卷,静中之味,爱空山老衲,相对忘言。具如是襟怀,则一麾南去,任其宦海沈浮耳。”所言良是。
王粲《七哀诗》说:“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看似纪实之笔,实有寓意,因为灞陵为汉文帝的陵墓,作者登灞陵而望长安,暗示长安局势大乱,而缅怀汉文帝承平之治。杜牧此诗即袭用《七哀诗》之意。正因为作者对晚唐政局有所不满,才向往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并望昭陵以致其意。这首诗暗用典故而不见斧凿之痕,足见作者匠心之高妙。



和严恽秀才落花

共惜流年留不得,且环流水醉流杯。
无情红艳年年盛,只恨凋零不恨开。

这首诗作于大中五年(851)。严恽,字子重,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全唐诗》卷六一四皮日休《伤严子重诗序》:“余为童在乡校时,简上抄杜舍人牧之集,见有与进士严恽诗。后至吴,一日,有客曰严某,余志其名久矣。遽怀文见造,于是乐得礼而观之。其所为工于七字,往往有轻便柔媚,时可轶骇于常轨。其佳者曰:‘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余美之,讽而未尝殆。生举进士,亦十余计偕,余方冤之,谓乎竟有得于时也。未几,归吴兴,后两月(咸通十一年也),霅人至云:生以疾亡于所居矣。噫!生徒以词闻于士大夫,竟不名而逝,岂止此而湮没耶!江湖间多美材,士君子苟乐退而有文者死,无不为时惜,可胜言哉!”严恽的诗,以落花兴感,表现出对于时光流逝的感伤。杜牧的诗境界更高一层。以落花的无情,反衬出有情人对于时光的珍惜。但无情红艳,年年如此,而人生短暂,只有及时行乐,“且环流水醉流杯”而已。晚年的心境,于此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题禅院

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
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

题一作《醉后题僧院》。写杜牧恬淡闲适之致,当是晚年所作。诗谓十载以来,芳时买醉,未尝辜负时光。今日身当禅床之上,见风吹花落,茶烟轻扬,饮此一杯,以消酒渴,亦谓清福。诗情旷达,境界清幽。清顾乐评曰:“写出才人迟暮不遇,措语蕴藉。”(《万首唐人绝句评》)尤其是“以两种极端不同之境界,作强烈之对照,更不着一感慨语,而感慨全从虚处见出。明是感叹现在之牢落,过去之风华,但于追念之中,不露惋惜,仍写得似若踌躇满志;感叹之中,不露酸辛,仍写似若恬淡自甘,此其妙也”(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296页)。



汴河阻冻

千里长河初冻时,玉珂瑶佩响参差。
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

大运河的汴水一段称为汴河。这首诗通过汴河冬景的描写,寄寓了人世沧桑的感慨。大概是杜牧晚年所作。诗的后二句是既新奇又恰当的比喻,说人生的岁月就好像冰下的河水一样,日夜都在不停地流逝,但人们毫不知觉。故此诗情调虽感伤,但并不颓废。



送隐者一绝

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
公道世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这首诗是杜牧送隐者时所发的感慨,是说世间最公平合理的只有白发,因为在贵人头上也不放过,除此之外,就没有公道可言。诗从侧面对社会不合理现象加以抨击。宋人胡仔称:“盖穷人不偶,遣兴之作也。”(《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五《杜牧之》条)



书怀

满眼青山未得过,镜中无那鬓丝何。
祗言旋老转无事,欲到中年事更多。

这首诗一方面抒发了作者对韶光易逝的感伤,也表现了人到中年,面对各种事务而无所适从的惆怅心情。诗将中年人普遍经历但又不易说出的感受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



洛阳长句二首

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
桥横落照虹堪画,树锁千门鸟自还。
芝盖不来云杳杳,仙舟何处水潺潺。
君王谦让泥金事,苍翠空高万岁山。

天汉东穿白玉京,日华浮动翠光生。
桥边游女佩环委,波底上阳金碧明。
月锁名园孤鹤唳,川酣秋梦凿龙声。
连昌绣岭行宫在,玉辇何时父老迎。

本诗作于开成元年(836),时杜牧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安史之乱后,皇帝不再驾幸东都洛阳,所以宫阙园林久经闲置,十分荒凉。杜牧去年在长安为监察御史,因友人李甘反对郑注、李训而被贬封州司马,他为全身远祸,就移疾分司东都,感到世事浮沉,难以预料,故产生淡泊之心,不汲汲于是非名利,借游览名胜以排遣时光。面对宫阙园林如此荒凉,不禁感叹不已。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繁华永逝之感,渗透于字里行间,既象征着晚唐社会凄凉没落的景象,也表现出诗人的忧愁怅惘的情怀。



感怀诗

高文会隋季,提剑徇天意。
扶持万代人,步骤三皇地。
圣云继之神,神仍用文治。
德泽酌生灵,沉酣薰骨髓。
旄头骑箕尾,风尘蓟门起。
胡兵杀汉兵,尸满咸阳市。
宣皇走豪杰,谈笑开中否。
蟠联两河间,烟萌终不弭。
号为精兵处,齐蔡燕赵魏。
合环千里疆,争为一家事。
逆子嫁虏孙,西邻聘东里。
急热同手足,唱和如宫徵。
法制自作为,礼文争僭拟。
压阶螭斗角,画屋龙交尾。
署纸日替名,分财赏称赐。
刳隍㰹万寻,缭垣叠千雉。
誓将付孱孙,血绝然方已。
九庙仗神灵,四海为输委。
如何七十年,汗赩含羞耻。
韩彭不再生,英卫皆为鬼。
凶门爪牙辈,穰穰如儿戏。
累圣但日吁,阃外将谁寄?
屯田数十万,堤防常慴惴。
急征赴军须,厚赋资凶器。
因隳画一法,且逐随时利。
流品极蒙尨,网罗渐离弛。
夷狄日开张,黎元愈憔悴。
邈矣远太平,萧然尽烦费。
至于贞元末,风流恣绮靡。
艰极泰循来,元和圣天子。
元和圣天子,英明汤武上。
茅茨覆宫殿,封章绽帷帐。
伍旅拔雄儿,梦卜庸真相。
勃云走轰霆,河南一平荡。
继于长庆初,燕赵终舁襁。
携妻负子来,北阙争顿颡。
故老抚儿孙,尔生今有望。
茹鲠喉尚隘,负重力未壮。
坐幄无奇兵,吞舟漏疏网。
骨添蓟垣沙,血涨嘑沲浪。
祗云徒有征,安能问无状。
一日五诸侯,奔亡如鸟往。
取之难梯天,失之易反掌。
苍然太行路,翦翦还榛莽。
关西贱男子,誓肉虏杯羹。
请数系虏事,谁其为我听。
荡荡乾坤大,曈曈日月明。
叱起文武业,可以豁洪溟。
安得封域内,长有扈苗征。
七十里百里,彼亦何常争。
往往念所至,得醉愁苏醒。
韬舌辱壮心,叫阍无助声。
聊书感怀韵,焚之遗贾生。

诗题有原注:“时沧州用兵。”点明所感之事。敬宗宝历二年(826)四月,横海军(治沧州,今属河北)节度使李全略死,其子李同捷擅领留后,不受朝命。次年即文宗大和元年(827)八月,朝廷下诏讨李同捷。大和三年四月斩李同捷。诗即作于大和元年,这时杜牧才二十五岁。他有感于安史乱后,藩镇跋扈的情况,对于朝廷软弱、生民憔悴、兵连祸接、国无宁日的情况深表担忧,也表现出自己有志报国而无从施展抱负的情怀。全诗亦诗亦史,夹叙夹议,可与杜甫的《北征》、李商隐的《行次西郊一百韵》相媲美。清人翁方纲评曰:“小杜《感怀诗》,为沧州用兵作,宜与《罪言》同读。……王荆公云:‘末世篇章有逸才。’其所见者深矣。”(《石洲诗话》卷二)



郡斋独酌

前年鬓生雪,今年鬓带霜。
时节序鳞次,古今同雁行。
甘英穷西海,四万到洛阳。
东南我所见,北可计幽荒。
中画一万国,角角棋布方。
地顽压不穴,天回老不僵。
屈指百万世,过如霹雳忙。
人生落其内,何者为彭殇。
促束自系缚,儒衣宽且长。
旗亭雪中过,敢问当垆娘。
我爱李侍中,摽摽七尺强。
白羽八札弓,䏶压绿檀枪。
风前略横阵,紫髯分两傍。
淮西万虎士,怒目不敢当。
功成赐宴麟德殿,猿超鹘掠广毬场。
三千宫女侧头看,相排踏碎双明珰。
旌竿幖幖旗㸌㸌,意气横鞭归故乡。
我爱朱处士,三吴当中央。
罢亚百顷稻,西风吹半黄。
尚可活乡里,岂唯满囷仓。
后岭翠扑扑,前溪碧泱泱。
雾晓起凫雁,日晚下牛羊。
叔舅欲饮我,社瓮尔来尝。
伯姊子欲归,彼亦有壶浆。
西阡下柳坞,东陌绕荷塘。
姻亲骨肉舍,烟火遥相望。
太守政如水,长官贪似狼。
征输一云毕,任尔自存亡。
我昔造其室,羽仪鸾鹤翔。
交横碧流上,竹映琴书床。
出语无近俗,尧舜禹武汤。
问今天子少,谁人为栋梁?
我曰天子圣,晋公提纪纲。
联兵数十万,附海正诛沧。
谓言大义小不义,取易卷席如探囊。
犀甲吴兵斗弓弩,蛇矛燕骑驰锋芒。
岂知三载几百战,钩车不得望其墙。
答云此山外,有事同胡羌。
谁将国伐叛,话与钓鱼郎。
溪南重回首,一迳出修篁。
尔来十三岁,斯人未曾忘。
往往自抚己,泪下神苍茫。
御史诏分洛,举趾何猖狂。
阙下谏官业,拜疏无文章。
寻僧解幽梦,乞酒缓愁肠。
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
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
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
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
孤吟志在此,自亦笑荒唐。
江郡雨初霁,刀好截秋光。
池边成独酌,拥鼻菊枝香。
醺酣更唱太平曲,仁圣天子寿无疆。

这首诗约作于会昌二年(842),时杜牧任黄州刺史。唐武宗会昌二年(842),杜牧因李德裕的排挤,由比部员外郎出为黄州刺史,到任后有感于自己的身世而作此诗,抒发感慨与志愿。诗从宇宙无尽人生短促写起,说明人活在世上应该洒脱超然。接着描写李光颜与朱处士为国立功,功成身退的事迹,表现自己要为国立功,但不务虚名。最后点明自己要辅佐皇帝,实现天下太平的远大志向。全诗直抒胸臆,襟怀袒露。“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说明自己已有才能与信心把国家治理好,大有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清人翁方纲说:“小杜《感怀诗》,为沧州用兵作,宜与《罪言》同读。《郡斋独酌》诗,意亦在此。王荆公云:‘末世篇章有逸才。’其所见者深矣。”(《石洲诗话》卷二)



题桐叶

去年桐落故溪上,把叶因题归燕诗。
江楼今日送归燕,正是去年题叶时。
叶落燕归真可惜,东流玄发且无期。
笑筵歌席反惆怅,朗月清风见别离。
庄叟彭殇同在梦,陶潜身世两相遗。
一丸五色成虚语,石烂松薪更莫疑。
哆侈不劳文似锦,进趋何必利如锥。
钱神任尔知无敌,酒圣于吾亦庶几。
江畔秋光蟾阁镜,槛前山翠茂陵眉。
樽香轻泛数枝菊,檐影斜侵半局棋。
休指宦游论巧拙,恶将愚直祷神祇。
三吴烟水平生念,宁向闲人道所之。

本诗作于大中五年(851),时杜牧为湖州刺史。诗有“去年桐落故溪上,把叶因题归燕诗。江楼今日送归燕,正是去年题叶时”语,是前一年在故乡长安,本年已至江城。又有“东流玄发且无期”语,应作于晚年。又有“三吴烟水平生念”语,应作于任湖州刺史时。杜牧大中四年(850)在长安为司勋员外郎,转吏部员外郎,秋后出任湖州刺史。故诗作于大中五年。这首诗是杜牧晚年心态的具体表现,前四句旨在怀旧,五、六句旨在叹老,七、八句抒写离别之情,九至十二句表现退隐之志,十三至十六句表现对名利的淡泊,十七句至末尾描写对安闲生活的向往。这也是杜牧出任外郡时,不得意之感的表露。
亲情友谊·碧山终日思无尽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大和末年在扬州为淮南节度掌书记,韩绰为判官,后牧入京为监察御史,韩仍在扬州,杜牧思念他而作此诗,约为开成初年。全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通过扬州胜景的描写,委婉地探问韩绰的近况,表示自己的思念之情,是杜牧笔法的高妙之处。今人或以为此诗写艳情,殊失作者本意。杜牧另有《哭韩绰》诗:“平明送葬上都门,绋翣交横逐去魂。归来冷笑悲身事,唤妇呼儿索酒盆。”赵嘏有《送韩绛归淮南兼谒韩绰先辈》诗。知韩绰曾及进士第,与杜牧同入牛僧孺淮南幕府,为节度判官。



沈下贤

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径苔芜不可寻。
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

诗有“一夕小敷山下梦”句,小敷山在湖州乌程县西南二十里,沈下贤曾在这里住过。故杜牧此诗应是大中四年(850)或五年(851)在湖州刺史任上所作。牧为刺史时,亚之已死,但慕其才名,故到小敷山作诗以凭吊,以抒发对他的景慕与同情。后二句融情入景,清幽之水与明净之月,既是写景又象征沈亚之的怀抱与才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前二句言独行苔径,清咏无人,乃怀沈下贤也。后言重过小敷山下,明月堕襟,水声鸣佩,凝想悠然。诗意若有微波通辞之感,不类《停云》怀友之诗。何风致绰约乃尔!其有哀窈窕、思贤才之意乎!”



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

七子论诗谁似公,曹刘须在指挥中。
荐衡昔日知文举,乞火无人作蒯通。
北极楼台长挂梦,西江波浪远吞空。
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辞满六宫。

这首诗作于会昌五年(845)。时杜牧在池州刺史任。杜牧在诗中激赏张祜的才华,同情张祜怀才不遇的命运。张祜原作为《江上旅泊呈池州杜员外》:“牛渚南来沙岸长,远吟佳句望池阳。野人未必非毛遂,太守还须是孟尝。江郡风流今绝世,杜陵才子旧为郎。不妨酒夜因闲语,别指东乡是醉乡。”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四:“张祜诗云:‘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杜牧赏之,作诗云:‘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辞满六宫。’故郑谷云:‘张生故国三千里,知者惟应杜紫微。’诸贤品题如是,祜之诗名安得不重乎?”本诗中两句本事非常重要,今述之于下:一是“乞火无人作蒯通”。唐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一《荐举不捷》条有记载:“张祜,元和、长庆中,深为令狐文公所知。公镇天平日,自草荐表,令以新旧格诗三百篇随表进献,辞略曰:‘凡制五言,苞以六义,近多放诞,靡有宗师。前件人久在江湖,早工篇什,研机甚苦,搜象颇深,辈流所推,风格罕及。’云云。谨今录新旧格诗三百首,自光顺门进献。望请宣付中书门下。祜至京师,方属元江夏偃仰内庭,上因召问祜之辞藻高下。稹对曰:‘张祜雕虫小巧,壮夫耻而不为者,或奖激之,恐变陛下风教。’上颔之。由是寂寞而归。祜以诗自悼,略曰:‘贺知章口徒劳说,孟浩然身更不疑。’”所记或有所疑,但令狐楚荐张祜被朝中大臣所沮,当有此事,故杜牧诗言之。二是“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辞满六宫”。张祜《孟才人叹一首序》云:“武宗皇帝疾笃,迁便殿,孟才人以歌笙获宠者,密侍左右。上目之曰:‘吾当不讳,尔何为哉?’指笙囊泣曰:‘请以此就缢。’上悯然。复曰:‘妾尝艺歌,请对上歌一曲以泄其愤。’上以恳许之。乃歌‘一声何满子’,气亟立殒。上令医候之,曰:‘脉尚温而肠已绝。’……进士高璩登第年,宴,传于禁伶,明年秋,贡士文多以为之目。大中三年,遇高于由拳,哀话于余,聊为兴叹。”诗曰:“偶因歌态咏娇,传唱宫中十二春。却为一声何满子,下泉须吊旧才人。”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

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这首诗作于会昌六年(846),时杜牧为池州刺史。杜牧会昌四年(844)九月由黄州刺史迁池州刺史,六年(846)九月又迁睦州刺史。张祜会昌五年(845)得知杜牧为池州刺史,特地来拜访,二人相互唱酬。杜牧有感于白居易非难张祜,故作诗以赞美,有“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之句,为张祜鸣不平,也暗寓自己失意的牢骚。九峰楼是池州的风景名胜之一。张祜,字承吉,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寓居姑苏(今江苏苏州)。元和、长庆间,为令狐楚所器重,又客于淮南。大中中卒于丹阳隐居。事迹见《唐才子传》卷六《张祜传》。关于此诗本事,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中《钱塘论》云:“致仕尚书白舍人,初到钱塘,令访牡丹花,独开元寺僧惠澄,近于京师得此花栽,始植于庭,栏围甚密,他处未之有也。时春景方深,僧设油幕以覆其上,牡丹自此东越分而种之也。会徐凝自富春来,未识白公,先题诗曰:‘此花南地知谁种,惭愧僧闲用意栽。海燕解怜频睥睨,胡蜂未识更徘徊。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惟有数苞红幞在,含芳只待舍人来。’白寻到寺看花,乃命徐生同醉而归。时张祜榜舟而至,甚若疏诞,然张、徐二生,未之习稔,各希首荐焉。中舍曰:‘二君论文,若廉、白之斗鼠穴,胜负在于一战也。’遂试《长剑倚天外赋》《余霞散成绮诗》。试讫解送,以徐凝为元,祜其次耳。……先是,李补阙林宗、杜殿中牧与白公辇下较文,具言元白诗体舛杂,而为清苦者见嗤,因兹有恨也。……后杜舍人之守秋浦,与张生为诗酒之交,酷吟祜宫词,亦知钱塘之岁,白有非之论,怀不平之色,为诗二首以高,则曰:‘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又云:‘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辞满六宫。’”杜牧作此诗后,张祜又酬答一首《和杜牧之九华楼见寄》:“孤城高柳晓鸣鸦,风帘半钩清露华。九峰聚翠宿危槛,一夜登高悬冷沙。出岸远晖帆欲落,入溪寒影雁差斜。杜陵归去春应早,莫厌青山谢脁家。”



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

暖云如粉草如茵,独步长堤不见人。
一岭桃花红锦黦,半溪山水碧罗新。
高枝百舌犹欺鸟,带叶梨花独送春。
仲蔚欲知何处在,苦吟林下拂诗尘。

这首诗作于会昌六年(846)春,时杜牧在池州刺史任。张祜会昌五年来池州拜访杜牧,九月二人同登齐山。此诗是与张祜别后,春日寄赠之作。张祜酬诗为《奉和池州杜员外南亭惜春》:“草雾辉辉柳色新,前山差掩黛眉颦。碧溪潮涨碁侵夜,红树花深醉度春。几恨今年时已过,翻悲昨日事成尘。可知屈转江南郡,还就封州咏白。”可参看。



送杜顗赴润州幕

少年才俊赴知音,丞相门栏不觉深。
直道事人男子业,异乡加饭弟兄心。
还须整理韦弦佩,莫独矜夸玳瑁簪。
若去上元怀古去,谢安坟下与沈吟。

杜顗,字胜之,杜牧之弟。大和六年(832)及进士第,授秘书省正字、匦使巡官。李德裕出任镇海军节度使,辟为试协律郎,其时为大和八年(834),这时杜牧在扬州,为淮南节度掌书记。杜顗从长安赴任时,经过扬州,兄弟二人欢会数日。在赴润州时,杜牧作此诗相送。诗对杜顗谆谆劝勉,充满手足之情。并勉励他干一番大事业。“直道”句是杜牧心灵迸发之语,也是他人格精神的具体表现。他告诫杜顗要“直道事人”,就是不阿附权贵,而要行自己正直之道,由此想见杜牧处于晚唐牛李党争极为剧烈的时代,自己又与二党有复杂的人事关系,但终不为两党所左右,保持自己的节操,是多么难能可贵。“异乡”句,虽平淡无奇,但内在感情至为炽热,体贴入微处莫过于此。



初春雨中舟次和州横江,

裴使君见迎,李赵二秀才同来,

因书四韵,兼寄江南许浑先辈

芳草渡头微雨时,万株杨柳拂波垂。
蒲根水暖雁初浴,梅径香寒蜂未知。
辞客倚风吟暗淡,使君回马湿旌旗。
江南仲蔚多情调,怅望春阴几首诗!

这首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初春。时杜牧离开宣城赴京,溯长江,入汉水,经南阳、武关、商山入长安。诗为途次和州时所作,主要表现闲适的情怀。“和州裴使君”是杜牧的姊夫裴俦,他携李赵二秀才同来迎接,故杜牧作诗以记其事,兼寄许浑。诗中“仲蔚”即汉代的隐士张仲蔚,好诗赋,闭门养性,不慕荣名。杜牧借以比许浑,也是自我感情的流露,表现他闲适的情怀。诗中“蒲根水暖雁初浴,梅径香寒蜂未知”,写初春之景,自然贴切,“洒落可诵”(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许浑《丁卯集》卷上有《酬杜补阙初春雨中泛舟次横江喜裴郎中相迎见寄》诗:“江馆维舟为庾公,暖波微渌雨濛濛。红樯迤逦春岩下,朱旆联翩晓树中。柳滴圆波生细浪,梅含香艳吐轻风。郢歌莫问青山吏,鱼在深池鸟在笼。”即酬和之作,可参看。



赠沈学士张歌人

拖袖事当年,郎教唱客前。
断时轻裂玉,收处远缲烟。
孤直云定,光明滴水圆。
泥情迟急管,流恨咽长弦。
吴苑春风起,河桥酒旆悬。
凭君更一醉,家在杜陵边。

本诗作于大和六年,时杜牧三十岁,在宣州幕中。其时杜牧的府主是沈传师,传师之弟述师与歌伎张好好都在宣州,与杜牧都非常要好。张好好善于唱歌,是唐代最著名的歌女之一,宋代王灼《碧鸡漫志》,记载唐时歌女数人,就有张好好。这首诗主要描写好好歌声之动听,分三个层次,一连用了几个非常贴切的比喻,状好好歌声之美;接着写“吴苑春风起,河桥酒旆悬”,是最紧要之笔,以丽景衬歌声,构思新颖别致;最后写听了张好好之歌,触动自己的乡思,又是由景入情之笔。古代诗中,描写音乐及歌声之作,颇为难工。较著名者,有李贺《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等。杜牧此诗也堪称上乘之作。



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

去夏疏雨余,同倚朱栏语。
当时楼下水,今日到何处。
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
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

这首诗作于会昌二年(842)春,时杜牧出守黄州,由京城赴任,途经安州。诗是杜牧寄张文规以表现别后相思之作。诗的妙处在于以草与絮比喻愁绪。恨如春草,愁若柳絮,喻情极为切至。春草长满天涯,状恨之极多;柳絮纷扬空中,喻愁之复杂。这种比喻,在以后的唐宋词人中用得相当普遍。如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长安送友人游湖南

子性剧弘和,愚衷深褊狷。
相舍嚣中,吾过何由鲜。
楚南饶风烟,湘岸苦萦宛。
山密夕阳多,人稀芳草远。
青梅繁枝低,斑笋新梢短。
莫哭葬鱼人,酒醒且眠饭。

这首诗作于大中四年(850),时杜牧在长安。湖南,唐湖南观察使的辖区,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湖南省地。“山密夕阳多,人稀芳草远”是写景的佳句。作者在长安,而写楚地之景,纯属想象之笔。设想友人在夕阳之下的重峦叠嶂中行走,眼见芳草连绵无际,不免使人产生寂寥之感。明丽的景色中透露出作者对友人的惜别、关怀,情绪稍有伤感而不低沉。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小侄名阿宜,未得三尺长。
头圆筋骨紧,两脸明且光。
去岁学官人,竹马绕四廊。
指挥群儿辈,意气何坚刚。
今年始读书,下口三五行。
随兄旦夕去,敛手整衣裳。
去岁冬至日,拜我立我旁。
祝尔愿尔贵,仍且寿命长。
今年我江外,今日生一阳。
忆尔不可见,祝尔倾一觞。
阳德比君子,初生甚微茫。
排阴出九地,万物随开张。
一似小儿学,日就复月将。
勤勤不自已,二十能文章。
仕宦至公相,致君作尧汤。
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
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
多是抚州写,今来五纪强。
尚可与尔读,助尔为贤良。
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
高摘屈宋艳,浓薰班马香。
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
近者四君子,与古争强梁。
愿尔一祝后,读书日日忙。
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
朝庭用文治,大开官职场。
愿尔出门去,取官如驱羊。
吾兄苦好古,学问不可量。
昼居府中治,夜归书满床。
后贵有金玉,必不为汝藏。
崔昭生崔芸,李兼生窟郎。
堆钱一百屋,破散何披猖。
今虽未即死,饿冻几欲僵。
参军与县尉,尘土惊劻勷。
一语不中治,笞棰身满疮。
官罢得丝发,好买百树桑。
税钱未输足,得米不敢尝。
愿尔闻我语,欢喜入心肠。
大明帝宫阙,杜曲我池塘。
我若自潦倒,看汝争翱翔。
总语诸小道,此诗不可忘。

这首诗作于开成五年(840)冬至日,时杜牧三十八岁。前一年,杜牧在京任左补阙,本年乞假赴浔阳看望患眼病的弟弟,冬至日在浔阳度过。这时杜牧的家人和子侄都在京城,故杜牧在节日之中,寄诗于小侄阿宜,勉励其读书与成长。其时阿宜很小,“未得三尺长”,但非常聪明,以至于学着官人,骑着竹马,指挥群儿,意气洋洋。今年开始读书,至于“下口三五行”。这首诗勉励其侄,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读书,以杜牧的祖父杜佑作为典范。杜佑是中唐时的名相,很有经世治国的大略,更以著书立说为己任,他在为抚州刺史时,写了一部《通典》,前后费时三十六年,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专门论述典章制度的通史。到杜牧写这首诗时,已有六十多年了,杜牧一直藏于家中。对于祖宗的事业,堪为典范的有两个方面,一是经世致用的巨著,二是官至宰相的位置。他勉励小侄阿宜的也主要在这两个方面。当然,关于读书,除了家著之外,诗中还说:“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高摘屈宋艳,浓薰班马香。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近者四君子,与古争强梁。”主要是经史和文学书籍。对于本朝的作家,特别推重李杜韩柳,可见杜牧主张读书应当全面发展,不可偏执一隅。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做官,故诗又说:“朝庭用文治,大开官职场。愿尔出门去,取官如驱羊。”这种思想是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决定的。在唐代,读书与人的价值实现的中介主要是应科举考试,以至于做官。杜牧就是走的这条路,因此可以说是切身体会之言。今人往往对杜牧的这种思想进行批评,实则是对古人的苛求。



池州送孟迟先辈

昔子来陵阳,时当苦炎热。
我虽在金台,头角长垂折。
奉披尘意惊,立语平生豁。
寺楼最骞轩,坐送飞鸟没。
一樽中夜酒,半破前峰月。
烟院松飘萧,风廊竹交戛。
时步郭西南,缭径苔圆折。
好鸟响丁丁,小溪光汃汃。
篱落见娉婷,机丝弄哑轧。
烟湿树姿娇,雨余山态活。
仲秋往历阳,同上牛矶歇。
大江吞天去,一练横坤抹。
千帆美满风,晓日殷鲜血。
历阳裴太守,襟韵苦超越。
鞔鼓画麒麟,看君击狂节。
离袖飐应劳,恨粉啼还咽。
明年忝谏官,绿树秦川阔。
子提健笔来,势若夸父渴。
九衢林马挝,千门织车辙。
秦台破心胆,黥阵惊毛发。
子既屈一鸣,余固宜三刖。
慵忧长者来,病怯长街喝。
僧炉风雪夜,相对眠一褐。
暖灰重拥瓶,晓粥还分钵。
青云马生角,黄州使持节。
秦岭望樊川,祗得回头别。
商山四皓祠,心与摴蒲说。
大泽蒹葭风,孤城狐兔窟。
且复考诗书,无因见簪笏。
古训屹如山,古风冷刮骨。
周鼎列瓶罂,荆璧横抛摋。
力尽不可取,忽忽狂歌发。
三年未为苦,两郡非不达。
秋浦倚吴江,去楫飞青鹘。
溪山好画图,洞壑深闺闼。
竹冈森羽林,花坞团宫缬。
景物非不佳,独坐如韝绁。
丹鹊东飞来,喃喃送君札。
呼儿旋供衫,走门空踏袜。
手把一枝物,桂花香带雪。
喜极至无言,笑余翻不悦。
人生直作百岁翁,亦是万古一瞬中。
我欲东召龙伯翁,上天揭取北斗柄。
蓬莱顶上斡海水,水尽到底看海空。
月于何处去,日于何处来?
跳丸相趁走不住,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皆为灰。
酌此一杯酒,与君狂且歌。
离别岂足更关意,衰老相随可奈何!

这首诗作于会昌六年(846),时杜牧为池州刺史。孟迟及第在会昌五年(845),是由于杜牧在池州将其乡贡入京的。可见杜牧对人才的识拔之功。唐朝进士及第后,互相推敬称先辈。故杜牧也是如此。孟迟在当时很有诗名,尤其工写绝句。据诗中所说,开成三年的夏天,杜牧在宣州幕中时,孟迟曾来到宣州拜访他,二人相互游乐,相互谈笑,甚为愉快。同年八月,二人同游宣州当涂县的牛渚山,远望吞天东去的浩瀚长江,如同一条白练横亘大地,更见风帆远去,颇生豪情胜慨。当涂对岸即和州,当时的和州刺史是杜牧姊夫裴俦,杜牧与孟迟,也受到裴俦的热情招待。明年,杜牧为左补阙,孟迟也来应举,但考试失利,杜牧此时在朝中做官,沉沦下僚,也颇不得志,二人为排遣郁闷,常到寺庙同游,并在风雪之夜,住在庙中。后来杜牧做了黄州刺史,与孟迟分别。会昌四年九月迁池州,孟迟来拜访杜牧,杜牧很高兴,就将他和卢嗣立贡举入京。次年都中了进士。唐代中进士第以后,往往要回乡觐省,以后再赴长安,或应制科,或从吏部试,当孟迟赴长安时,杜牧就作了这首诗送他。诗中主要描述二人的情谊,而更值得称道的还在于结尾几句的抒情。杜牧这时在池州僻左,颇不得志,他的出守外州,是朝廷党争、人事倾轧的结果。他那经世治国的抱负远不能实现,加以衰老相催,颇生无可奈何之感,对一世看得很淡漠,认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皆为灰”,只有对酒狂歌,以及时行乐。
情诗恋歌·赢得青楼薄幸名



赠别二首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组诗作于大和九年(835)。大和七年(833),杜牧受淮南节度使牛僧孺之辟,为节度推官、监察御史里行,转掌书记。在扬州供职期间,生活浪漫,常出入于歌楼舞榭之中。本诗是大和九年春调回京城为监察御史,离扬州前夕赠妓之作。据晚唐高彦休《唐阙史》记载:唐中书舍人杜牧,少年时才气横溢,下笔成章。弱冠考取进士,又登制科。他仪态潇洒,性格疏荡。正逢丞相牛僧孺出镇扬州,辟为节度掌书记。杜牧在供职之暇,以宴游为事。扬州是当时的风景胜地,倡楼之上,常常有数以万计的绛纱灯,辉耀罗列于空中,在九里三十步的长街中,珠翠填咽,如同仙境。杜牧驰逐于此,几无虚夕。牛僧孺秘密安排吏卒三十人,便服尾随,暗中保护他。等到他要调到京城做监察御史的时候,牛僧孺在中堂设宴饯送,席间告诫说:“以御史的气概,自己应该能够顺利地走上仕途,但是我经常考虑,你风情不节,有时会伤害身体。”杜牧回答说:“某经常检点自己,不至于到您忧虑的程度。”牛僧孺笑而不答,派侍从取出书匣,拿出一本精制的册子,打开给杜牧看。其中记载的都是僧孺所派吏卒的秘密报告,有数十百条,都是说:某月某日的晚上,杜书记经过某家,无恙;某日的夜间,杜书记宴于某家,无恙。杜牧对此非常惭愧,随即感激涕零,拜谢牛僧孺,并终生不忘。这两首诗的背景大致如此。二诗虽为别妓之作,但都是杜牧真情实感的流露。二诗都用比兴手法,表现作者对于对方的情意。前者偏重于表现对方的美貌,说她娇艳出众,其他的扬州妓女都比不上她,这是对比的手法;又用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形容她的情态,这是比喻的方法。后者侧重别情,前半直接写情。二人过去欢聚一起,自是多情,而今离别,又是无情,心情非常矛盾。究竟是无情还是有情,诗人也感到迷惘了。仔细玩味,都是内心多情,而表现无情,有者只是感伤。有情指欢情,无情指离别。在此离筵之上,都想以笑容来安慰对方,然而又笑不成。因为不得不离别。多情而离别,既无可奈何,又万不得已。所以这“无情”与“有情”四字,包含了诗人无限的委婉曲折的心思。后半比喻言情。二人相对无言,欲笑而不成,只有面前的蜡烛,彻夜长明,似乎替人垂泪。烛本无知,而这里赋予其情,这是诗歌的移情表现,使人的感情更深一层。清黄叔灿《唐诗笺注》:“曰‘却似’,曰‘惟觉’,形容妙矣。下却借蜡烛托寄,曰‘有心’,曰‘替人’,更妙。宋人评牧之诗,豪而艳,宕而丽,其绝句于晚唐中尤为出色。”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窥见晚唐社会的风气以及士子的心理状态,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



遣怀

落拓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这首诗是回忆在扬州幕中放荡不羁的生活,浑如一梦。唐代扬州非常繁华,妓馆甚多,杜牧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纵情声色,流连于歌楼舞榭之中,本诗所谓“扬州梦”即指此事。后人大多认为这首诗是艳诗,然细细玩味,并非如此。因为这首是忆旧之作,故想到年轻时扬州冶游之事,而感慨万千。题曰《遣怀》,则分明是抒发感慨之作。此时杜牧年过四十,回忆以前,或有追悔,或有责备,或有感伤,或有留恋,或有醒悟。往事如烟,不堪回首,这些都不是“艳情”二字所能容纳的。但言情仍然是这首诗的重要方面。刘永济《唐诗绝句精华》称:“次句即落拓之说,诗意言人视己轻也,非谓扬州之妓。三四句转入扬州一梦,徒赢得青楼女妓以薄幸相称,亦以写己落拓无聊之行为也。总之才人不得见重于时之意,发为此诗,读来但见其傲兀不平之态。世称杜牧诗情豪迈,又谓其不为龌龊小谨,即此等诗可见其概。”



叹花

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可怜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这首诗大致作于大中四年(850)杜牧为湖州刺史时。据晚唐人高彦休《唐阙史》记载:杜牧听说吴兴郡多美女,尤其有长眉纤腰貌类神仙者,因此在罢宣州从事任后,专门到吴兴去观赏。当时的湖州刺史颇闻其名,迎接招待非常豪华。杜牧到了湖州,终日痛饮,并观赏府中官妓,说:“善则善矣,但与传说者不很相称。”而对让私选的妓人则说:“美则美矣,但也未惬所愿。”因而想离开湖州。刺史询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说:“愿泛彩舟,让州人纵观,我四处观赏后,将无所恨。”刺史甚为高兴,选择吉日,大办彩舟,而两岸观者如堵,杜牧在此中寻觅,一直无所得。等到傍晚时分,观者渐散,忽然在河曲之岸边见一乡间妇女携带幼女。杜牧说:“此奇色也!”很快将要把母女二人接至彩舟之上,并要与之说话。其女幼小恐惧,很不自安。杜牧说:“今日不必带去,但要约定一个日期。”于是赠送一箱罗帛作为凭据。妇女推辞说:“以后如果不守信用,恐怕女儿受累。”杜牧说:“不然,我现在回到京城,就要求做此州刺史。如果我十年不来,此女可以嫁人。”于是将盟约写在纸上,然后分别。其后十四年,杜牧为湖州刺史。到郡三日,就派人搜访,其女已嫁于人三年,并生了两个儿子。杜牧召其母并反问她:“既然收我的聘礼,为什么不守信用?”其母就出示以前的盟约给杜牧看,并说:“等你十年,不来而后嫁人,嫁了三年,并生了两个儿子。”杜牧沉思片刻说:“说得也有道理!”因赠《叹花》诗一首以抒发其感慨。这首诗不见于杜牧的文集,仅见于别集,故后代学者不少人怀疑是伪作。其实大概是杜牧不满意这类艳情之诗,在临终前焚稿,故在焚中。但这首诗已广泛流传于社会,故宋人所搜集杜牧佚诗,将其录入《别集》。以这首诗与杜牧《遣怀》等诗相比较,风格一致,表明晚唐文人生活放荡浪漫的一面。杜牧在这方面尤为典型,故流传了不少佳话,这首诗也是广泛流传的佳话之一。



李司空席上作

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
忽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成初年杜牧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时。李司空,或说是李愿,或说是李拭,或说是李听,难以确定为谁。这首诗联系着杜牧的一段佳话。据唐人孟棨《本事诗·高逸篇》所载:杜牧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时,李司空罢镇闲居,声伎豪华,为当时第一。洛中名士,都来拜见。李于是大开筵席,当时朝客高流,无不与会。因为杜牧是御史台宪官,不敢邀请。杜牧派座客传达自己愿意参与的意图。李不得已,才发出邀请书。杜牧这时正在对花独酌,也已经酣畅,见到邀请,很快赶来。当时聚会者已饮酒,周围有女奴百余人,皆是绝艺殊色。杜牧独坐于南行,瞪目注视,饮了三大杯酒之后,问李说:“听说有紫云这个人,哪一个是?”李指给杜牧看。杜牧凝视了很长时间,说:“名不虚传,应该送给我。”李低下头暗笑,诸位妓女也回首破颜而笑。杜牧又自饮三爵,朗吟而起说:“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忽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意气闲逸,旁若无人。这首诗也不见于杜牧的《樊川文集》,故后人也疑为伪作。但以杜牧的个性及平时所为来看,也有写这首诗的可能,况且诗的情调与《遣怀》《叹花》等亦颇相似。故仍将其选入。



见吴秀才与池妓别,因成绝句

红烛短时羌笛怨,清歌咽处蜀弦高。
万里分飞两行泪,满江寒雨正萧骚。

这首诗作于杜牧为池州刺史时。吴秀才,名未详。全诗描写的是文人与妓女的离情。前二句写离别时的情景,红烛渐短,夜色已深,羌笛演奏的音乐,如怨如诉,蜀弦高处,歌声正动离情,呜咽感人。在这种情形之下,有情人将要万里分飞,悲怨可以想见。第三句直接描写离情,万里分飞与两行泪,一近一远,两相对比,不仅言情深刻,更给读者展示了较为广阔的境界。第四句是典型的环境描写,以雨滴树木之声衬托离情,更使人想到吴秀才去后,池妓凄凉之景,与二人两地相思之情。这首诗更值得注意的是,它表现了晚唐社会的一个侧面,即文人与妓女的关系,在当时,文人与歌伎或艺伎的关系密切,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并非视为违反名教之事。妓女与秀才的离合,往往会演为极为动人的佳话。故杜牧被视为风流才子,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关。
妇女生活·轻罗小扇扑流萤



奉陵宫人

相如死后无词客,延寿亡来绝画工。
玉颜不是黄金少,泪滴秋山入寿宫。

奉陵制度始于西汉武帝茂陵,见《汉书·贡禹传》。唐时犹遵此制。据《资治通鉴》卷二四九《唐纪》胡三省注:“宋白曰:凡诸帝升遐,宫人无子者,悉遣诣山陵,供奉朝夕,具盥栉,治衾枕,事死如事生。”白居易《新乐府·陵园妾》诗:“陵园妾,颜色如花命如叶。命如叶薄将奈何,一奉寝宫年月多。……山宫一闭无开日,未死此生不令出。”杜牧此诗,不仅对残酷的封建制度进行批判,也对命运悲惨的妇女给予同情。



出宫人二首

闲吹玉殿昭华管,醉折梨园缥蒂花。
十年一梦归人世,绛楼犹封系臂纱。

平阳拊背穿驰道,铜雀分香下璧门。
几向缀珠深殿里,妬抛羞态卧黄昏。

这组诗深刻地揭示了宫人内心的寂寞与痛苦,也给封建制度以有力的抨击。明周侹《唐诗选脉会通评林》:“热极者肠,冷极者意。热极令人欲叫,冷极令人自叹。前追思昔时之虚宠,后叹想今日之空花。盖人生幻世,荣瘁喧寂,总属梦中,何独宫人然?退而犹恋系臂之纱,尤是世人常态。”



宫词二首(其二)

监宫引出暂开门,随例须朝不是恩。
银钥却收金锁合,月明花落又黄昏。

这首诗描写失宠宫女的幽怨之情。宫人闭锁长门,也有出来朝君之例,但必须由监宫领出。“暂开门”表示朝君之不易。而这种朝君只不过是随例而已。因非沐皇恩,故更添愤怨。待重入冷宫,监宫收钥合锁后,此情此景,比不朝君更惨。这时宫女独不成眠,所见者,只有满宫明月,空庭落花,往日凄清之景,又重现目前。全诗不着一“怨”字,但字字怨入骨髓。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五言:“此绝句极佳,意在言外,而幽怨之情自见,不待明言之也。诗贵夫如此,若使人一览而意尽,亦何足道哉!”




三十六宫秋夜深,昭阳歌断信沉沉。
惟应独伴陈皇后,照见长门望幸心。

这是一首宫怨诗。本来非常豪华的宫廷,到了深夜,歌断音沉。只有像陈皇后那样失宠的宫女,彻夜无眠,希望皇帝的临幸。可是皇帝从不临幸,只有多情的明月在伴随着她。诗的妙处便是将明月拟人化,把月的感情与人的感情融为一体,使宫人的怨恨进一步升华。



秋夕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瑶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又收入王建宫词一百首中,误。杜牧诗以拗峭险侧的风格著称于世,而《秋夕》却是典型的清婉平丽之作,代表了另一种风格。诗人巧妙地选取了一个宫女秋夜乘凉的情景,含蓄地表达出她们宫中生活的寂寞、无聊与苦闷。“不明言相怨之情,但以七夕牛女会合之期,坐看不睡,以见独处无郎之意”(刘永济《唐诗绝句精华》216页)。短短二十八字,用白描的手法给读者展示了封建帝王后宫的一个侧面,揭示了这个宫女的内心世界。诗的最成功之处就是将宫女深深的哀怨融化于清丽的夜色之中,并激发无数读者的同情与思索。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二十称杜牧诗“远韵远神”,这首诗最能代表这种特色。



闺情代作

梧桐叶落雁初归,迢递无因寄远衣。
月照石泉金点冷,凤酣箫管玉声微。
佳人力杵秋风处,荡子从征梦寐希。
遥望戍楼天欲晓,满城冬鼓白云飞。

杜牧此诗是代拟之作。闺情,妇女抒发思念远人的感情。清钱谦益、何焯《唐诗鼓吹评注》卷六:“此良人从征代拟闺情而作也。首言秋时寄衣,路远莫致,但见月映流泉,光如金点,玉箫声远,凤吹低迷而已。夫以寄衣极远,故佳人力杵于秋风之外,而既伤迢递,则荡子从征还家之梦亦稀也。然我之所思忆良人者,无时可已,当晓望之际,惟听高城鼓漏之声,而白云飞绕于戍楼尔,此时闺情其何似哉!”



张好好诗

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述师以双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
翠茁凤生尾,丹叶莲含跗。
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
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
吴娃起引赞,低徊映长裾。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
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
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
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
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
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
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
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
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
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
身外任尘土,樽前极欢娱。
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
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
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
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
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
门馆恸哭后,水云秋景初。
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
洒尽满衿泪,短歌聊一书。

这首诗作于大和九年(835)秋。其时杜牧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故于洛阳重见张好好。这首诗主要记述张好好的身世,对她的遭遇深表同情。诗的大部分写张好好姿色美丽、乐技高超以供人娱乐的生活情况。最后写重见好好之后,二人境遇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不禁感慨万千。在诗中,他没有鄙弃这些歌伎,而是流露出深挚的情感与极大的同情,写出了她们的理想与追求,她们的苦闷与悲哀。杜牧这首诗还有自书真迹传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北宋时《宣和书谱》卷九称其书法“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清人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卷二三《书画类》说:“唐杜牧之《张好好诗并序》真迹卷,用硬黄纸,高一尺一寸五分,长六尺四寸,末阙四字,与本集不同者二十许字。”自书诗卷后还有明人董其昌跋语:“樊川此书,深得六朝人气韵,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牧之,亦名家也。”真迹流传至今弥足珍贵,可见杜牧的书法造诣极深,只是被他的诗名所掩盖,故不为世人所知罢了。



杜秋娘诗

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为李锜妾。后锜叛灭,籍之入宫,有宠于景陵。穆宗即位,命秋为皇子傅姆。皇子壮,封漳王。郑注用事,诬丞相欲去异己者,指王为根。王被罪废削,秋因赐归故乡。予过金陵,感其穷且老,为之赋诗。
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
其间杜秋者,不劳朱粉施。
老濞即山铸,后庭千双眉。
秋持玉斝醉,与唱金缕衣。
濞既白首叛,秋亦红泪滋。
吴江落日渡,灞岸绿杨垂。
联裾见天子,盼眄独依依。
椒壁悬锦幕,镜奁蟠蛟螭。
低鬟认新宠,窈袅复融怡。
月上白璧门,桂影凉参差。
金阶露新重,闲捻紫箫吹。
莓苔夹城路,南苑雁初飞。
红粉羽林仗,独赐辟邪旗。
归来煮豹胎,厌饫不能饴。
咸池升日庆,铜雀分香悲。
雷音后车远,事往落花时。
燕禖得皇子,壮发绿。
画堂授傅姆,天人亲捧持。
虎睛珠络褓,金盘犀镇帷。
长杨射熊罴,武帐弄哑咿。
渐抛竹马剧,稍出舞鸡奇。
崭崭整冠佩,侍宴坐瑶池。
眉宇俨图画,神秀射朝辉。
一尺桐偶人,江充知自欺。
王幽矛土削,秋放故乡归。
觚稜拂斗极,回首尚迟迟。
四朝三十载,似梦复疑非。
潼关识旧吏,吏发已如丝。
却唤吴江渡,舟人那得知?
归来四邻改,茂苑草菲菲。
清血洒不尽,仰天知问谁?
寒衣一匹素,夜借邻人机。
我昨金陵过,闻之为歔欷。
自古皆一贯,变化安能推!
夏姬灭两国,逃作巫臣姬。
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
织室魏豹俘,作汉太平基。
误置代籍中,两朝尊母仪。
光武绍高祖,本系生唐儿。
珊瑚破高齐,作婢舂黄糜。
萧后去扬州,突厥为阏氏。
女子固不定,士林亦难期。
射钩后呼父,钓翁王者师。
无国要孟子,有人毁仲尼。
秦因逐客令,柄归丞相斯。
安知魏齐首,见断箦中尸。
给丧蹶张辈,廊庙冠峨危。
珥貂七叶贵,何妨戎虏支。
苏武却生返,邓通终死饥。
主张既难测,翻覆亦其宜1。
地尽有何物,天外复何之?
指何为而捉,足何为而驰?
耳何为而听,目何为而窥?
己身不自晓,此外何思惟!
因倾一樽酒,题作杜秋诗。
愁来独长咏,聊可以自贻。

杜秋娘本是镇海军节度使李锜妾,后李锜叛乱败亡,秋娘被没入宫,有宠于宪宗。宪宗死后,穆宗让她做漳王李凑的傅姆。漳王得罪后,杜秋娘被放归金陵(唐时润州,今江苏镇江)。杜牧于开成二年(837)经过润州时,有感于杜秋娘又穷又老,故作此诗。诗中记述杜秋娘一生的经历,并且抒发人生无常、命运难测的感慨。李商隐《赠司勋杜十三员外》诗:“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洪亮吉更将此诗与白居易《琵琶行》相提并论:“同是才人感沦落,樊川亦赋《杜秋诗》。”(《北江诗话》卷六)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昔人多称其《杜秋诗》,今观之,真如暴涨奔川,略少渟泓澄澈。”清贺贻孙《诗筏》评曰:“层层引喻,层层议论,仍是作《阿房宫赋》本色。遂使汉魏浑涵之意,渐至澌灭。是亦五言古之一变。”



八六子

洞房深。画屏灯照,山色凝翠沉沉。听夜雨冷滴芭蕉,惊断红窗好梦。龙烟细飘绣衾。辞恩久归长信,凤帐萧疏,椒殿闲扃。
辇路苔侵。绣帘垂,迟迟漏传丹禁。蕣华偷悴,翠鬟羞整,愁坐,望处金舆渐远,何时彩仗重临,正消魂。梧桐又移翠阴。

《八六子》是杜牧仅存于今的一首词。唐人的词一般不入文集,故很多诗人作词而流传于今者不多。与杜牧同时的温庭筠,堪称作词大家,其诗文集也不给词以一席地位,故唐人之词主要靠《花间集》《尊前集》等总集保存下来。杜牧的这首词最早见于《尊前集》,参以文集中有不少宫怨的内容,以这首词为杜牧所作,还是可信的。
这首词共九十字,属长调,是杜牧吸取文学新形式进行的一种尝试,因为中晚唐诗采用新声乐曲按拍填词,所作都是小令,作长调者只有杜牧一人。因为杜牧其时能作长调,诗歌又以绝句见长,推知其作小令是有一定数量的,只是没有保存下来。
词的内容是写宫怨,这是晚唐词中常见的题材。一位宫女在洞房的深处,带有绣绘的屏风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出凝翠的山色。她一个人整夜在这里,连做梦都被雨滴芭蕉之声惊破。这种典型的环境衬托出女主人公的寂寞。她是一位失宠的宫妃,远离皇恩,久归长信冷宫。本来是皇帝出入的道路,现在已长满青苔。宫禁之中,静静的长夜,只听到水滴铜壶之声,时间在寂寞中一刻一刻地流过。容华在瞬间憔悴,鬓鬟更懒于修整,只是忧愁地、静静地坐着,愁望远处皇帝的车子渐渐远去,盼望着何时再能重来。正在愁苦销魂之际,见到梧桐树的阴凉又移动了很多,很快又要到达黄昏。词的上片写夜晚,下片写白天,都是细致地表现这位宫妃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
这首词是草创时的作品,就艺术上说,还比较粗疏,稍欠精粹浑融。缪钺先生说:“大凡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创立之初,如何运用此种新体裁以表达情思之艺术手法,还没有在实践中取得丰富经验,所以虽然是很有天才与素养的文学作家,当他偶然尝试新体时,也不免有粗疏之作。”(《灵溪词说》34页)但由杜牧创始之后,长调至北宋以后逐渐蔚为风气,作《八六子》者也很多,其中不乏受杜牧影响而又精粹浑融之作。
羁旅思乡·杜陵芳草岂无家



南陵道中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杜牧大和四年(830)至七年及开成二年(837)、三年曾在宣州为幕吏,诗即作于其间。诗写客子思家之情。首句咏南陵,江水悠悠,颇能引发客子乡思,次句咏江上早秋,更是描写入妙。后二句写当作客他乡,心怀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当前,江楼独倚。由此更引起乡愁。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此诗纯以轻秀之笔,达宛转之思。”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夫此红袖自凭江楼,固不知客心之孤迥;而客心之孤迥,亦本与此红袖无关。是二者固无交涉,客岂不知?然以彼美之悠闲与己之孤迥对照,乃不能不觉其无情而恼人矣。其事无理,其言有情。”



汉江

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
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

这首诗作于开成四年(839)春,时杜牧赴京任左补阙,经过汉江。诗前二句写景,以江鸥之白与江水之绿相映衬,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后二句言情,表现了对岁月流逝的感叹与宦游生活的厌倦。唐人绝句四句全工者很少见,而此诗浑然天成,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题齐安城楼

鸣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这首诗约作于会昌三年(843)秋,时杜牧为黄州刺史。杜牧在黄州,远离故乡长安,有时登上城楼,凭栏而望,不免触动乡思。诗的后二句“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用李白《淮阴书怀寄王宋城》诗“沙墩至梁苑,二十五长亭”意,数字用得恰到好处。俞陛云曰:“烟水迷茫,斜日将沈之际,危楼一角,画角声低,言登临所见也。后二句默数归程,有七十五长亭之远,无路奋飞,安用凭栏极目耶?凡客子登高,乡山遥望,已情所难堪。今言料无归计,不用回头,其心愈苦矣。”(《诗境浅说续编》)



秋浦途中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岸,来时还下杜陵无。

这首诗作于会昌四年(844),时杜牧由黄州刺史转池州,赴任途中。池州治所在秋浦。杜牧会昌四年(844)九月由黄州刺史迁池州刺史,时值深秋。本来任黄州刺史就是受人排挤而外放,现在不仅不能归京,还要更迁池州,赴任时心中非常痛苦,因作此诗。诗以纪实的方式写自己的所见所感。诗中直接表现的是自己的思乡情绪,也暗寓作者想干一番事业而壮志难酬的苦闷。后二句寄情于雁,诗思含蓄委婉。诗虽短,但曲折回环,穷极变化。



朱坡绝句三首

故国池塘倚御渠,江城三诏换鱼书。
贾生辞赋恨流落,只向长沙住岁余。

烟深苔巷唱樵儿,花落寒轻倦客归。
藤岸竹洲相掩映,满池春雨鹈飞。

乳肥春洞生鹅管,沼避回岩势犬牙。
自笑卷怀头角缩,归盘烟磴恰如蜗。

这首诗作于大中三年(849)。时杜牧由睦州刺史入为司勋员外郎,赴京途中忆念故乡而作。杜牧自黄州刺史迁池州,又迁睦州,三州都是临江之地,故诗中有“江城三诏换鱼书”之句。朱坡在长安城南樊川,风景优美,杜牧的祖父杜佑在这里有别墅。《新唐书·杜佑传》:“朱坡樊川,颇治亭观林芿,凿山股泉,与宾客置酒为乐,子弟皆奉朝请,贵盛为一时冠。”杜牧身处江城,思及故园景物,想到汉时贾谊远贬长沙,犹有召还之期,而自己远贬荒州,“三守僻左,七换星霜,拘挛莫伸,抑郁谁诉”(《上吏部高尚书状》)。以贾谊衬托自己,并抒发胸中的愤懑。



新定途中

无端偶效张文纪,下杜乡关别五秋。
重过江南更千里,万山深处一孤舟。

这首诗作于会昌六年(846),杜牧由池州刺史迁睦州刺史,赴任途中。杜牧在朝中被排挤,自会昌二年(842)被外放为黄州刺史,又转池州,至此已首尾五年。这时转为睦州刺史,睦州更在池州之南,离朝廷更远,也离家乡更远,故赴任途中,有感而发,作了这首诗。诗的首句写出官之由。用张纲的典故,以自己与汉代的张纲相比。张纲因敢言直谏被排挤出朝,任广陵太守,杜牧也因品行刚直,不媚事权贵,出为黄州刺史。次句写乡关之思,杜牧家在长安杜陵下杜,这是他一生引以为自豪的,他在出任外官时,也在不断地思念家乡,而这次离家却有五年之久,思乡之情更切。但前二句仍然是铺垫,后二句才写出主旨。思念家乡不仅不能回家,而要重过江南更远千里,客心孤迥已是非常难堪,又在万山深处,一叶孤舟远行,更是极为凄楚。杜牧在睦州刺史任上之不愉快,此诗已奠定了基调。



睦州四韵

州在钓台边,溪山实可怜。
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湲。
好树鸣幽鸟,晴楼入野烟。
残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

这首诗作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暮春,时杜牧在睦州刺史任。诗的前六句写睦州之景,突出其秀丽。末二句表现自己思乡之情,具有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的意趣。清何焯评此诗说:“溪山岂不佳?只韦、杜才地,不堪常置闲处耳。‘残春’、‘中酒’,比年事蹉跎,作用既微,笔力尤横。”(《瀛奎律髓汇评》卷四)



途中一绝

镜中丝发悲来惯,衣上征尘拂渐难。
惆怅江湖钓竿手,却遮西日向长安。

这首诗作于大中五年(851)年秋,杜牧由湖州赴任长安途中。《诗话总龟》卷四四《怨嗟门》引《郡阁雅谈》:“杜牧舍人,罢任浙西郡,道中有诗曰……与杜甫齐名,时号‘大小杜’。”杜牧本年已四十九岁,由外郡调任朝廷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在赴任途中,想到自己长年漂泊在外,而今年已老大,故悲时光之流逝,已成长久的习惯。惟衣上征尘,长年如此,更增添了对故乡的思念。范成大《暮春上塘道中》:“明朝遮日长安道,惭愧江湖钓手闲。”用杜牧诗意。陆游诗:“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可与杜牧诗相发明。



隋堤柳

夹岸垂杨三百里,祗应图画最相宜。
自嫌流落西归疾,不见春风二月时。

这首诗作于大中五年(851),时杜牧自湖州赴长安途中。《太平广记》卷一四四引《感定录》:“唐杜牧自湖州刺史拜中书舍人,题汴河云:‘自嫌流落西归疾,不见春风二月时。’自郡守入为舍人,未为流落,至京果卒。”此言入京后官职微误,因杜牧入京在大中五年(851),官职方郎中、知制诰,至大中六年(852)岁中方迁中书舍人。诗言杜牧归长安途中,面对千里隋堤,风景如画,感到心旷神怡,故特下“图画”二字,最为切当。但这种描写仅是铺垫之笔墨,重在表现思乡的情绪。因为时节还没有到春风二月,隋堤还不是最美的时候,只是自己归心似箭,故不得见二月的隋堤了。




连云接塞添迢递,洒幕侵灯送寂寥。
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

这首诗是杜牧雨夜感慨之作。尤其是后二句,作者巧妙地选取雨打芭蕉,使人彻夜不眠这一特定景象,含蓄地表现自己作客他乡,寂寞无聊与忧愁感伤的心情。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

时牧欲赴官归京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这首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初春,时杜牧迁左补阙,将离宣城赴官入京。杜牧在宣州,与裴坦是同僚,裴亦为判官。开成四年(839)春,裴坦赴舒州办公务,杜牧欲赴京尚未行,故先作诗送之。诗的上半写景,下半抒情。景突出其明丽,情偏重于感伤,实以丽景反衬惆怅。从写景方面说,作者紧扣初春的特点,把日光、泥土、残雪、行人、芳草、马蹄、山路、寺庙、云霞、江村、杨柳有机地搭配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春郊送别图,而惜别之意,自在其中。从抒情方面说,前三联分述,一句写行人,一句写送行人,一个开朗乐观,一个怅惘迷茫,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二句直抒感叹,表现寂寥的情绪。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五赞其“格调既高,语皆隽拔”。



商山麻涧

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
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
秀眉老父对樽酒,茜袖女儿簪野花。
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

这首诗作于开成四年(839)春,时杜牧赴官入京经过商山麻涧。诗前六句写景,后二句抒情。云光岚彩,柔柔垂柳,雉飞鹿过,牛巷鸡埘,加以“芳草远”“春日斜”,真是风景如画。在这种环境之中,“秀眉老父对樽酒”,意气闲逸;“茜袖女儿簪野花”,充满生气。作者见到此情此景,不由想起自己四处宦游,颇感惆怅。故后二句是与前六句对比之词,更透露出作者人世沧桑之感。清人吴闿生评此诗曰:“秀丽如画。”(《唐宋诗举要》卷五引)道出了此诗的佳处。麻涧,《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四《陕西》:“商州熊耳山,州西五十里。山东西各一峰,状如熊耳,因名。……《志》云:自州西三十里逾丹水,有马兰峪,又西十里为野人峪,林谷深僻。又十里为麻涧。涧在熊耳峰下,山涧环抱,厥地宜麻,因名。自麻涧行六十里而至秦岭。”
追忆往事·秋山春雨闲吟处



念昔游

十载飘然绳检外,樽前自献自为酬。
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
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羽林枪。

李白题诗水西寺,古木回岩楼阁风。
半醒半醉游三日,红白花开山雨中。

这组诗约作于开成三年(838)。据宋周紫芝《竹坡诗话》,牧之为宣州幕吏,游泾溪水西寺时留有二小诗,其一为“李白题诗”一首,今载集中。其一云:“三日去还住,一生焉再游。含情碧溪水,重上粲公楼。”杜牧开成二年(837)秋为宣州幕吏,三年(838)冬除左补阙,四年(839)初春离宣州赴京。诗以追忆的方式写往日漂泊游玩的情景。第一首忆江南之游,第二首忆越州之游,第三首忆宣州之游。第一首突出作者潇洒飘逸的性格,宦游江南十载,不受繁琐礼节的束缚,徜徉于山光水色之中,情之所至,辄吟诗遣兴;游踪所及,遍于江南。第二首偏重于写景,但以羽林枪喻大雨,新颖别致。第三首偏重于怀古。宣州水西寺,李白曾游览过,并题诗寺内。李白一生坎坷,浪迹江湖,寄情山水,杜牧其时并不得志,半醒半醉,有类李白。



自宣城赴官上京

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
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把蹉跎访旧游。

这首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初春,时杜牧三十七岁。杜牧于去年冬迁左补阙,本年初春离宣城赴京。清钱谦益、何焯《唐诗鼓吹评注》卷六:“首言潇洒宦游已十余年,无日不淹留杯酒之间,盖因耽饮而乃见其潇洒也。若‘溪声惊梦’、‘杨柳拂头’,皆潇洒之情,是云山之胜莫过宣城,襟韵之高惟余独得,今且还京未免为宦情所绊,不若挂冠而归乃为适志。今虽未遂所愿,终当归隐以寻访旧游也。岂久为名利所羁哉!‘一生休’当非休美之意,言何人一生无高情旷致也,盖襟韵从云山而生,末联正足此句意。”



润州二首

句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醒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谢脁诗中佳丽地,夫差传里水犀军。
城高铁瓮横强弩,柳暗朱楼多梦云。
画角爱飘江北去,钓歌长向月中闻。
扬州尘土试回首,不惜千金借与君。

这组诗是杜牧重游润州时的所见所感。前首回忆昔年曾漫游这千里清秋之地。青苔寺里,马迹冷落;绿水桥边,酒楼繁盛。景象寂寞,而人物犹尚繁华。由此想到南朝文士,例多旷达;东晋士子,雅尚风流。但这些皆无补于世道。故作者在明月之夜,更想长笛一声,愁闻出塞,以建谢玄之功业。后首言谢脁以润州为佳丽之地,夫差以此置水犀之军。而今州城固于铁瓮,而射潮之强弩犹在;柳色暗于朱楼,而云雨之梦魂居多。画角之声,飘江北而去;渔人之唱,向月中而闻。回首扬州风景,当于此艳冶之处,不惜千金,以买笑追欢。二诗览古今于一瞬,更系以深沉的感慨。宋石延年《南朝》诗:“南朝人物尽清贤,不是风流即放言。三百年间即堪笑,绝无人可定中原。”可与此诗相发明。



怀钟陵旧游四首(其三)

十顷平湖堤柳合,岸秋兰芷绿纤纤。
一声明月采莲女,四面朱楼卷画帘。
白鹭烟分光的的,微涟风定翠湉湉。
斜辉更落西山影,千步虹桥气象兼。

这组诗是杜牧怀念江西幕中旧友之作。这里所选第三首,主要回忆当时游湖的情景。清黄叔灿《唐诗笺注》:“此赋湖上景色,宛成图画,风流俊逸,真是牧之本色。‘斜辉’一联,炼句亦奇。”



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

昔事文皇帝,叨官在谏垣。
奏章为得地,齿负明恩。
金虎知难动,毛厘亦耻言。
撩头虽欲吐,到口却成吞。
照胆常悬镜,窥天自戴盆。
周钟既窕槬,黥阵亦瘢痕。
凤阙觚棱影,仙盘晓日暾。
雨晴文石滑,风暖戟衣翻。
每虑号无告,长忧骇不存!
随行惟跼蹐,出语但寒暄。
宫省咽喉任,戈矛羽卫屯。
光尘皆影附,车马定西奔。
亿万持衡价,锱铢挟契论。
堆时过北斗,积处满西园。
接棹隋河溢,连蹄蜀栈刓。
漉空沧海水,搜尽卓王孙。
斗巧猴雕刺,夸索挂跟。
狐威假白额,枭啸得黄昏。
馥馥芝兰圃,森森枳棘藩。
吠声嗾国猘,公议怯膺门。
窜逐诸丞相,苍茫远帝阍。
一为名吉士,谁免吊湘魂?
间世英明主,中兴道德尊。
昆冈怜积火,河汉注清源。
川口堤防决,阴车鬼怪掀。
重云开朗照,九地雪幽冤。
我实刚肠者,形甘短褐髠。
曾经触虿尾,犹得凭熊轩。
杜若芳洲翠,严光钓濑喧。
溪山侵越角,封壤尽吴根。
客恨萦春细,乡愁压思繁。
祝尧千万寿,再拜揖余樽。

这首诗作于杜牧在睦州刺史任上。诗中“杜若芳洲翠,严光钓濑喧。溪山侵越角,封壤尽吴根”,均为睦州景事。故在大中元年(847)至二年间作。诗题言回忆自己在文宗时的所为,实际上集中写甘露之变事。甘露之变是由文宗做后台,李训、郑注策划谋诛宦官,而最后弄巧成拙的悲剧。杜牧对于李训、郑注等人,是持否定态度的。在甘露之变前的文宗大和年间,杜牧与李中敏、李甘等相善,文章趣向大率相类。中敏因旱上言郑注之奸,而李甘以沮注入相而卒于贬所。凡反对郑注、李训皆被斥逐。杜牧在睦州任所,追数往事而作是诗。首言同为谏官,每怀嫉恶之心,继而极言训注之恶,凡得罪者皆以罪贬逐以离朝廷。后来被贬逐者遇明言而昭雪,返归朝廷,而自己仍滞留外郡,心情颇为愁苦。故这首诗的主旨是久抑求伸,希望回归朝廷。这首诗典型地表现出杜牧甘露之变前后的心态及文宗朝的艰难处境。“每虑号无告,长忧骇不存。随行惟跼蹐,出语但寒暄”,就是当时心境的具体表现。甘露之变以前,杜牧具有经世致用的抱负,而在大和九年,刚入朝为监察御史,看到郑注、李训专权,朝廷情况对自己不利,则移疾分司东都。其年十一月,谋诛宦官失败,四宰相被杀,惨祸震惊朝野,文人的心态产生了极大的变化,杜牧也由积极用世而逐渐变为全身远祸的心态。直至宣宗时,已时隔十余年,回忆此事,尚感不寒而栗。因此,这首诗是杜牧思想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作品,是研究杜牧的思想与创作过程时,需要深入挖掘的重要篇章。但古今的研究者对此诗并没有足够的重视,相关选本很少选入,故本书特地拈出。
褒贤刺时·留警朝天者惕然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诗在描写水上夜色的同时,透露出深沉的感慨,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清沈德潜更推为“绝唱”(《唐诗别裁集》卷二十)。近人陈寅恪以为:“此来自江北扬州之歌女,不解陈亡之恨,在其江南故都之地,尚唱靡靡遗音,牧之闻其歌声,因为诗以咏之耳。”(《元白诗笺证稿·新乐府·盐商妇》)可知诗的主旨是针对当时吟诗作曲流于绮靡的风气而发,侧重于听歌时一刹那的感受。首句写景,两个“笼”字,把月、水、沙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使人对水上的月色烟光产生一种朦胧迷茫而又清秀旖旎的美感。次句既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又照应了诗题,并引出后二句诗。后二句意在讽刺歌女,她们不晓亡国之愁恨,竟然隔着江,唱起了《玉树后庭花》!故吴昌祺以为此诗“讥艳曲”,颇为得之。
此诗的第二句“近”字,唐人韦庄《又玄集》选此诗作“寄”,是一个重要异文。我以为作“寄”字较为妥帖。杜牧不是船家,故在秦淮津渡停泊时,当不会在船中食宿,夜间一定是寄宿在酒家。“烟笼寒水月笼沙”也正是在水边酒楼上居高临下所见之景。同时“寄酒家”突出了人物自身的活动。但今传《樊川文集》各本均作“近”,故不擅改。又诗的末二句曾被宋人王安石《桂枝香》词化用:“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李给事二首

一章缄拜皂囊中,慄慄朝廷有古风。
元礼去归缑氏学,江充来见犬台宫。
纷纭白昼惊千古,锧朱殷几一空。
曲突徙薪人不会,海边今作钓鱼翁。

晚发闷还梳,忆君秋醉余。
可怜刘校尉,曾讼石中书。
消长虽殊事,仁贤每见如。
因看鲁褒论,何处是吾庐。

这首诗约作于开成末年。清钱谦益、何焯《唐诗鼓吹评注》卷六:“此因中敏劝早除卷注不听而作也。首言给事皂囊之奏,长有古忠臣之风,惜乎不听乃告归颍阳,则犹李膺之遭党锢而归缑氏已。且郑注见帝于浴室而进谗谀,亦如江充见君于犬台而毁太子,后至甘露之变而纷纭白昼,锧朱殷,其不致危亡几稀矣。以给事先见而帝不悟,如曲突徙薪而不备,故中敏见几而归钓颍阳耳。使早从其语,岂非国家之福哉!”



商山富水驿

益戆犹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
当时物议朱云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这首诗作于开成四年(839)春,时杜牧除官赴京取道长江、汉水,途经商山富水驿。富水驿即阳城驿。阳城(736—805),字亢宗,北平(今河北北平)人。进士及第后隐于中条山。德宗时召为谏议大夫。尝疏留陆贽,力阻裴延龄入相,有直声。改国子司业,出为道州刺史。治民如治家,税赋不能如额,观察使数责让,因弃官归去。杜牧此次赴京任左补阙,亦为谏官,作此诗的目的就是要效法阳城,以敢言直谏为己任。《新唐书·杜牧传》称:“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龌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至。”可与此诗相印证。



早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本诗作于会昌二年(842)八月。唐武宗会昌二年二月,回鹘南侵,突出大同川,转战于云州城门,大肆掳掠,唐王朝下诏发陈许徐汝诸处兵屯于太原、振武、天德,准备第二年春天击退回鹘。这时正是早雁南飞的季节,杜牧在黄州刺史任上,想到北方边境的人民因为回鹘统治者带兵南下,仓皇逃难,颠沛流离,而写了这首忧时感事的诗,表达了对北方饱受异族蹂躏的苦难人民的忧念和对时局的感伤。因为八月还未到深秋,所以用《早雁》标题。全诗用比兴手法,借雁以寄慨,以高超绝妙的艺术手段表达了深厚的同情,颇耐人寻味。这首诗不是一般的咏物诗,而是托物寄慨的抒情诗。表面上似乎句句写雁,实际上句句写人,句句写时局,将身世之感慨、时世之艰难融汇于对征雁的描绘中。清贺裳《载酒园诗话》说此诗“似是寄托之作”,一语切中鹄的。
会昌二年春天,杜牧由比部员外郎外放为黄州刺史。他推测自己由京官外放,是由于宰相李德裕的排挤。并在德裕执政数年中很不得志。黄州是一个穷僻的小州,杜牧又与朝中人事离阔,深感孤独寂寞,如同孤雁一般,不知归期何日。诗的末尾故作慰藉语,谓此州虽小,尚可栖身。杜牧的忧时感事之作,大多直陈时事,而《早雁》却另辟蹊径,通体用比兴手法,全篇以想象贯之。以虚衬实,虚景藏情,虚实结合,曲尽其妙。
时序节令·但将酩酊酬佳节



长安秋望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这首诗写长安远望中的秋景。全诗紧扣“望”字,从地上、空中、山色三个不同的角度选景,意境高远,格调清新,臻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地。尤其是“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二句,真是把终南山的秋景写绝了。清人翁方纲说:“诗不但因时,抑且因地。如杜牧之云:‘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此必是陕西之终南山。若以咏江西之庐山,广东之罗浮,便不是矣。”(《石洲诗话》卷二)这二句形象地表现了终南山的山势与秋天的季节特点,把本来难以比较的南山与秋色互相比配,互相烘托,说成要比个高下似的。读者至此也就无不置于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中了。所以后人誉此诗为“警绝”之作(陈师道《后山诗话》)。
杜甫《王阆州筵奉酬十一舅惜别之作》,有“千崖秋气高”之句,令人分不清何者是山崖,何者是秋气,只觉得浑然一体,高远无极。杜牧“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把二者分开来写,使之互相对比,互相映衬,有形的南山衬托出抽象缥缈的秋气,明净的秋色辉映着峻拔高耸的南山,同一意象运用不同的处理手段,各臻其妙。



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题曰“江南春”,则着意描写千里江南的锦绣春色,触发了诗人吊古伤今的感慨。诗的前二句写景,后二句言情。由大好的春色而引起吊古伤今的感慨,也隐约透露出诗人对人生青春不长驻的叹息。是一首感伤情调比较浓重的抒情诗。诗的前半从横的方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广阔无边与丰富多彩,后半则从纵的方面有感于昔日的繁盛、今日的衰败,是大好春色的一种反跌。正因如此,才在峭健中又有风流华美之致,体现出俊爽的风格,成为杜牧的代表作品。刘永济《唐诗绝句精华》209页称:“此诗乃杜牧游江南时,感于景物之繁丽,追想南朝盛日,遂有此作。”
关于这首诗,古代曾有过糊涂的解释。明杨慎《升庵诗话》以为“千”应改为“十”,因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清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则反驳说:“即作十里,亦未必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翕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何说较为精当。



七夕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这首诗不见于杜牧《樊川文集》,连《外集》《别集》都不载,是否确为杜牧所作,尚值得探讨,然《全唐诗》作为补遗收入杜牧诗中,故暂且作为杜牧诗。本诗记事名篇,立意奇警,又似别有所托。作者在诗中极力表现的是一个“恨”字,有聚会之恨,有离别之恨,而归根结底是对拆散他们的天帝之恨。诗意层层推进。为了表现“恨”,诗人着力于“聚”与“别”的对照,用“未抵”将恨升华,又用“最”将恨推向极致。《新唐书》说杜牧“刚直有奇节”,然“困踬不自振”,颇有抑郁不平之气。此诗大概是他借牛郎织女的故事抒发自己的感慨,暗寓对时局的不满情绪。所表现的是自己内心深处那不可遏止而又无法排遣之恨。



初冬夜饮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

诗人在初冬雪夜,小饮一杯,聊遣客中况味。“淮阳多病”,用汉代汲黯事。据《汉书·汲黯传》,汲黯屡次犯颜直谏,后拜淮阳太守,谢不受印。泣曰:“臣常有狗马之心,今病,力不能任郡事。”后卒于淮阳任所。杜牧用此典故,情调非常感伤。后二句用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诗意,情调更为凄婉。



齐安郡晚秋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欲散,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惟有蓑翁坐钓鱼。

这首诗约作于会昌三年(843),时杜牧在黄州刺史任。作者守黄州,是被人排挤出朝的,因而颇有投闲置散之感。诗写外放之后的寂寞苦闷情怀,也透露出闲逸的情思。且通过古今对比,抒发人世沧桑之感。“柳岸风来”“云容水态”,写齐安郡之景;“啸志歌怀”“酒醒孤枕”,抒作者失意之情;“野人居”“棋欲散”,状闲逸之态。最后“可怜赤壁争雄渡,惟有蓑翁坐钓鱼”,通过古今对比,抒发人世沧桑之感。清人金圣叹说:“此诗写尽世间无味,三复读之,不胜叹息。”(《选批唐诗》卷五下)钱谦益、何焯也说:“有不胜其感慨者,忆昔郡之赤壁,吴魏争雄其下,今者霸图寂寞,江山俨然,惟有渔翁垂钓而已,然则盛衰兴废,感慨可胜道哉!”(《唐诗鼓吹评注》卷六)



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这首诗作于会昌五年(845)重阳日。张祜会昌五年(845)来池州拜访杜牧,九月九日与杜牧同登齐山,牧作此诗,张祜也和作一首《和杜牧之齐山登高》:“秋溪南岸菊霏霏,急管繁弦对落晖。红叶树深山径断,碧云江静浦帆稀。不堪孙盛嘲时笑,愿送王弘醉夜归。流落正怜芳意在,砧声徒促授寒衣。”齐山在今安徽贵池县东南。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要登高饮菊花酒。杜牧与张祜都怀才不遇,同病相怜,故九日登齐山时,感慨万千,因而此诗是抒发愤慨之作。但杜牧却故作旷达语,抑郁的情思难以排遣,而又不得不强自排遣。全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向被推为佳作。近人吴闿生称此诗:“感慨苍茫,小杜最佳之作。”(《唐宋诗举要》卷五引)后来继作者甚多,宋吴仲复《齐山》:“却自牧之赋诗后,每逢秋至菊含情。”明喻璧《游齐山》:“江涵秋影携壶处,千载人犹说牧之。”



湖南正初招李郢秀才

行乐及时时已晚,对酒当歌歌不成。
千里暮山重叠翠,一溪寒水浅深情。
高人以饮为忙事,浮世除诗尽强名。
看著白芽欲吐,雪舟相访胜闲行。

这首诗作于大中五年(851)正月初一,时杜牧为湖州刺史。李郢有《和湖州杜员外白洲见忆》诗:“白亭上一阳生,谢脁新裁锦绣成。千嶂雪消溪影绿,几家梅绽海波清。已知鸥鸟长来狎,可许汀洲独有名?多愧龙门重招引,即抛田舍棹舟行!”即酬和之作。这首诗是表达杜牧晚年心境的典型作品。正月初一是中国古来最为盛大的节日,这一天,千家万户庆贺新年的到来,常常载歌载舞。而杜牧这首诗却想行乐及时,但又赶不上时光,欲对酒当歌,也很难成事。大概是他经过了多年的弃逐,好容易盼到一朝回朝,但朝中非常复杂,并非理想之所,故于大中四年秋后,又主动要求出守湖州。在湖州的第一个春节就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对一个尚未及第的秀才李郢倾诉心曲。“高人以饮为忙事,浮世除诗尽强名”,是经历了人世沧桑后的看破红尘之语,从中也可以窥见晚唐士人的心态及其对诗歌的影响。



正初奉酬歙州刺史邢群

翠岩千尺倚溪斜,曾得严光作钓家。
越嶂远分丁字水,腊梅迟见二年花。
明时刀尺君须用,幽处田园我有涯。
一壑风烟阳羡里,解龟休去路非赊。

本诗作于大中二年(848)正月一日。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前四句言各州之景,后四句言情,皆佳句也。”邢群是杜牧的友人,在此之前,写了一首诗给杜牧,即《郡中有怀寄睦州员外杜十三兄》:“城枕溪流更浅斜,丽谯连带邑人家。经冬野菜青青色,未腊山梅处处花。虽免嶂云生岭上,永无音信至天涯。如今岁晏从羁滞,心喜弹冠事不赊。”杜牧收到邢群诗后,就作了这首诗奉酬。诗的前四句写睦州的景色,翠岩千尺而倚溪流斜转,这正是绝好的隐居之地,故古代著名的隐者严光就在这里,并留下著名的钓台。这里万山叠嶂,溪流屈曲,而作者在这里已有二年。第五句勉励邢群做官掌权,为国效力;第六、七、八句写自己的志趣,要解印辞官,退隐田园。
国家兴亡·听取满城歌舞曲



今皇帝陛下一诏征兵,不日功集,河湟

诸郡,次第归降,臣获睹圣功,辄献歌咏

捷书皆应睿谋期,十万曾无一镞遗。
汉武惭夸朔方地,宣王休道太原师。
威加塞外寒来早,恩入河源冻合迟。
听取满城歌舞曲,凉州声韵喜参差。

这首诗作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当时吐蕃内乱,久陷于河湟地区的汉人发动起义,唐朝廷也出兵响应,数月之间,收复了三州七关,河湟地区人民归回祖国。八月,河湟地区千余人到长安,唐宣宗在延喜门迎接,他们当众脱去胡服,换上汉装,观者皆欢呼雀跃。杜牧睹此圣功,故作这首诗。全诗赞扬了宣宗收复河湟的功业,表现了作者爱国主义的热情。



河湟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皆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惟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唐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吐蕃乘机侵略河湟一带,对唐王朝造成极大的威胁,当地人民也长期遭受奴役。具有忧国忧民热情与经邦济世抱负的杜牧,对于吐蕃统治者侵占的河湟地区,一直很关心。这首诗是杜牧的感时之作,表达了关怀国家命运,要求收复失地的愿望。诗在艺术上的成就首先是精于用典。第一句用张良借箸代筹事,第三句用晁错被斩事,第四句用黄帝乘龙事,其意都是对河湟没有收复表示叹惜;第五、六句用苏武牧羊事,对沦陷区人民的白发丹心表示赞许。这样使得全诗典雅凝重,别有风韵。其次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分承对比的方法。第三句承第一句,第四句承第二句,分咏和合咏结合,显得跌宕有致俊爽不群,在结构上更紧凑。再次是用对比手法。一是将当时朝廷统治者和前朝宪宗李纯、宰相元载加以比较,暗寓当时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二以君臣们收复失地的愿望与结果的反差对比;三是将统治者沉溺于来自河湟的凉州歌舞,与沦陷地区百姓的艰难处境及其坚贞的爱国之心对比,暗寓统治者的不思进取;四是以艰难百姓与富贵闲人对比。通体不着一字议论,然一褒一贬,爱憎分明。其缺陷在于首句过于质朴,缺乏文采,故后人不甚赞赏。



奉和白相公圣德和平,致兹休运,岁终

功就,合咏盛明,呈上三相公长句四韵

行看腊破好时光,万寿南山对未央!
黠戛可汗修职贡,文思天子复河湟。
应须日御西巡狩,不假星弧北射狼。
吉甫裁诗歌盛业,一篇江汉美宣王。

这首诗作于大中三年(849),这一年的二月,吐蕃内乱,陇西人民以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等七关来归。朝廷以太仆卿陆耽为宣谕使,诏泾原、灵武、凤翔、邠宁、振武皆出兵应接。六月,泾原节度使康季荣取原州及石六等六关。七月,灵武节度使朱叔明取安乐州,邠宁节度使张君绪取萧关,凤翔节度使李玭取秦州。八月,河陇收复后,老幼千余人来长安,脱胡服,易汉服,宣宗登延喜门楼见之,皆舞蹈呼万岁。杜牧亲睹其盛,曾作《今皇帝陛下一诏征兵,不日功集,河湟诸郡,次第归降,臣获睹圣功,辄献歌咏》诗。年底,宰相白敏中作《贺收秦原诸州诗》,马植、魏扶、崔铉都有和作,杜牧此时正在京为司勋员外郎,故作此诗以歌颂。全诗主要是写唐宣宗收复河湟的功业,末二句用尹吉甫作《江汉》诗歌颂周宣王的典故,歌颂白敏中等宰相辅佐唐宣宗功绩。
论诗论艺·天外凤凰谁得髓



读韩杜集

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
天外凤凰谁得髓,无人解合续弦胶。

韩即韩愈,杜即杜甫。中唐、盛唐时期的大文学家。杜牧诗文深受杜甫、韩愈的影响,这首诗就是杜牧写读韩杜集的感受,表现了对韩、杜文学成就的推崇。诗的前二句是正面抒写自己的感受。后二句是侧面描写,用奇特的比喻,说明无人能够继续杜甫与韩愈在诗文上的高度成就。全诗四句,两处用典,但不见生涩,可见杜牧作绝句的功力。诗的第三句,不言“凤啄”,而言“凤髓”,是死典活用,别具韵味。宋何薳《春渚纪闻》卷七《牧之诗误》条:“《十洲记》载,凤麟洲上多麟凤,人取凤咮及麟角合煎为胶,号集贤胶,又名连金泥。汉武帝时,西国王使至,献胶四两,尝于上林续弦者是也。而杜牧之诗有‘天上凤凰难得髓,无人解合续弦胶’,恐‘髓’字误,然髓亦安可为胶也。”未免过于拘泥。
杜牧这首诗,一方面表现对杜、韩的钦佩,另一方面也是针对当时的文风有感而发。晚唐时期,伤时的诗篇日趋减少,代之而来的是“纤艳不逞”的“淫言媟语”。散文创作更趋于形式主义倾向,骈文再度统治文坛。杜牧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作文是“铺陈功业,称较短长”(《上安州崔相公启》),颇有力矫时弊之意。本诗正是他文学主张与文学实践的具体表现。



屏风绝句

屏风周昉画纤腰,岁久丹青色半销。
斜倚玉窗鸾发女,拂尘犹自妒娇娆。

这是一首题屏风画的诗。这幅画是唐朝大画家周昉所作。其画最擅长表现上层妇女的日常生活,故用之屏风较多。杜牧这首题画之作,前二句是正面描写,后二句是侧面描写。由倚窗少妇见到画中之人,顿生嫉妒之心,从而衬托出画之高妙。这是深一层的写法。读者由此可以想见,周昉“丹青色半销”的旧画尚且如此,则当其初画成时,其魅力就可想而知了。



雪晴访赵嘏街西所居三韵

命代风骚将,谁登李杜坛。
少陵鲸海动,翰苑鹤天寒。
今日访君还有意,二条冰雪独来看。

这首诗是杜牧称赞友人赵嘏之作。赵嘏字承祐,是晚唐的著名诗人,因其名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而被时人称为“赵倚楼”。杜牧认为在当时诗坛上,赵嘏的地位就像盛唐时期的李白与杜甫一样,当然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这首诗最值得重视的是杜牧对于李白与杜甫的推崇以及对于二人诗歌风格的认识。他认为李杜是盛唐诗坛上独领风骚的大诗人,这就确定了二人崇高的地位。“少陵鲸海动,翰苑鹤天寒”,用两个贴切的比喻表现出二人诗歌的风格特征。杜甫诗深沉浑厚,如同大海鲸翻;李白的诗飘逸俊爽,如同独鹤冲天。从杜牧对于李、杜诗歌的看法,我们可以体会出唐人对本朝诗人的认识。(胡 可 先)




推荐阅读:

屈原离骚》

屈原《天问》

屈原《九歌》

屈原《九章》

屈原《渔父》

屈原《远游》

屈原《招魂》

屈原《卜居

屈原《大招》

宋玉《九辩》

贾谊《惜誓》

淮南小山《招隐士》

东方朔《七谏》

庄忌《哀时命》

王褒《九怀》

刘向《九叹》

王逸《九思》

诗经·国风·周南

诗经·国风·召南

诗经·国风·邶风

诗经·国风·鄘风

诗经·国风·卫风

诗经·国风·王风

诗经·国风·郑风

诗经·国风·齐风

诗经·国风·魏风

诗经·国风·唐风

诗经·国风·秦风

诗经·国风·陈风

诗经·国风·桧风

诗经·国风·曹风

诗经·国风·豳风

诗经·小雅·鹿鸣之什

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

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

诗经·小雅·谷风之什

诗经·小雅·甫田之什

诗经·小雅·鱼藻之什

诗经·大雅·文王之什

诗经·大雅·生民之什

诗经·大雅·荡之什

诗经·周颂·清庙之什

诗经·周颂·臣工之什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元曲三百首

钱钟书《宋诗选注》①

钱钟书《宋诗选注》②

李白诗全集①

李白诗全集②

李白诗全集③

杜甫诗全集①

杜甫诗全集②

杜甫诗全集③

白居易诗全集①

白居易诗全集②

王维诗词全集

李商隐诗全集

李商隐集㈠

李商隐集㈡

鱼玄机诗全集

李煜诗词全集

李煜词品读

杜牧诗全集

欧阳修词全集

贾岛诗全集

柳宗元诗全集

谢灵运诗全集

陶渊明诗全集

辛弃疾词㈠

辛弃疾词㈡

辛弃疾词㈢

苏轼词

苏轼集㈠

苏轼集㈡

纳兰容若诗词全集

纳兰性德词全集

仓央嘉措情诗66首

苏轼诗词集

李清照诗词90首

李清照词品读

贾岛诗全集

秦观词全集

毛泽东诗词全集

曹操诗词集

曹植诗全集

李世民诗选

红楼梦诗词全集

魏诗

汉诗

齐诗

宋诗

梁诗

晋诗

陈诗

李白《峨眉山月歌》

李白《长相思》

杜甫《兵车行》

杜甫《望岳》

白居易《长恨歌》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少年行》(其一)

李商隐《夜雨寄北》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清照《如梦令》

苏轼《沁园春》

辛弃疾《念奴娇》


一棹春风一叶舟 一纶茧缕一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