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僧:玄奘——不畏艰险取经天竺,传播佛教饮誉华夏
古代高僧:玄奘——不畏艰险取经天竺,传播佛教饮誉华夏
作者:冉万里
一幼年出家
玄奘(600—664),俗名陈袆,河南缑氏县(今河南偃师县)人, 生于一个官僚家庭。相传他是后汉时颍川郡许县(今河南许昌市东)人陈仲弓的后裔,其祖上几代都曾在朝廷为官。高祖陈湛,北魏时的清河太守;曾祖陈山,北魏时的征东将军、南阳郡开国公;祖父陈康,北齐时的国子博士;父亲陈惠,也曾为隋王朝的江陵县令,后解职还乡。陈惠一共生有四个儿子,次子陈素,出家后法号长捷,第四子即玄奘。
隋开皇二十年(600),玄奘出生于缑氏县凤凰谷陈村(今为陈河村),那是一个依山临水的小村落,位于著名的少林寺西北的山岭下 面。不幸的是,当玄奘五岁之时,他的母亲便离开了人世,这对玄奘幼小的心灵来说,不能不是一个打击。早年出家的二哥,既精通佛教经 典,又熟读老庄,人称“释门栋干”。在玄奘十岁之时,其父亲陈惠不幸病故,年幼的玄奘便随二哥一同去了东都洛阳净土寺。
玄奘自幼便聪明过人,自从进了净土寺之后,便在二哥长捷的指导下学习佛经。玄奘不仅聪明,而且十分好学,对佛经发生了浓厚的兴 趣,十一岁时便能背诵出《维摩经》、《法华经》,并且能以佛教戒律要求自己。
有一天,净土寺的僧众在诵经做功课,时间长了,僧人中便有人走了神,此时又赶上住持不在,僧众中便有人放下手中的佛经,谈论起一些与佛经内容无关的有趣事情。正当他们谈得兴致浓厚之时,忽然听见一个孩子的声音:“佛经上不是说过,出家要远离世俗吗?你们怎能不追求佛法,做这种无聊的游戏呢?这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众位僧人抬头循声望去,只见他们面前站着一个神色凛然、面容清俊的男孩。此情此景,让那些僧人羞愧不已,谈笑之声顿失,又认真做起功课来。
隋大业八年(612),隋大理卿郑善果奉皇帝之敕在洛阳收度少年僧人,但玄奘因年纪太小,未被录取,于是他便怏然徘徊于公门之侧。
当郑善果偶尔见到玄奘之后,看到他年纪虽小,但气宇轩昂,一表人才,大为惊异,就问:“你为何出家?”
玄奘答道:“为了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听了玄奘的回答,郑善果深嘉其志,破格收度了他,并向自己的同僚夸奖玄奘说:“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也许是苍天有眼,郑善果的几句话竟然说中了玄奘以后的伟大成就。
玄奘从此便正式出家了,这一年他恰好十三岁。
在出家之初,玄奘和他二哥长捷同住在洛阳净土寺。寺里有一位景法师在讲《涅槃经》,玄奘便和二哥长捷一起学习,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后来,寺里又有一位严法师在讲《摄大乘论》,玄奘也是每讲必听,听完后便认真思索其中的佛理。每当众人还对法师所宣讲的佛经有所疑惑之时,玄奘已能够升座讲法了,而且讲得头头是道,令众僧慨叹不已。
正当玄奘醉心佛法,勤奋学习之际,由于隋炀帝的暴政而使天下大乱,洛阳一带成了当时的混乱中心,这使得玄奘再也在洛阳呆不下去 了。于是,玄奘和二哥长捷一起离开洛阳,来到京师长安。他们是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来到长安的,由于唐王朝国基初创,全国尚未平
定,统治者还顾不到发展佛教事业,这不免使玄奘有所失望。但值得庆幸的是,当他们听说长安有个叫道基的法师道法高深,便前往求教,并且住在了庄严寺。玄奘的聪明和智慧使道基非常吃惊,道基不无慨叹地说:“我过去曾游历过许多地方,却从来没有见过如此聪明的少年!”
玄奘和二哥长捷在长安学习佛法之时,又听说蜀地比较安宁,而且许多著名的法师都避居那里,于是他们便经由汉中一带而南人成都。即就是前往成都的途中,虽然条件那么艰苦,但玄奘也从未荒废过学习。当时的成都相对于其它地方而言,的的确确是个世外桃源,既未受战争的影响,且环境优美,加之高僧云集,一时间竟然成了宣扬佛法的中心。玄奘在成都期间,听道基法师讲《毗昙》,听宝暹讲《摄论》, 听震法师讲《迦延》,且一听不忘,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奇迹。通过学 习,数年之间,玄奘竟然熟悉了佛学各部的学说。他说出的话,都表达了深刻的佛理,如同修行了多年的高僧一样。当时,婆沙论、杂心论 等,在东方流传极广,而且版本众多,每论大约有十多种,玄奘对不同的版本都能熟记于心,并且不会产生混乱,还能论述不同版本在论述佛理上的得失,众僧对他天才般的智慧感到非常惊讶。
在蜀地,当时有个高僧,精通《摄论》,人们称他为“难加人”,向他学习佛法的人很多,但他所讲述的《摄论》达十二种之多,非常繁 杂。这个高僧还有个习惯,他喜欢边讲边让众人修炼阅读。然而,由于经义繁杂,听讲者都感到很混乱,可玄奘一听就记住了,而且没有一点儿错误。当玄奘上座讲述之时,引用《摄论》中的论述竟然不用看书, 好像他已研究了很长时间。
玄奘和成都的因缘真是不浅,唐高祖武德五年(622),他在成都受了具足戒(即大戒),成为一个完备的佛教僧人,这一年他二十三 岁。同时,玄奘在蜀地遍求佛法,名声大震,但他并不因此而满足,他立志要学遍华夏大地,以求得正法。他说:“学习佛经贵在理解佛经的奥妙之义,重在修持求证。如果只在一个地方学习,是不能求得佛经的精髓的。”为此,玄奘决定离蜀北行,去各地学习佛法。大约在武德六年(623),玄奘不顾二哥长捷的一再挽留,沿长江而下,到达荆州(今湖北江陵县),住在天皇寺,在此为听众讲说《摄论》、《毗昙》,大约过了一夏一冬。武德七年(624),玄奘又沿长江而下,过扬州等地,折而北上,直达赵州(今河北赵县),从道深法师学习《成实论》。武德八年(625),玄奘来到相州(今河南安阳市),从慧休学习《杂心》和《摄论》,然后来到长安,住在大觉寺,这时是武德八年(625)年底。玄奘每到一处,因其勤奋好学,从而名声远播。
武德九年(626)这一年,玄奘留在长安跟随道岳学习《俱舍论》,后又跟从法常和僧辩学习《摄大乘论》,还跟随玄会学习《涅 槃》。从玄奘出家至这时,见诸记载的,他就拜了十三个法师为师,其勤奋好学可见一斑。
玄奘第二次到长安之时,其景象已今非昔比,高僧荟萃,佛学昌 盛。玄奘与众僧切磋佛学,学业大有长进,并深得当时佛学权威法常、僧辩两大法师的赏识,他们称赞玄奘为“释门千里之驹”。唐太宗贞观元年(627),这一年玄奘二十八岁,经过多年的勤奋努力,他终于脱颖而出,成为佛教界的一个后起之秀。
当时,仆射宋萧璃非常佩服玄奘的才华,他奏请皇帝,让玄奘住在庄严寺。玄奘对他说:“我周游吴蜀,走遍燕赵,历访周秦各地,为的是学习佛法。现在流行的佛法,我已蕴藏于胸中。但我国的法师所讲的义理,常常各执己见,派别纷争,对佛法的广泛流传极为不利。我想亲自阅读原始的佛教经典,然后再回到中土传播,这样才能使佛法得到振兴。我为此已准备将生命置于度外,誓死求得正法。”玄奘的这一席话,反映了他前往天竺取经的想法和决心。
二艰难西行
的确,诚如玄奘所言,自从佛教传入我国以后,随着人们对佛教经论学习的推广和深入,产生了许多疑问,玄奘也是产生疑问者之一。对此,玄奘曾到处访师请教,但其中的一些问题仍然得不到圆满的解决。
在这许多问题之中,比较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由印度传来的佛教经籍不够齐全,好多疑难之处未能得到解决;二是佛教里面本来就有派别之分,而当时我国自南北朝长期的分裂之后,各地的佛教徒分头研习佛学,往往发生不同的解释,不知应该怎样寻求一致的答案。在这样的情形之下,玄奘便产生了亲自前往佛教发源地印度的决心,以便在那里搜集经本,并向印度的佛教宗师直接请求解释疑难。
对于聪明而又坚毅的玄奘来说,取经的想法一旦产生,他便决定冲破一切困难,准备进行他那伟大的旅行,远去印度访求佛教典籍,寻觅佛陀的遗训。由于路途遥远,玄奘便考虑和其他人结伴而行。但当时唐王朝建国不久,西北方的国界还在伊吾(今新疆哈密市)东南一带,沿边受到突厥的严重威胁,所以玄奘和他的同伴虽然屡屡上奏朝廷,请求出国西游,都未被批准。但玄奘并未因此而灰心丧气,他一面学习各种蕃语,一面仍然积极准备西行。其时间大体上是武德九年(626)和贞观元年(627)前半年的事情。
中国有句俗语:有志者事竟成。贞观元年(627),关中、关东、陇右、河南等地发生饥荒,唐太宗下诏僧俗人等四出避地觅食。于是, 玄奘便借这个机会,夹杂在饥民队伍中向西而去,开始了他那漫长而又艰难的征程。
玄奘由长安出发之后,沿途经过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今甘肃兰州市),来到凉州(今甘肃武威)。凉州地处要冲,是河西一带的大都会,不断有西域各国的商人们来往。玄奘在凉州期间,一面登坛讲经,一面了解情况。当时,由于突厥的威胁,朝廷命令禁止百姓私自出国,凉州都督李大亮行禁极严,当他得知玄奘要西行之时,便迫令其东归。后来,玄奘在慧威法师的帮助之下,溜出了凉州城,昼伏夜行,露宿风餐,向瓜州(今甘肃安西东南)进发。
瓜州是唐朝最西面的一个城镇,当时的瓜州刺史独孤达,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当玄奘来到瓜州之后,受到了独孤达殷勤的款待。玄奘在瓜州停了一个多月,打听西行的路径,了解到瓜州北面五十余里有条瓠瓜盧河(即疏勒河),河的南岸就是玉门关,是去西域的必由之路。在玉门关外西北方向,设有五座烽火台,均有官兵守望。各烽火台之间相距百里,其间尽是沙漠荒丘,只有烽火台附近才有水草。过了烽火台,就是莫贺延碛(今甘肃安西与新疆哈密之间的大戈壁),号称“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更无水草。在瓜州之时,玄奘的马不幸死去,使他一时难以成行。这时,凉州发出的追捕玄奘的公文已到瓜州,要求沿途州县官吏捉拿玄奘,押遣京师。瓜州有个叫李昌的官吏,被玄奘立志去印度取经的精神所感动,当面撕毁公文,促他赶快西行。玄奘不敢怠 慢,当即购买马匹,备办物资,但却苦于无人引路。
就在玄奘大为着急之时,正巧有个叫石槃陀的胡人,愿意送玄奘过五个烽火台。第二天,石槃陀带着一个骑着瘦老的赤色马的老翁来见玄奘。石槃陀告诉玄奘,这个老翁对西域的路极熟,曾去伊吾(今新疆哈密)三十余次。那个老翁说:“西路险恶异常,沙河阻隔,又有鬼魅热风,遇到就要丧命。众多同伴还经常迷路,你现在单身一人怎么能行? 还是多作考虑,勿轻自己性命!”
玄奘坚定地回答:“我为求法而去,发愿西行,若不到婆罗门,决不东归。纵然死于半途,也不后悔!”
老翁见玄奘说得非常坚决,就说:“如果一定要去,可乘我这匹老马,它往返伊吾达十五次,知途健行。”玄奘觉着老翁说得有理,遂与他换马。一切装束停当之后,玄奘便和石槃陀向玉门关进发。三更时 分,玄奘和石槃陀来到瓠瓜盧河畔,玉门关在望。瓠瓜盧河流仅一丈多宽,岸旁还有几棵树木,石槃陀砍了些树木,搭成一座便桥,人马安全渡过了河。过了玉门关之后,石槃陀突然改变了主意,不愿继续西行, 玄奘只好一人独行。
孑然一身的玄奘,在渺无人烟的茫茫黄沙中,借助一堆堆白骨和驼马的粪便孤独地前进着。这样走了八十多里以后,终于望见了一座烽火台。晚上,玄奘来到烽火台边,看见那里有一汪清水,便下马用皮袋装水。这时,一支箭从他的头顶掠过,还没有等他回过神来,第二支箭又飞了过来,险些射中他的膝盖。玄奘见状,知道哨兵发现了自己,就喊道:“我是从长安来的僧人,千万不要误会!”边喊边向烽火台走去。哨兵带玄奘去见校尉王祥,王祥和独孤达一样,也是个佛教徒,他问明了玄奘的身份和来历之后,对玄奘非常尊敬,并决定送玄奘回到敦煌去。玄奘坚决不从,对王祥说:“自佛灭度后,经有不周,义有所阙,所以不顾性命,无视艰危,誓往西方,遵求遗法,决心西游,誓不东归!”玄奘坚持西行取经的精神,深深感动了王祥,在他的帮助下,玄奘通过了最后一座烽火台,进入了一望无际的莫贺延碛。
当玄奘进入莫贺延碛之时,他便暗下决心:宁可西进而死,决不东归而生。沿途之中,人马绝迹,夜间白骨发出的磷光,使人心中不免惶恐。有一天,玄奘正在行进之时,不小心弄翻了水袋,将水倒得一干二净。这样,玄奘一连走了四夜五天滴水未沾,几乎渴死,最后晕了过 去。到第五夜,一阵凉风吹来,才使玄奘恢复了体力,苏醒过来。他爬起来,忍着难耐的干渴,继续前进。走了几里路后,终于遇到了泉水。玄奘畅饮之后,将水袋装满,又走了几天,终于把莫贺延碛甩在了身 后,来到了伊吾境内。
玄奘在伊吾停了十多天,这时,位于伊吾以西的高昌国国王毱文泰听说玄奘要来,就派使者命伊吾王将玄奘护送到高昌城(今新疆吐鲁番东约五十公里的胜金口之南的亦都护城)。高昌国是当时一个号称独立的割据小国,它一面对唐王朝维持着朝贡关系,一面也向突厥臣服。国王毱文泰及其全家,都深信佛教,他们对玄奘的到来极为重视。在玄奘要来高昌城的那天晚上,毱文泰率领自己的妃子和各位大臣,在宫殿前恭敬地等待,连其母亲也出来准备迎接。一直等到半夜时分,玄奘才进入高昌城。这时,高昌城被明亮的火把照得如同白昼,玄奘来到大殿 前,翘文泰赶忙上前拉住他的手,表示热烈的欢迎。由于长途跋涉,玄奘已是衣衫褴褛,面容憔悴,满面的灰尘,但他的精神却极为振奋,两目炯炯有神。毱文泰见到大唐来的高僧,心情激动万分,说:“久闻法师之名,今日得与法师相见,真是三生有幸。”毱文泰领着玄奘,和诸位大臣、妃子一一见过,这时的高昌城,已淹没在欢声笑语之中。
玄奘见到高昌王毱文泰之后,便讲清楚了自己西行的目的,使高昌王毱文泰和其他人等感动不已。毱文泰要求玄奘在高昌呆上一段时间, 玄奘考虑到要为继续西行做些准备,便答应了毱文泰的请求,在高昌开讲法席。高昌王毱文泰的母亲非常喜欢佛法高深又来自大唐的玄奘,便认他作自己的儿子,高昌王毱文泰本人则认玄奘为弟弟,他们相处得非常好。在玄奘开讲佛经期间,听讲者塞满了寺庙的院子。玄奘所讲的佛经,条理清晰,能揭示佛经的微妙含义,听讲者都说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正因为如此,高昌王翘文泰和众人都希望玄奘留下来,在高昌弘扬佛法。
玄奘对高昌王毱文泰的热情款待表示感谢,同时说明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中途而止。玄奘说:“我之所以背井离乡,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西行,目的是为了求得正法。如果我留在这里,那求正法的心愿就不能实现,这样的话生不如死!如果大王真要留我,我宁愿死在此地!”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玄奘甚至绝食了三天。高昌王毱文泰看到玄奘西行的决心不可动摇,便答应让他继续西行求法。但为了使玄奘能顺利西行, 高昌王毱文泰要求玄奘多住一月讲经,以便进行充分地准备,玄奘表示同意。
高昌王毱文泰为玄奘所做的准备工作极为细致周密,他首先剃度了四个小沙弥做玄奘的侍伴;缝制了三十套法衣,还加上若干件面衣、手套、靴、袜以供玄奘御寒;送给玄奘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和绢等丝织品五百匹,以充玄奘往返所用经费;送给玄奘马三十匹、工役二十五人;又写了二十四封介绍信给玄奘所要经过的龟兹等二十四国,每封信都附大绫一匹作为信物,让这些国家的国王为玄奘提供方便。对于毱文泰所做的这些物质准备,玄奘全都表示接受,这是保证他求得正法的物质基础。
当时,玄奘要经中亚去印度,还有一个大的障碍,那就是西突厥。它控制着东起现在的新疆附近,西南到今伊朗东北一带,这些地方恰恰是从中亚通往印度的必经之地。为了使玄奘顺利通过西突厥,毱文泰写信给当时的西突厥可汗统叶护,并附绫绢五百匹,果味两车,让玄奘带上,作为礼物献给统叶护。同时,毱文泰还派了一位名叫史欢信的侍 郎,护送玄奘到中亚的素叶水城(今吉尔吉斯北部托克马克城西南), 去谒见统叶护可汗。统叶护因为有高昌王毱文泰的请托,又接受了玄奘所带来的丰厚礼物,对玄奘非常友好,还送给玄奘一套法衣和五十匹 绢。在派人护送的同时,传令所属各国,为玄奘西行提供方便。这样一来,玄奘每到一处,人们便举城出迎,盛况空前,宛如皇帝出行。
玄奘从高昌出发,经过了十六个国家,来到铁门要塞。这一带左右为峻峭的高山,两旁石壁竦立,色相如铁。从铁门要塞到达印度边境, 又经过了十三个国家,这些国家的风土人情各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 的,那就是大都信奉佛教,其中还有许多佛教遗迹。
在大雪山中有一个国家,名叫梵衍国,国中有几千僧人,学习小乘佛教的出世部佛法。其都城的北面山中有站立的佛像,高五百一十尺。城中更有一卧佛像,长一千多尺,这一切都给玄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有卧佛处向东南行二百余里,度越大雪山,玄奘来到了一个佛教寺 院,那里有泉池林树之胜。从这里再过雪山和黑岭(即今兴都库什山脉最西端一带)东行,即到了迦毕试国。玄奘所到的迦毕试国,是一个山国,它的都城遗址在今阿富汗喀布尔以北62公里处,今名贝格兰姆,其地北靠雪山(即兴都库什山),其余三面都是黑岭(今兴都库什山南边一些较低的山,因全年不积雪,故叫黑岭),国势强盛,佛教也很发 达。都城以东约三四里的北山下有一个大寺院,名叫沙落迦,相传从前以健驮罗为根据地的迦腻色迦曾出兵葱岭以东,带回当地的中国王子为质,对他们加以优待,让他们冬居印度诸国,春秋住健驮罗国,夏天来迦毕试国,并各建寺院以居之。玄奘所到的沙落迦寺院,就是当地人为那些中国质子在迦毕试国所建的住所。玄奘在迦毕试国呆了一段时间之后,从这个国家经由接连不断的山谷东行六百多里,越过黑岭,便进入了当时北印度的境域了。
三周游印度
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更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唐朝时,称印度为“天竺”,亦称为“婆罗门国”。当时,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部,各部中小国林立,时分时合。玄奘进入印度后所到达的第一个国家是滥波国,这也是一个山国,北靠雪山,三面都是黑岭,其故地在今阿富汗贾拉拉巴德西北方喀布尔河北岸的拉格曼。从滥波国向东南行百余里,越过一条大岭,再渡过一条大河(即今喀布尔河),便到达了迦罗曷国。迦罗曷国有许多佛教遗迹,玄奘都虔诚地进行了参拜。迦罗曷国有佛的头顶骨,周围长三寸,形状仰平,就像天穹一样;还有佛的头骨,形状像荷叶;佛的眼睛,圆而透明,形状像柰许,澄净而富有光彩;还有佛的衣服、佛的锡杖。这五种圣迹同在一城,是迦罗曷国的镇国之宝。由于迦罗曷国北临突厥,过去突厥曾入侵此地,要掠夺这些佛宝,可每次都不能到达藏宝所在,不得不撤兵回国。
传说迦罗曷国的这五件佛宝灵验无比,可以预示人的未来形象。相传大月支王想知道自己的来世是什么样子,便烧香拜佛宝,佛宝向大月支王显示他的未来是马的形象。大月支王感到不好,他便大加布施,并忏悔自己的罪过。当第二次去烧香拜佛宝时,佛宝向大月支王显示他的未来是狮子的形象。狮子虽然是百兽之王,但毕竟还是野兽。于是,大月支王便皈依佛门,持守戒律,这时佛宝向他显示了他的未来是人的形象。大月支王这才回国。按照惯例,看王相的人要花一枚金钱;看自己相的人要花十枚金钱。玄奘也前去参拜佛宝,当他想到自己历尽艰险, 目的是为了求得正法,亲睹佛的遗迹,今天终能够参拜佛宝了,便不由得百感交集。玄奘双手执香,毕恭毕敬地向佛宝施了大礼,然后站立一边,注视着佛宝的变化。就在这时,佛宝立即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吉兆, 玄奘感动得泪流满面。
玄奘离开迦罗曷国,向东南沿着连绵的山谷行走了五百余里,来到了著名的健驮罗国。健驮罗国东临信度河,它的首都叫做布路沙布逻(今巴基斯坦白少瓦)。公元二世纪时,迦腻色迦王以健驮罗为中心根据地,曾以布路沙布逻为首都,但玄奘到达健驮罗时,其国势已经衰 落,属于迦毕试国。健驮罗是印度佛教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其都城有许多庄严华丽的寺院、高耸入云的佛塔和雄伟的佛像。其国中大约有佛寺一千余所,国人皆信仰佛教。其首都布路沙布逻东有迦腻王塔,塔基周长达一里多,其中有佛骨舍利一斛,高高地放在塔中,塔的九轮上下共五百尺,象征二十五重天火之教遗迹,玄奘都曾去巡礼参拜,然后由乌铎迦汉荼城(今喀布尔河流入印度河处东北方向的温特)北上,离开了健驮罗。就这样,玄奘怀着对佛的虔诚之心在佛国大地上行走着。
有一天,玄奘正与众人顺着一条河流向前行走,忽然,从对面杀来一彪人马,他们把玄奘等人团团围住。只见领头的那个人说:“真是苍天有眼,我正愁找不着祭天的供品,却遇到了你们这批秃驴!”说罢, 令其他人将玄奘等人用绳子捆了个结实。
这伙人原来是一群强盗,他们正想杀人祭天。强盗们在玄奘等人中挑来挑去,最后选中玄奘作为祭天的供品。那伙强盗在路上摆好祭坛, 把玄奘放在坛上,他们企图先把玄奘生吃一部分,然后再用剩下的祭天。面对这种可怕的场面,玄奘面无丝毫惧色,只见他轻轻闭上双眼, 心中发誓说:“如果我的生命还不该结束,那就请诸佛解救我!如果我的生命已对弘扬佛法没有用处,那我死也无憾了。”同行的人看见那伙强盗就要杀玄奘,便放声大哭。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见狂风铺天盖地而来,挟带着沙石吹向强盗,那些强盗吓得不知如何是好。与玄奘同行的人对强盗们说:“这位法师来自东土大唐,不辞劳苦只为求法。你们如果杀了他,就会犯下弥天大罪,受到上苍的惩罚!”强盗们听到这话,吓得纷纷扔掉兵刃,给玄奘松绑,并以礼相待。
玄奘经历了千辛万苦,来到了羯若鞠阁国,其都城即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西部之卡垴季)。当玄奘来到羯若鞠阁国时,在位的君主是著名的戒日王。玄奘在羯若鞠阁停留了三个月,学习佛教经论,然后又周游其它国家去了。
当时,在印度的中部,有一个摩揭陀国,那里是释迦牟尼悟道成佛及生前活动的重要地方,佛教遗迹甚多。摩揭陀国中有一座山,名叫伽耶山,世人又称之为名山,自古便是国王登临敕封的地方,如来佛离俗成道即在此山。山上有著名的大菩提寺,是狮子国的国王出钱兴建的。此国的十二月三十日,即唐的一月十五日,国人称之为神变日。到了这一天晚上,会出现吉祥的光,同时天空中会飘下奇异的花,落在树上和院子里。玄奘来到大菩提寺时,看到经书中所记载的这些遗迹就在眼 前,他感慨颇多。他遗憾自己生在末世,不能亲睹佛的真颜。玄奘觉 得,自己虽然见了圣迹,却没有看到吉祥之景,他决定留下来,以自己的诚心来感动上天,显示吉景。玄奘正在听一个居士讲《瑜珈师地论》,突然,灯灭了,身上佩带的珠宝璎珞都失去了光彩,但却有光明照耀内外,只是不知光明来自何方。居士和玄奘都感到奇怪。他们走出屋子看菩提树,只见一个僧人手拿舍利,大小像人的手指,在树下举着给人看。舍利放出的光,明照天地,众人兴奋不已,远远地向舍利参拜行礼。直到清晨,光才消失。玄奘在印度境内走了几十个国家,终于到达了他此次西行的目的地——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是印度最有名的佛教寺院,其遗址在今印度比哈尔邦腊季吉尔西北的巴拉冈。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公元第五世纪起便有铄迦罗阿迭多等国王在此建立寺院,不仅规模宏大,而且藏书丰富,是当时一个主要的文化中心。唐朝人称其为无厌,因其供奉丰厚,衣食无愁之 故。寺里有僧人几千名,都是才能高强、学识渊博的人,其中德行为当时人所敬重、名声驰于国外者就有几百人。那里戒行清白,教规纯粹。僧团有严格的规定,人人都坚定不移地遵守,印度各国都把他们奉为学习的模范。他们互相询问尚未明了的问题,谈论深奥的义理,一天到晚没有满足的时候。他们日日夜夜互相提醒、互相告诫,年长的与年轻的互相促成。谁要是不谈论三藏的深义,那就会自己感到孤立和惭愧。所以,那些想要驰名天下的外国学者,都来解决疑难,然后才能美名远 扬。因此,那些盗窃它的名义的人,走到哪里都受到礼遇和敬重。各地的和外国的想要进去辩论的人,经过看门的人一番诘难,多半因为答复不上来而回去。只有那些在学问上博古通今的人,才能获准进去。于 是,外来的学生再与他们比试较量技能,十个当中必有七八个要失败退走,剩下两三个博识事理的人,在僧人当中依次受到诘问之后,也无不锋芒遭到挫折,名誉被败坏。只有才能高的能够博识事理的多才多艺的贤人才能在那烂陀寺生存下去。
当时,那烂陀寺的住持叫戒贤,已经106岁了,其道法可谓高深无比,人称“正法藏”。由于他博闻强记,内外大小一切书都能通晓,戒日王便把十座城邑的税收全部送给他。玄奘西行求法的风声早已传到了那烂陀寺。那烂陀寺的僧众听说玄奘快要到了,便先派出四十多人去迎 候。玄奘到达寺中的那天,寺中僧人二百人,俗人二千人,纷纷推着车撑着伞盖,手捧鲜花迎接玄奘。一时间,在那烂陀寺内外人潮如涌,伞盖如云,好像在过一个极为盛大的节日。众人把玄奘拥入寺中,见过众僧人之后,就安排他住下。后来,玄奘在别人的带领下,前去拜见寺中住持戒贤。玄奘来到戒贤的住处,向高居于座上的戒贤深施一礼,戒贤命玄奘就坐之后,就问玄奘:“法师从何而来?”
“弟子从支那而来,久闻贵寺大名,欲学瑜珈等论,以期求得正法。”
听完玄奘的回答,戒贤忽然掩面哭泣起来,众人不由得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戒贤哭泣了好一会儿才停住,然后又向玄奘施一谢礼,说道:“法师前来救我出疾苦,深表谢意。”
听了戒贤的话,玄奘如坠云雾之中,不知何意,便说:“住持之言,弟子不甚明白。”
戒贤说:“三年前,我得了一场大病,浑身疼痛如刀割一般,当时我真想一死了事,以结束这难耐的痛苦,去西方极乐世界。就在这个时候,我梦见有个金人对我说:‘你不要死,你眼前这种痛苦是对你前世做国王时所干坏事的报应,你应当自我悔过,怎么可以轻易去死呢?再说,你眼前的这种痛苦也快结束了,现在有一个支那僧人要到此学法, 正在途中跋涉,三年之后便到这里。那时,你要教给他佛法,然后让他把佛法带回他的国家去,你的罪,就免除了。我是曼殊室利,特地来劝你。’”
听了戒贤的话,人们对玄奘更是敬重了。戒贤为了进一步肯定玄奘就是曼殊室利所说的那个支那(中国)僧人,便又问道:“法师在途中行了几年?”
玄奘答道:“三年。”
玄奘的话一出口,便让戒贤悲喜交加,再次向玄奘施礼致谢。
当时,那烂陀寺设有十个“法通三藏”的称号,赐给那些学通经藏的高僧大德,这是寺中的最高荣誉。玄奘到那烂陀寺时,已有九人被授此种称号,所剩下的一个便授给了玄奘。那烂陀寺对于法通三藏者,每日都配备上等菜肴两盘,大人米一升,还有槟榔、豆蔻、龙脑、香乳、酥蜜等。每人还有四个净人婆罗侍候,出入乘象,并有三十个随从。其它的暂且不论,仅大人米一项,就可表现出法通三藏者的身份不同一般。大人米是印度的一种粳米,大得像乌豆一样,做饭时香气可飘百步,只有这里出产,它主要是供给国王和法者食用的。
玄奘在那烂陀寺住定之后,请求戒贤给他讲述《瑜珈论》,和玄奘在一起听讲的人达数千人之多,用十五个月讲完一遍,后又用九个月讲了第二遍。玄奘在那烂陀寺学习佛法期间,起早睡晚地钻研佛学,专心致志地听戒贤法师讲经,虚怀若谷地向高僧们请教学问,认真研习达五年之久,从没有间断过。
有一天,戒贤收到了统治印度的戒日王的来信。当时,戒日王正在讨伐乌茶国。戒日王在信中告诉戒贤,南印度有一个灌顶师叫般若毱 多,做了篇《破大乘论》,送到一向支持那烂陀寺的戒日王手里,公然向那烂陀寺的大乘教学说提出挑战,要与大乘教学说决一胜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戒日王便在信中要求戒贤派出四个内外大小皆通的论师, 到戒日王行军处,与那些小乘论师进行辩论。于是,戒贤便派智光、海慧、师子光和玄奘四人为应辩之人。就在四人准备出发之时,只见那烂陀寺的外边一片混乱,立刻有僧人向戒贤禀报,有一个顺世外道的人写出了四十条,贴在那烂陀寺的门上,要与那烂陀寺的僧人进行辩论,并扬言如果有人能把他驳倒,他就用自己的头来谢罪。那人的论证细密, 极难找出破绽,而且寺中僧人对这种外道了解得并不很多,对能否辩胜深表怀疑,大家都默默不语,无人敢出去应辩。因为当地有一个风俗, 如果双方进行辩论,输的一方要骑在驴背上,人们把屎尿从他的头上灌下去,然后在公众面前表示服从,做胜方的奴隶。
玄奘凭借他的学识和对大乘佛教学说的虔诚,勇敢地站了出来,让人把那四十条抄了回来,认真仔细进行了一番研究。之后,玄奘对众僧人说:“我要与他辩论,我们那烂陀寺怎么能受他的污辱呢?请诸位给我做旁证。”
玄奘与那人进行了几番辩论,那人辩解不力,以至于理屈词穷,神情沮丧,立即爬在地上表示降伏。那烂陀寺顿时变得沸腾了,众僧欢呼雀跃,有人甚至要履行辩论前那人的诺言,将其斩首。玄奘赶忙加以制止,说:“万万不可。佛法博大宽容,并不主张刑罚。我们要让他接受佛法,就像奴仆事奉主人那样信奉佛法,这不是很好吗?”
众僧人听从了玄奘的建议,将那个人留在寺中,那个人十分虔诚地皈依了佛门。这场辩论胜利之后,玄奘并没有因此而得意,他又立即找来小乘论师的《破大乘论》,仔细分析其中的谬误,以备前去辩论时 用。玄奘问那个外道之人:“你知道乌茶论师所推崇的《破大乘论》吗?”
“我曾有所闻,我还对他们的学说非常了解。”那人答道。于是,玄奘十分认真地让那人讲述了乌茶小乘佛教的学说,了解了其中的主要理论。在此基础上,玄奘用大乘教的思想批判了乌茶小乘论的观点,写出了《制恶论》,并把它送给戒贤等人。戒贤等人认为这篇《制恶论》可以横扫天下的敌人,无人能够阻挡。
经过五年艰苦的学习,玄奘的佛法大有长进,但他还想继续留在那烂陀寺学习。这时,戒贤对玄奘说:“学习佛法,贵在交流,独自一人学习是不行的,你应该到其它地方去学一学,不然就会失去良好的时 机。然后,你要及早返回你的国家,去弘扬正法。你不惜生命前来求 法,难道不是为此吗?智慧是无边的,只有佛才能穷尽它。人的生命就像朝露一样,或早或晚,它是要消失的,你万万不可延迟。”
听了戒贤的建议,玄奘便离开了那烂陀寺,在印度境内拜谒佛寺, 开始游学。在钵伐多国,玄奘碰上了几个高僧,他们个个学识渊博,可以为师。于是,玄奘便在那里停留了两年,跟随他们学习《根本论》、《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玄奘对佛法如饥似渴的追求,赢得了人们的一片赞誉。当时,在杖林山有一个胜军论师,是刹帝利人,他学遍内外五明,在林中授徒讲经,从他学法的人日益增多,国王也曾前来拜见他,并封给他城邑作为供养。玄奘便向那个胜军论师请教,跟随他学习了两年,先后学习了《唯识扶择论》、《意义论》和《成无畏论》 等。
有一天夜晚,玄奘在胜军论师处的寺庙中住宿,他梦见寺院内外和树林被火烧成灰烬,又在梦中见到一个金人,那个金人告诉他:“十年以后,戒日王一死,印度就会大乱,那时就会像现在燃烧的大火一样。”
玄奘醒来后向胜军论师说明了梦中之事,并下了回到祖国的决心。玄奘回国的决心一下,便返回那烂陀寺,向自己的老师戒贤辞行。戒贤看到玄奘要返回,心里既留恋又高兴,向玄奘赠送了许多经书。玄奘告别那烂陀寺和戒贤之后,便坚定不移地踏上了归国的旅程,不过他回国之时就像来印度时一样,一边参拜佛教遗迹,学习佛法,一边在各地将自己所学到的佛法加以弘扬。即将回国的玄奘,又一次在印度的土地上留下了他那光辉的足迹。
四饮誉天竺
在东印度,有个迦摩缕波国,方圆一万余里,此国的大都城方圆三十余里。那里的土地低湿,适宜于播种庄稼。河流湖泊与城邑交错,好像衣带一样。气候和畅,风俗淳朴。人的体形矮小,容貌黧黑,语言与中印度稍有不同。人们的性格极为粗暴,但热心学习,勤勉自强,崇敬天神,不信佛法。因此,自佛教兴起以来,国中从未建立佛寺,却有外道神庙数百所,异道数万人。迦摩缕波国的国王当时是童子王,属于婆罗门种姓,自从他的祖先占领了这块疆土,传至童子王已达千世。童子王非常好学,百姓们都服从他的教化,远方有才学的高士,仰慕国王的仁义,都客游迦摩缕波国。童子王虽不十分信仰佛法,然而非常尊敬有学问的沙门。起先,童子王听说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来了位叫玄奘的中国僧人,学习深奥的佛教教法,于是几次派遣使者,再三殷勤邀请,但是,玄奘没有接受使者的请求,这时,尸罗跋跎罗对玄奘说:“要想报答佛的恩典,就应当弘扬正法,您就去吧!不要害怕路途遥远。童子王世代崇信外道,现在来邀请玄奘前去,这是一件好事啊。如果他因此而改变信仰,这件事所获得的福利就十分远大。您过去曾起过广大的心 愿,发下弘伟的誓言,只身远游异域,舍身求法,普济众生,难道只想到自己的家乡国家?应该忘掉得失,不要计较荣辱,宣扬圣教,开导痴迷的群众,先物后己,忘掉名誉得失,弘扬正法。”玄奘推辞而得不到许可,就偕同使人一起上路,会见了国王。
童子王对玄奘说:“我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是常常羡慕有高深学问的人,听到您的声名,很是敬佩,所以才敢邀请您来。”
玄奘说:“我才能寡少,智识浅陋,让您听人讲到我,实在很惭愧。”
童子王又说:“善哉!仰慕佛法,爱好学问,把生命看作如同浮云。逾越重重危险,远游异域,这都是因为国王的教化所致,国家风气崇尚学术。今印度各国多有歌颂摩诃至那国(中国)秦王破阵乐的,我已经听到很久了,难道摩诃至那就是大德的乡国吗?”
玄奘答道:“对呀!这曲《秦王破阵乐》是歌颂我国君王的德行的。”
童子王说:“没有想到大德就是摩诃至那国人,我经常仰慕贵国的风俗教化,久久向东翘望,但由于山川道阻,没有机会自己表示敬意。”
玄奘说:“我国君王神圣的道德润洽边远之地,仁慈的教化加被遐远之处,殊俗异域,前来朝拜在宫阙之下,自称为臣的很多。”
童子王说:“天下既然都是如此,我也希望朝贡。现在戒日王在羯朱嗌祗罗国,将举行大施,推崇树立福德智慧,五印度学有成就的沙 门、婆罗门都被召集了来。现在派遣了使人前来邀请,希望大德您与我一同前去。”
玄奘答应了童子王的要求,和他一同去会见戒日王。戒日本来是佛家的谥号,应在人死后据其功德而追赠,但羯若鞠阁国的大德们,在其国王刚一扬名天下之时,便赠给他戒日这种谥号,是为了避免死后赠名的虚假不实。其实,戒日王最初统治的国家羯若鞠瘏国只是一个边陲小国,都城西临恒河,长二十余里,宽四五里,城濠坚固险阻。城内楼台殿阁,遥遥相对,花木、树林、池塘,美丽明朗,澄清如镜。外国许多奇珍异宝,多聚于此地。当地居民,人人欢乐,丰足富饶。花果种类繁多,庄稼收种适时。气候温暖调和,风俗淳朴厚道。人的容貌俊美端 庄,服饰鲜艳华丽。专心好学游艺,谈吐清晰,见解深刻。信奉佛教或异教的人各占一半。寺院有一百余所,僧人一万余人,大乘和小乘一并学习。外道神庙二百多所,异教徒数千人。
羯若鞠阁国的都城原名花宫,后来改名为曲女城,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有个国王名叫梵授,因他前世积德,所以聪明智慧, 是个文武双全之人。生有上千个儿子,人人机智勇敢,抱负远大,意志坚强。还生有一百个女儿,个个容貌美丽,仪表端庄。当时,有一个仙人居住在恒河河畔,他在这里收视反听,坐禅入定几万年了。由于他形如枯木,因此招来了四方游荫的飞鸟在他身上歇宿,随着鸟群排泄粪 便,在仙人肩上留下很多尼拘律果核。此后,寒来暑往,仙人周围绿荫垂挂,长成用两臂才能合抱的大树。又不知经过了多少年头,仙人起身脱离禅定。他想砍去这棵大树,又唯恐捣翻了鸟窝。当时人们都称赞仙人的美德,尊称他为“大树仙人”。
有一天,仙人观赏茂密的丛林。他举目向河边望去,看见国王的女儿们在那里高高兴兴地追逐游戏。他欲界的爱欲升起,爱欲之心渐渐浸满整个身心,于是他来到王城花宫,想郑重地要求聘娶王女。国王听说仙人来到,亲自迎接并问候仙人:“大仙生活在我们世俗凡人之外,怎能劳您大驾光临舍下呢?”仙人回答说:“我住在那草木丛生的湖边,已经很多年了。今日脱离禅定出来游览,看到大王的爱女们在那里戏乐, 爱慕之心油然而生。我特意远道前来求婚。”国王听他这么一说,一时不知怎么办好,只得对仙人说:“大仙今天先回住所,请等候吉日良辰再送女儿完婚吧。”
仙人听了国王的回答,就回到他住的地方去了。于是,国王遍问身边的女儿,可是没有一个肯嫁给仙人。国王惧怕仙人的威严,终日忧心如焚,以致面容憔悴。
有一天,国王的一个小女儿趁他父亲闲暇的时候从容问道:“父王有一千个子嗣,使那么多国家的君王都仰慕您,为什么还这样忧愁呢? 您好像有什么担心的事啊?”
国王说:“承蒙大树仙人看重你们,前来求婚,可是你们却没有一个肯答应的,仙人神通广大,能招灾降福,倘若他不能遂心如意,必定会嗔怪发怒,到那时,国破家亡,宗祀灭绝,辱及祖先。我深恐招来此祸,确实有所疑惧。”
小女儿非常内疚地说:“给父王带来这么多的忧虑,是我们这些做女儿的罪过啊!我愿把自己微贱的身躯许配仙人,使社稷得以延续下去。”
国王听了以后非常高兴,立即传命驾车,亲自送小女出嫁。国王到了仙人的住所以后,向仙人道歉说:“感谢大仙俯念世俗之心,屈尊人间之情,今天冒昧奉献幼女,供您驱遣。”
仙人见了幼女之后,很不高兴,对国王说:“您对我老头子也太轻慢了,竟然许配给我这样一个丑女!”
国王回答说:“我问遍了我那些女儿,他们都不肯从命,唯有这个小女儿愿意到这儿来听您使唤。”
仙人非常恼怒,便恶狠狠地念起咒语:“让那九十九女,立时腰弯背驼,容貌毁伤,一辈子嫁不得人。”国王听了以后,赶紧派人回去查看,果然个个都已变成驼背。自此以后。都城花宫便改称曲女城了。
戒日王出身于吠奢种姓,名叫喜增,他的家族已经有两代三个君王治理统治羯若鞠阔国了。戒日王的父亲名叫光增,哥哥名叫王增。光增去世之后,王增以长子的身分继承了王位,他以贤德治理国家。当时, 东印度的金耳国国王常常对大臣们说:“邻国有位贤明的君主,他对我们的国家可是个祸害啊!”于是,金耳国国王采取诱骗的手段,把王增请去,在会面时将王增杀害。羯若鞠阁国的百姓失去了君主,整个国家都陷入了慌乱之中。有个叫婆尼的大臣职高望重,他对其他大臣说:“继承王位这件大事,应该今天就决定。我看,先王的次子,亡君兄弟,本性仁爱慈善,虔心孝敬父母,敬重长者,任人唯贤,对下平等公允。我想请他继承王位,不知诸位意下如何?请各抒己见。”
大家都很敬仰王子喜增,平时对他没有其他不同的议论。于是,所有的大臣执事都去劝说喜增继承王位,他们说:“恭请王子听臣等陈述。先王积累功德,致使国家光耀兴盛。传位王增之后,原想他能耄耋善终,但是由于我们辅佐不力,致使王增落入仇人之手,惨遭谋害,这是国家的奇耻大辱,也是我们当臣子的罪过。现在外界议论纷纷,还流行着歌谣,说英明的王子自然继承王位。如果能蒙王子亲自治理天下, 报杀父之仇,雪国家之耻,光复先王之业,还有什么功德比这更大呢? 期望你不要再推辞了。”
王子喜增说:“继承王位的重任,从古至今都是很难担当的,兴立君主更应慎重。我缺乏修养,父兄又早早逝世,大家推举我承袭王位, 我哪里有能力担当这个重任呢?大家都说我合适,我又怎敢忘记我的虚薄呢?现在,恒河河畔有一尊观自在菩萨像,非常灵验,我想前去占 卜。”之后,喜增来到菩萨像前,不吃不喝,一心祈祷。菩萨感念喜增的一片诚心,便显出本相问:“你这样勤恳求佛,有什么要求吗?”王子喜增回答:“我的灾祸太多了,父王驾崩,兄长被害,残酷的打击一次又一次地降临到我的头上。我自觉缺才少德,可是国人一定要推举我继承王位,以期光复父兄之业。我自己愚昧无知,因此斗胆前来,祈求菩萨指点。”
菩萨告诉王子喜增:“你原本就是住在这个山林里的比丘,精心苦修,勤恳不懈。承借这个福分,你得以转生为这个国家的王子。如今, 金耳国的国王既然破坏了佛法,你继承王位之后,一定要注重佛法的兴盛,以大慈大悲为志,以同情怜悯为怀。那样的话,不久就可以统治五印度全境。如果要想使王位保持下去,那么就要听从我的教导,这样神明就会暗中给你大福,你们将无敌于天下。不过你不必登上国王的宝 座,也不必号称大王。”
王子喜增接了菩萨的教诲,回去以后,承继王位,但自称王子,号戒日。他命令大臣们说:“这兄长的仇还没有报,邻国也不肯归顺,这样还不能指望有安定正常的生活。希望你们所有的大臣幕僚,同心协 力。”于是,戒日王便亲自率领自己国家的军队,加紧训练士兵。当时,他们只有象兵五千,骑兵两万,步兵五万。戒日王带领军队从西往东,用武力讨伐不肯称臣的国家,真是象不解鞍,人不释甲,经过六年艰苦征战,终于征服了五印度国。这时羯若鞠阁的军队已得到补充,象兵增加到六万,骑兵达到十万。在以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天下太平,政局稳定。
戒日王厉行节约,为人行善造福,乃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命令五印度国:百姓不准吃荤,谁若杀生,格杀勿论。他还在恒河沿岸建立了数千座塔,各高一百余尺。在五印度国的城镇、乡村、间里、街道,都修建起漂亮的房屋,储藏饮食,储备医药用品,目的是用它们进行施舍。在有佛祖遗迹的地方,都建立了寺院,每五年召开一次无遮大会,拿出仓库中所有的财物,施舍给众生。另外,戒日王每年还要召集一次各国佛教徒都参加的大会,在逢三逢七这两天,供给那些佛教徒衣服、卧具、饮食、汤药等四项物品,并且把法座装饰起来,还为参加集会的佛教徒们准备了筵席,让他们展开辩论,比较谁优谁劣,评论谁善谁恶,把正大光明者提升上位,把邪行昏暗者罢黜下级。如果是恪守佛教戒律,信仰坚贞并且对佛教教义见解精深,品德纯正的教徒,就推举他坐在狮子座上,戒日王亲自听他讲授佛法。对于那些信仰佛教,但学识比较浅薄的教徒,也以礼相待,表示尊重。对那些不遵守佛教法规, 道德败坏,劣迹昭著的教徒,就把他们驱逐出境,既不再听他说话,也不想再见他们。对于邻近小国的国王和辅佐他的大臣,如果他们能为百姓造福不懈,求善忘劳,就与他们携手并坐,称之为好友;如果不是这样,则拒不面谈,有事需要商议,就通过使者往来办理。戒日王还经常巡视各地,察看民间,不安居在一个地方。外出巡视期间,到了什么地方,就盖起一间茅屋当居室。一年之中,唯有三个月的雨季不能外出巡视,每当这个时候,戒日王就在行宫里摆出山珍海味,请各教派的人吃饭,计有僧侣一千人,婆罗门五百人。戒日王常常把一天的时间分成三部分: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处理国家大事,用三分之二的时间造福行善, 孜孜不倦,一天的时间用尽了,还显得不够呢!
戒日王对玄奘之名早有所闻,当他在羯朱温祗罗国巡视时,听说玄奘在迦摩缕波国弘扬佛法,他的臣下对他说:“东面的童子王那里有支那(中国)来的高僧,大王应该把他请来。”戒日王说:“这正是我的想法!”于是,戒日王派使臣前去请玄奘,请童子王把玄奘送来。童子王征得了玄奘的同意后,便同他一同到羯朱温祗罗国会见戒日王。出发之时,童子王命令一支一万人的象兵,乘三万只船,护送玄奘。戒日王听说玄奘要来,便与臣下一百多人,领着一万多人顺河东下,去迎接玄 奘。只见河上旌旗飘扬,人头攒动,两支庞大的船队相向而行,人们欢呼雀跃,精神振奋,好像要面临一次重大的喜庆之事。玄奘与戒日王一见面,戒日王就行大礼参拜,随从的人撒花唱颂,场面庄严而隆重。
戒日王问玄奘:“法师从哪个国家来?到印度打算做什么?” 玄奘答道:“我从大唐而来,是来求法取经的。”
戒日王又问:“大唐国在哪里?路途经过哪些地方?离这里有多远?”
玄奘回答:“在这里的东北方向,离这儿有几万里,也就是印度所说的摩诃支那国。”
戒日王接着问:“我曾听说摩诃支那国有位秦王天子,少年时代就聪明伶俐,成年后勇猛异常。从前,前朝天下大乱,国家分崩离析,战祸纷起,百姓惨遭荼毒,而秦王天子早就胸怀大计。他大慈大悲,拯救人类,平定天下,流风教化传遍远方,美德恩泽遍布四方。各国仰慕其功德,自称为臣;庶民百姓感激他的养育之恩,都在演唱《秦王破阵 乐》。我们听说人们对他的赞颂,已经很久了,对他的品德给予这么高的声誉,确有其事吗?所谓大唐国者,难道就在那里吗?”
玄奘答道:“是的,所谓支那,是过去王朝的称号;大唐,那是我们现在的君主的国号。以前他还没有继承王位时,被先帝封为秦王,现在已成为国君,所以称为天子了。在大唐以前,有个王朝国运衰败,百姓失去君王,因而战乱纷起,残害黎民。秦王天生抱负远大,他大发仁慈怜悯之心。威风震慑天下,消灭了一切凶恶的敌人。从此,八方安 宁。万国都来朝拜进贡。他爱护抚育四生,崇敬三宝,少收税,减刑 罚,因而国家财政有余,百姓没有犯法作乱的,佛的教化习染成风。这些事难以一一列举。”
戒日王赞叹地说:“真是伟大的壮举啊!你们国家的百姓有这样的福分,应该感激这位贤明而伟大的君主!”
戒日王请求玄奘讲解佛法,玄奘便给他讲了《制恶见论》。戒日王听后,对他的臣子们说:“日光出来,烛光就要消失。大师一到,那些旁门左道将被击破。大师之论虽好,却没有被更多的人所知,我想在曲女城召开法会,让五印度的能言善辩和知识渊博的人都到会,让他们都知道大师之论,使邪道从正,众僧舍小乘而从大乘,不是很好的事吗?”玄奘为了进一步弘扬佛法,便表示同意。于是,戒日王率领数十万人从羯朱温祗罗国出发,返回曲女城召集法会,行走在恒河南岸;另外,有几万人跟随着童子王行走在恒河北岸。两队人马以河中心为界, 分成水陆两路,一齐进发。两位国王在前边引导,步、骑、车、象四个兵种严密护卫,有的乘船,有的骑象,敲着鼓吹着螺,拨动着弦琴,鸣奏着管乐。历经九十天才到达曲女城,人马驻扎在恒河西岸的大花林 中。这时,已有二十多个国家的国王,早就奉戒日王的命令,分别同他们国家的英俊杰出的僧侣及婆罗门、官僚、士兵等前来参加法会。
戒日王事先已在恒河西岸建了一座大寺院,寺院东边筑起宝台,高一百多尺,正中供着金佛像,身量大小同戒日王一样。宝台的南边,又筑了一个宝坛,那是专为金佛像沐浴的地方。宝坛东北十四五里,特别修建了行宫。这时候正是二月,从初一开始,就用佳肴招待僧侣和婆罗门,一直到二十一日。从行宫到寺院,道路两旁都盖起了楼阁,用数不清的玉石装饰着。鼓乐的人整整齐齐地站立不动,不断地吹奏着高雅的乐曲。戒日王从行宫里请出一尊金佛像,外罩薄纱,与会者隐约可见。佛像高三尺多,用大象驮载,佛像周围支着缀有宝石的帐幔。戒日王穿上帝释的服装,手执装饰着众宝石的华盖在左边侍候;童予王扮作梵王的模样,手持白拂尘在右边侍奉。两边各有五百象兵,披坚执锐,在周围护卫。佛像的前后,各有一百头大象,奏乐的人坐在象身上,演奏音乐。戒日王一边行走,一边散发金、银、珠宝和鲜花,供养三宝。他们一行人首先来到宝坛,用香水给金佛像洗浴。之后,戒日王亲自背着金佛像,送上西台,并以许多珍奇异宝和成百上千件侨奢耶衣,作为供奉金佛像的供品。这时,只有二十多个沙门跟随戒日王,各国国王都作为侍卫。吃过饭以后,召集各种不同学派的人,商榷微言,探讨至理。日将黄昏,戒日王才乘车回到行宫。就这样,每天护送金佛像,前导和随从都同开始时一样,直到法会结束。
在法会期间,玄奘也参加了由戒日王主持的佛学经典教义的辩论, 而且是作为“论主”在辩论大会上进行辩论的。玄奘在会上讲解了《会宗论》和《制恶见论》,讲解之后竟然没有一人能够驳倒他。戒日王根据传统习惯,请玄奘坐在身披锦幢的大象上巡游,并且让贵臣陪送,一时间万众欢腾,巡行者高呼:“支那法师,立大乘义,破诸异见。十八日来,无敢论者,普宜知之。”此后,当时的人们都认为玄奘的学识已超过了他的老师戒贤,成为全印度的第一高僧。
辩论大会结束以后,玄奘掐指一算,自己来到印度已经整整十三年了,在这十三年的时间里,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看到自己西行的目的已经达到,恨不得立即马上插翅飞回祖国。于是,玄奘向戒日王提出东归的请求。戒日王实在舍不得这样一位高僧离开自己,便让玄奘主持了七十五天的大施。此事结束以后,玄奘再次向戒日王提出回国的请求。戒日王命所属部下送玄奘出境,还赠给玄奘数万金钱和许多头青象。这种象形体高大,高约三丈,长约二丈多,上面可坐八人,并可放置一些物品。当青象行走起来时,就像空身一般,坐在象背上会感到很安稳。玄奘不想接受金钱和青象,但诸僧都劝玄奘留下青象,他们 说:“青象是佛法兴盛的象征。自佛涅槃以来,各国国王虽然崇敬佛法,布施种种物品,但还没有听说有赐给青象的事。因为青象是极为珍贵的国宝,现在戒日王将它们赠给您,说明国王对您崇敬至极。”
在众僧的劝说下,玄奘收下了青象。因为青象形体高大,每天要吃掉四十多个草料饼和三斛料,戒日王为此特意下令所属各国要他们随时供给玄奘草料。动身那天,玄奘用马和青象驮上历年搜集到的六百五十七部佛经和佛像、花种等物,踏上了归途。戒日王等十八国国王都来相送,他们执手垂泪,与玄奘依依惜别。
玄奘在归国途中,整整走了两年。他回国时并没有按原来的路线行走,而是沿阿富汗、帕米尔南缘,顺啧赤河而上,经疏勒、于阗、鄯 善、敦煌、瓜州等地,回到了阔别将近二十载的唐王朝境内,这时恰好是大唐贞观十九年(645)正月二十四日。当时,在京城西郊,人流如涌,僧俗摩肩接踵,几十万人聚集在那里,迎接从西土取经归来的玄 奘。从旧城之西到京城朱雀门二十多里的道路上站满了人,道路被阻, 玄奘无法进城,只得在郊外的馆驿中休息。虔诚的人们守在馆外,通宵站立。第二天,玄奘把带回来的经书、佛像送往弘福寺,京城中众僧竞相列帐支车,帮助玄奘运送。一时间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这时,天空中一轮明日的周围,出现了彩色的云朵,佛像上放射出红白相间的轮 光,众人对此赞叹不已。由于玄奘的回国,使京中万民停业五天,众多的人都皈依了佛门。对于玄奘的隆重欢迎,可以说是千古罕见。
玄奘开始西行取经之时,还是一个青年人,归来之时已是四十余岁的中年人了。十多年的西行取经,行程五万里,游历了大小一百一十个国家,这在世界旅游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五流传千古
玄奘回到京城长安之时,唐太宗正在洛阳,于是玄奘便来到洛阳拜见唐太宗,并将带回来的各种奇珍异宝进献给唐太宗。唐太宗将玄奘请人宫中,二人在宫中促膝交谈,从卯时一直谈到酉时,却没有觉得时间已经很长了。等到敲响出征的战鼓时,他们才结束了谈话。当时唐太宗正带兵去讨伐辽左的叛乱,便请玄奘与他同行。玄奘因旅途劳累,又加上要翻译佛经,因而推辞不去。唐太宗传旨给留守京城的梁国公房玄 龄,让他派人保护玄奘,且供给一切费用。
接着,玄奘上表唐太宗,请求翻译佛经之事,并且要求选择贤能的人和他一同翻译佛经。唐太宗说:“法师唐梵皆通,词理通敏,恐怕其他人孤陋寡闻,找来也对你翻译佛经无益,更别说翻译佛经圣典了。”
玄奘说:“过去二秦之时翻译佛经,门徒就有三千。就是这样,还恐怕后人不能知晓佛教经典,而去信仰邪门歪道。如果现在不召集许多贤能的人同时翻译佛经,仅凭我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后来,经玄奘多次请求,唐太宗才表示同意。玄奘从洛阳返回长安后,立即召集僧人慧明、灵润等为证义,沙门行友、玄赜等为缀缉,沙门智证、辩机等为录文,沙门玄模为证梵语,从此,玄奘和他的弟子们开始了中国佛教史上规模空前的佛经翻译事业,翻译了《大菩萨经》二十多卷,《显扬圣教论》二十卷,《大乘对法论》十五卷,《西域传》十二卷。在此以前,所翻译的经文,大都是先谈梵文经典,然后根据对梵文经的理解, 再写成汉文。这种汉文经书,和原来的经书相比,增添的或丢失的东西很多。而现在玄奘却是由梵文直接译出,意义和原经相符。玄奘翻译佛经,出口成章,录者随写就行,译出的经书语言简练而意义完备。
当唐太宗讨贼回到京城长安后,玄奘上表,请求太宗为他所译佛经写序。太宗说:“法师您行为高洁,已出于尘世之上,泛宝舟而登彼岸。我才能浅薄,对俗事尚且不能通达,何况是玄妙的佛理呢?”
玄奘却认为,弘扬佛法,必须借助帝王之力。因此,玄奘又再次上表说:“奉您的旨意和奖喻,我才得以翻译佛经,传播佛法。我本来学识浅陋,却有幸参拜九州高僧,向他们学习佛法,又凭着您的英名而远涉他国学习佛法,所依赖的是朝廷的教化。我从天竺得到的经论,奉旨翻译完,只是还没有序。陛下您的智慧如白云遮日,英才超越千古,威名高过百王。我认为佛法无边,不是具有神思的人,不能够解释它的道理;圣教玄远,不是圣人的文词,是不配序写它的来源的。所以我敢冒犯您的威严,请您为圣经做序。帝王之言影响深远,您就不要再谦虚 了。教化众生在于日积月累,如果只是观望等待,就会失去时机。”
玄奘上表之后,唐太宗答应为他作序。太宗就对驸马高履行说:“你以前曾请我为您的父亲写碑文。但我现在的气力已不如从前, 我要给玄奘法师译完的佛经作序,不能给你的父亲写碑文了。你要理解我的用意。”然后,唐太宗就在明殿写出了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序文写完后,唐太宗让弘文馆学士上官仪对群臣朗读此序。百官听后,纷纷称赞。玄奘又上表感谢太宗。从此,朝廷众臣纷纷读经,佛法得到空前弘扬。玄奘便经常被留在宫中,皇帝不断向他询问佛法。而玄奘仍然继续翻译佛经,为的是不错过这个好时机。唐太宗赐给玄奘云衲一领,又传旨让天下寺院,各自再度五人出家。皇帝在京城长安东北建造弘法院,让玄奘长住其中。又在曲江池为文德皇后建慈恩寺,让玄奘成为住持,并度三百人到寺中。又在慈恩寺的西北建造翻经院,送给他新出家的弟子十五个。唐高宗时,玄奘为了保护梵文佛经, 曾上表请求建梵本佛经台,得到准许。
唐高宗曾为皇太子在慈恩寺设大斋,朝中众臣都来到寺中。黄门侍郎薛元超、中书郎李义府说:“译经是佛法中的大事,但不知我们这些人在这中间有什么用呢?”
玄奘便说:“你所问的,也是许多人所感到疑惑的。翻译佛经虽是我们僧人的事,但它最终要凭借朝中权贵的力量。就像前秦时鸠摩罗什依靠安成侯姚嵩、元魏时菩提流支依靠侍中崔光禄,贞观初年波颇译 经,仆射萧璟、庶子杜正伦等为他阅稿一样。现在没有这些人,弘扬佛法就会受到阻碍。又承蒙圣上在大慈恩寺中发慈悲之心,建造了壮丽辉煌的寺院。要赞美这种德行,最好的方法是把它刻在碑上,使之流传后代。现在二公相问,我想如果做了这两件事,就会流芳于古今了。”他们二人就答应了这两件事。第二天早晨,皇帝派人来传旨,说所需帮助译经的大臣已安排好了,而且立碑的碑文皇上亲自撰写。
玄奘自从回国之后,就积极致力于翻译佛经和弘扬佛法。他在有生之年,共译佛经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译经师之一。玄奘又充分借助帝王之力,使佛法的弘扬达到空前绝后。后来,玄奘还应唐太宗的要求,完成了闻名中外的《大唐西域记》一书。这部书是玄奘口述,由弟子辩机笔录,于贞观十九年(646)完稿。书中记述了他亲自游历的一百一十个国家和传闻的二十八个国家的风俗、文化、地理、山脉、河流、气候、水文、生物、矿产、历史、宗教等等的各种情况。叙述生动真实,文辞绚丽雅瞻,不失为我国古籍中的一本名著。它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及中亚等地古代地理的重要文献,后被译成英、法等国文字,广泛流传。
玄奘入佛门以来,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死后升往弥勒天。在游西域 时,他又听说无著兄弟都升到了弥勒天,于是他更加频繁地发愿请求, 每次都有所感应。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告诉和他一起译经的僧人和弟子:“有为之法一定能减灭幻影,形体这种虚幻的东西是不能长久的。我到了六十五岁时,一定会死的,现在谁有问题,可速来提问。”
“年纪未到耄耋,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听到之人,便很惊奇地问。玄奘回答说:“此事我自己知道。”于是,前去向佛像告别。有门人
要外出的,玄奘又对他们说:“你去吧,我现在就与你告别了。你再也不用来见我了,来了也不会见到我了。”
正月九日,玄奘告诉寺中的僧人说:“我要死了。佛经里说,身体是可恶的,就像死狗一样。我死以后,请把我的尸体在接近官寺的安静之处安葬。”
玄奘说完,便躺了下来,闭眼睁眼,只看到大莲花,鲜艳洁白,又看到了自己高大的身相。他也深知是自己将要升天的时候了。这时,玄奘让僧人们诵读他所翻译佛经的名称,他自己感到很欣慰。玄奘把寺中门人全部召集起来说:“无常将近,快来相见。”并在嘉寿殿的香木上挂菩提像,向他施礼,并再次向众僧告辞,而且留下了一份给皇帝的奏 表。然后,玄奘自己默念弥勒,并且让旁边的人也跟着念道:“南无弥勒如来应正等觉,愿与含识速奉慈颜;南无弥勒如来所居内众,愿舍命以必生其中。”
到了二月四日这一天,玄奘右手支头,身体侧卧,寂然不动。门人问他:“这是什么姿势呢?”玄奘说:“不要问,妨碍我的正念。”五日中夜,玄奘的弟子问道:“和尚一定能坐弥勒天吗?”玄奘回答说:“一定能!”说完,玄奘停止了呼吸,静静地进入了他所希望的世界。玄奘死后两个多月,尸体形色如常。
玄奘死后,皇帝下诏人葬,并让京中僧尼制作幢盖前往送行。只见送葬的队伍中,素盖白幢,如白云浮动,哀乐之声响彻云霄,令人神 动。玄奘最初葬在白鹿原上,在他所葬之处大约方圆四十里的地方,僧俗两众充满其间。后来,皇帝又下诏把玄奘改葬于樊川,当把玄奘的尸体从地下抬出来的时候,其面色就像活着的时候一样。众人叹为奇异, 深深感到玄奘是一个不同凡响的高僧。
玄奘带着一种满足感进入了西方极乐世界,但他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华夏文明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 ❈ *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
┅┅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死亡九分钟》 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全集
阿米三部曲:《阿米1:星星的小孩》《阿米2:宇宙之心》《阿米3:爱的文明》全集
┅┅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