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媒体融合盈利无捷径



        

  媒体融合盈利无捷径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付莎莎 


  今年的媒体融合进程已经过去一大半,综观媒体交出的“中期答卷”,亏损依然是一些媒体的现实所在,亏损的媒体虽各有各的短板,但反观盈利的媒体却有着共性可寻。


  过去的一年,重庆华龙网集团营业收入超过2.6亿元,利润总额接近4000万元;封面新闻经营收入相比上年增长81%,实现盈利目标。媒体融合发展经历了几年的探索,怎么融、融什么早已不是问题,但融合之后如何盈利才是检验媒体融合的关键标尺。盈利并非难题,其关键在于媒体融合建设成果是否牢靠,媒体传播有力度,盈利便自然来。因此,加强媒体融合建设和盈利之间的双向循环正是当下媒体发展的关键。


  影响力变现


  找准媒体盈利方向


  分析媒体融合盈利性较弱的原因,需从自身建设归因。媒体融合不管怎么推进,内容服务者的身份不可更改,因此,内容服务是其核心,只有提供优质的内容,才能将用户的目光吸引。有意思的是,媒体在做内容的过程中,虽然清楚“内容为王”的重要性,但真正能做出好内容且具有较大传播力的媒体数量仍有待提升。“中央厨房”的一次采集、多次分发模式固然达到资源的高效利用,但也带来了内容同质化的困扰。


  当前,许多媒体尽管建设了多平台,但新平台上内容更新缓慢,或者呈现内容仅仅照搬纸媒等现象依然存在。这样的表面“平台融合”行为,自然难以留住多元化的用户群体,其带来的是媒体融合建设的传播力、影响力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内容为王”不是口号,提质出新才是出路。互联网带来信息网络的日渐多元、紧密,如何从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需要内容的独特性;适应各平台传播规律,以此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容加工、传播形态变革至关重要。


  可以看到,新华社微信公众号运营团队负责新媒体端对内容进行加工、改写、排版以及原创内容输出。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保障日均更新20条以上,其粉丝量达到2000万+,单条阅读量10万+、100万+不胜枚举,如果媒体融合一个端口便能达到如此大的影响力,何愁依托流量带不来营收?因此,需要明白的是,传播力和影响力是媒体营收的基础所在,简单的传播力平台搭建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用优质内容抓住用户,才能扩大自身影响力,进而在盈利道路上掌握更多主动权。


  从内容出发推进影响力变现,促进媒体盈利。传统媒体盈利方式虽然日趋多元,但很多媒体依然以硬广收入为主。随着大众注意力分散至互联网上,传统媒体广告收入日益下滑依然明显,广告商纷纷将目光投向网络,这也告诉业界,媒体融合带来的是广告营收的回春。相较于其他可投放广告的平台,媒体自身具有公信力的绝对优势,因此,将广告内容与媒体本身属性相联系,可保障广告效果的实现,广告营收自然会随着媒体融合力度的增强而来。除此之外,作为拥有采访权的新闻媒体,利用自身内容制作团队,进行付费内容打造,通过各项原创内容版权收费和优质内容付费订阅也不失为影响力变现的可行路径。


  “媒体+”全布局


  拓展盈利新路径


  “媒体+商业”,融合与盘活资源。媒体自身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对于电商而言,用户群代表着潜在消费群,“媒体+电商”意味着双方资源的互通,媒体以自身用户群获得电商的资金注入,而电商也通过媒体提供的用户群获利,双方可以在融合发展中形成良性循环,促进营收。


  同时,媒体在融合发展中不可忽视传统媒体自身的资源积淀,可在线下文创店、艺术展等文化产业的宣发方面放大先天优势,可以说,承包艺术展览、投资文创产业是媒体线下资源变现的又一大利器。比如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投资运营289艺术Park属于线上线下联动的经营模式,园区入驻企业超70家,其线下园区已成为广州新地标。通过线上线下商业版图的构建,以此增加媒体融合发展的营收,是对媒体业务的丰富和边界的拓展。


  “媒体+数据”,延伸深度与广度。大数据作为互联网环境下媒体发展不可缺少的技术,改变着媒体的形态,也影响着用户的阅读习惯。媒体对于数据的监测可以提供其内容走向、信息推送等各方面定制内容,更好地抓住用户。同时,更能助推媒体延伸其舆情监测业务,通过大数据抓取进行分析研判,通过为相关企业或者政府提供监测报告,以此获得相应的收益。“南方舆情”项目于2014年投入市场以来,依托专业记者队伍和智库、专家资源,仅一年时间就实现可观盈利。在愈发重视舆情管理的当下,依托大数据的舆情监测显然是媒体增收的又一手段。


  “媒体+服务”,多样职能的再开发。互联网环境下,市场选择更为多样化,媒体也面临更多市场的要求,这其中需要明确的是媒体自身的服务属性,并将内容服务不断开发、延伸,细分和深化出政务、生活等多元服务类型,形成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作为上海报业集团旗下新闻晨报新媒体改革的标志性成果,“周到上海”客户端以打造上海市民生活指南为宗旨,其服务项目涉及美食、方言、资讯、政务办理等多个板块。不同板块涉及与相关产业的合作,美食链接本地各餐饮方,政务直接与政府相联系,以此发挥自身优势进行服务变现相较其他平台更具竞争力,同时,其周到的服务内容提高了用户黏性,带来了可见的资金收益和无形的口碑。


  盈利没有捷径可走,试图在风口浪尖上寻找红利也需要一双“慧眼”。与其在融合浪潮中做盲目的跟风者,不如认真规划、踏实建设,平台建设和内容创作齐头并进,以平台增强传播力,用内容扩大影响力,将用户牢牢吸引到自身传播矩阵中来,在融合建设成熟时,只要善于结合自身长处,立足基础用户,用好内容输出,盘活各项资源,盈利也将变得水到渠成。



媒体经营突围中无需害怕变革


作者:陈安庆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传统媒体转型融媒体后的经营模式,虽未清晰,但探索却一直在进行。


对于机构媒体而言,眼下最重要的是突破传媒产业规模与范围经济的天花板、突破传统广告经营路径依赖等。要转变思维方式,瞄准市场,通过调研,摸清市场诉求与市场痛点在哪里,经济效益的突破口也就在哪里。


机构媒体的最大价值仍是品牌,长期形成的品牌可以集聚影响力。有影响力,也就有了变现的可能。


媒体环境下的传统媒体转型方向,就是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去解决市场需求,把无形的影响力变成看得见的经济效益。比如传统的视频网站中一些精品专题内容虽然好,但是受到传播渠道的限制,收视率不高,赚不到钱。这种情况下,他们尝试将原来的长视频改为短视频,并进行移动端等多平台传播,传播广了,月点击播放量便可轻松破亿,更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关注趋势。


这只是其中一个尝试的思路,其根本就是要抢占网络市场,传统机构媒体要占领高地,利用这种有巨大流量的新兴平台,传播传统媒体生产的新媒体产品,将内容和品牌释放出去,最终实现经营模式的共享。


现在抖音等众多新兴平台成为“带货利器”,也是传统媒体可加以利用的品牌释放利器、内容变现利器和经营创收利器。融媒体环境下的广告运营创收,可线上线下结合,加大运营范围,向更广领域涉足。


传统媒体还可以考虑和目前互联网上具有较强流量生命力的新兴平台建立联制、联购、联播、联营机制,联制降低成本、提高制作效率,联购控制成本、创造更多经济收益,联播提升放大传播效应,联营快速有效做大经济效益。


以《现代快报》为例,其“忘掉一张报纸,迎接一场革命”,跳出传统的内容采编分发、报纸广告经营的单一思路,从用户、媒体、新业态三位一体进行传播考量,通过内容来撬动新业态的发展,实现读者到用户的转变、内容到产品的转变、纸媒到多终端的转变。


重庆华龙网则探索本土精准定位的客户端平台“1+39”模式。“1”是“龙头”重庆客户端,“龙身”则是由39个区县客户端共同构成。技术布局按照移动端的“中央厨房”打造,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后台管理、统一用户数据、统一服务能力。使得“1+39”的矩阵平台,集信息发布、政务服务、电子商务于一体,形成了内容资源的共享,全面覆盖了新闻发布的整体宣传推广平台。


藏在科技浪潮中的商业机会关系到传统媒体新的盈利点,如何精准地找到新的实用的盈利商业模式?人民网正积极探索内容审核付费业务,其重点发力的第三方内容审核业务,成绩亮眼之处在于业务构成中审核是核心板块。从人民网公告中可以看到,其第三方内容审核业务收入2018年同比增长166%,成为公司所有增长单元中增长幅度最大的业务板块。这或许就是传统媒体盈利模式再造,打好翻身仗的一个新路子。这不仅可以帮助中国互联网企业增加信息安全系数,还可以有效地帮助中国互联网内容企业降低成本、节省时间、提升平台内容质量。对于很多在融合转型中处于困顿、迷惘中的媒体而言,这或许是传统媒体再造盈利模式的标杆参考。


时代巨变,移动浪潮、颠覆式创新、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打不倒我们的东西会使我们更强大。因此,我们没必要害怕变革,而要在变革中获得涅槃重生。


(作者陈安庆系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

 



文章精选:

陈安庆:报社编前会揭秘,新闻教科书里学不到啊!

陈安庆:最接地气实战采访手册—新闻记者vs门卫保安

陈安庆:千古文人侠客梦,好记者是完全可以训练的.....

陈安庆:中国高校新闻专业争相办,纸上谈兵,误人子弟,师资力量跟不上!

那些在媒体待过的名媛们

投机与变现:微信公众号交易的水与火

男记者为什么爱穿马甲冲锋衣,女记者不穿裙子高跟鞋?

学了四年的新闻,毕业后我回小县城做起了婚庆,你怎么看?

热点| 用传播学透视微信社交礼仪的丛林法则

干货|怎样当好财经记者

干货||快来看,广播新闻如何“播”的大气上档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