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思维,教育之根

代安荣 教育小视 2024-03-19
教育新视界教育  时事  阅读  生活



【往期推荐阅读】

讨论| 教师延迟退休?难道我们真的要拄着拐杖去上课吗?

李开复:母亲的十件礼物|悼文

高校学生读书笔记作法刍议

大教育家竟然不教孩子拿筷子和写毛笔字?这些孩子真的“无药可医”了?

高考语文148分,她说:语文从来就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

讨论︱“捐款门”背后,教师就该无偿加班?

我们究竟在追寻什么样的教育

蚌埠殴师,学校何以成为家长泄“粪”的场所

献给刚刚过去的母亲节——奇迹男孩没有真正的奇迹


(本文刊于2011年《教师博览科研版)第一期 卷首语,收入《小草根的教育视界》一书)


前不久,我听了一堂语文课,这堂课别开生面,耳目一新,完全打破以前我听到的课堂模式。整堂课没有教师枯燥的解读和讲授,有的只是师生之间进行对话和交流,在对话和交流中完成语文教学。

老师上的是郁达夫的《古都的秋》。这是一堂别开生面的课,因为整堂课教师并没有做过多的讲解,而是只管引入话题,让学生在教师的话题下去展开对文章的解读、展开对课文的理解。开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来理解文章。于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教师展示自己的对这个文章提出的问题,结果,有些问题不谋而合,有些问题却又很有深度,在教师的思维之外,甚至用李特的话说,很多问题已经接近老师的水平。我也有这样的感觉。

学生提出了问题,接下来就是解决问题。于是,按照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学生进行解答,在解答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指点引导。课堂没有教师的肢解,也没有硬性的灌输,有的只是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智慧与智慧的交流。这样一堂课下来,轻松自如,关键是整堂课教师都是一个导演,学生才是主体,而且,完成得相当完美。没有那种公开课作秀的痕迹,有的只是自然生动,甚至有时候还会出现教师和学生思维不对口的地方,这时候,教师则抓住这个点,进行思维的再碰撞,达成更高的教育境界。

下来后,李老师说,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教师通过设置精当的问题,形成思维串,然后以这些思维串作为导演的串词,引导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行走,让学生这个主体自己在课堂上表演,教师只需要做好导演工作。其实,这样的教学,体现的不仅仅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也是课堂的主体,展现的是师生双主体的互动和对话,师生通过智慧的交流和碰撞中,不断撞击出智慧的火花。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相结合,才能促进教学相长。思考,才是学生成长的真正力量,才是教育之根。没有思想的教育,是乏力无味的教育;没有思维的训练,是呆板的知识传递。同样的数学题,很多学生只能从1加到100,做体力活,花费很长时间,结果还不一定对;而高斯则动脑筋,让思维成为自己做题的核心,结果几十秒钟就快速的正确解决问题。这就是思维的结果,而教师引导学生成长,不是要通过繁多的作业占据学生的时间,而是精当的教育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前者只能一般的普通人,后者则是数学家,这就是思维不同,人生不同。

思维,是人性的之光,是人生之本。离开思维,人生不能成长,人类不能进步。人类社会的一切成果,不仅是人民艰苦奋斗劳动的结果,而是思维之光焕发活力的结果,是思维引导人类创新,是创新促进人类进步。教育,要传承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在传承先辈创造的灿烂的光辉的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把人性的思维之光熔铸在里面,促进人的完整发展。

韩愈说:“传道授业解惑”,其实,今天看来,这样的教育还是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套路。真正的教育应该回归孔子的学思相结合的教育思想,这才是教育原点和教育的根本。现在,新课程改革,改的核心在什么地方?我想,就是寻找教育之根,寻找学生成长的思维和智慧,而不仅仅是简单知识的叠加和重复。

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就是人类思维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进步。没有思维的发展和进步,就没有人类今天的成果。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又是教育的竞争。但是,钱学森之问却提出中国培养不出高素质的人才,质疑中国教育出了问题。我想,其中一个根本的因素就在于现代教育没有思维,教育失去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铸就,以至于学生变成了应试的机器、做题的工具,变成了一个个复制品,而没有自己的思维个性。

教育之根在于思维,这是任何一门学科需要传承的重要教育理念。没有思维的教育,只能是形而上的教育,是脱离教育规律的教育,是急功近利而干瘪的教育。

教育需要思维,学生发展需要思维,社会进步需要创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