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首发】“文心墨韵”——当代书画散文精英100家【柴立梅 专辑】

2017-04-23 文心墨韵 中国书画艺术精品网


【往期索引】

【001】 “文心墨韵”——当代书画散文精英100家【胡秋萍  专辑】

【002】 “文心墨韵”——当代书画散文精英100家【杨晓琳  专辑】

【003】 “文心墨韵”——当代书画散文精英100家【熊少华  专辑】

【004】 “文心墨韵”——当代书画散文精英100家【曾学斌  专辑】

【005】 “文心墨韵”——当代书画散文精英100家【严学章  专辑】


“文心墨韵”——当代书画散文精英100家

【柴立梅  专辑】




柴立梅

柴立梅,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从事编辑工作。国家二级美术师、副教授。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学访问学者。

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安徽省书协理事,安徽省女书协副主席,蚌埠市书协副主席。

作品曾入展首届中日妇女书法交流展,全国第三、四届妇女书法篆刻展,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大展,首届敦煌国际艺术节“敦煌杯”全国书法大赛,全国首届草书大展等。

参与了西泠印社、《书法报》、《书法导报》、等举办的大赛交流活动。获林散之奖•南京书法传媒三年展佳作奖。曾被《书法》杂志评为百强榜成员,获安徽省第二届青年“十佳”书家称号。2009年度获《书法报》兰亭诸子提名奖。 

作品及文章散见于各专业报刊。曾应邀赴日本、韩国、泰国等地举办联展并进行交流访问活动。

2010年,分别在蚌埠、徐州等地举办“柴立梅书法展”,先后出版了随笔《梅斋清吟》《梅斋夜话》,书画集《柴立梅的视界》等。  



柴立梅书法


柴立梅书法



听    雨

文/柴立梅   


    按日程安排,今天是室外活动。清晨,楼道间,听到一个年轻人说,下雨啦,出不去呢。我想,人出不去,心灵总可以放飞吧?如果说,人是要有意志的,哪怕下锥子也可以出去的,当然,立在独处,思想一下,也是件很美丽的事情。于是,推开半窗,雨不大,说听雨,实则是看雨。今天是在山上的第八天,算起来是第二场雨,已经错过了的雨景,而此时怎么能辜负呢?带上一杯清茶,抬步到了楼顶观景台听雨。


    太行山,因为独特的地形地貌,形成现在这样的山形山势,鬼斧神工,或铜墙铁壁,或嶙峋陡峭,山势时而插入云霄,时而又平缓低调。山石间的褐色植被,拼着命地抓着石壁向四周攀援着。正当定睛时,忽地整个山头被云雾笼罩着,数秒间,云团又绵延着飘散而去……就在听雨间,又让你眼前一亮,那一抹花青,是山顶的显现,由淡到浓,又由浓到淡,又到极淡,这极淡是什么色彩,说不清楚,除却能够看清楚的,那就是看不清楚的。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是在告诉我们,尽管看不见或者看不清,然而道却存在着,物象就在那里。


    如果说,看不见的物象在云雾之间,而山腰下的山坡上的一个个生命迹象,会让你落泪于胸。春花似锦,尽展绰约风姿。粉粉的杏花,桃花如出浴的少女脸庞;柳枝,经历“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历练,多了几分婀娜;颗颗沙棘探着红红的头;迎春花伸出长长的胳膊;梨花、山楂花还在犹抱琵琶,还有那些不愿意让人世间知道名字的花儿,朵儿,果儿……更有那些等待着开花结果的各种杂树,即使裸露着身子骨也精神无比,你看到它们的梢使劲地向空中伸展了么?你看到崖间小小的松树了么?


    这就是自然之奇吧?自然之美渗透到你我之间,就是山下的这条狗也纯朴善良,对于来大山的我们,听不到它的一声狂吠,没有猛追,还在前日的早上,为我们带路上坡,一段距离后,它会“五里一徘徊”地等待着回望着我们行进的步伐,多想轻轻地抚摸它,亲亲它。云气、植物、动物、人文景观,相融于体。


    伫立山前,雨仍在下,静静地倾听,大山的心脏不紧不慢地跳动着,万物在微雨的滋润中透着清明和舒畅,呼吸着空气中散发的山野气息,吐纳间,澄心静虑,望茫茫天宇,让甘霖洗涤着灵魂深处,再用我们手中的笔淡下来,慢下来在洁白的宣纸上画出幽远淡雅的画面……


    填《如梦令  道是》词曰:“道是轻云不是,道是寒烟不是。白白与灰灰,皆是太行情味。曾记,曾记,人在雨中微醉。”。


    雨不大,在我的情思间,淅淅地落着……


                           2017年4月8日下午草      



柴立梅书法


柴立梅书法




又见槐花

文/柴立梅   


    清晨,中国艺术研究院学生宿舍一片宁静,四层的白楼是宿舍,两层的红楼也是宿舍,暗红色的窗帘几乎都没有拉开,看来这些朝气蓬勃的硕博们昨夜又鏖战呢。就在两楼中间是运动场地,篮球网张开圆圆的口,好似天地之间的灵气从这个口中穿过,羽毛球网依旧如一字排开,乒乓球桌上落着一层柔润的白花,是槐花啊,下意识地朝空中仰望,五棵高高的槐树,叶子和花在阳光下更加妩媚多姿,槐花一串又一串,沉甸甸地垂着,却可望而不可及,可能是物极必反的缘故,又只见槐花一瓣又一瓣地飘落下来……


    两年前,我在这里做访问学者时,正值槐花盛开的时候,气候与今天一样宜人,阳光与今天一样金光闪闪,大好的光阴里与硕博们一起上大课,诸如《西方美术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画论》等等,只是有的课程我听得似懂非懂,坐在他们中间,自己问自己,在这访啥呢?我想是访老师,访同学,访博物馆,访图书馆,只要有丁点收获,都将是有意义的,温馨的,因为在我求艺的生涯中,有这么一段学习经历是值得珍惜和留念的。


    而槐花盛开时,见证着我在这里学习的历程。


    一个偶然原因,才有机会与这些莘莘学子生活在一起,同吃一锅饭,同喝一锅粥,彼此多了一份亲切。做为访学,我多以倾听多看为主。看他们画画,画油画,光与影如何相融;画山水画,水与墨又怎样相得益彰……“哎,国博有罗丹雕塑展,去看了么?”“没,准备明天去呢。”就在水房听完两人对话后,第二天我便赶到国博,欣赏罗丹的雕刻艺术,正如宗白华先生说:“你看一个人的面目,他的表示何其多。他表示了年龄、经验、嗜好、品行、性质,以及当时的情感思想。一言蔽之,一个人的面目中,藏蕴着一个人过去的生命史和一个时代文化的潮流。这种人生界和自然界精神方面的表现,非艺术家深刻的眼光,不能看得十分真切。”(见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中《看了罗丹雕刻以后》一文)不是吗?罗丹的著名作品《思想者》《巴尔扎克》等,永远烙在我心中。


    缘于书法,最打动我的还是罗丹笔下的线,也永远缠在我的心里,罗丹说:“一个规定的线通贯着大宇宙,赋予了一切被创造物。如果他们在这线里面运行着,而自觉着自由自在,那是不会产生出任何丑陋的东西来的。” (见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167页中的《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一文)。


    天色将晚,寝室里,正当我气定神闲地将手里的毛笔在洁白的宣纸上画出一根根有生命力的线时,一硕一博两位轻敲了我的门,一个问,“隶书,用什么样的线质能表现出质朴厚重的美感来?”一个说,“关于书法美的话题,沟通一下呢。”于是,我们坐下来交流,沟通,碰撞……艺术的本质是什么?艺术的美通过什么表现出来?那晚,我们谈了好久,从她们身上我也访了不少呢……


    这个院子,没有高楼大厦,不富丽,也不堂皇, 可院子里的硕博们,一批批地毕业,带着他们的酸甜苦辣离开这里;又一批批地进来,带着理想与憧憬兴致勃勃地住进来,年复一年。他们焚膏继晷地苦读,呕心沥血地开题研题,殚精竭虑地撰写论文,燃烧着自己的青春年华。只有这槐花,年年开着,落着,看着这些才子才女们奋斗的身影,一些硕士为了觅食,求职简介如飞花般地投放着,却又往往杳无音讯。槐花无奈,似在无语地安慰着:“天生你们必有用,花落自有花开时。”


    今天,因为手头办个事情,又再次跨入院里大门,来到我曾经散步的地方,曾经打球的地方,我又昂起头凝望着这槐花,餐厅里走出一位围着大围裙的师傅对我说:“好久没有看到你呢,那槐花有啥看头?只能蒸蒸拌拌吃。”


    我朝师傅笑了笑。槐花有何寓意,我懂的。  


                              (2016年4月26日草)


    欧阳老师点评:

    柴老师好,本学期开了三门公选课,爱情诗欣赏,古诗词选讲,训诂学,做课件太耗时间。此外还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不忙不闲,天天有事干。拜读大作,非常享受。在一切都为资本与功利的今天,几乎没有真正的淡泊雅致,却在你的文章中感受到了。对艺术的虔诚使人变得单纯,因为面对美好的艺术,你总感觉自己是个永远没毕业的学生;用你单纯的心看那些硕博们,自然也是单纯的了。世界被你单纯的眼睛过滤之后,变得有些童趣,槐花也更加美好了。其实你写的内容是很平常的事,但却充满情趣。就像我童年时弯下腰,头朝下,从胯间看天,于是寻常的世界就变得有趣极了。      



柴立梅书法



线,缠在心头

文/柴立梅   


    少时,记忆最深的有妈妈的藤编针线匾。直径约40厘米大的匾子里搁置着小剪子、顶针、各种布头,还有各种色彩的线团线卷。时常在阳光下,坐在妈妈身边,看妈妈灵巧的手指穿针引线后,兰花指般将各色线穿梭于我们的衣物中,然后,有着舒适温馨……


    稍长,喜欢戏曲,越剧京剧,跟着录音机学唱。旋律时而断,时而连,犹如线。欣赏程派唱腔如蚕丝,欲断欲连,独特优美的唱腔,也让我咿咿呀呀许久……


    再以后,有了孩子。女儿养蚕,看一条条蚕吐着长长的丝……


    于是,对线有了感觉,长线,短线,粗线,细线印在脑海中,缠绕在心间。


    刚开始临帖时,被教导着要中锋用笔,即笔在行笔过程中稳稳地在线中心划出深深的轨迹,力透纸背。这样的用笔写出来的线才劲挺,才有质感。为了让这根线有质感,便左三圈地练,右三圈地转。


    线有质感,还不行,还要有情感。线是有感情的么?有的。不然,历朝历代留下的法帖为何不是千篇一律的呢?为了笔下的线有情感,朝思暮想,试图走进先秦时期,靠近秦汉阶段,亲近晋唐宋元明清……


    青铜器上的铭文斑斑驳驳的线,述说着沧桑的历史;秦小篆匀净的线,彰显着如玉的玲透;山体上质朴的线,散发着苍宇间赋予的山野气;还有书法史上留下宝贵的晋韵唐法宋意的铅字评述……


    线如魔术师,使转着、组合着、变化着。


    法国雕塑家罗丹有这样一段话:“一个规定的线通贯着大宇宙,赋予了一切被创造物。如果他们在这线里运行着,而自觉自由自在,那是不会产生出任何丑陋的东西来的 。”这是我在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第167页)中读到的。“规定的线”含义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是,规定是法则、程式,即法的规定性;若到了自由自在境地当无法,便赋予那根线的美。


    一位雕塑家谈线,对线深有感知。素描如书法一样亦为线构成,线的连贯、运用是否合适,在长线里最有表现;接着从整体结构把握,即空间的虚实和透视等,也是通过线反映事物的根本;再接着表现明暗关系,还是用不同的笔画出不同的线来表现;最后处理细节,被创造物是否给人一种物质感,让人能感觉到是皮的,还是木的,等等。


    线,真是表现方法的秘密。正如宗白华先生释说:“千笔万笔,统于一笔,正是这一笔的运化尔!”


    线是有情感的,能表现骨肉筋血来!三国魏太傅钟繇说:“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一画之笔迹,流出万象之美,即人心之美,美是从“人”流出来的。没有人,则没有美,没有情感的人,笔下的线也将没有生命力。


    妈妈手中的线,让我联想到张芝的势如鸿飞兽骇,云龙游天的线;王羲之的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线;张旭的“伏如虎卧,起如龙跳”的线;怀素的腾挪跌宕的细挺之线……而妈妈的这根线,永远缠绕在我心头!钟情于这根线,也祝我笔下划出的线富有情感地千变万化着……      



柴立梅国画


柴立梅国画



创作前的“归零”

文/柴立梅   


    今年新春前后,陆续接到一些好友联系做些微信平台和整版推介宣传事宜信息,对他们的鼓励心存感激但都被委婉地推辞了,推辞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认为自己作品不好看,而推辞之后的感觉是轻松,轻松的含义特指拙作没有进入人家的视野,没有给人家带来伤害,因此这种轻松是有意义的,这种轻松带给我的是身心自由和愉悦,我把这种自由和愉悦感叫做“归零”吧。


    归零,是为了更好地充实。


    半年来,面对着各种碑帖,静静地认真临习,临《石鼓文》《西狭颂》《颜勤礼碑》,试图找到浑厚质朴风味;学习《大字阴符经》,将笔锋拎起来,在画中稳稳地划出深深的痕迹,以提高线质;再领悟锺繇的五表……


    这个阶段的临习,我比喻为吃杂粮。小米粥,八宝饭,除却粳米后的各种粮食作物,以补身体之需。


    好像就在等待窦庆勃编辑的约稿,当他提出此事,我没有犹豫就答应了,答应的原因也很简单,不是说,今朝的作品就好看,而是因为“归零”后有感受,可能是吐之以悦之吧。


    这样积累了一段时间后,便跃跃欲试,尝试了创作。


    今天,暴雨多日后的老天爷露出阴沉着脸,微风一阵阵,又一阵阵。此刻,立在窗前,望着铅灰色的天空,一杯绿茶后,关门,关手机。散发幽香的墨汁缓缓地倒入洁白的小碟子里,注入少许清水,轻轻地调和着,清清爽爽后,拿起梅景书屋小狼毫,石英钟在滴答滴答时,我定睛纸面,从容地用笔,笔法时而藏着,时而露着;笔画之间的起承转合,每个字的每个部件安然处之,胸有成竹地书写出每一个笔画,气定神闲地搭好每个字的结构,在书写过程中,对笔画的走向,结构的把握,没有彷徨和停顿,好像让每一个字充满了生命力,一个个字如一个个生命体,生机勃勃起来。完了之后,我想在这样状态下的书写,创作才有了意义。 


    不是说,创作要有激情么?以这样的平和宁静的心态,能写出好作品么?有这种思想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先哲已经告诉我们答案。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的思想, 告诫后人不要有一丝杂念与污染,空明心境,朗朗明清以至于达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地步。老子还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万物都是由动而生,由静而归根。虽生生不已,却终而无不归其本。树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终而落叶归根。复命,是回到人的清静之性,而清静正是生命的常态,人生的常态,正是我们追求最后的归宿。我们现在书写文字,书写文章,怀着清净的本性,这才是我们创作的常态,而笔下的作品也拥有了生命的状态,没有烦躁,没有不安,又正如老子所言的“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夫唯不争,故无尤。”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常读老子的这些至理名言,以净化我们的灵魂,处理我们周边无奈的繁杂琐事,以让我们的艺术学习纯粹些,精微点,是多美丽的事情。


    有哲人的指导思想,我们的创作有了心态,有了行动的指南。


    此次作品创作,虽说是陆机《文赋》一节的小品,想法是胎息于锺繇,稍加大字阴符经的笔法,有的字线条细发如丝,如“而”,“分”字,有美学家认为,线条是有情感的,是立体的,我认为对的。有了观念才会有行动。而结字亦须用工。通过作品看,有些字还不美,还欠功,需要加强。


    现在看来,“归零”有了意义。粗粮细粮,补足营养,加强锻炼,作品渐棒。当然,尽管“归零”了,储备的量是否够消耗?储备到何时才算达到预期目标?不好说。但是,适时归零,放空垃圾箱,拥有平和的心境,专心致志,再进行有意味地创作,那作品可能不大伤人家眼睛吧?      



柴立梅国画



注入心头的清凉
——莫高窟剪影

文/柴立梅   


    庐山避暑归后没多久,正当江淮大地又持续高温时,我又动身到闻名世界的佛教圣地莫高窟观瞻。


    8月17日从凌晨至天明,由兰州开往敦煌的Y667次列车途中一直在落雨,接站的司机说:“因为咱们敦煌干燥,降水量小,蒸发快,一年到头几乎看不到雨珠珠,今天不知怎么回事,居然下雨呢”,并与我们开玩笑说,是不是我们的到来,感动了老天爷?哪里敢呀,就立在出站口提行李时刻,风雨交加,寒气袭袭,这与炙烤的江淮大地相比,真是冰火两重天,难道是佛祖显灵,第一次踏入这片土地,就让清凉注心头?


    第二天清晨,秋风习习,一行20人出发了。车窗旁,脑际总萦绕着大西北茫茫沙漠,戈壁沙滩的印象。


    提到莫高窟,不能不提到敦煌。“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东汉应劭(shào约153-196年)解释为“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


    我们现在提到敦煌,感觉很平常,然而,在《隋书 · 裴矩(547年-627年)传》的记载,裴矩是当时出使西域的外交家,在他写的《西域图记·序》曰:“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各有襟带。”大意是说从敦煌出发到地中海有三条通道,且给有各的连接道路。发自敦煌,就是以敦煌为交汇点,是通往西域的咽喉之地,隋唐时期,正是通过敦煌,西出玉门关、阳关西行,分为南、北、中三道进行贸易活动,才有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也才造就出了敦煌这个“华戎所交。一大都会”。


    有这样的历史背景,出现了莫高窟,当是历史的机缘。莫高窟,在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它是一座艺术宝库,给敦煌带来了福祉。


    公元366年前秦建元二年的一天,据说一位叫乐僔(zǔn) 的和尚路经三危山时,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东晋永和八年(352年),佛教徒开始在此创建洞窟。此后一些禅师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改称为“莫高窟”。


    随着络绎不绝的游客,我们一行人带着虔诚的心,缓缓地走过一座桥,经过了高低不等的几座僧人圆寂塔,视野中反弹琵琶女的雕塑,几棵错落有致的参天大树,仿佛向我们致意,我们离佛越来越近了……


    郭沫若先生题写的“莫高窟”三个金黄大字,镶嵌在蓝底的牌匾中,牌匾在蓝蓝的天空下,庄严静穆。


    民国时期翻修成现在这样的木制九层楼赫然眼前,是莫高窟标志性的建筑。黄沙,黄泥,黄壁,此时此刻对黄色的崇敬油然而生,大大小小的洞窟编着号一个挨一个,壮观不已。据讲解员介绍,莫高窟南北全长1680米。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3000余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跟随瘦高个叫翟鹏的讲解员,移步于现在编为第17号的洞窟,就是震惊中外的“藏经洞”,藏经洞外围的墙壁上被黄沙推积的痕迹依稀可见,这个洞窟要追溯到1900年6月22日那天,被一个叫王圆箓的道士,不知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藏经洞中出土了经卷、文书、织绣、画像等5万多件,很遗憾的是,因种种原因,中国只留下一万余件。藏经洞文物的发现和流散形成了一门国际性和综合性的学问,叫“敦煌学”。


    边走边聆听着富有磁性的嗓音介绍着敦煌学的意义,回廊间,驻足于几个窟之后,又轻轻地走进莫高窟千年来保存最好的第45窟,抬步进门时,便觉一股凉爽扑身而来,讲解员手中的电筒,犹如法器一般,那一束光定格在一组塑像上,这组塑像是盛唐原作。那束光又缓缓地定格在佛身上,这尊佛的塑像,非男非女,端坐在佛坛上,恬静安详,与世无争,好似看透了人间百态,无需点滴言语,身旁的菩萨静静地垂着目,两旁的弟子面带微笑,似乎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与佛有了默契,与佛心心相印。观瞻这样的窟,心灵立刻受到了震撼和洗礼!我们就在这窟的黑暗中随着那束光的移动,欣赏了泥塑鲜艳的色彩美,线条流畅的造型美,繁复不赘的工艺美,不仅清楚地看到唐人精湛制作的塑像,更是让我们明白塑像背后的寓意,人世间的是是非非,不要去当真,不要去计较,不要动辄就哇哩哇啦,大呼小叫,因为不停聒噪,也让自己的内心不能平静下来,与人与己又有什么益处呢?品读佛彩塑,沉默是金,当下,又给了我们如何处人处事的答案。


    壁画,又是莫高窟的最有分量的部分。五颜六色,那具有诱惑力的绿色,蓝色的宁静感,黄色的雍容感,红色的炽热感,褐色的凝重感,将图案的整饬,佛教的故事,再赋予流畅的线条,在勤奋的画师手里描绘出生动的画面,反映出那是对理想天国的歌颂,对真善美的弘扬,对恶人的诅咒。我们欣赏藻井上的壁画,我们想象着那些画工们要昂着多长时间的头,要拿着多长时间的笔,才能表达出他们心中对佛的敬畏,我想,他们那是对佛的仰望啊……


    走出洞窟,好像我们也要拥抱光明一般,心田豁然开朗,天空好似被水洗过一样,好蓝好蓝,朵朵白云游弋着,转过身来,再看看这黄色,仍是震撼不已!莫高窟呀,莫高窟你集建筑、彩塑、绘画于一体,一千多年来,多少人为了保护你,餐风露宿,抹不尽的泪水,甩不完的汗水,尽管我们没有能力保护你,但是,我们观瞻你,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那当是莫高窟也给了我们的福祉。


    坐在大树下的台阶上,再倾听着莫高窟千年的心声;再回味着“数字敦煌”电影中的一个画面,浩渺天际,繁星闪烁,一位高僧大德禅坐在鸣沙山崖壁的一个洞窟中静修……


                        (2016年8月22日)      




柴立梅国画



热爱传统艺术的人——柴立梅

文/陈新亚


    柴立梅是一个非常热爱传统艺术的人。正如她说的,“书法、绘画、篆刻、戏曲、文学、音乐,艺术滋养着我,让我充满着愉悦。”尤其是近些年,于报刊总能看到她的文字与笔墨。曾收到好几种她的书法作品集、生活随笔集等,还常看到她参与京剧演出的报道,让人感到其精力的无比充沛,及其生活于艺术中的无比愉悦,令人欣羡。


    柴立梅的书法,涉及的书体也广,于甲骨大篆、简牍隶书、行楷、草书等,都曾有用心,但作品较多以行草面世,应是她用功较多的书体。 


    用笔振迅劲爽,是其本色,不落于女儿娇柔;即使临习钟繇小楷书,也是以劲爽出之。小行草书中,落笔的敲击与斩切,每每表现出一份果敢。其草书一个明显特色是笔锋紧而构字松,看去感到其书写时的思绪既冷峭又活络。可见她笔下经验不薄,颇能信手,心气亦较近于自然。其草书体构之松活不拘,有时仿佛明代的杨维桢,似乎含有一种自觉不自觉的纵狂。她的另一种款式,即行楷中偶出一二草字的写法,如陆柬之书《文赋》,节奏清新灵动,效果亦佳。 


    在作品章法上,纵不失态,松而不脱,一张一弛,动静相生。即使作楷书,也毫不板刻,韵律感甚好。或许这与她长期唱京戏,谙于调气行腔有关吧。总之,柴立梅很善于学习与借鉴运用前人的、别一艺事的好处。 


    当然,就我一己之见,未尽善处也有。如毛笔锋杪的变化丰富性还可以足之,草书笔线的圆韧温润度,亦可多注意料理;而作者的精力似乎也可以更集中于行草书中,不必过于兼理诸体,以免无谓损耗心神也。 


    读柴立梅诸随笔,感觉她很善于自觉省悟,于学戏、学书,于办展、出书,以至与人交往、应对家务,皆能适时三省焉。这是一种极好的素质,对从事艺术者尤为重要。或许,随着岁月的增长,她会渐渐删繁就简,将目下之众多热爱沉淀沉淀,打成捆,做成桩,铺垫一个宽阔基础,将书法架上去;再用篆书楷书印章作铆焊,将行草堆高,堆高…… 



柴立梅国画


“文心墨韵”——当代书画散文精英100家

入选须知


一、入选条件

书画、散文创作水平在全国均有较大影响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佼佼者。应具备以下条件:

1.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各省区市画坛精英,绘画作品入展省级以上美展不少于两次;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或西泠印社社员,且书法、篆刻作品入展中国书协或西泠印社主办的全国性展览两次以上;

2.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各省区市散文创作精英,正式出版有散文作品集或在书报刊公开发表散文作品10篇以上;

3.年龄在40岁以上。

二、入选资料

1.书画作品10-20幅(注明作品名称、规格、创作年代等);

2.散文作品3-5篇(欢迎配以节录散文书法作品或手稿);

3.作者生活照3-5幅;

4.评论文章若干;

5.作者简介及详细联系方式。

符合入选条件者,请将上述图文资料发送至QQ邮箱:421814195@qq.com;联系微信号:QQ421814195(符合条件者请注明“文心墨韵”及真实姓名以便确认)

附注:入选者将在“中国书画艺术精品网”微信公众平台及网站持续重点宣传推荐,适时举办展览或公开出版作品集。




【001】 “文心墨韵”——当代书画散文精英100家【胡秋萍  专辑】

【002】 “文心墨韵”——当代书画散文精英100家【杨晓琳  专辑】

【003】 “文心墨韵”——当代书画散文精英100家【熊少华  专辑】

【004】 “文心墨韵”——当代书画散文精英100家【曾学斌  专辑】

【005】 “文心墨韵”——当代书画散文精英100家【严学章  专辑】






(长按二维码图标可识别微信)


“文心墨韵”展标题字:

熊少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重庆中国画学会理事、政协重庆市第二届委员会委员。长期致力于文史研究、书画创作和诗词写作。书画作品参加《现代国际临书大展》、《四川书家画展》、《第七届全国书法展》、《中韩书画交流展》、《新加坡书法交流展》、《台湾重庆书画名家交流展》、《江山重庆国画展》、《第八届国际书法交流展》等;曾获得文化部第12届“群星奖”优秀作品奖;1996年2月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大地春潮”春节晚会书法现场表演;2006年5月随重庆市政府代表团访问日本,进行书画表演和文化交流。2007年被重庆市委宣传部、组织部、人事局列为“五个一批文化人才”;2008年被市委宣传部列为“首批重庆市青年文化人才”;2011年获得重庆新春联创作征集一等奖第一名。著有诗词集《砚边诗草》、历史文化专著《破山禅师评传》、文化研究专题《诗酒风流的千古佳话-饮中八仙歌》和《中国当代中青年书画家精品集-熊少华卷》、《熊少华写意花鸟册》、《熊少华书画作品选》、《跟我学国画(山水、花鸟、蔬果)》系列丛书等。


微信时代:关注是一种境界,分享是一种美德

【关注】点击顶端标题下“中国书画艺术精品网”,或者通过微信查找公众号“中国书画艺术精品网”或“cnhualang”,或扫描微信二维码,即可关注“中国书画艺术精品网”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最新艺术资讯。

【分享】点击微信右上角按钮,即可将上述艺术资讯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点击“查看官方账号”“查看历史消息”即可分享以前发布的艺术资讯。


“中国书画艺术精品网”微信公众平台

“中国书画艺术精品网”微信公众平台秉持“精英、精品、精髓”立场,主推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文史研究馆馆员、美院教授、国展精英及其佳作,以期架起艺术精英精品与市场的桥梁。正独家策划推出“诗意书魂”、“艺追三绝”、“文心墨韵”、“四全风雅”等品牌栏目,力推“当代自作诗词书法精英100家”、“当代诗书画精英100家”,“当代书画散文精英100家”、“当代诗书画印精英50家”,并将持续策划推出一系列品牌栏目,重点宣传推荐当代书画精英、精品,同时打造当代书画评论精髓高地。


合作推广及投稿邮箱:421814195@qq.com

网址:www.cqart.com

微信公众号:cnhualang

微信私号:QQ42181419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