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夜语」人必哀伤,而后平静
您身边触手可及的朋友圈
有一次我淘了本旧书,三联版精装印刷的罗曼·罗兰《米开朗琪罗传》,文学大师写艺术大师,想必难读。后来翻开此书,哑然失笑。
因为罗曼·罗兰并没有按照人物传记常见的叙事线索来写米开朗琪罗的经历,而去摘录大师大段大段的生活“私人细节”的书信,选材之精准,活像一台讲述版的电视秀。
年少时以为自己读了书就能够明白。其实,不谙世事,不了解喜怒哀乐背后的种种心思,是读不懂书的。
等到理解那些迂回曲折,才发现处处皆深情,从而读懂生活读懂书,内心强烈共鸣。
在这庞杂世界上,人间的至情总是深藏的。
米开朗琪罗的一生为情爱苦闷,因为他身材矮小,相貌丑陋,他只能匍匐在地上去仰望那些爱慕对象。
除了爱情,他在工作上也备受挫折,身心受创。他跟梅迪契大主教有协议建造教堂,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项目,约定的酬劳丰厚。
因为建造工人们的欺骗,石头断裂了几根。于是教皇和大主教都不耐烦了,取消了跟他的契约。对此,米开朗琪罗只能忍泪控诉。
诸事不顺,米开朗琪罗的父亲也不让他安心。他父亲年纪越大脾气越坏,某一天干脆从佛罗伦萨的家里逃走了,对外宣称是儿子赶走他的。米开朗琪罗背负着不孝的指责,满腹委屈。
整本书读完,全是实打实的俗世烦忧:爱恨纠葛、事业打击、职业病磨损健康。
米开朗琪罗总在绝望,不想活了,没法活了,总在埋怨世界,“我的忧患是这么多,比艺术使我操心得更厉害了!”
不过对着石头时,他注意力转移,痛苦暂时缓解,又鼓舞起斗志继续工作。
罗曼·罗兰在后记里自问自答:我是否应当只显露英雄的英雄成分?不。
因为他写这本传记的初衷是:“并不是普通人都可以在高峰生存,但是可以一年一度上去顶礼,从中可以获得日常战斗的勇气。”
这段话换成通俗的理解也就是:大师活得如此之惨都仍然在努力工作,你是不是也该鼓舞起斗志呢?别被生活彻底打败了。
世间超过米开朗琪罗经历的苦难,俯拾皆是,大多数人并未进行杰出创造。
长夜中自有最耀眼的闪电,但长夜并不为闪电而生。
米开朗琪罗一生祈求身心宁静而不得,有生之年大部分的作品,都充满了肌肉力量、愤怒,或者体现创造万物之灵的肃穆宏大之美。
但晚年最后的三幅基督主题的雕刻,极为哀伤。
最初的一件《哀悼基督》和最后的一件《哀悼基督》,前后呼应,仿佛人生的回音。
他晚年的诗中写道:“我以往那空洞而快乐的艺术之爱将如何?当肉体及灵魂的双死渐进……无论绘画或雕塑皆不再能让我灵魂安宁,期盼着十字架的神圣之爱,以他张开的双臂拥我入怀。”
我很愿意每年重读一次这本书,来进行一年一度的顶礼,不过我从中获得的并不止是勇气。
基督必然受难,生命必然痛苦。
度过内心漫长的反抗争辩,这个中世纪杰出的雕塑家和画家,终于进入了哀伤。人只有接纳了一切苦痛,才会涌现哀伤。
正如弗洛伊德说,哀伤是对逝去的纪念。
人必哀伤,而后平静……
主 播 | 薛敖 陈佳怡
剪 辑 | 薛敖
文 稿 | 沈嘉柯作品改编
编 辑 | 不吃香菜
校 审 | 木莉coco
合作微信 | tuowuqi1321
投稿邮箱 | bsyy_touga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