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高质量发展,推进学校育人方式变革 | 2023“星校(园)长、星教师”学术论坛精彩回顾

優教育 優教育
2024-08-26

11月8日,由上海市教育学会、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主办,伊顿纪德《優教育》协办的“高质量发展:学校育人方式变革——2023年‘星校(园)长、星教师’学术论坛”在上海线上线下同步举行。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上海市教育报刊总社社长仲立新,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徐淀芳,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忱等,携手240余位校长、教育人,聚焦“人”的完整培养与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共探学校育人方式变革,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星校(园)长、星教师”学术论坛自去年发起,旨在围绕上海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目标,搭建平台,推荐一批优秀中青年校(园)长、教师,培育一批教书育人典范、学科教学专家、教育科研带头人以及专业发展引领者。本次论坛将“星校(园)长”“星教师”论坛合并,融入课堂观摩、说课展示、主题报告,让中小学、幼儿园、特教彼此呼应,以结构化设计,从学校顶层架构到课堂实践落地,立体呈现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

1

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涌现名师、名校长

站在时代的路口,中国基础教育正在奔赴高质量发展,这也将所有教育人都推至挑战前。关于“教育的高质量”,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在致辞中提到三点:第一,教育高质量一定关切着育人质量的提升。教育不只是知识传授,还要关注人文与科学的平衡、知识积累与德性成长的关系、人的身心发展等。第二,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变革学习方式。教育者要培养孩子的能力、价值观,把人放在情境中间,让他作为一个学习者,始终对世界、生活充满热爱与兴趣。第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老师。尹会长希望通过“星校(园)长、星教师”学术论坛,让更多教育实践者展示他们的实践智慧,期待更多老师成长起来,涌现出更多名师、名校长、名园长。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社长仲立新表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发展方式与目标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探讨。校长和教师是教育发展的主体,作为教育传媒人,需要关注校长、教师的所思所想,思考如何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收集更多创新做法和成果,并辐射整个基础教育的变革。仲社长还希望通过合作主办双星论坛这一方式,让内容质量和一线需要契合度更高。

2

从文化到课程,推进生态再造,升维高质量办学体系

衡量一个城市文明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这个城市的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发展水平。本届论坛开启于幼特场,育人方式的变革指向人的内在生命与教育的完整。

2015年,东方江韵幼儿园(森兰校区)开园之初,一棵红枣树一直没有发芽长叶。园长周密却将其保留,并从此树出发开发了许多教学实践活动:浇水施肥、围着它写生、测量枝干长短大小……在真实情境中用实践探究、主动学习、领域融合等育人方式聚焦素养培育,既能促使学习者对外部世界进行探求,也能实现学习者对自我精神家园的建构。如何让整个幼儿园环境具有“动态”,让交流有“互动”,让幼儿身心富有活力?虹口区第三中心幼儿园园长张之舒和团队通过打造“动起来”的环境和课程,创设“变化”的运动环境、“互动”的运动环境、“评价”的运动环境,将“运动育人”作为孩子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为一所有着97年历史的特教学校,转型特殊中职后,上海市长宁区特殊职业技术学校支持学生的生涯发展需求,推进课程改革和服务拓展,寻求企业合作与社会支持,实现学生融入社会和展现自我的梦想。嘉定区成佳学校系统思考学校课程变革的思路,“为学生营造个性与多元的学习经历,引导学生在全面系统的课程学习中汲取成长的动力”,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全面的能力评估,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JIA”课程方案,以校本化实施与学习空间优化,让“JIA”课程更具张力与魅力。

好的教育,是森林的样子。教育正在突破原有的边界,走向全域化。依托“进才教育集团——同济大学大中小思政一体化”项目,浦东新区进才森兰实验中学以高行名师工作坊为抓手,统筹发挥集团化、学区化、与大学结对共建等办学方式的优势,尝试将大中小一体化德育教育向家庭、社区反哺和延伸,在区域内形成德育教育合力。关于大中小贯通式选拔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健建议可以建立动态吸纳机制,通过多次选拔,及时吸纳那些科研能力逐步显露且适应能力强的学生。同时,王健校长提到,基础教育应与高等教育联手,打破阶段性教育的壁垒,在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内容以及培养环境等方面制定课业与专业融会贯通的长效机制。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

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链接“学科+”课程“行走”教育,不断拓展学习空间和场域,拓深和延展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外延,推进教与学的变革。校长周卫斌说:“‘双新’要求教师在教与学过程中不仅要当好‘主角’,更要当好‘配角’。”依托项目化学习,学校逐步将“学习支架”理论引入到课堂教学,尝试着帮助学生搭建思维型(Thinking)、任务型(Task)、资源型(Resource)和技术型(Skill)等不同类型的学习支架,指导学生自主寻找学习的路径和方法。

上海市黄浦区海华小学校长陈菊介绍:“海华探索的育人方式变革是从学科内的知识统整到跨学科超学科的知识运用,从教师教学方法的变革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学校打造了由10个研究所组成的“小海小华科学院”,让学生在“科学+”的碰撞中促进各类素养的综合发展,在课程构建与实施上,强调整体性、联系性,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汲取、善于运用、敢于创造,持续“孵化”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养。

如何保护苏州河支流河道?如何根据云朵的形状预测天气?如何保护社区里的土壤?……长宁区绿苑小学的“优+生境课堂”课程将课后服务“搬”进学校附近的生境花园。学生们通过一个个驱动性问题,在真实多元的自然环境中实践不同的任务。以构建“活力优+”课程体系为着力点,以提升教师队伍专业成长为支撑点,以家校社协同共育为连接点,长宁区绿苑小学全面培养“活力优+”少年,加快从“新优质”走向“高品质”。

3

以课堂为主阵地,推进学校育人方式变革,打造教与学的新样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学校育人方式变革,课堂是第一实践场。论坛上,来自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八名中青年教师或以公开课,或以说课,展示课堂教学新探索。

学生的需求与体验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基于真实的教学展示,中国福利会托儿所教师戚竞元为孩子们搭建层层递进的学习支架,从感知出发,以想象联想为主要方式,借助身体动作的表达与创编,激发充沛的情感与美的体验。面对肢体、认知、语言等存在障碍的脑瘫学生,上海市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胡绩文基于对学生知识基础以及感知、运动、认知、语言、社会适应等五大领域的精准评估,开展差异化教学,在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构建还原生活场景的学习体验。上海市嘉定新城实验幼儿园教师秦燕让评价本身成为一种课程,在教师发起的高结构活动与幼儿发起的低结构活动中切换,幼儿真正在友好的“欣赏与评价”的氛围中,对同伴、自己及老师的表演进行评价,以此在评价中学习,在评价中成长。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立足新课标与新课程,大单元、大概念寓于真实的学习情境,指向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育,指向课程教学的深度迭代。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李慧慧从诗歌学习的认知方式出发,以读为主线,以写为终点,引导学生进行结构化思考、唤醒语言经验、关注语言形式,在感悟、体验、思辨中感受文本意境,披文入情。源于学生郊游时的发现,衍生为跨学科案例,上海市虹桥中学生命科学教师张南南将其与生物学科大概念进行融合,关注学生在跨学科探索中的“过程”和“经历”,以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能力。

聚焦于“学段-单元-本课”的教材分析逻辑,大宁国际小学西校数学教师陈力辰从单元视角出发,给予学生开放自主的探究空间,让学生通过画、拼、剪、折等动手活动,以及观察、发现、推理、归纳等认知活动,发展学生的模型意识、推理意识和空间观念。在研读单元教学规划之外,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美术教师张慧琳基于学生心理特点及知识技能,设计具有项目任务特质的单元学习情境,以整体任务统领教学策略方法,通过绘制导赏图、撰写导览词等活动,在体验感与互动性中,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研训员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他人”与“核心力量”,发挥“服务”“指导”“研究”“管理”等重要职能,松江区教育学院特教研训员沈临霏在分类管理、分级研修、分项研究中,推动构建学科发展共同体,锻炼青年教师“备课、听课、评课、说课”四项基本能力,把自己化作教师与教师间的桥梁、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间的桥梁、教师与科研间的桥梁。

4

从育人目标到学校“施工图”,探寻深度教育变革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常务副书记、学前教育学系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黄瑾提到,首先,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的价值定位在于五育融合,其背后蕴含德智体美劳融合发展的育人目标,应以此去培养身心健康、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儿童。其次,要思考育人目标的转向。这些真实课堂的展示,明确指向素养的培养。在义务教育阶段,从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培养出发,才能在后续的发展中转变为能力与素养,在其中,教师起到重要的媒介作用。让现在的孩子能够面向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从知识经验的本位转向素养本位。再次,育人方式的改变要从关注共性的儿童发展转向关注且尊重个性的儿童发展,让儿童在被鼓励中大胆表达、体会价值,帮助儿童自我实现。

“教书育人是一项工作,更是一份事业,这离不开三个元素,分别是愿景、布局和追求。”上海市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校长周美琴认为,美好的愿景是一切的基础。作为专业引领者的校长,要有构建学校发展愿景的能力,教师要带着将学生利益放在首位的期待展开工作。同时,每一个美好愿景的实现都离不开精准的布局和规划,在耕耘的道路上,要分类分块耕种,按时按需施肥,促进种子的有效成长。除此之外,不懈的追求成就灿烂的未来,干一件好事不难,但干一辈子好事并非易事,年轻校长和教师们在迷人又磨人的教育事业上的热情,为学生们提供着最优的发展。

“教育的创新应该基于教育学的常识,结合学校的实际、教师的实际以及学生的实际。”上海市教育功臣,上海普陀区洵阳路小学校长,特级校长,国家教育督学朱乃楣谈到,每个课例,都在探讨如何将国家课程育人目标,融入各自学校的创新理解与实践智慧,转化为学校课程育人的施工图。她提到育人方式的变革应基于三个共识:第一,在课程实施中,从学科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这鼓励每个教育人在推动综合学习过程中探寻创造性的路径和策略;第二,在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中,重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平衡,超越分门别类的学科限制,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从学科逻辑走向学习逻辑,不仅要研究怎样教,更要研究学生,寻找每个孩子的起点与成长需求,使课程和教学更好关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学校育人方式变革,正是指向了学校高质量发展。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教育集团校长,特级校长、正高级教师堵琳琳谈到,学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学校文化、学校课程、教学过程。若这三者之间能够互相印证,形成一个循环,学校高质量就自然而然成为可实现的样态。星校长和星教师教育智慧的分享,正如2022版课程方案与标准体现的价值精神,一是人本立场,回应高位的育人要求;二是生活本位,让学习过程与生活经验连接,学习逻辑与生活逻辑贯通;三是中国底色,培养有理想担当的时代新人;四是关系思维,进一步摆脱学习过程中被动的知识接受状态,走向更结构化的学习过程,并指向素养的形成。

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忱,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徐淀芳分别为论坛做了总结。苏忱提到,教师需要有大爱和情怀,有教育智慧和技能,通过“唤醒”实现教。“教育高质量发展永远在路上。”徐淀芳表示期待教育的发展永远是有活力的发展,活力源于校长和教师以实践不断为高质量予以新的注解、呈现新的样态。

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开放的社会系统。伊顿纪德《優教育》先后举办教育思想力沙龙百余场,并构筑“在之间”教师人文空间,持续与广泛的教育媒体、教育公益组织协同凝结,传递优质教育资源和内容。本次论坛直面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共性与校本差异,聚焦教育教学的深度变革,期待促发共同理解,共同实践。伊顿纪德《優教育》意愿做教育同道的同行者、教育生态的共建者,共同“挖一方池塘”,与众教育人携手共建一个共生并茂岛链生态的“善托邦”。

在之间·優教育文化空间 

教育人的“第三空间”,人文精神意义家园

教师站立讲台之上,其余的一切尾随其后,教师们种的是什么,社会收的就是什么。致敬教师,致敬美好教育的方式,是我们从自身站立之处,持续地做些出来。

两年前,在常州周有光先生故居不远处,首次搭建了一个名为“在之间”的教师人文空间,让“爱书人,同处一个寂静”。今年,上海“在之间”教师人文空间启幕,也有我们一路以来的“意义之问”,将“尊师重教”刻画在这个空间里,以此致敬身在一线,魂在校园,负着人的形象一起上升的教师!“在之间”,我们期待读、写、说,问、思、辨同时发生,在这丰富的宁静与单纯的静穆里,浮现教育人最美的文化人格与精神长相。“在之间”也勾勒与描摹了我们心中未来教育组织的模样,我们把又一次的教育实践定位在教育文化场,教育同道人生发的人文精神意义家园。好的教育,是森林的样子。向美好教育致敬的方式,是亲手把它创造出来。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预约共享空间。

- END -

投稿 | giftededucation@foxmail.com

声明 | 文章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文末或后台留言联系。

—— 延伸阅读 ——

直面"新课程与育人方式变革",在办学实践创新与教育思想建构之间深度对话|上海市教育学会"星校长"论坛

▲教育的“善托邦”:重新想象教育的未来暨上海在之间· 優教育文化空间开幕式 | 精彩回顾

▲景凯旋:在之间,寻求更高的人生 | 在之间•優教育文化客厅开幕

▲教育人的“第三空间”:教育同道人生发的人文精神意义家园 | 上海在之间· 優教育文化空间开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優教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