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的“善托邦”:重新想象教育的未来暨上海在之间· 優教育文化空间开幕式 | 精彩回顾

優教育 優教育
2024-08-26

10月12日,由伊顿纪德《優教育》主办“教育的‘善托邦’:重新想象教育的未来”主题沙龙暨上海在之间· 優教育文化空间开幕式在上海举行。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大学人文课程创建者夏中义,南京大学教授、东欧文学学者景凯旋,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等携手众教育人共同描摹未来教育的社会想象,生发教育同道人共同体。在之间教师人文空间是教师的“第三空间”,也是教育同道同行的意义家园。伊顿纪德意愿做教育同道的同行者、教育生态的共建者,共同“挖一方池塘”,与众教育人携手共建一个共生并茂岛链生态的“善托邦”。

教师站立讲台之上,其余的一切尾随其后,教师们种的是什么,社会收的就是什么。致敬教师,致敬美好教育的方式,是我们从自身站立之处,持续地做些出来。

两年前,在常州周有光先生故居不远处,首次搭建了一个名为“在之间”的教师人文空间,让“爱书人,同处一个寂静”。今日,上海“在之间”教师人文空间启幕,也有我们一路以来的“意义之问”,将“尊师重教”刻画在这个空间里,以此致敬身在一线,魂在校园,负着人的形象一起上升的教师!

教育人的“第三空间”:教育同道人生发的人文精神意义家园

陈忠(苏美达伊顿纪德品牌创始人、《優教育》杂志主编)

“在之间”,既不是价值空悬的迷执,也不是沉沦俗世日常,而有趋向精神内倾的自治与超越,又有精神外倾地在自身创造中走向世界,走进“人”,犹如在之间入口之处借柏拉图“洞穴喻说”的空间设计。

教育人的“第三空间”,一方安静书桌,一片萧散闲情,延展着可感知的柔和、均匀、共相,并在这丰富的宁静,与单纯的静穆里,交融汇聚成为可辨识的人文精神意义家园,诗性地伴游在人类文明长河中……

苏美达伊顿纪德品牌创始人、《優教育》杂志主编陈忠在致辞中谈到,教师走在文化保存、传递与更新、再生的前哨,讲台居于人间之首。教师透过言说与生命从事着“有光”的事业,以柔光映洒杏坛,照拂学子生命。

读、写、说,问、思、辨,教师们以独立主体的精神与思辨,在“思想的碰撞,思辨张力,能量的交互,交响谐振”的交互主体中,调剂滋养,沉淀内在性,砥砺教育共识话语,生发成教育同道人共同体……

做一个读书人:让知识穿透心灵

尹后庆(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

“发自内心的渴望去读书,而不是在外力强制下读书”,尹后庆会长从家中的书房和自身的阅读经历娓娓道来,讲述今日老师之读书。
对教师而言,持续的读书动力首先来源于工作情境,即因为工作和专业生活的情景中问题解决的需要,通过读书学习知识;第二,读书的动力还来自主客观之间的矛盾,当发现主观认知与客观世界的现实产生落差时,受“问题意识”这一强大的内驱力量的触发,人就会需要去读书。第三,读书成为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还要一个原因。读书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大学》里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经常引用的是“格物、致知”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偏重于学习认知功用和社会责任的培养。而当人们在读书中达到有所自得的境地,则类似于“诚意、正心”之效,那么持续学习就会变成人的生命中的一部分。
教师做一个“读书人”,读有用之书,养有为之身。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尹后庆会长鼓励教师,“在知识穿透自己心灵的过程中获得愉悦”。

士人与学人:为人师者的精神向度

夏中义(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大学人文课程创建者)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大学人文课程创建者夏中义从“善托邦”出发,提出善的乌托邦根植于一种君子的理想,即一个纯洁的读书人对自己有要求,追寻干净、纯洁的人格。

学人有别于学者。学者是把自己的知识的研究、传授作为职业和专业的人,以治学、教书、写书为最高选择。学人则必须坚守从自己的专业研究当中得出来的价值,要为自己的专业的人生选择抵押一辈子,具有这么一种精神维度或道德坚守的学人,是不允许自己曲学阿世的。

夏中义以钱钟书先生之大先生境界剖析何谓学人。一是自高则贤,把自己的生命的意义放在高于日常世俗世界之上的一重境界,并在此绵延或演绎自己有限的生命。二是自律则严,用每天的践履去实现那些美丽的目标。三是自圣则安,即虽一时处于困境,仍然以自己的成绩、所处的位置与中国学术的好坏相联结,并由此安顿每天的事务。四是自辨则坚,不论外部环境如何糟糕、动荡,始终以担负学术使命并完成这一期许自任。

作为现今与古代“士林精神”相通的知识分子和教育人群体,纵使世态蹉跎,不为物役,不假外求,以士人高度的价值自觉,以自身克服超越时代,守望校园,这也如夏中义老师所言活成“心中理想的我”。

“在中国”与“在世界”:重新想象教育的未来

倪闽景(上海科技馆馆长)

从历史中走来,从轴心时代世界精神文明的璀璨,到近代科学的狂飙突进,教育是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但教育也必然存在两面性。一方面,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形成过程没有改变,机器不可替代使用肢体的能力、语言能力、情感能力,同时蕴含大量价值判断、思维工具和解决问题方法的人文、科技、数学知识依然重要;另一方面,学习将更多样、更公平、更自由、更充满想象力。

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提出,人类进入通过创新实现进化的阶段。实现创新在于多样、理解和突破。“多样”是创新的基础,学习塑造大脑,多样化的好处是让缺点与错误也能成为资源与优势,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出有行动力但思维方法不一样的人。“理解”为创新构建环境,创新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创新需要一种认同的环境和容错力,而这个环境需要靠文化来塑造。思维能力、钻研韧性与先进工具,成为“突破”的路径,让孩子在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中,人文与理性并重,从兴趣走向志趣。

非新无以进,非旧无以守:我心中的教育“乐园”

黄玉峰(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

严复有言:“非旧无以守,非新无以进。”此处“旧”和“新”都指向根本的东西,一如《中庸》中“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龚自珍笔下的“何敢自矜医国手,药方只贩古时丹”,闻一多直言“唐贤读破三千纸,勒马回缰作旧诗”,中国古老智慧中蕴藏现代性价值。“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和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也是教育的根本。

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黄玉峰以从教五十六载的自身教育思考与实践,指出面对当下基础教育的功利主义、训练主义等五大绳索,要回归教育的本质,即人。黄玉峰校长以人生教育为本,在践行诗教、礼教、乐教、科教、家教中,呼唤君子养成,渴望共修炼的同道,期冀把学校办成读书的殿堂、教育的胜地、社会的净土,办成心中教育“乐园”的模样。

为未来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图景

董君武(上海市西中学校长)

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第一性原理”,当基础教育走向高质量发展,中小学校的最大难题越来越聚焦在教师的成长能否真正同步。直面愈来愈近的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学校、教师何去何从?

指向未来教育,当传授知识的任务被机器所替代,促进思维的发展将成教育的重点,上海市西中学校长董君武提到,应更加关注思维的成长与大脑的塑造。未来学校将以智慧互联的社会存在,为个体社会化提供丰富的情感体验场所。在其间,传道授业解惑之师者,将走向研学悟道共进,“博”者、“专”者、“学”者、“思”者成为教师专业演进的新样貌。

在之间,呼吸安顿生命,走向澄明之境

景凯旋(南京大学教授、东欧文学学者)

柏拉图区分了“存在”与“不存在”,并指出介于两者之间的“部分的存在”,即生活世界。而人的生命就在生与死之间,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在超越与经验之间。南京大学教授、东欧文学学者景凯旋从“在之间”这个词的诠释切入教育和人的关系问题。

景凯旋教授认为教育的深层的逻辑在于,我们需要追问生命,追索“存在”问题——生命何以介入教育。陶渊明的《饮酒》为人展示了中国古代的教育理念——培养人格,独立思考,使人能够看见“飞鸟相与还”,能体会到“此中有真意”。

人无法回避日常生活,但是人之所以是人,就在于他不仅仅有日常生活,还有超越的生活。人需要不断地在经验与超验之间切换。而作为师者,在这个技术主义大行其道的年代,其所以还能“传道受业解惑”,就在于鼓励孩子们基于生命经验的想象力的发展。

圆桌Talks:挖一方池塘:教育共同体的N种可能

“教育不是学校关起门来做,而要社会共同行动。如此,教育得以更加丰富,更能面向未来。”圆桌主持人、致极学院执行院长、佰特教育创始人王胜提到。好的教育,是森林的样子。教育正在突破原有的边界,走向全域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王焰提到教育出版与教育的双向融入,大夏书系以非学术化的教育随笔内容,发掘培育一批教师工作者,构筑教师读写共同体,编辑也得此走进教育现场。一理艺生创始人郭青梅从戏剧教育视角切入,提出教育在任何空间都能发生,戏剧则在有限空间中挖掘无限创意,在极具包容性的戏剧场景中,以项目式学习、多学科融合培育孩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教育不是呈现结果便完成的故事,教育即生活,即孩子真实的成长过程,教育电影以影像之路径,将更多身处学校、家庭、社会中的多方教育角色连接在一起。”独立电影导演、言观教育创始人徐立谈到。

教育是必要的“善托邦”。我们相信,那种深深嵌入在人们理智与良心中互助友爱的情感,是经由人类整个的历史进化过程得出的结果,也是教育力量本身。伊顿纪德《優教育》先后举办教育思想力沙龙百余场,并构筑“在之间”教师人文空间,持续与广泛的教育媒体、教育公益组织协同凝结,传递优质教育资源和内容。有感于开场VCR中过往的一位位老师给予温厚的寄语与嘱托,此刻,我们也再发出教育同道共创众筹的邀约,让天下教师们遇见,期待家校社群一体联动活泼泼的教育生态样貌,在温暖的港湾,吐露真诚、互助友爱。

- END -

投稿 | giftededucation@foxmail.com

声明 | 文章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文末或后台留言联系。

// 延伸阅读 //

致教师:为人师之精神谱系与专业成长 | 在之间 • 優教育文化客厅开幕

▲景凯旋:在之间,寻求更高的人生 | 在之间•優教育文化客厅开幕

▲星空下的人生路,既不价值空悬,也非沉沦世俗,教育“在之间”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優教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