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中国行(苏州姑苏)公益师训会暨“素养表现型教学与教学关系重构”观摩研讨会 | 精彩回顾
11月17日,由中国教师报、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伊顿纪德·優教育、《新解新教材》编辑部协办的2023年课改中国行(苏州姑苏)公益师训会暨“素养表现型教学与教学关系重构”观摩研讨会在苏州市平江教育集团举行。聚焦新课标课程改革,近300位教育人回到真实的教育情境,观摩研讨共创,从重构教学关系入手,探索“素养表现型”的教学策略,在表现素养中发展学生素养,让教学的过程走向知识创造。中国教师报总编辑、中国教育新闻网总编辑储召生,苏州市姑苏区政协副主席、教体文旅委副主任唐丽艳,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丁杰,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江苏教育》杂志原主编、编审张俊平出席并致辞。
本次课改中国行行至苏州姑苏区,于水乡园林、曲水廊亭中开启共创。苏州姑苏区政协副主席、教体文旅委副主任唐丽艳在致辞中提出,苏州姑苏区紧扣均衡、公平、优质、适切的发展目标,全力打造姑苏教育高地。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步入核心素养导向的时代,如何将这一育人“蓝图”转化为学校育人的“施工图”?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丁杰指出本次研讨主题抓住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变量,即教学方式变革。只有真正构建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关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素养才可能真正实现。聚焦教学关系重构,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江苏教育》杂志原主编、编审张俊平提出两个观点,一是重新定义课堂,二是重新定义教师角色。当教师超越教学层面,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指导与帮助,教学关系也达到理想境界。
“零距离贴近教师”、“忠诚地为教师服务”是中国教师报创刊以来的一贯定位,中国教师报总编辑、中国教育新闻网总编辑储召生提到。“课改中国行”应课改之需而生,一端连着教师,一端连着课堂,是“零距离贴近教师”的行动诠释。
金一民(苏州市平江教育集团总校长)
苏州市平江教育集团总校长金一民以学校获批的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的一类重大项目——《指向培养自主学习者的教学关系重构》为题,从重构教学关系入手,创建基于任务的自主参与、促进理解的自主实践、实现迁移的自主应用的学习路径。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自我发展。主体性缺失依然是当前诸多教育问题的根源所在。“自我”是对话的主体、起点和归宿。从传统的“要素说”到现代的“关系论”,回归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自主学习者是具有自主观念、自主能力、自主品格等人格特征,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学习者。重构的教学关系将促进学生在合作交往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构建不同场域中多元积极的人际关系,促进自我的不断完善。
郑小燕(上海市杨浦区平凉路第三小学/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杨浦滨江实验小学校长)
“双新”时代来临,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要让学习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建立联系,以递进性系列活动支持学生经历完整的实践。上海市杨浦区平凉路第三小学校长郑小燕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建构指向育人目标的生成和课程矩阵的绘制,如滨江梦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定位于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围绕“杨浦滨江”场域,以“宝塔法”分解课程目标,以大概念大任务为驱动,让学生亲历实践、探究、体验、反思、合作、交流等深度学习过程。
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课程设计理念,核心素养就失去了有力的抓手。让知识面、技能面、态度面联结学知、做事、做人,创新“双新”学习场,价值体认与迁移应用贯穿主题与单元,让课堂与世界相连,让学习与生活相融,建设一所师生共同喜爱,生动成长的学校。
谈莉莉(上海市宝山区第二中心小学校长)
如何将数据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开展基于数据的教育评价改革,从数字、数治,到数智迭代?上海市宝山区第二中心小学谈莉莉校长提出让数据为教学研究提供切入口,再造教学流程,以评价为撬动教育改革的支点,又以数据为撬动评价改革的支点。
学校以“1123”结构性技术保障系统,启动三大项目建设——二中心教育集团教育大脑、智适应学习资源建设、智慧同侪研修探索,力求形成凸显学生个性化培养和实践性经历的课程实施方法。
促进教学方式变革是永远的课题。学校按照“数据分析-反思诊断-问题归类-研究改进”的路径,为“教科研训一体化”教师专业发展范式的建构提供了现实载体,并构建了基于数据分析的日常教学五流程,为每位教师描绘精准的教学改进“路线图”。
牛保华(郑州市金水区文化绿城小学教育集团书记、校长)
从知识到素养,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中的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正在走向深处。如何让核心素养落地?郑州市金水区文化绿城小学教育集团创建良好的情绪场,营造蓬勃向上、组团成长的人际生态;创建内驱的思维场,营造开放民主、共治共长的治理生态;创建平台的关联场,营造同向同行、协同生长的共育生态;创建实践的驱动场,营造精准简约、学用相长的教学生态,让“教学练评”赋能教学新样态。
牛保华校长提到,学校以素养导向为统领,以学以致用为指向,提炼单元大观念,从而以大单元教学为抓手,学用相长,创设适切的学习路径,搭建多元互动的学习平台,并基于学习任务群来设计单元作业,以提升练与评的实效,优化教学练评全链条。当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实际表现得以看见,高质量的学校育人生态生成,学校自然而然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绿洲。
蒋可菡(无锡市东林小学教导主任)
无锡市东林小学的《小学语文素养表现型教学的实践探索》,经过五年多的深度推进,2023年获得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以素养达成为目标、学习任务为载体、实践活动为主线、学做一体为表征的实践体系,“小学语文素养表现型教学的实践探索”项目凝练了“在表现中成长”的语文学习观,建构了小学语文素养目标层级化体系,创生了素养表现型教学范式,开发了支撑教与学的工具箱,打造了多维语文学习场。
无锡东林小学创造了“大主题统领,小专题支撑”的“分解式”研究方法。也正是因为一个个微专题的推进,不断发现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解决,于是,就有了——素养表现型教学范式的逐步完善,梳理小学语文素养表现层级化目标体系,让所有教师都成为重要的研究者。
最后,蒋可菡谈到:“教学改革很难有一纸申报书统领三五年研究的一劳永逸,更不可能有一蹴而就的成果,所有的跨越都是攻坚克难的坚持。”
“课改中国行”的最大特点是深入基层调研究。本次观摩研讨会的两场平行论坛,通过课例观摩展示苏州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教学关系重构为抓手,在真实课堂中共探落地核心素养的切实路径。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在“小学语文素养表现型教学”课堂观摩中,来自苏州市大儒实验小学校的徐悦老师带来《雾在哪里》课例分享,从字词出发,通过语言图式、展开想象,让学生结合课文场景,充分感知。来自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校的潘琪老师带来《赵州桥》课例分享,设定“桥梁文化讲解员面试会”场景,学生体验讲解员和游客角色,在闯关式学习进程中,提取关键信息、联系生活实际、借助课外资料,让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融。来自苏州市吴江区教研室的徐国荣老师带来《好的故事》课例分享,以丰富的问答对话,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由景象图片引入,撬动难文教学的支点,让学生在梦中景与忆中景的交织中感受诗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思考。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在“小学数学素养表现型教学”课堂观摩中,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的王静老师以三个研究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间隔排列的规律,用数学思维分析间隔排列在生活中的应用。苏州市沧浪新城第四实验小学校的吴晶老师让学生变身警察、法官,探索身份证编码的原则,又在学籍编码活动中,让学生感悟数字编码的唯一性、科学性、简洁性与安全性。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的陈六一老师打破现有教材的体例,整堂课围绕“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以数格子、平移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聚焦于本场观摩研讨会的主题,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语教研员许红琴认为,要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接受学习,转向自主研习;由为了知识的教育教学,转向通过知识的教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更要发展学生的会阅读、会思辨、会表达的核心素养,通过这一目标的转变,最终看到学生发展的转变。
许红琴从学了什么、如何学习、学得怎样三个方面,评述三堂重构教学关系的课例展示。许红琴提出,在此课中,从“确有其说”的真实的专家质疑,到“确有可能”的用学生的真实阅读体验进行回应,这实现了逻辑自洽的学习设计闭环,学生在其中探究、思考、体悟,由此走向让素养全面发展的课堂。
落地课程标准,走向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数学教研员刘晓萍认为首先需要老师树立正确的数学课程教学理念——每一个学习主题所承载的是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一种育人价值的准确定位。其次,是要对数学的课程核心内容进行准确分析,从而设计出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一条学习路径。
刘晓萍提到,“数字里的信息”指向的是未来社会发展所必备的数字信息素养、应用推理意识的培养,这堂课以走进生活激活学生已有的学习的经验。“间隔排列”是通过规律探索,引导学生从发现外在规律到内在本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背后是要培养学生的量感。刘晓萍表示,这堂课展示了学习是一种不断的进阶,不断让学生以新知识勾连旧的经验。
2023年5月,《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印发,抓住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深化核心素养导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在于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体现学科特性的学科理解或思维,本次观摩研讨会聚焦素养表现型教学与教学关系,强调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表现性任务把学生内在的知识、能力、品格、心理等素养展现出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的深层次提升。
伊顿纪德《優教育》先后举办教育思想力沙龙百余场,并构筑“在之间”教师人文空间,持续与广泛的教育媒体、教育公益组织协同凝结,传递优质教育资源和内容,共同助益教师成长,推动高质量教育发展。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让教师创造着工作,我们意愿做教育同道的同行者、教育生态的共建者,共同“挖一方池塘”,与众教育人携手共建一个共生并茂岛链生态的“善托邦”。
- END -
投稿 | giftededucatio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