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柳州“封神”的,才不是螺蛳粉!
▲ 上汽通用五菱柳东宝骏基地。摄影/苏小七
这个三线城市,凭什么有这么多工业传奇?
广西,是个不太有存在感的地方。没有青海、新疆、西藏这样大开大合的景色;也没有云贵、湘西诡谲神秘的传说;桂菜的名气,也不如周围的粤菜和湘菜来得响亮;就连穷和偏远,广西都不太排得上号。
以前说自己来自广西,都还要补上一句“就在广东西边”;现在提起柳州,话题都能以螺蛳粉继续下去。柳州,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呢?
国民美食诞生记
上世纪80年代的柳州,正是一个风头正盛的工业重镇。湘桂、黔桂、焦柳线在此交汇,地理书曾写,柳州是一个重要的西南交通枢纽,柳州铁路局更是全国唯一一个不在省会的铁路局。
▲ 柳州的铁路。图/图虫·创意
借助铁路,柳州工业迅速发展。现在一些退休的老工人说起上世纪8、90年代的柳州,都还是满满的骄傲:“那时的柳州真是应有尽有。什么都造,什么都赚钱!”
用的“两面针”牙膏、“千里光”香皂;抽的“甲天下”香烟,喝的“鱼峰”啤酒;床单是“灯花”。远至天津和东北,都有打着“正宗柳州纺织品”的广告牌;上海百货大楼里有整整一排糖果专柜,摆着柳州生产的桂圆软糖、果酱夹心糖等。
▲ 1986年,柳州牙膏厂正在生产“两面针”牙膏。现在“两面针”中药牙膏还能在市面上买到。供图/柳州工业博物馆
▲ 我家里现在还有一台使用了30年的“双马牌”吊扇。摄影/苏小七
加上钢铁、机械等重工业,那时柳州一条街遍布着几十座工厂,宿舍就建在厂区旁边。工厂有夜班,下班之后饥肠辘辘,大家就都相约去吃宵夜。柳州人嗜吃酸辣,一碗以骨头汤打底,再用酸笋、香辣椒和紫苏等煮出来的螺蛳,够鲜;酸笋闻起来很臭,但酸味吃来比普通的醋层次更丰富。再加上价格低廉,适合一边聊天一边嗦,“嗦螺蛳”无疑是最时兴的夜宵美食。
▲ 螺蛳粉。 图/图虫·创意
柳州人爱吃米粉,这是一种能快速饱腹的食物,故螺蛳摊上也常常经营米粉。到底谁做了第一碗螺蛳粉已不可考,但柳州人对螺蛳粉的最早记忆都在上世纪80年初,夜市煮螺摊上,有人要求在米粉里加入油水甚多的螺蛳汤一同食用,慢慢就形成了螺蛳粉的雏形。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各家摊主在汤头、螺蛳、骨头、辣椒、酸笋上进行研究改良,逐渐定型为“辣、酸、鲜、爽、烫”的口味。便宜饱腹又酸辣爽口的螺蛳粉,是最好不过的工人快餐。螺蛳粉摊开始遍布柳州,逐渐成为了柳州第一原创小吃。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市场经济开放,柳州许多工厂进行改制,再加上新工业区的规划,现在市内已经少有工厂。只有工厂住宅区、红砖楼和家里的老物件,还保留着旧时的模样。
▲ 公园内打大字牌的柳州人,这是广西流行的纸牌游戏。摄影/王洪斌
螺蛳粉这种工业美食,也就此融入到了柳州人的生活里。许多老饕青睐的“正宗老店”,往往是在厂区附近或小区深巷里开了十数年的螺蛳粉店——食客多是附近的居民与口口相传的回头客,只有味道好才能经营下去。“正宗的螺蛳粉摊都是顺带卖煮螺的,去摊上随便你捞汤锅,看看里面有没有螺蛳。”
现在螺蛳粉已成为柳州第一原创小吃,许多店家又在这基础上又开发出了许多新吃法,比如螺蛳鸭脚煲、炒螺蛳粉、螺蛳洋芋粉等。
▲ 谷埠街菜市,上世纪70年代时是批发销售螺蛳的集散地,据说螺蛳粉就诞生在这里,现在菜市里仍有许多小摊在售卖煮螺。摄影/苏小七
▲ 江边的城市总是少不了水产,最有趣的还是广告语。摄影/苏小七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播出后,迅速有柳州厂家开始批量生产螺蛳粉。还不错的稳定品质、方便易煮、便于运输存放、价格低廉,多少人不是因为一袋螺蛳粉而认识柳州的呢?
在2018民间美食地图里,光在淘宝上柳州螺蛳粉就卖出了2840万件,排名第一,真正成为了国民美食。
▲ 鱼峰山下,相传壮族歌仙刘三姐在这里骑鱼升天。摄影/苏小七
据出土化石显示,早在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白莲洞人就开始捕捞螺类食用,而且在吃螺蛳的时候也将螺壳的尾部敲掉,这跟现在的柳州人一模一样!螺蛳,柳州人一嗦就是万年。
螺蛳粉的诞生源于偶然,现在回头看看,这似乎又是一种必然。
一代“神车”
这种面包车,你一定不陌生。
看起来不大,但贼能装,坐个20多人,装个100来箱啤酒不在话下。
城市搬家拉货常用它,在乡村县城,它又是最好的交通工具。
▲ 五菱神车。图/网络
上高山、过泥水、进藏,五菱没问题;甚至山路飙车,五菱也不在话下。
不夸张地说,有车的地方就有五菱。
▲ 1985年,柳州元宵灯会前的游行。供图/柳州工业博物馆
就是这种其貌不扬的汽车,每年销量都有近50万台,稳坐全国汽车销量榜前2。
2010年,报道亿万富豪的《福布斯》杂志,专门用一个版面,向华尔街精英读者介绍五菱:“地球上最重要的一种车。”
近些年,五菱被调侃为“秋名山神车”,网上到处都是它的段子。许多百万千万级别的豪车,争相以贴一款售价4万元的五菱车标为荣。
比神车更神的,是它的诞生故事。
1928年,新桂系将领在柳州投资修建了柳州机械厂,简称柳机。1933年,被封锁的广西石油匮乏,柳机开发了一种木炭汽车,时速能达40公里/小时,成为了战时大后方的主要运输工具。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柳机开发出了广西第一台飞机——战机“朱荣章”号,参与抗战。
▲ 1937年,“朱荣章号”飞机试飞成功后,新桂系将领白崇禧与研制人员及飞行员合影。供图/柳州工业博物馆
后来柳机分出了动力车间单独成厂,陆续更名为“柳动”“柳拖””柳微“。从名字变更就能看出来,它为生存做了很多尝试,陆续生产过柴油发动机、拖拉机,甚至缝纫机和织布机。
直至1982年,柳拖转向微型面包车生产,最开始造车是模仿日本三菱起家,起名为五菱。2002年,五菱做了一个破釜沉舟的决定,把大部分股份赠送给上汽集团和通用公司,以换取汽车技术。唯一有个条件:配套的厂商需要都留在柳州。
▲ 柳拖工人正在仿制三菱汽车,从汽车外观到2500余种零部件全都依靠手工测量绘图,再加上手工敲打磨具,4年后才复刻出了第一台车子。供图/柳州工业博物馆
真正让五菱封神的,是之后的每一点点改进。
从钣金到饰板的每一个大面,工程师做了数千组数据把车身加宽,就为了——多放半箱啤酒,本来横着放啤酒只能3箱剩点空余,一下就能放4箱。多了这十几厘米,五菱销量暴涨。
看起来好像在开玩笑,其实这就是“神车”的本质:把实用性发挥到了极致。
▲ 1984年,柳州人、体操王子李宁(左)与柳机厂长赵胜义,共同乘坐使用柳机生产的127型大马力操舟机型冲锋舟。供图/柳州工业博物馆
五菱宏光没有自动档,隔音性、手感、装饰都可以忽略。虽然坐起来跟“舒适”没关系,但能坐7个人,座位翻起来就能拉货;4万块的车有后驱和高底盘,动力构造和爬坡能力足够,随便拉半吨货不在话下,泥地水塘、云贵川高原都随便跑。去西藏你觉得可能得坐越野,但藏区最常见的车,却是皮实耐造的五菱。早在网络段子流行之前,五菱就已经火遍了城乡。
买别的车你得养车,买五菱,是车养你。
除了五菱、柳工和柳汽这些大厂,柳州还有很多汽车配套小企业。比如我参观的一家给柳汽生产座椅的厂子,技术并不多么高端,从钢架、泡沫到外布,普通的流水线一条龙生产。最重要的是尺寸合规,厂子里有多道核验工序;连最后装配成品座椅的架子,都是适配柳汽生产线的——这意味着生产好的座椅直接送到工厂就能装在汽车上。
▲ 柳州众菱汽车配件公司的座椅生产车间。摄影/苏小七
这样的企业柳州还有数千家,各司其职,分别生产不同的零部件,把流程和成本最大程度简化。20年前提的“配套厂留在柳州”的这个条件,现在看来正确无比。只有这样平衡下来每个细节的品质和成本,才能让柳州汽车的性价比达到最高,五菱宏光才可以用4万块的售价打遍天下无敌手。
▲ 在工业时代早期,钢筋和水泥都是紧缺物件,老工业城市往往使用红砖建房。上图为上世纪80年代柳州全景,供图/柳州工业博物馆,摄影/廖明忠;下图为今天的柳州全景图。摄影/毒眼神龟
2018年,柳州汽车销量236万台,跻身中国五大汽车城,而这座小城也就有400来万人。
柳州,一座汽车驱动的工业城市。
地狱级难度的工业设计
柳州位于桂中平原中部,群山环绕,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唐时柳宗元被贬至柳州出任刺史时,写这里“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柳江并不是简单从柳州中间穿过,而是绕了许多个弯折。
▲ 山清水秀的柳州,图为柳州文惠桥。图/视觉中国
过去在柳州出行是个挺困难的事情,从上游到下游,看着直线距离很近,但坐船要整整一天。明朝时期柳江上搭起了浮桥,就是在一排船上简易放置木板来通行。浮桥很不稳固,一遇上下雨涨水就容易被冲断,几十年前柳州人过桥时,经常要往水里扔个铜币来保出行平安。
上世纪50年代柳州终于开始建第一座公路大桥,那时候物资和技术都匮乏,12万市民就自发挖了近70万立方沙石,勘测设计人员反复测算跨度、水深、基础,那时候一座桥梁最好的设计方案,往往是能用最少的钢材就建成的方案。
第一座柳江大桥用了近10年才建成,之后柳州的桥越建越多,也越建越快。每新开一个大桥,对柳州人来说就是多了一个新的探索地点,大家会开车去那兜风,再在附近吃吃喝喝。这种心情,跟我们打游戏时开的新地图副本是一样的。
现在柳江上有22座桥,阳和大桥(连续箱梁桥)、三门江大桥(部分斜拉桥)、鹧鸪江大桥(单缆悬索桥)、白露大桥(钢桁架拱桥)、白沙大桥(单塔双索面斜拉桥)……
几乎囊括了所有桥形和材料!许多土木工程、桥梁专业的学生都要专门来柳州参观,在柳州市转一天,基本就能看完所有类型的桥,所以柳州也被称为“桥梁博物馆”。
☞ 按住图片左右滑动查看 ☜
▲ 图片依次为白露大桥(柳州构造最复杂的桥)、鹧鸪江大桥、广雅大桥。 摄影/ke0v0
建桥带来的,除了桥梁本身,更多的是工程技术上的拓展和积累。比如现在世界第一的工程预应力企业,欧维姆机械公司,就是柳州土生土长的本土企业,柳江河上的20多座桥几乎没有重样,欧维姆的很多桥梁技术,都是这几十年在柳州本地实践建桥中积累起来的。
欧维姆负责了港珠澳大桥等国内几乎所有的大型桥梁拉索安装,2013年开始参与球面射电天文望远镜(FAST)的建设。
FAST是人类用极致手段来探索遥远的星空,所以在建设中需要使用大量远超工业标准的模块。比如钢索需装上反射面板,经常要调换角度、不断拉伸。经过反复实验,欧维姆把钢索强度从250兆帕提高到了500兆帕。建造FAST时提升的技术,欧维姆用到了以后的桥梁建设中里。
▲ 白沙大桥。摄影/ke0v0
比如柳州这座最令人咋舌的白沙大桥。工程设计里,往往讲求“横平竖直”,把结构受力进行最大限度的简化,即使有特殊形状,也最好维持在同一个平面内。
白沙大桥是“空间异形扭曲反对称全漂浮体系”,它的索塔仿佛一个莫比乌斯环,整个结构不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是纯粹的三维结构!这使得索塔内部在任何方向上都有应力,应力还会互相叠加,再加上4178吨重的重量,设计和建造难度可以说是地狱级的。
▲ 安装白沙大桥的“脚手架”(高位吊装支架),欧维姆用了液压移位技术来吊装重达4178吨的索塔。图/欧维姆机械公司
大桥使用了欧维姆最新的拉索技术和液压技术来建造。相当于先做了一个巨大的脚手架,再把一座简易工厂搬进来。白沙大桥在2018年建成,它是全世界最高、跨度最大的反对称结构斜拉桥,除了实用和稳固性,更多意味着柳州的建筑艺术和工业的极致。
▲ 被水围绕的柳州,桥梁在交通中起着重要作用。图/图虫·创意
工业之城
现在来柳州,你可能不会觉得这是一座工业城市。满眼望去,是蓝天、清澈的江河和植被茂密的山峰。
▲ 柳州莲花山。图/图虫·创意
其实柳州以前也曾有过灰扑扑的重度污染时期。上世纪90年代的柳州是“四大酸雨城市”之一,工厂建在市区里,满大街是烟囱;下的雨都是酸雨,放在外面的自行车没几天就生锈了,山上的石头都被腐蚀露出了白色的岩体。
用了数十年时间,拆锅炉、煤改气,再配合新工业区规划搬迁,扩容电厂统一供电,柳州恢复了现在的青山绿水模样,2015年被评为宜居城市。换句话说,也就是完成了工业升级。
▲ 柳州三江侗寨。图/视觉中国
其实走在柳州街头,你还是能直观感受到工业气息的:除了普通商铺,柳州遍地都是机械、五金和材料店,以至于我很小就从路边广告牌里认识到了“轴承”这个词。
叔叔讲了个小故事,在桂林开厂时,他到处都找不到一种密封胶,而这在柳州随便一个街头小店就能买到。
▲ 柳州傍晚钓鱼的人。摄影/YZERG
这就是柳州的工业基础,换个词来形容,叫生态。
- END -
作者丨苏小七
图编 | 袁千禧
封图 | ke0v0
特别支持 | 柳州工业博物馆
📖相关书籍推荐
《地道风物·广西》
发现鲜为人知的广西之美
探究生生不息的民族发展
分享广西人的真实生活
https://m.tb.cn/h.ef2czhr?sm=1f574b
点击链接,再选择浏览器咑閞;或復·制这段描述¥UtKuYVAaBGa¥后到淘♂寳♀
点击下方图片,跟随图书君去别处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