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近最美科技工作者(十四):国际交流学院论文成果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 

创新是第一动力

为营造尊重科技、尊重人才

尊重创新、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引导鼓励全校科技工作者

牢记使命责任  勇于创新争先

引领学校科技创新发展

学校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系列宣传活动

通过展现学校创新团队和

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

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学校的每一位科技工作者

不仅承担科技创新的重任

还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希望全校教职员工

不断增强使命担当

为学校发展和青年人才培养贡献更大力量



走近最美科技工作者(十四):

国际交流学院论文成果篇


重视应用基础研究,写好创新赋能真文章。近年来,学校青年学术骨干纷纷聚焦国家、上海市重大战略需求与国内、国际学术前沿,将应用基础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依托学科平台与学术团队,推动理论创新和技术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



国际交流学院张田田副教授与其合作者撰写的论文“试论立场标记‘万一呢’”发表在语言类CSSCI来源期刊《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



【成果简介】

本研究通过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负面评价立场标记“万一呢”的生成动因和机制,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我们认为,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是“万一呢”标记化的主要动因,隐喻和语境吸收是“万一呢”标记化的主要机制。立场标记“万一呢”具有主观性、未然性和否定性的语义特征,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具备立场表达、话语追加、含蓄否定和人际互动等语用功能。随着话语功能语言学和互动语言学研究的深入,从立场表达角度探讨立场标记的产生及其功能浮现的句法语义条件和互动模式是语言学界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其研究成果更是对国际中文教学的一次反哺。



【作者简介】

张田田,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博士,国际中文教育团队负责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负责人,上海语文学会会员。出版专著1本,教材1本。在研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课题1项、主持完成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青年课题1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一般课题1项。在《语言科学》、《古汉语研究》、《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求索》、《海外华文教育》等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论文5篇。






国际交流学院张婷婷博士独立撰写的论文“主观轻量构式‘也就这么/那么+数量结构’及其构式化研究”发表在《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上。



【成果简介】

文章讨论现代汉语“也就这么/那么+数量结构”构式,认为此构式主要用来表达主观判定的量少,且具有轻贬感情色彩。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其可变构件“数量结构”可替换为“具量含义结构”和“不具量含义结构”两种形式,形成构式演化。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熟语倾向,同时始终保留“主观轻贬”这一核心语义含义。最后归纳了构式化的形成动因,认为高频使用、重要构件、情景语境、构式压制对构式化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利用当下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构式语法理论对是语言规律与应用开展研究,以期对国际中文教育起到反哺作用。



【作者简介】

张婷婷,国际交流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法理论与应用、对外汉语教学等。在《汉语学习》、《新疆大学学报》等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立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项。






国际交流学院孙艳副教授与其合作者撰写的论文“海外移民返乡家庭旅游的集体记忆和国家认同建构”发表在人文社科类CSSCI来源期刊《旅游学刊》上,被选为当期封面推荐文章。



【成果简介】

该研究基于田野调查,运用叙事研究方法,解析海外移民返乡家庭旅游的集体记忆和国家认同建构。研究发现,海外移民返乡家庭旅游集体记忆的信息遵循"地点""活动""感受"三者之间互动影响的逻辑进行建构,通过分享行为来维系;而国家认同随着集体记忆的形成而建构,并通过日常实践体现出代际差异性、传承性和垂直传播性。该研究对海外移民的返乡研究、集体记忆和国家认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有助于促进构建民族、国家和文化认同,从而展示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作者简介】

孙艳,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高级经济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理事,美国饭店业协会注册酒店专业高级教育导师(CHE)。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文化旅游、酒店及旅游业管理。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公开发表中英文论文20余篇,出版旅游学专著、全英语教材(编著)和辅助教学电子光盘各1部。获第六届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优秀论文成果二等奖。近三年,主持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课题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20JD710036)各1项。上海高校国际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负责人。






国际交流学院张烨副教授独立撰写的论文“Student evaluation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发表在国际SSCI期刊Asia Pacific Journal of Education上。



【成果简介】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境高等教育正逐渐成为许多国家实现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今,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形式之一,越来越受到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视角分析了学生对于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看法。并基于案例研究,探讨了中外合作办学如何适应需求、提质增效。



【作者简介】

张烨,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德国图宾根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慕尼黑大学访问学者,上海高校智库(上海市职业技术教师教育研究院)专家,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教育、教育国际化等。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公开发表中英文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3部。先后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项,校级科研课题3项,统战研究课题1项,并参与1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





为最美科技工作者点赞!

科研成果的获得需要长期积累与不懈坚持

既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思想准备

也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

只要秉持初心、沉下心、守恒心

深耕细作,一定会有收获!



相关链接


走近最美科技工作者(一):“上海先进热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团队


走近最美科技工作者(二):“上海市逆向物流与供应链协同创新中心”团队


走近最美科技工作者(三):技术转移工作站


走近最美科技工作者(四):奋楫扬帆 笃行致远


走近最美科技工作者(五):晨光熹微 前行无畏


走近最美科技工作者(六):曙光很近 理想不远


走近最美科技工作者(七):深耕专业技术领域,凸显原创应用价值


走近最美科技工作者(八):能源与材料学院论文成果篇


走近最美科技工作者(九):数理与统计学院论文成果篇


走近最美科技工作者(十):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论文成果篇


走近最美科技工作者(十一):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论文成果篇


走近最美科技工作者(十二):外语与文化传播学院论文成果篇


走近最美科技工作者(十三):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成果篇




供稿 | 科研处

编辑审核 | 宣传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