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清华硕士毕业,却去大山里当了流浪儿校长……
小时候,沈晓东就有个外号
叫「校长」
没想到,清华硕士毕业后
他不仅真的成了“小三毛”们的「校长」
还成了这群孩子的「老爸」
沈晓东所在的这所学校,很特殊
这里的孩子们全都是
流浪儿童,贫困的留守、流动儿童
大别山腹地,山野之间,白云清风
纯朴,却又艰辛
孩子们追逐嬉戏的欢声笑语
围绕在沈晓东的耳边身旁
见证着他们在这温暖的“家”里
一天天长大
#1
「相逢」
有一天,我发现他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了。
——沈晓东
多年后,再提起和孩子们的每次相逢,沈晓东平静的话语下,还是微微哽咽了。
沈晓东最早了解到光爱学校,是高中时电视上看到的一则公益广告。
广告中,光爱学校创始人石清华先生在简朴的校舍给孩子们上课、做饭,让一群流浪儿童走上读书之路。结尾时画外音说:“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学校。”
这则短片,给了沈晓东极大触动——“我想了解更多。”
2013年,还在上大二的沈晓东主动联系了石先生,希望去北京光爱学校进行暑期志愿实践。
听说学校缺一位作文老师,沈晓东做了充分准备,也做了多种预期和设想。因为那时学校里有很大比例的流浪儿童,此外还有孤儿、事实孤儿、单亲特困家庭和残障儿等等。如何能跟孩子们更好地相处?他们会不会比较敏感?沈晓东有些没底。
但真正了解孩子们后,他才发现这些孩子和普通孩子没有什么太大的分别。
“他们只是运气不太好。”沈晓东一字一顿地认真说。
第一次去光爱学校,是个炎热的夏夜。大门打开,一位老师出来迎接,远处的孩子们忽闪着大眼睛,向他投来好奇的目光。知道沈晓东是新来的老师后,很快便有几个孩子主动过来,热心地帮他安置、为他倒水。“虽然第一次见面,却有种说不出来的亲切。”
从此之后,几乎每一个寒暑假乃至周末,沈晓东都会来给孩子们上课、一起劳动,陪孩子们玩耍。“那些日子是同一个屋檐下、日日夜夜的陪伴,慢慢就融进去了,有空就去、没时间我也要挤时间去,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他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这些孩子们了。”
每一次回来,即使离校门还有段距离,就会有孩子边开心地大喊、边飞奔过来给沈晓东开门、帮他拎包,就像迎接久别的家人。
很久之后沈晓东才知道,很多孩子会早早蹲守在校门口,默默等他回来。即使等不到。
“老师,我能叫您一声‘老爸’吗?”
沈晓东的眼泪下来了。
#2
「选择」
我放不下。
得做点什么,我的内心才安稳。
——沈晓东
2016年,石先生积劳成疾,病重入院,孩子们的未来学习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沈晓东在病床前默默下定了决心:毕业后要替石先生分担,扛起光爱的责任。
“其实当时可以留在北京校区,但是安徽金寨校区的条件更艰苦,也更迫切地需要我。”
很多亲友都为他担心,觉得他去偏远贫困山村工作会浪费好不容易取得的清华学历,还要放弃应届生身份,甚至有可能耽误自己最好的年华。
但沈晓东想都没想:“我去定了。”
2018年,沈晓东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毕业,前往安徽金寨关爱学校。这个曾被同学起外号“校长”的小伙子,走进大山深处,做起了“小三毛”们的校长,成为了他们的“老爸”,将自己青春最好的几年时光,全情投入到光爱的大家庭中。
沈晓东硕士毕业照
初到金寨,校园内杂草丛生、地面凹凸不平,甚至连黑板都残缺不全。沈晓东带着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拔草、开荒,同时辗转多处想方设法筹措资金支持,一座真正校园的雏形,在一天天努力中一点点建立起来。
沈晓东手绘的教学楼
除了环境,稳定的师资也是难上加难。由于现实条件所限,最开始很难长久地留住老师,于是,“校长”变身为“全科教师”,缺什么老师,他便教什么课程,语数英理化、甚至美术,沈晓东全都教过。
还有更揪心的事情,那便是孩子们的安全和健康。这是一所全寄宿制学校,孩子多、年纪小,总会有生病或者不小心摔伤等。孩子半夜发烧,沈晓东抱起来就一路小跑到医院,那么多孩子一年到头,医院不知道得跑多少趟。
“苦是真苦,可是,能把校长、老师、爸妈当个遍,这是何等的幸事?”沈晓光的笑容清澈,而幸福。
#3
「改变」
他们都是无比可爱的小孩子呀。
他们自己难以改变的事情,我努力帮他们改变一些吧。
——沈晓东
对于光爱的很多孩子而言,命运常常没有给他们选择的机会和余地。不幸的原生家庭、坎坷的成长经历、孤独的童年生活……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故事。然而在光爱,他们能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疼爱,也将用漫长的时光自我疗愈。
小辉(化名)的父亲患有精神疾病,母亲改嫁,爷爷奶奶身体不好,他从小便被送到了光爱学校。但小辉并没有因此孤僻自闭,沈晓光敏锐地发现他看书时全情投入,沉浸其中十分专注。
“这样的孩子非常难得,”沈晓东说,“有稳定的内心支柱才能让他们持续地投入学习。”他像家人一样陪伴他、鼓励他,后来小辉顺利考上高中,如今学习成绩依旧很优秀。
但也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像小辉一样,能够摆脱过往的“灰色时光”。有的孩子从小养成了打架、骂人、甚至偷东西等不好的习惯,来到光爱后,老师们要花很多时间和心血纠正他们,引导他们成长。
“有的孩子从小流浪,吃了上顿没下顿,迫于生存就有了偷窃的习惯,来学校后总拿别人东西。我们一边要惩戒,一边要和他们沟通,从根本上改正缺点。一般一个学期后,这些坏习惯就慢慢扳过来了。”
“在光爱的师生关系中,生活气息更浓郁。”沈晓东深知,对于光爱的孩子们而言,精神上的支持和陪伴有时比知识传授更为重要。“和孩子们真正熟悉亲密起来后,他们也会愿意和你倾诉与分享。”
有一次,一个小孩子看到沈晓东日夜忙碌的身影,对他说:“老爸,您累不累呀?等您老了,我养您吧。”沈晓东听后眼眶一热。
那一刻,虽然累,却觉得什么值得了。
#4
「三毛」
或许,世间还有许许多多孤苦无依的“小三毛”,或许能帮到的很少,但只要每个人都能出一份力,就将汇聚成无穷的力量。
——沈晓东
沈晓东是《三毛流浪记》的忠实读者,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三毛流浪记》常读常新。“这部作品对我来说很特殊,小时候看,觉得它好笑;大一点,读出了痛苦和无奈;再后来人生阅历更多了,又读出了它对现实社会的映射和反思。”
有一次,孩子们读到了《三毛流浪记》,课后一个孩子走到沈晓东身边说:“老师您知道吗,其实我们当中有人真的看不下去这本书,因为每次看的时候就好像看到了过去的自己。”
沈晓东心酸极了。
他轻声告诉孩子,三毛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小英雄,即使历经悲欢离合,依旧相信真善美,认真努力生活。他会努力让光爱的孩子们在充满爱的大家庭里茁壮成长、向阳而生,而孩子们,也要始终相信自己可以。
如今,学校的中考成绩已经和镇上的公办学校不相上下,考入重点高中的人数稳步增长。从光爱走出去的孩子,有的考上了大学继续深造,有的学到了一技之长傍身,顺利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前不久,有一位从光爱走出的戏曲特长生随剧团来到清华大学演出,还拍照发给沈晓东,兴奋地告诉他自己来到了老师的母校。
“我希望孩子们在走出校门时能够自立自强、抬头挺胸,这就是最好的回报。”沈晓东说。
#5
「星火」
我们能做的也很有限,但不代表我们什么也做不了。
——沈晓东
沈晓东临毕业的2018年,他联系了清华大学学生唐仲英爱心社,促成了“微光”公益项目与光爱学校的长期合作。从那之后,每一年寒暑假,都会有清华大学的学弟学妹们来到金寨光爱学校支教,给孩子们带来新鲜的知识,带他们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
2019年起,学生唐仲英爱心社“远光”项目开始在学期中持续为光爱学校的学生,特别是初中毕业班学生进行线上远程授课。越来越多的清华人参与到公益支教的队伍中,用自己的爱心和力量,发出微光、投射远光。
孩子们来清华参观时与二校门合影
2019年暑假,沈晓东带着金寨光爱的孩子们来北京旅行,参观了不少名胜古迹,也来到了他的母校清华大学。小一些的孩子尽情享受旅游的快乐,而大一些的孩子在清华二校门拍照留念,说:“这是我努力的方向。”
光爱的孩子们到清华艺博参观,志愿者老师为孩子们讲解中式木建的榫卯结构。
去年,沈晓东卸下了金寨光爱校长的担子,如今从事教育咨询领域的工作。有空的时候,他会继续辅导以前带过的孩子们,给予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与指导。通过光爱这个纽带,沈晓东与更多“运气有点差”的小孩继续建立深厚的情谊,他们是师生,也是朋友,更像是家人。
每年孩子们都会记得沈晓东的生日,送他一盒叠好的纸星星做礼物;春节时,有的孩子会给他发祝福短信,还是那声亲切的“老爸”……
孩子们送给沈晓东的祝福
在关爱学校的食堂墙面上,写着四个大字:家的味道。金寨光爱的教学楼上,也有一句很醒目的标语,也是光爱学校的办学理念——用光温暖生活,用爱教育一生。而每一个 “小三毛”,都期待能找到属于他们的“光爱学校”,遇见他们的“石先生”和“沈晓东”,享受关爱、追逐阳光。
那我们能做什么呢?
“能帮一个是一个。”
●
●
●
统筹 | 赵姝婧
文 | 李沫潼 赵姝婧
手绘 | 马星宇
部分素材来源 | 新华社 教研院 清华大学学生社团
鸣谢 | 职业发展中心
编辑 | 赵姝婧
特别感谢沈晓东校友!
★
精
彩
回
顾
★
▲枣刺和苹果
▲致敬!这2位清华人是隐姓埋名的导弹功勋!
▲霸榜清华图书馆借阅榜的书,都有哪些?
▲此心归处,吾校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