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蛟龙戏水,他让神话成真!

李萍 清华大学 2023-12-23





古时

神州大地流传“蛟龙戏水”传说

今时

中国人驭真“蛟龙”探索深渊


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

总体与集成项目负责人、第一副总设计师

清华大学1981级工程力学系校友

崔维成

带领团队历经十年研发与海试

为中国推开深海资源的大门

创下作业型载人潜水器的世界深潜纪录

奠定了中国在深海科学领域的领先地位


让我们一起走近

“大国重器中的清华人”系列报道

为你讲述改革开放以来

新一代清华人为铸就国之重器

默默耕耘的奋斗故事







打造世界第一艘载人作业深潜器


2002年

科技部启动“蛟龙”号研制

刚被任命为中国船舶重工第702所所长的崔维成

勇担重任,铆足干劲

“答应了,就要全力以赴做好。”

誓使中国早日迈入海洋强国之列!


载人深潜领域

我国的经验几乎为零

崔维成迅速组建团队

培养专业人才,研究国外资料

聘请学者开展讲座、答疑解惑

走访多国企业厂商考察学习

协调设计、生产、总装

历经技术、资金、管理难关

……


面对西方一些国家对我国实施的技术封锁

崔维成始终坚信:

中国人能够并且必须拥有自己的潜水器

而且要更加先进

能载人、能作业、能探索深渊!


经过5年设计与研制

崔维成带领研发团队

与100多家合作机构

完成“蛟龙”号潜水器“孵化”工作

可载3人,可摄像,可采样

等一系列海下功能实现!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


6500米以下的海域叫“深渊”

在那里

要扛得住海水的重压、盐度、低温

和黑暗中一切未知的挑战……


海底的鱼和锰结核



海试遇台风 他无畏生死


从水池到海洋

从水下50米、300米到7000米

一次次海试

是对设备和通讯的检验

也是对团队意志的考验


百折不挠、克难攻坚

“蛟龙”号在下潜试炼中

不断革新与进化

载着“深海梦”向更深的水域挺进


崔维成在潜水器载人舱内工作


每一次下潜都是勇敢的冒险!

2009年8月

“蛟龙”号开启千米级海试

母船载着“蛟龙”号和海试团队

刚出长江口就遇上“莫拉克”台风

驶入南海的一路上颠簸不停

试航员们相继晕船、呕吐、体力下降

作为海试副总指挥、试航员队伍的负责人

崔维成表示:

海试务必载人

无人的潜水器丢失风险太大


此时,谁都没有把握能否顺利海试

“我设想了最坏的场景:在海里失联……

但我早已抛开了生死。”

没有任何下潜经验的崔维成提出自愿下潜!

“承担风险是科研工作者应该做的,

我必须为团队做一个表率。”


崔维成完成下潜后出舱


而后每到一个新的海域

崔维成都要求作第一批下潜者

去探探新环境

也为了安定试航员的心理


2012年6月27日

“蛟龙”号成功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7062米

创造了作业型载人潜水器的世界深潜纪录

“中国龙”终于跃入深渊

获取了珍贵的生物、地质等样品

和大量海底影像


“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完成

崔维成(左)和团队凯旋归来


“蛟龙”号的研制

为中国培养出一批潜水器技术人才

带动了相关设备的国内生产线建设

为深海科学研究拓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崔维成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

“载人深潜英雄”称号



万米深渊终抵达 科技报国无尽头


出生在江苏省的海门

仿佛预示着崔维成与海的缘分

1981年考入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后

“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

使他养成严格的自我管理习惯

力争每次考试成绩进入班级前五

直到现在他仍坚持这一自我定位:

成为行业中的TOP


崔维成在清华大学


在英国帝国理工攻读博士研究生时

崔维成曾遭无端质疑

“我在清华已经学会做研究,

所以每周做出一份报告。

但导师却不相信这些是我能写出来的。”


自强不息的清华精神激励他不言放弃

随后转到布里斯托大学继续研读

两年零一个季度的研究成果

让崔维成直接拿下博士学位


崔维成博士毕业


又做了三年博士后研究之后

面对导师的极力挽留

和丰厚的物质供给

1993年,崔维成毅然决定回到中国

在702所从事潜水器方向研究


如今

我国自主研发的载人潜水器

已经抵达万米级海底

意味着世界上99.8%的海域

都对我们敞开了怀抱


崔维成(右)与科学家讨论马里亚纳海沟

海底沉积物样品


助力深海科学蓬勃发展

崔维成陆续组建团队

研制出“彩虹鱼”号万米级深潜器

以及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

如今,第三代仿生鱼型潜水器西谷系列

已研发出2000米级样机


崔维成团队研制的仿生鱼型潜水器


海上立潮头,海下探深渊

秉持坚定科技报国理念

发扬敢为人先的探路者精神

崔维成和团队在海洋强国之路上

披荆斩浪、奋勇向前!


崔维成



更多大国重器中
新一代清华人的故事
将继续为你讲述
......





统筹|吕婷

视觉设计 | 贺茂藤

文 | 李萍

排版 | 吴新姿

编辑|彭稳平

责编|赵姝婧

审核|许亮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联系邮箱:

thuxwzx@tsinghua.edu.cn



往期回顾

17.为了中国的北斗全部用上“中国芯” 

16.清华“试飞人” 

15.32岁评上正高,她“核”德“核”能?

14.中国的地层,必须用中国人的仪器来看清!

13.从清华走出的“造星大师”

12.“只要祖国需要,我随时准备出发!”

11.C919中的清华力量!

10.细节上雕花:清华学长和大兴机场的故事

9.他说他的博士生涯是“灰色”的?

8.“中国天眼”重磅成果发布!我们非常想念他……

7.喜报!

6.清华方洲,守护方舟!

5.揭秘清华“0304”

4.是热爱,是工作,更是责任 | 大兴国际机场背后的清华力量

3.“神威•太湖之光”:做中国人自己的超算应用∣大国工程背后的清华力量

2.大国工程背后的清华力量∣南仁东们:擦亮中国探索和追问宇宙的“天眼”

1.大国工程背后的清华力量 | 走近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清华人


喜欢清华,请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