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起步,他为火箭发射“一键加速”!
攻坚克难,从零出发
他如何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压缩周期,分秒必争
他又怎样日夜兼程突破道道难关?
在处处都充满挑战的航天领域
支撑他前进的动力
是荣誉,是坚守,还是责任?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校友李权
用十年的奋斗作出回答
让我们一起走近
“大国重器中的清华人”系列报道
为你讲述改革开放以来
新一代清华人为铸就国之重器
默默耕耘的奋斗故事
· 投身伟大工程,铸就国之重器 ·
研制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
建设属于中国的空间站
探月工程进入关键阶段……
2015年
中国的航天事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同年从学校毕业的李权
怀揣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理想
进入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
扎根航天装备研制生产一线
用实际行动践行着
科研报国的初心
“作为清华的毕业生
就是要承担国家最重大的任务
解决最重大的难题”
与时代同频,与行业共进
在发展的浪潮中投身于伟大的事业
李权倍感自豪
成长在清华“又红又专”的氛围中
实践在我国规模最大的
火箭总装集成企业的平台上
李权的目标逐渐明确——
“发展航天先进制造技术,
支撑航天装备成功研制,
建设航天强国!”
· 攻克技术难关,跑出发射“加速度” ·
贮箱越大,火箭的运载能力越大
贮箱既是压力容器贮存推进剂
又是火箭承力的“脊梁”
传统加工技术下
高强铝合金贮箱焊接性能
损失大、缺陷多,需要多次补焊
成为型号研制的瓶颈难题
读博期间的李权
将这一难题作为主攻方向
他用“解剖麻雀”的方法
选取个体深入剖析
分析问题背后的科学机理
来到型号研制一线后
他的理论研究有了用武之地
科学与工程在此交汇
碰撞出新的火花
助力贮箱焊接质量和性能
大幅提升
相关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
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
初出茅庐的李权
很幸运地赶上了
中国航天快速发展的机遇
火箭发射次数翻番
新型航天装备层出不穷
航天装备的零件具有
批量小、品种多的特点
高密度发射带来的快速研制需求
愈加迫切
制造技术的变革迫在眉睫
高强铝合金是航天领域应用
最为广泛的材料之一
也是公认的焊接难度极大的一种材料
用电弧堆焊方法制造出高强铝合金零件
简直是难上加难
彼时,一种新的制造技术从国外传入
高效率、低成本的电弧增材制造技术
在公司里备受期待
核心技术不能靠等
更不能靠要
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
成立了一支攻关团队
不惧困难,迎难而上
李权作为骨干人员主动担当
在行动中践行着“行胜于言”的校风
提出了材料成分控制原则
开发出了高强铝合金专用工艺
与团队一同研制出了系列电弧增材装备
建立了“材料—工艺—装备—标准”技术体系
缩短了火箭零件的研发周期
助力火箭发射“一键加速”
该技术荣获航天科技集团
2022年度“十大技术突破”
“快速响应,快速研制,低成本制造”
这一研发航天运载装备的理想目标
也在李权与团队日夜不懈的奋斗中
逐渐成为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 “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
“立大志、入主流
上大舞台、干大事业”
是时代对于青年的要求
更是清华人的责任与担当
来到工作岗位的李权
与团队一同参与到了航天强国的建设中
紧密围绕新一代航天装备研制急需
攻克新技术在型号应用中的重重难关
支撑了多型航天装备的成功研制
他入选了
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北京市科技新星“创新新星”
用行动诠释着
清华人为国奉献的使命担当
不负嘱托、奋楫笃行
奋斗的过程中,李权坦言
“投身于伟大的工程中
自己也有着极大的成就感”
带着这份成就感
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
持续推动航天先进制造技术发展
时至今日,李权仍未停下脚步
他期待着
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和
追逐“建设装备强国”梦想的道路上
“助力实现更加宏伟的航天工程!”
更多大国重器中
新一代清华人的故事
将继续为你讲述
......
(点击下图查看更多故事)
统筹 | 刘蓓
视频出品 | 视频中心
文 | 徐子越
视频审核 | 戚天雷
视觉设计 | 贺茂藤
资料提供 | 部分图片受访者提供
排版 | 彭程勃
编辑 | 吕婷 江盛盈
责编 | 赵姝婧
审核 | 许亮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联系邮箱:
thuxwzx@tsinghua.edu.cn
往期精选
铁铁铁......清华博士的“铁”血豪情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他,“坝”气十足!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他,让中国更“钢”一些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喜欢清华,请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