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上清华!你肯定听说过他主持建设的项目
“人一辈子只要做一个大的项目就很幸福了”
他却做了三个!
他先后作为总工程师主持了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一期、二期、三期
上海磁浮列车示范运营线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
三大重大工程建设
他就是被誉为
“上海交通建设中心的灵魂人物”的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校友刘武君
让我们一起走近
“大国重器中的清华人”系列报道
为你讲述改革开放以来
新一代清华人为铸就国之重器
默默耕耘的奋斗故事
“以后我们的国家也要建设成这个样子”
1979年,刘武君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
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
清华硕士毕业后公派留学分配到日本
1988年,第一次出国的他被深深震撼
“从东京成田机场一出来
就是一片繁华景象
高速公路有七八个车道
很多集装箱卡车和小汽车在路上跑
高速铁路灯火通明
当时我们国家还很落后
相比之下差距太大了”
刘武君的心底涌上一个念头
“以后我们的国家也要建设成这个样子”
这也成为了他学习的动力
从未接触过日语的他
用两年时间突破了语言关
博士毕业后在日本获得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最初看到差距只是想好好学习
逐渐地了解到他们的交通规划之后
才会想到我们能做些什么”
1994年,刘武君再次踏上祖国的热土
眼前的上海浦东正是一片热火朝天
打桩机的轰鸣不绝于耳
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
他心潮澎湃
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上海浦东
当他还在犹豫
如果此时回国工作
自己所学是否有用武之地时
导师吴良镛先生寄来一封信
“浦东正在开发开放
国家现在正是需要你的时候”
导师的鼓励让刘武君下定决心
毅然辞去日本的高薪工作回到祖国
从机场的一名普通技术人员做起
面对别人的不理解他坚定地说
“从一个外方的高级打工仔
变成了自己国家的主人
我才真正找到了回家的感觉"
刘武君在浦东机场工程现场
当时的浦东机场还只是一片滩涂
海边道路泥泞、芦苇丛生
而在这里将建起
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机场
技术要求高、工程难度大
涉及人员多、时间任务紧
却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循
刘武君索性住在工地
回国后的第一个除夕也是在工地上度过
不到3年被任命为机场集团总工程师
刘武君在浦东机场工程现场
在近20年时间中
刘武君作为总工程师先后主持了
浦东国际机场一期、二期、三期建设
牵头完成了全部126项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
而让他最自豪的
就是浦东机场“自主建设、自主运行”的模式
这一模式至今在世界机场的运营管理中
仍占据很大优势
“做完磁浮线以后,我再不怕任何技术难题”
2000年末
我国决定在浦东
建设世界上第一条磁悬浮商业运行线
西方媒体纷纷质疑
德国发明了磁悬浮技术
却始终无法解决轨道系统问题
中国能行吗?
刚做完浦东机场一期工程的刘武君
考虑到为浦东机场和市中心之间
增加一条便捷的线路
于是他申报了一条轨道交通项目
机缘巧合下
审批回来的却是做磁悬浮这条实验线
这让当时年仅37岁的刘武君
感到前所未有的责任和压力
在此之前
磁悬浮从车辆控制到轨道系统本身
都只有失败的教训
却没有成功的经验
“我的头发是那时候白的、那时候掉的”
技术难关接踵而来
即便如此刘武君也从未想过放弃
“越难越想干”
他感慨到
“那时也是我这一辈子
在工作中获得的技术专利最多的”
所有问题都是新问题
所有问题都必须解决
解决一个问题就会取得一个专利
经过22个月的艰苦奋战
刘武君和他的团队
一举攻克轨道系统所有难题
不仅造出了
世界上第一根商用磁悬浮轨道梁
还提前完成了
2500多根大梁的建造安装任务
彻底打破了外国人的技术垄断
实现了轨道系统的国产化
行驶中的上海磁浮列车
“当时还没有高铁
最快的就是日本的新干线
我们的磁浮线一上来
时速就达到450公里/小时
感觉就像在飞一样,而且非常平稳”
刘武君至今仍清晰地记得
第一次乘坐磁浮线时的感受
用22个月攻克这样一个世界难题
也让他更有信心
“做完磁浮线以后
我再不怕任何技术难题了”
他已经准备好迎接一切新的挑战
刘武君与导师吴良镛先生在上海磁浮列车前合影
2023年,刘武君再次乘坐上海磁浮线
“我前半生的积累,都是为了做这个项目”
吴良镛先生曾对刘武君说
“人一辈子只要做一个大的项目就很幸福了
你能够做三个
而且这一个是集中了你以前所有经验的项目
太难得了”
吴先生所说的这个“太难得”的项目
就是虹桥枢纽
2004年,刘武君向上海市政府提出
在虹桥机场西侧
发展综合交通枢纽的构想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包含了多种交通系统
不管是汇集的交通方式的数量还是规模
在国际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它的重要性更体现在服务功能上
大虹桥也将成为长三角地区的
国际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此时的刘武君已经积攒了
民航、地铁、铁路、磁浮等
大量交通设施项目的建设经验
是领导心中“最适合”做虹桥枢纽项目的人选
“我能够做成这个项目
是天时、地利、人和”
不负领导和同事的信任
不负人民的期待
刘武君在虹桥枢纽建设中
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他作为总工程师
主持了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
和虹桥国际机场扩建工程的
策划、规划、设计、设备、科研等工作
全过程的技术管理工作
推动了中国交通枢纽从单纯的场站建设
向城市综合体转型的进程
刘武君在虹桥综合交通枢纽
“我曾经跟我的儿子说过
我死了以后骨灰要撒在这里
我跟这个项目已经完全融为一体了
我一生的积累都用在这个地方
现在我仍然不断地在关注它
哪些地方做得不好
不断地提出改进的建议”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个人理想”
“我16岁考上清华
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基本上都是在清华形成的”
对于刘武君来说
清华所给他的最大的精神财富
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
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
而自己的一切价值都首先基于家国情怀
“个人的理想不能跟国家结合在一起
那什么都不是”
此外,清华也让他收获了
“一颗勇于接受挑战
永远想把事情做好的事业心”
在清华大学读硕士研究生时期的刘武君
在刘武君看来
能够生逢改革开放的时代无比幸运
自己已经和国家的发展融为一体
“我们这一代人也算是无愧于时代
但是年轻一代的任务会更艰巨
从跟跑者变成领跑者竞争更激烈
要求更高、压力更大”
虽然已经退休
但刘武君依然在从事
规划研究、项目咨询等工作
并始终关注着交通规划领域的创新发展
刘武君在繁忙的工程建设中坚持开展科研攻关,并撰写了多本专业相关的书籍
“我想在里面多做一些事情
能够把前后的衔接做得更好
让更多的人在新的时代里面
能够承担新的任务
让我们国家真正走到世界前列去”
更多大国重器中
新一代清华人的故事
将继续为你讲述
......
(点击下图查看更多故事)
统筹|苑洁
文|苑洁 狄迪
视频|视频中心
资料提供|受访者
视觉设计|贺茂藤
排版|杨帆
编辑|苑洁
审核|许亮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联系邮箱:
thuxwzx@tsinghua.edu.cn
往期精选
从零起步,他为火箭发射“一键加速”!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铁铁铁......清华博士的“铁”血豪情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他,“坝”气十足!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喜欢清华,请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