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所谓光伏七雄:不存在的

全球光伏 2022-05-20

2019年的光伏组件七雄其实是整个行业规则的制定者和主要玩家对硅片尺寸组件规格的就是在争夺行业的标准和话语权他们的阵营联盟合纵连横战略决定了2020年他们的市场分额和占有率此前,雪球用户城堡里大公鸡《☞☞三国杀还是春秋战国争霸:评光伏大厂的战略和布》一文里从一个光伏行业投资者的角度分析了光伏七雄的产业格局。而针对此文,业内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另一位投资者提出了质疑与分析:



引子看了某兄的所谓光伏七雄不禁手痒想把业内的情况抖一抖让股民们科普下。


评所谓光伏七雄(一)


这七家各有侧重,相互之间互为客户。不是简单的竞争关系。


$隆基股份(SH601012)$:主业是硅片和组件。单晶硅片市占率超50,组件市占率10%不到,电池市占率5%左右。


$晶科能源(JKS)$:主业是组件,市占率14%。电池基本自产(自己的体系,N型TOPCON从中来代工),硅片近年来开始自产。基本围绕自己的组件出货进行完全的上下游一体化。


$晶澳科技(SZ002459)$:起步于电池组件,自产硅片。属于稳健性。组件10%市占率。电池基本满足组件产能,硅片低于自己的组件需求。


日升:起步于电池,成功于组件。组件市占率接近10%,主要做海外,不做硅片,电池产能小于组件,电池需要外采。


天合:起步于电池及组件。近几年落后了。组件市占率7%左右,电池5不到。自己不做硅片,没有垂直一体化,参股硅片厂,以平衡供应链。


协鑫:起步于硅片,多晶硅片霸主。硅料巨头。飞跃于1415年,组件出货量一度进入第一阵营。目前受困于财务紧张,发展放缓。但是公司在硅片领域,铸锭领域,热能及能源投资领域强于上面全部。已经变成多元化能源服务公司了。


中环:无疑是这里面最弱的。单晶硅片30左右市占率,组件2%,电池基本自产自用。下游电站开发拓展能力远低于前面所有。只能在硅片领域于隆基拼一下,组件,电站,电池领域都属于二三阶层,进不了一线。

评所谓光伏七雄(二)


所谓尺寸158,166,176,180,185,188,210等仅仅是硅片的尺寸,


于组件功率相关吗? 完全没有。

于效率相关吗?完全没有。


中环股份 隆基在这里只是个天合光能(TSL)、东方日升(SZ300118) 等组件厂的供应商的供应商而已。


为什么各大组件厂现在热衷于通过使用大尺寸电池来提高组件功率?


因为PERC本身的提效能力极弱了。只能提高0.1-0.3%了,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一个组件最多提高10-15瓦了。常规158的72片,395W,也就是极限到410左右(不加会增加成本的特殊工艺),而使用大硅片电池,180可以直接到495W以上,随便叠加整形焊带等任何一个特殊工艺,500W以上,功率增加非常快。是最快压制对手的方法。


尺寸变局最终是让更小的厂家,没有资金做改造的厂家先死。未来做代工的,不上规模的,无法完成一体化的,都将死去。


评所谓光伏七雄(三)


值得关注的光伏大厂:


阿特斯太阳能;电站持有量全球前列(尤其是国际上)。组件接近10%,电池自用,外采减少。硅片外采,但是洛阳厂产能提升,也在做一体化进程。已经先一步布局topcon和HJT高效电池技术。


通威股份 :硅料市占率高。电池市占率将超过25%。组件已经形成GW级别,同时利用饲料优势,推进弄光互补,未来只需要提高组件产能即可完成一体化进程。


first solar;美国老牌光伏公司,其薄膜组件成本低于全体晶硅系组件厂,户用部分具有极高的渗透率。汉能倒下后,几乎没有第二家能和它比拼了。


韩华:凭借财团实力,已经完成了,电池+组件+电站+辅材的一体化进程,投资1366,联合韩国及美国瓦克保障硅片。


光伏行业未来争霸的态势。


共同特点:


都在逐步完成自身的一体化。将各个环节的利润均衡化。说实话都是为了避免隆基中环的硅片垄断,将硅片的高利润,分摊到组件环节来。


所以,中环的短板最大,天合日升、协鑫集成都在一体化的路上。


光伏制造已经走入一体化时代了。


原因只有一个--各环节毛利分布不均;

1.硅料硅片环节成为全行业毛利最高的环节。超过30%。这个对单个企业很好(隆基中环等),但是对整个行业的降本是阻碍。


2.电池片,组件制造的降本空间非常小了。而技术更迭风险极大,例如尺寸改造,一旦选错路线,过大损失产能,过小面临二次改造。例如技术改造:叠瓦技术不兼容,叠焊技术初期良率低问题。多片切割,碎片率偏高等,面临双面还是单面问题,面临双玻过重,透明背板的抉择问题。。投错一步都是几千万上亿的投资损失。


3.组件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竞争的板块。每瓦的一分钱差价,就面临着退单换别家,或者竞标失败。而组件毛利只有10~15%。


那么为什么我列的巨头全部采用一体化策略?


很简单,制造并不是个长供应链环节。现在各个环节的工艺越来越成熟。可以通过一体化,将自己的组件成本压到最低,从而拉动整体发展。


为什么把一体化进度慢的算掉队?因为如果单纯的做电池,你只能做其他组件厂的代工而已,他们自己电池产能起来,就减少外采了。而硅片价格(隆基公示)和组件价格(各地招标公示)几乎是透明的,毛利低于15%,而且会越来越低。


硅片的毛利30,电池的毛利15,全部挪到组件端上,可以带来20%以上的降本空间,即使以市场价格平均算,这20%成为自己的纯利。通过一体化,工艺控制和产能设计更为迅速。



举个栗子~


晶科,过去只有电池和组件,通过大举投入做硅片自产以后,可以率先导入158正方片。通过硅片不断工艺调整,量产了163硅片,现在又开始180硅片的使用。这硅片直接转化到组件上的速度只有几个月,这是过去无法想象的事情。他在价格于同行同步的条件下,他的组件毛利是高于其他家的。降价更有底气,他降价3毛,可能已经低于别家的组件成本了,但是它整体依然盈利。


巨头的领先只是刚刚开始
这是时代的开始,跑慢了,后面越来越难跟上


相关阅读

☞☞评光伏大厂的战略和布局

来源:雪球;作者:四月鹿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原创或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公众号平台对文中观点不持态度。如内容有不实或者侵权,请留言与本站联系

往期精彩内容推荐


☞☞光伏技术,不是理科生的专利!

☞☞七位光伏代表两会发声

☞☞美国为什么总跟中国光伏产业过不去?

☞☞SNEC召开时间再调整到8月8日!









点“阅读原文”报名第五届异质结量产技术与智能制造论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