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聚光,正在抛荒
【前言】十年前,光伏还在路线之争的探索之中,远不像此后的单多晶、背板以及现在的大尺寸之争这么细分。产品技术尚有过渡,路线之争可能比政治还要残酷。
然而,十年前曾经风光一时的聚光光伏,正在抛荒。
1. 聚光的现实
近日,有网友在朋友圈晒了一个视频,让人唏嘘不已。曾经花巨资投资的一个聚光光伏电站,如今淹没在一片荒草和阴影之中。
据了解,这是福建三安光电子公司日芯光伏建设的一个聚光光伏电站。在建设之初的设计中电站东南方位并没有遮挡,然而由于投资主体不关注,即便有光明工程等国家补贴,该电站似乎早已处于无人运营状态,没人在乎旁边这座新建成的高楼。
日芯光伏,2011年承办了中国第一届聚光光伏技术应用与产业化论坛,同年4月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按照《聚光型光伏模块和模组设计鉴定和定型》标准为日芯光伏颁发了国内首个聚光光伏组件认证证书,2012年日芯在安徽淮南建成全球第一条200MW高倍聚光光伏组件生产线。
如今,日芯光伏的官网www.suncorepv.com 已经无法打开,2018年10月,日芯被工信部列入第一批因停产、破产、注销等原因而《撤销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企业名单》,2019年淮南市科技局撤销了依托日芯光伏科技成立的“淮南市高倍聚光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这不是日芯光伏的独有现象,当年同样活跃的嘉兴聚恒也早已不在,近年来绝大多数聚光光伏企业都已经或正在转行、倒闭。
2. 聚光的辉煌
聚光光伏(CPV:concentrated photovoltaic),是指将汇聚后的太阳光通过高转化效率的光伏电池直接转换为电能的技术,2010年前后一度被誉为第三代光伏技术。
在2010年前后,光伏发电首先要解决的还是晶硅、薄膜和聚光的路线之争,至于用单晶还是多晶,用碲化镉还是铜铟镓硒,那都是路线内部的矛盾。
根据一位当时国内主要的聚光技术企业担任高管的业内人士说:当年发展CPV技术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晶硅的价格很贵。用聚光的方法在让单位面积的光照增加数倍,同样的发电功率的硅料只需几分之一。如果采用空间电池使用的多结电池,聚光倍数可以高达数百倍,甚至上千倍。在这样的超高聚光倍数下,即便采用价格高昂的空间电池,成本上在当时的晶硅价格背景下,还是有竞争力的。
比如用于航天的光伏组件,“轻”是必须的,聚光就可以让系统面积更小,重量更轻。
别看现在光伏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在2010年前后,光伏可以说还是高科技的王谢堂前燕。在一堆高科技的选择中,光伏也有不同的方向:晶硅、薄膜和聚光。
举个例子,大家都熟知IEC 61215《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设计鉴定和定型》,你可知道那时候对于薄膜和聚光光伏组件,IEC 61215说了不算,行业分别另有《IEC 61646 - 薄膜光伏组件测试标准》和《IEC 62108 CPV 聚光太阳能接收器和零件评价标准》。
而随着欧美对华晶硅光伏组件双反的实施和原尚德的破产,光伏的未来到底是晶硅,还是薄膜或是聚光,谁都不敢确定。
聚光光伏的关键技术之一是跟踪系统技术,2012年的媒体报道称全国讲能做这个跟踪系统技术的企业不下1000家,还没讲能做的估计有5000家以上。
上市企业芯片巨头三安光电杀入聚光,风电巨头明阳集团杀入聚光,上市企业万家乐、哈高科、新华光、水晶光电、东山精密、利达光电、乾照光电、三花股份……这些在非光伏行业赫赫有名的上市公司,一夜间都与光伏沾了边,只因为它们都投资了聚光光伏。
最适合大规模地面电站应用的聚光光伏,出现在骄阳似火的中国大西北荒漠中。
图:青海格尔木聚光光伏电站
3. 聚光的无奈
资本因概念而疯狂,企业因技术而存在。
当时间来到2014年,中国国内装机量首次突破了10GW!这10GW不仅没有聚光光伏什么事,聚光光伏居然就走不下去了。
“成本,还是成本降不下来”,这位曾是国内主要聚光技术企业高管的业内人士如此评价。
2010年前后,聚光光伏的组件成本其实和晶硅组件成本差不多,电力设备成本是一样的,唯一贵的是跟踪系统,比普通支架贵不少,但通过聚光光伏跟踪系统带来的40%增发,这部分成本完全可以覆盖。
而欧美双反的实施,起初确实给了晶硅路线当头一棒,作为路线之争的薄膜和聚光一度得到了资本市场的重点关注并快速发展。但随之晶硅路线把欧美双反转变成了降本契机并促成了优胜劣汰,天合、日升、晶科、晶澳一批有技术沉淀的晶硅企业更顽强地活了下来,硅料的价格也随着国产化的进程而大幅降低,晶硅路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降本增效。
“这是光伏产业晶硅组件价格的第一次跳崖式降低”,该业内人士这么认为,“相比而言,薄膜和聚光路线根本赶不上晶硅降本的节奏”。
没有了降本作为支撑,和晶硅一样赶上了“金太阳”的薄膜和聚光,却再也抓不住2014年的国内需求大爆发和随之而来的光伏领跑者计划。
2012年前后,无论是晶硅还是薄膜,或是聚光,大部分成本靠补贴,残酷的竞争洗牌让大家首先考虑活下去,但都是靠烧钱在活。
4. 聚光人的涅槃
错过了2014年大爆发,错过了2015年领跑者,又不能像薄膜光伏那样在可穿戴、BIPV等领域找到机会,留给聚光光伏产业唯一的希望就是绝望。
聚光光伏,从2014年起逐渐淡出投资者的视线,之后逐渐淡出从业者的视线,再后逐渐淡出企业界的视线。
聚光不再,但那些曾一起聚在光之下的人还在、技术还在。
聚光光伏的核心技术之一是跟踪技术。无论聚光采用晶硅电池,还是砷化镓等薄膜电池,都需要时刻依赖直射太阳光。能让电池始终正对直射太阳光的,就是高科技的跟踪技术。
2015年起实施的光伏领跑者计划,没有让聚光技术喝到汤,却催生了晶硅光伏产业的一项高效发电技术:支架跟踪技术,它又被细分为平单轴跟踪、斜单轴跟踪和追日跟踪。其中平单轴、斜单轴后来成为光伏先进技术领跑者示范基地的重要参与者。
而曾经属于聚光的光伏人,连追日跟踪都能做得那么好,平单轴和斜单轴自然也不在话下。从聚光转做跟踪的相关人员在晶硅光伏领域又开拓出一片市场。
2020年8月,中信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登陆科创板,中信博新能源高级副总裁容岗就是曾经的聚恒总经理;中信博新能源首席技术官,刚刚入选并担当☞☞IECRE REMC SG 453工作组召集人的王士涛就是当年聚恒的CTO。据悉,聚恒太阳能当年的核心员工多数还活跃在跟踪支架相关的产业中。
技术是永恒的,不管路线之争如何激烈,市场之争如何白热。
晶硅胜了聚光,单晶胜了多晶,但光伏人依然在做光伏,尺寸之争应该也是一样。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原创或转载文章都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公众号平台对文中观点不持态度。如内容有不实或者侵权,请留言与本站联系。
往期精彩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