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介绍 | 制度与人文:《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课程导读

2016-09-27 博雅哥 通识联播


博雅哥说

《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是北京大学2015-2016年秋季学期开设的通识核心课之一,阎步克老师与叶炜老师将在今年的秋季学期继续讲授。本篇推送带来的是对《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这门课程以及阎步克老师去年在博雅GE微访谈、通识沙龙活动中的精彩回顾和学生印象。

集权官僚体制的早熟与发达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大特点,在历史早期就发展出了发达的政治行政体制,并在数千年中不断完善。这个体制构成了各种政治活动的基本框架,也是塑造社会形态的强大因素。在这门课程中,两位老师将以古代官僚政治行政制度为内容,具体讲述各类制度的形式、特点及变迁,提示其中的规律性现象、重大问题和发展线索,力图以此呈现出帝国体制的基本架构、各个侧面与政治意义。博雅哥希望能通过本期推送为大家展现这门课程与阎步克老师的博实与深刻。

Vol.289走进课堂制度与人文《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导读博雅哥

制度与人文——远远望去,一者似仅为冰冷框架会冷漠地拒斥一切人世纷扰,而快刀斩乱麻地确立秩序;而另一者却会在丰实又饱满的灵魂中循欲望与意志盘旋起伏。这远观之下所见的张力究竟能否、以及何以将得到消解?这样的问题对每一个由自我出发体察世界而进入现已高度体系化的人文学科的人而言,其实都是一个必须面对的困难。而在客观的制度的符号体系同内我的深层认同之间,历史、政治与人的心灵秩序这三者如何勾连起这两个世界,面对这个问题,已经开设《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这门课程多年的阎步克老师有着自己切实而深刻的理解。


图为阎步克老师

阎师与《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

《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采取专题形式而非以断代方式讲授,除绪论外其他13讲的内容可以概括为13个关键词,即“皇权、相权、地方、军政、监察、律法、礼制、文书、官学、选官、官阶、俸禄、胥吏”,而这13个关键词又作为13条线索贯穿始终,从先秦到明清,甚至延续到民国乃至现在。[1][2] 同学们由此可以集中地思考每一种制度的源流、结构功能与意义,避免被同一断代的不同制度所割裂,分散思绪。[3] 本课程以解读史料为主,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逐字逐句阅读史料,在过程中提高理解史料的能力;同时,老师也通过展现表格、示意图,体现规律性的结论。[2] 阎老师在通识联播的微访谈中曾表示,2000年开始尝试多媒体教学后,自己在使用幻灯片(PPT)讲授时制作了大量的结构示意图、变迁示意图,使得“单靠话语难以说清楚的各种制度,也能一目了然了”。[3]

图为《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PPT

史料的细致研读与大量的表格、示意图体现的是制度背后的规律,而具体的史实、故事甚至生活实际则展现了本课程人文的一面。课程解读史料却不局限于史料,而是“从史料出发,将宏观的问题与结论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史实与材料上进行分析,切实而不空洞。”[2] 阎老师的一位学生回忆称,“先生上课时,总是以诗佐史”,自己甚至后来特地据此做了一本《阎步克咏史诗选》。[4] 去年的课程助教便举例称,阎老师在讲到唐代勋官时曾引用《木兰诗》“策勋十二转”,讲到东汉薪俸时曾引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等等。除诗歌之外,“在PPT中阎老师和叶老师还会展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图片。在生活中,阎老师若是看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内容,就会分门别类的添加到PPT中。故而本门课虽已开设多年,但内容却是常新的。”[2] 有历史系学生评价道,阎老师“在讲授时注重呼唤人文精神,申说学术规范,强化学术史和学术动态的内容”。另一位选择阎老师所开通选课的同学则说:“在阎老师的课堂上,他更加注重对大历史观的把握……他鼓励学生了解其它专业的课程,并且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思考历史。”无怪乎阎老师的课堂座无虚席,甚至过道和窗台上都站满、坐满了学生。[5]

图为阎步克老师课堂上座无虚席的盛况

阎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对学生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同学就回忆道,“许多文科同学每写论文常说,‘又在制造一篇学术垃圾’,我却从未这样觉得:阎先生既教会了我好好写文章,也教会了我尊重自己的文章。”[4] 阎老师对后辈也多有提携之处,同时深知以历史为业的艰辛。一位起初被拒绝但现在已理解并很感谢他当时的拒绝的学生称,“起初想考到先生的门下,但先生劝说我不要选择魏晋。当时我未能充分理解他的良苦用心,眼泪掉了下来,先生无可奈何,叹一口气说:‘你哭什么呀。’惊诧中添几许焦急,继而又很耐心细致地劝我。”[5] 另一位学生感激地回忆道,“先生无时无刻不在小心地把学生引进历史的殿堂,既让学生们知道史学渊博精深,却又保护着我们,不让先辈的压力吓退学术的热情。”[4] 作为“一位你不得不了解的北大名师”,阎步克老师有着强烈的人格魅力,学生们也通常称之为“先生”。一位慕阎先生之名而选择历史的同学这样回忆道:“先生曾说,我这样称呼他,让他想起燕园里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和穿着旗袍在后面亦步亦趋的小女生。先生当然不是白发苍苍的老先生,至今仍一头黑发,但我还是只想称他为‘先生’,以此表达我的崇敬和爱戴之情。”[5] 阎老师的另一位学生回忆起与先生的见面称:“我望着阎先生骑着自行车出东门的时候,我一时很难将这样宏大的叙事和如此朴素的场景联系起来。但后来却觉得,这才是士人,两袖清风,一身傲骨,所谓大事,唯政与教。我在北大,能遇见阎先生,便无悔了青春。”[4]
通识教育与历史学

阎步克老师认为,“进入燕园开始了大学四年学习的青年人,通识教育有很大的意义”。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乃至性情气质,主要是青少年时塑造成型的。在此之后,能力和知识会仍会大幅度增长,但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往往就一成不变了。对人生来说,大学四年,很可能就是塑造自我、塑造心灵的最后一个重要阶段了。”完善人格的养成,本身是教育应承担起的责任。而面对于现代世界高度分化和专业化的境况,这更尤为重要。“一方面,借用《庄子·天下篇》的话说,这迎来了一个‘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的局面,‘专’了才能‘深’;但另一方面,仍然借用《庄子·天下篇》的话,就是‘道术将为天下裂’,即,‘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让人变成‘不该不遍’的‘一曲之士’了。所以在大学这个阶段,适度强化通识教育,而不是过早地局限于某个专业而坐井观天,是有意义的……由此较多一点儿地‘备于天地之美’。”[3]

图为阎步克老师在上一学年的博雅沙龙中与学生交谈

而就这样对于完善人格的培养诉求而言,其实和历史学的内在逻辑也是暗合的。在去年的微沙龙中阎步克老师曾与同学们交流道:“从社会科学看,任何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都会出现类似孔子的人物;而在历史学看来,孔子只有一个,他是独一无二的。对个人来说,他与众不同的经历、感受,对他个人具有至上的意义。每一块墓碑之下,都埋藏着一部世界史。描述、展示每一个人、每一个事件的独一无二之处,是人文学科的突出特点,同样具有巨大的认识价值,以及永恒的阅读魅力。”历史学,是关注人的。[6] 但同时,阎步克老师也强调,历史学还应有一个“纯科学”的层面。“‘求真’自有其独立价值,‘新知’的提供,展示了‘人’作为一种智慧动物的生命意义,是否有用、是否有助于世道人心,是另一个问题。史学大师与文化学者不尽相同,卓越的‘求真’能力就是他的专业资格,那是外行无法企及的。”在这一层面上,学问本身的内在逻辑构成了主体之外理解世界与自我的另一条线索。既深入学问“求真”,又保有灵魂“求善”,这是历史学面对世界的单纯态度,也是《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背后制度与人心辉映重合之所在。[6]
[1] 阎师系列 | 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 · 课程大纲[2] 2015-2016年秋季学期《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课程报告[3] 博雅GE微访谈 | 阎步克:历史学习与通识教育[4] 阎师印象 | 方凯成:士之大事,唯政与教[5] 阎师印象 | 一位你不得不了解的北大名师[6] 通识沙龙实录 | 阎步克:科学与人文之间

东宇、禹晗 撰稿 / 东宇 编辑 / 宇飞 校对

通识联播,每晚六点准时为您播报 通识经典 丨 课程大纲 丨 微访谈 丨 走进课堂
阅藏知津 丨 通识讲座 丨 讲习班 丨 博雅沙龙

来稿请寄:tongshilianbo@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