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大纲 | 《四书》精读

2018-03-21 通识联播

Vol.663

课程大纲

《四书》精读

课程大纲


博雅哥说


“《四书》精读”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杨立华开设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本课程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读本,结合其它的古代注本,精选《四书》中最为重要的章节,作详尽的讲解和阐发。《四书》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集中体现。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典籍,特别是儒家的核心经典,有更为切近和直接的认识,对于弘扬中国固有文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开课院系:哲学系

授课教师:杨立华

学分:2

先修课程:无


教师介绍

授课教师

杨立华

杨立华,男,祖籍重庆铜梁,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博士,1971年生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大庆市五十六中学毕业。浙江大学工学学士(1992年),北京大学哲学硕士(1995年),北京大学哲学博士(1998年)。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十佳教师。


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哲学史、儒学、道家与道教,近年来主要着力于宋明哲学及魏晋哲学的研究。出版专著五部:《宋明理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中国儒学史》(宋元卷)(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郭象〈庄子注〉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气本与神化:张载哲学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和《匿名的拼接:内丹观念下道教长生技术的开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译著五部:《王弼〈老子注〉研究》、《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宋代思想史论》、《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帝国的话语政治》等,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课程简介

“《四书》精读”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杨立华开设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本课程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读本,结合其它的古代注本,精选《四书》中最为重要的章节,作详尽的讲解和阐发。《四书》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集中体现。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典籍,特别是儒家的核心经典,有更为切近和直接的认识,对于弘扬中国固有文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讲授方式

采取大班讲授,小班讨论的方式。每周2课时讲授,1课时分组讨论。


期末评定办法

期末闭卷考试(占最终成绩的70%);平时表现(占最终成绩的30%)。


课程大纲

1

《四书》概说及《大学》精读(上)

本讲概述《四书》的形成,研读次第。并精读《大学》第1至第3章。要求学生结合《朱子语类》、《四书或问》的相关内容课后阅读。并对比《礼记正义》中的《大学》古本,明确《四书》本《大学》与《大学》古本的差异。

2

《大学》精读(下)

讲解《大学》第4至11章。要求学生细读《大学章句》及《大学或问》的相关部分。


图为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书影


3

《论语》精读(一)

讲解《学而》等十章。要求学生结合《集注》、《集释》、《正义》等书的注解,详细阅读讲解过的各章。

4

《论语》精读(二)

讲解《为政》等十章。要求学生结合《集注》、《集释》、《正义》等书的注解,详细阅读讲解过的各章。

5

《论语》精读(三)

讲解《里仁》等十章。要求学生结合《集注》、《集释》、《正义》等书的注解,详细阅读讲解过的各章。

6

《论语》精读(四)

讲解《八佾》等十章。要求学生结合《集注》、《集释》、《正义》等书的注解,详细阅读讲解过的各章。

7

《论语》精读(五)

讲解《乡党篇》。以此了解孔子立身行事的准则。要求学生结合《集注》、《集释》、《正义》等书的注解,详细阅读讲解过的各章。

8

《论语》精读(六)

讲解《颜渊问仁》等十章。思考孔子论仁之大义。要求学生结合《集注》、《集释》、《正义》等书的注解,详细阅读讲解过的各章。


图为焦循《孟子正义》书影


9

《孟子》精读(一)

此讲以孟子之“知言”为核心。要求学生参考《孟子译注》、《孟子正义》等书,理解朱子《集注》相关部分的文本和思想。

10

《孟子》精读(二)

此讲以孟子之“仁政”为核心,精讲相关章节。要求学生参考《孟子译注》、《孟子正义》等书,理解朱子《集注》相关部分的文本和思想。

11

《孟子》精读(三)

此讲以孟子关于“性善”的讨论为核心,精读相关部分的文本。要求学生参考《孟子译注》、《孟子正义》等书,理解朱子《集注》相关部分的文本和思想。

12

《孟子》精读(四)

此讲以孟子之“仁义”为核心,对比孔子关于仁的论述,讲解相关文本。要求学生参考《孟子译注》、《孟子正义》等书,理解朱子《集注》相关部分的文本和思想。

13

《孟子》精读(五)

此讲以孟子关于修身的议论为核心。要求学生参考《孟子译注》、《孟子正义》等书,理解朱子《集注》相关部分的文本和思想。

14

《中庸》精读(上)

本讲讲授《中庸》的结构、“中庸”的涵义等。并精读《中庸》第1章、第6至10章。参考《朱子语类》、《四书或问》理解相关段落。

15

《中庸》精读(下)

本讲讲授《中庸》第12至14章、第22章、第25章、第29章、第30章。参考《朱子语类》、《四书或问》理解相关段落。


参考书目

  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2. 朱熹:《四书或问》,中华书局

  3. 朱熹:《朱子语类》,中华书局

  4. 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

  5. 钱穆:《论语新解》,三联书店

  6.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7. 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

  8.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

  9.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

  10. 钱穆:《孔子传》,三联书店

  11. 《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12.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华书局

  13.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三联书店


笔记摘录

1、《大学》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中华文化是“知止”的文明。三画卦中艮卦是高度抽象的,就是止的意思。中国人对盈和满很不喜欢,月盈则缺,水满自溢。儒家的根本价值是仁义礼智,价值主体(信)——不在仁义礼智之外,就在仁义礼智之中。这种价值都是“分位价值观”,就是说他从不在抽象的角度谈,而是在具体复杂的情境下——比如忠不是四平八稳,忠是该急的时候急,该缓的时候缓,这种善恶一定是指向具体条件的。善就是做了自己该做的得到自己该得到的,而分位是由“礼”得到的。


那礼是怎么规范出来的?分位如果不 46 37446 46 17283 0 0 2018 0 0:00:18 0:00:08 0:00:10 3965平该怎么办?《礼记·礼器》讲治理的一般原则,分位的具体制定跟什么有关。一个人行为的态度取决于他对自己分位的理解,所以谈善恶不能脱离具体的情景。“分位价值观”,所以儒家讲至善,总结起来六个字“知分,安分,尽分”。小孩从小如果能培养出一个对外在条件依赖极小的趣味,那么他就会幸福一生。他自身就带着丰富性,所以不用外界就能丰富,每个人能在现在拥有的东西就享受它,安分地享用它,就是知分安分尽分。与现在的“进取”不同,现在的进取就是把每一个现在都变成了过程,享受过程的观念是错的,这个讲法不对,应该是说此时此地就包含目的,这样才能享受现在,如果你无时无刻都是为了下一个目的,那么你的人生就是过程,等待你的就是死亡了,追求这事我们急什么呢?知止为本,能止为末,一个本末关系。

图为杨立华老师

2、《论语·里仁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这句话讲幸福,仁者才能够幸福。约字有捉襟见肘之意,是贫的某种程度。一个不仁的人,不能长久让他生活在很贫穷的地方,也不能让他长久处在富足的地方。一个人给他什么样的生活都过不好说明他已经丧失了感受生活的能力。这句话给我触动很深,幸福的根源不在外在的生活条件里,注意是根源不在,不是说无关,根源在于内在精神。一个丧失了生活感受能力的人你给他什么日子都过不好。


那么什么样的人,怎么样会丧失生活感受能力呢?朱子说:久约必滥,久乐必淫。心不在焉也是在此。孟子讲放心也是说这个,一个人把心丢了就不能过好生活。所谓的心灵状况最常见的状况是心为物役,心灵被外界、被物质欲望所役使。心丢了,往往是你对某个对象特别注意以至于忽略了生活的整体,生活中最高的幸福一定是你身在其中不能感到的,丢掉了才能懂得,所以要珍惜你所在的每一个此时此地。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者安于仁,不假思索就能做到,智者和道理有一定的距离。仁和智是一和二的关系,一个是道理已经融化为一体,一个是知道了道理,但是和道理融为一体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所以不要小看智者,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一开始就是仁者,所以我们要退而求其次,讲道理,通过格物致知,知道做什么,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反面,一直坚持这么做可能接近仁者的地步。利就是知道这是对自己有利的,所以不能说一强调义利之辨就说利是负面的,因为利并不完全是一个负面的词。仁者安仁的典型状况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图为“《四书》精读”的课堂

3、《论语·公冶长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贡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和弟子言志,还有一段是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但是那段比较华丽,这段朴实。子路竟然把轻裘当做志向,轻裘和裘是不一样的,是一种华贵的东西,那么这段文本可能有问题,因为子路是对外面的东西不感兴趣的。孔子也是这样,有就接受,没有也不爱。孔子在鲁国做了大执政,别人觉得这个人好像从来没穷过,后来离开大司寇的位置,也安于贫穷,这是非常高贵的。贵就是不能化约为富的部分,真正高贵的东西不能被化约为数字,不能化成量,所以他对外在的依赖非常低。


北宋的张载的引文里是没有轻字的,重点不在车马衣裘,而在与朋友共,快乐在于与朋友一起相处。敝之而无憾,穿破它也没有什么遗憾,所以说,子路的志向就是在一个友爱的共同体里度过,这是一个有偶然性的事情,就是能不能朋友一起这件事。


颜回讲“伐善——炫耀自己的善,施劳是有功劳而自居其功劳,老子讲“功成而居””,儒家的道理看起来很容易做,但是实际上真不容易做,一不留神就会伐善施劳。这六个字为什么比子路要高呢?因为子路追求的是一个有偶然性的东西而颜回追求的是自己能达到的,儒家一直强调要掌控自己能掌控的部分,不能掌控就要归诸天,所以要“求诸己而不是求诸人”。


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由近及远,可近可远,能高能低。这个是一个普通人能做的极致。老者想到我就能安心,让父母一想到我就安,而不是膝下承欢,三十岁了还膝下承欢就不好了;要关心父母最害怕的不可掌控的东西——疾病。朋友信之,同辈人能相信,少者怀之,就是追慕,一直为榜样的意思。


年轻人的支点在于未来,什么都不缺,就是没有方向。找到方向之后人就不一样了。年轻人因为某个人的存在而找到了人生未来,少者怀之。所以身边所有人都能在我这里找到安顿。一个普通人是这样,即使是一个国家的执政者不也是这样吗?所以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能把这个当做最坚实的志向。


那么什么样人格和心灵的人能做到这一点?目前我先不给你们答案,答案在四书里找,得像山一样稳定,像大地一样坚固。孔子的志向不是好高骛远,而是在什么地方都能实现,而且你成就了再伟大的功业也就是这些内容。

4、《论语·子罕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逝:往,进的意思,不是流逝。一切前进的东西都像水一样,盈科而后进就是讲这个,孔子赞美的一定是有根源的水,源泉滚滚,自强不息,像水流一样,盈科而后进,流满了这个坎再往前流。流得慢而实。孟子和徐子说,仲尼极称于水,源泉滚滚,盈科而后进。

图为“《四书》精读”的课堂


学生感言

课程内容很充实,杨老师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为我们生动地解释那些看似抽象的道理。我印象最深的是,甫一开课,杨子就讲,“这个时代太缺少‘仰视’的姿态了”,遇到经典不是净手拜读,而是先唾上几口。于是他劝我们要先沉下心来好好读书,才有资格评说是非曲直。课程配有讨论班。讨论班上,同学们碰撞观点,交换意见,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多了很多。我认为,这体现了通识课的设置意义:能够在专业细分的思维模式之外开辟出一番新的天地。——马嘉玮 经济学院2013级本科生

听四书课是心情愉悦全身心浸润的,很久没有过这样的学习了。每次听老师讲解或者讨论完,身心都是轻松的,思考问题思路很清晰,大概就是最理想的状态吧。听课自然和自己以前读大不相同,总体感觉以前读书都是囫囵吞枣,没有深入理解:道理都写在那里,却不是自己的。朱子的解释(如“新民”)让我改正了之前受到王阳明心学理论影响的看法,以前读书太少,不加判断,什么理论都相信。——赵宁

大一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听了一节课,之后就坚持旁听了整整一学期。杨子的课堂,从来都是幽默与深刻并存,温暖与理性俱在,他用今天的段子,讲过去的经典,谈未来的道路。也许是老师的魅力,也许是儒家的智慧,也可能是古文的大义微言,每周三晚的四书课堂,是忙碌的一周里最舒服的时候,是我最心明眼亮的时候。


因为老师的一句“经典的文字放在心中就像种子一样,会生长、发芽”,大二时狠狠心咬牙选了要背许多古文的四书课,除正课之外,讨论课也带给了我许多。每周五晚,在文史楼简单的小屋里,十几个人围坐,由助教师姐领着,谈谈你对明德的认识,聊聊我对仁义的看法,听听他对勇敢的解读。没有什么对错,不必分什么上下,滋味自在其中。——城市与环境学院2014级本科生 王一萌


往期链接:

杨立华 | 四书精读·课程大纲·笔记摘录

杨立华:儒家精神的现代探寻丨博雅GE微访谈

通识沙龙纪实丨杨立华:别忘记真理,要守住正直

杨立华 | 讲演:儒家精神与现代生活(上)

杨立华 | 讲演:儒家精神与现代生活(下)


杨光 编辑 / 文浩 校对


通识联播,每晚六点准时播报

通识经典 丨 课程大纲 丨 微访谈 丨 走进课堂

通识讲座 丨 博雅沙龙 丨 讲习班 丨 阅藏知津



来稿请寄:tongshilianbo@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