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进课堂|杨立华:《齐物论释疏证》序

通识联播 2022-06-0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章黄国学 Author 杨立华 孟琢

本文为核心通识课程“四书精读”课程的拓展阅读,包括《齐物论释疏证》序与后记两部分,作者分别为北京大学杨立华老师与北京师范大学孟琢老师。


在“《齐物论释疏证》序”中,杨立华老师讲述了开设“《齐物论释》与一元论哲学的建构”相关讲座的思考及与孟琢老师在著书过程中的学术交流;孟琢老师在后记中陈述了著书心得,并详细列出了写作过程中启发或帮助自己的师友学生。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章黄国学》,“四书精读”课程相关材料详见课程大纲 | 《四书》精读杨立华 | 四书精读·课程大纲·笔记摘录


Vol.1087

走进课堂




《齐物论释疏证》序


杨立华 | 北京大学哲学系


最近常常在想:难道不是偶然性才是时间的本质吗?在无法掌控的偶然中,世界的客体性呈显为确定无疑的不确定性,具体化为各种现实的不可奈何和不得已。在决定论的世界里,时间被贬降为纯粹的量的尺度。而展现在偶然性中的时间本质上是无法还原为量的,因此也就构成了量的抽象的对立面,使得被把握为质的充实和具体在存有的根基处就确立起来了。


2016年冬,受孟琢之邀为北京师范大学“章黄国学讲座”讲章太炎《齐物论释》的哲学。因准备讲座而于太炎先生唯识一元的哲学系统有某种心领神会的契入,对我而言是纯粹的偶然。学术和思想道路上交织着的不期而遇和交臂失之,使得每一个思考者致思的途程都有其不可复制的独特性。而只有真正了然于思想的无所依傍的独立,才有可能以更彻底的、无囿限的目光审视世界与人生的真际。在我看来,“见独”是思想的最高追求。唯有“见独”,方能造惟精惟一之域,从而呈显出普遍之真的某些面相。这次因孟琢而起的偶遇,也对孟琢此后几年的学术方向产生了影响。


图为《齐物论》手抄本


从2014年秋开始的以理一元论为形态复现或重构朱子的哲学体系的努力,此时正处在最艰难的阶段。思考和写作顿挫于人事的纷扰。也正是在这一年的秋季,我开始在北大完整地讲授《庄子》。


以“《齐物论释》与一元论哲学的建构”为题,我在师大的讲座主要着眼于三个方面:其一,《齐物论释》在语言上的自觉;其二,由唯识学引入的论证或论辩性的说理方式;其三,唯识一元论的内在理致及宗旨。太炎先生依唯识学的义理和名相解读《齐物论》,是有其语言上的深刻自觉的。比如对于究竟实体的定名,太炎即有详悉的分辨:“云何究竟名?寻求一实,词不能副,如言道,言太极,言实在,言实际,言本体等。道本是路,今究竟名中道字,于所诠中遍一切地,云何可说为道?太极本是大栋,栋有中义,今究竟名中太极字,于所诠中非支䟫器,无内无外,云何可说为太极?实在、实际者,本以据方分故言在,有边界故言际,今究竟名中实在、实际字,于所诠中不住不箸,无有处所封畛,云何可说为实在、实际?本体者,本以有形质故言体,今究竟名中本体字,于所诠中非有质碍,不可搏掣,云何可说为本体?唯真如名最为精审,庄生犹言齐与言不齐,言与齐不齐也。”太炎于西方哲学颇有涉猎,之所以不取熟悉的日语译名中的西哲概念,也是此种自觉的体现。在中国固有的哲学传统中,鲜有以直接的论证或论辩的形式展开的论说。太炎依唯识立言,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在破往昔唯识宗义“不许四大名为生物”的论旨时,太炎就用了典型的唯识宗的论证方法:“今应问彼,若但有识,何故触有窒碍,身不能过?答言身识不灭,不能证无窒碍,故不能过,非外有窒碍故。如是虽能成立唯识,离诸过咎。然复问彼,金石相遇,亦不能过,此金为复有身识不?若言无者,何故金石不能相彻?金不过石,石不过金,而言金石本无身识;如是人触窒碍不能彻过,亦可说言人无身识,唯识义坏。是故非说金石皆有身识,不能成唯识义。”证金石等无生之物有识,是太炎唯识一元的哲学体系确立的关键。以此为基础,太炎将庄子的齐物哲学、改造了的进化论和更彻底的唯识义贯通起来:“凡此万物与我为一之说,万物皆种以不同形相禅之说,无尽缘起之说,三者无分。”以一切唯识变现、万物与我为一立平等义,依菴摩罗识、真君之“常遍而自存”成自在说。至于万类间的殊异,则以“万物皆种以不同形相禅”的改造了的进化论来解释,归本仍在于一切唯识。以此唯识一元的哲学为原理,揭示出道所依据的“小成”、言所依据的“荣华”的谬妄,进而指向文野之见的破除。太炎以为“应物之论,以齐文野为究极”:“向令《齐物》一篇,方行海表,纵无减于攻战,舆人之所不舆,必不得藉为口实以收淫名,明矣。”百年之下重读此论,于太炎之孤明独见,不能不再三兴叹。


图为《齐物论释疏证》


2017年春季学期,我与几位青年学人共读《齐物论释》。孟琢每周从师大过来。读书会前常到我办公室小坐。于繁冗琐碎中得一时“尘垢之外”的逸致,回头想来,真是弥足珍贵。正是在这段时间,孟琢有了写作《〈齐物论释〉疏证》的想法。


《〈齐物论释〉疏证》书稿初成,孟琢嘱我为序。细读之后,不禁感叹其积累之厚、用力之深。全书辞气“浑然无间”,至义理分疏处又能“灿然有条”、“判然有别”。太炎先生的文章用语渊奥,熔中西古今经典于字里行间,如果不详加疏释,往往会错失其中精义。孟琢遍取太炎之著述讲义,交相印证,必欲求得确解而后止。于《齐物论释》所涉佛家之名相义趣、中西哲学之概念原理,复一一寻其本源,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太炎的理解有所拨正。至于《齐物论释》的结构及大旨,则于各章、节下概述。因《疏证》这一体裁的旧贯,本书通篇以文言撰成。我一向对当代以文言写作心存疑虑,觉得是思想表达的自我囿限。好在孟琢的文字质朴明彻,浑然典雅中自有清晰的层次和条理。试举一例。在概括《齐物论释》“夫随其成心而师之”一节的大义时,孟琢论曰:

此节建立种子。识生万法,悉由种子,太炎统合心不相应行及康德范畴之说,建立原型观念种子。初本立六种子,定本立七种子。种子未成,是非亦无;名言有作,是非乃立。故复遣是非之见,兼明言本无恒,非有定性。文末自齐物之义,破名家指马之辩,亦所以遣名也。

在前言中,孟琢指出:“‘小学通义理’是《齐物论释》的核心路径。”这一理解中应该也包含了他的自我期许。以孟琢为学的醇至,我相信他一定能接续章黄学术的传统,开出新的局面。


杨立华

2019年9月5日



《齐物论释疏证》后记


孟琢 |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写这本书,实在是一个辛苦而难忘的过程。蹇难著书,适逢多病,直面高峰,以求突破,在一个人的学术生涯中,能有几次机会面对这样的挑战呢?虽然从动笔到定稿,才用了不到一年半的时闲,但在太炎先生学术世界中的浸润涵泳,却几乎伴随着我全部的读书生涯。


一路走来,我要感谢恩师王宁先生,十八年前,有幸结识先生,十四年前,有幸列入章黄学派之门墙。老师带我领略章黄学术之魅力,为我打下不可磨灭的“小学”底色,开启了我理解人文世界的整体视域。我是一个桀骜不驯的学生,所幸章黄学术的博大足以涵容我的雄心与野性,使我不至于飘零学海、浮荡无根。我还要感谢杨立华先生,人生际遇,不可思议,2016年我请他来北师大讲“《齐物论释》与一元论哲学的建构”,2017年我去北大参加他的《齐物论释》读书会,谁能想到,这是我撰写此书最重要的“增上缘”。在生命的困顿与转折中,朋友讲习提供了澄澈的慰藉,“抽杨子递来的烟”,也成了一个特殊的承诺。对我而言,杨子的赐序,不仅是一份学术的支持与勉励,更是我生命中独一无二的情谊认证。


图为精装版《齐物论释疏证》


我要感谢那些帮助、指教过我的亲朋师友们——亲爱的老妈和我分享自己的禅修境界,帮我印证唯识之理,祝您早证菩提,大开圆解!王玉良伯父为我题写书名,中国佛学院定禅法师帮我细致审定全书,改正了佛学名相上的错误;同门的董婧宸师妹以修订太炎先生著作疏证的丰富经验,为我提出“小学”上的宝贵意见;中华书局的许庆江兄在文献检索和书稿核查上给予我极大支持,真不愧我一手撮合的师妹夫!林少阳先生、张志强先生、卜师霞教授、周展安兄、王晓洁女史、王诚兄、李智福兄、秦晋楠兄等,都曾切磋探讨,惠我良多。人大哲学院的雷思温兄、吴功青兄为我解释西学疑惑,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的于方圆博士、人民大学古典文明研究中心的顾枝鹰学弟,分别帮我查证《齐物论释》中的梵文与希腊文材料。杭州名人纪念馆的吴涛兄、陈杰兄、斯彦莉女史、张敏女史,为我与《齐物论释》手稿的片刻邂逅,付出了大量心血;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部的杨健老师、肖亚男师姐,更为我查阅《齐物论释》的不同版本,提供了“自家人”的便利。当然,还要感谢张钰翰兄——这位“三十多岁的热血青年”为本书出版付出的辛苦。


我还要感谢我的学生们——感谢“清议”诸君,感谢“章黄读书会”诸君,感谢选修“章黄学术研究”的诸君。这些年与你们一起读书研讨,在学术世界中摸爬滚打、喜乐悲忧。你们已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撑——是“你们”的存在,让我笔下的“我们”,成为了一个具象、丰富而深情的语词。特别是陈子昊、张祎昀、方伟杰、贺垣智、尹梦、史瑞雪、王鹤凝、刘元杰几位,帮我校订异本、核查引文,付出了大量努力。有了你们的支持,这本书才能相当高效的完成。


图为孟琢老师所摄照片


对了,还要感谢小咪随求,二只猫儿在跳掷玩耍之际放过我的电脑,谢谢你们的“不砸之恩”,必当以肉干相报!


孟琢

2019年8月27日



丹阳 编辑  /  中华 校对


通识联播







精彩依旧继续

来稿请寄:tongshilianbo@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