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业 | 灵性作为科学与宗教的中间道路
本文是通识核心课程“化学与社会”课上的优秀课程作业,作者是北京大学元培学院2017级本科生华钰炜。本文在2020年北大通识核心课优秀作业评比中,获得“系列IV. 数学、自然与技术”部分一等奖。
本文先分为四个时代回顾了在历史上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并总结了四种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理论,分别为冲突理论、分离理论、关联理论、融合理论。然而作者并不满足,在山姆·哈里斯的《觉醒:通往灵性的非宗教指南》中,作者找到了一种现代的观点,即灵性,有机地将两种概念结合到了一起。
Vol.1258
优秀作业
灵性作为科学与宗教的中间道路
——浅析历史上与现实中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 | 华钰炜
在本学期的化学与社会课程上,我开始从人文社科的角度来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并发现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有时会带来一些意外的惊喜。因此我选择了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这个跨学科的主题进行研究,希望能在不同理论体系的碰撞中捕捉到灵感的火花,照亮现实并指引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采用历史-理论-现实的思路,主体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历史的角度回顾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发展变迁,第二部分简要介绍四种阐释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经典理论,第三部分引入科学与宗教的中间道路——灵性的概念,第四部分借助灵性的概念分析当前科学发展对宗教的影响。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远古时代,人们对日升月落、春华秋实、沧海桑田等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产生好奇,于是想象出某种超自然力量,尝试通过神话的思维来解释自然现象;同时,人们在面对电闪雷鸣、洪水泛滥、烈火燎原等自然灾害时感到恐慌和无助,于是设计了旨在沟通神灵、借用神力的神秘仪式,尝试运用巫术的手段来消除自然灾害。无论是神话的思维还是巫术的手段,在远古时代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二者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对自然的观察和认识,因此都发挥“准科学”的作用;另一方面,二者都建立在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信仰的基础上,因此也都作为“前宗教”而存在。由此可见,科学和宗教是同源的,都在远古时期从神话的思维和巫术的手段发展而来。
在古希腊时代理性主义的影响下,科学和宗教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此时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非对抗关系。最典型的例证就是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该学派一方面重视数学和天文学研究,以数为基础建构了独特的宇宙论体系;另一方面宣扬灵魂轮回的观点,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战争带来的文化交融再次推动科学迅速发展,阿基米德、欧几里得和托勒密等著名科学家纷纷涌现。古罗马时代,基督教的诞生和崛起标志着宗教逐渐脱离其他文化样式而成为独立的社会建制,甚至与政治权力相结合而成为重要的统治力量。此时科学与宗教之间出现了短时间小范围的摩擦(比如焚烧图书和杀害科学家),但尚未产生长时间大规模的冲突。
中世纪,宗教不仅是统一的意识形态,而且是统一的政治领导力量。此时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依附关系,确切地说,科学依附于宗教而发展:一方面,宗教是科学的目的,而科学是宗教的手段,此时科学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宗教的发展;另一方面,宗教是衡量科学的价值标准,是否符合宗教信条成为判断科学新成果的价值的唯一标准。此时宗教对科学产生了两方面影响:积极方面,教会在一定程度上保存并强化了此前的自然科学传统,并将不同语言的科学著作翻译为拉丁语,推动科学的传播和交流;消极方面,科学知识一部分被纳入宗教体系而控制,一部分被视为异端邪说而封禁,科学的发展在方向、规模、速度等方面都受到宗教的限制。
图为1486年的书籍《女巫之槌》插图
文艺复兴带来了理性主义的复苏,自然科学逐渐挣脱宗教的限制和束缚,并反过来对宗教产生了冲击。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是“日心说”的提出和验证,这极大地动摇了天主教建立在“地心说”基础上的宇宙观,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宗教改革。此后新教对科学研究采取宽容甚至鼓励的态度,进而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进一步削弱了宗教在思想界的地位: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有机体在构造上的统一性,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揭示了自然界中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物质的统一性,生物进化论则与宗教的“神创论”发生了尖锐的对立。此时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颠倒,甚至出现了科学取代宗教统治思想界的倾向,并一直延续到现当代。
纵览四个阶段,会发现每个阶段中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都受到当时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近代以来的众多思想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主要可分为四种:
首先是冲突理论,主张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二者在志趣与追求上存在根本差异:神学倾向于一种伦理维度的终极关怀,而科学倾向于一种真理维度的经验事实。作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孔德认为“人类认识的发展先后经过了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这三个阶段呈现出一种进化的趋势,而神学和哲学的思维对于人类的童年虽然是需要的,却不可避免要为实验科学所取代”。后来的罗素则提出“宗教与科学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冲突,直到最近几年为止,科学在这个冲突中总是获得胜利的”。该理论的缺陷在于,对科学与宗教的认识过于简单,且过于强调二者的分歧,忽视二者的联系,实际上不利于当代科学和宗教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是分离理论,主张科学与宗教就像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实现不同的社会功能和现实需要。作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卢梭提出区分科学现象和宗教现象的三个标准:“要使我亲自听到预言;要使我亲自见到事情的经过;要给我证明这件事情决不是同预言偶然符合的。”后来的康德进一步将人类的认识范围限制在现象之内,同时将上帝和天堂的问题转移到信仰范围内,换言之,他把上帝从认识领域赶到了道德领域,将认识领域完全留给了科学。该理论的缺陷在于,坚持知识二元论的观点,割裂了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历史性联系,不利于当代科学与宗教的交流与对话,也不利于社会文化的整体发展。
接着是关联理论,主张科学与宗教科学与宗教体现了人类两种不同的认识方式,这两种认识方式都存在内在的缺陷和不足,只有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才能实现共同繁荣,使得人类对“实在”拥有更全面的认识。作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默顿提出“清教的不加掩饰的功利主义、对世俗的兴趣、有条不紊坚持不懈的行动、彻底的经验论、自山研究的权利乃至责任以及反传统主义,——所有这一切的综合都是与科学中同样的价值观念相一致的”。此外,普朗克、爱因斯坦等自然科学家也支持该理论,表明该理论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然而该理论依然存在缺陷,一方面只讨论了基督教而完全忽视了其他宗教,另一方面难以解释科学和宗教在历史上多次爆发的冲突和矛盾。
最后是融合理论,主张科学与宗教之间没有显著的界限,反而存在很多相同点和交叉点,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作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伊安·巴伯提出了科学与宗教融合的三种形式,分别是自然科学中的融合、关于自然的神学和系统的综合。当代美国物理学家查尔斯·陶尼斯也为该理论辩护:“科学以实验和逻辑试图理解宇宙的秩序或结构。宗教以神学启迪和反思试图理解宇宙的目的或意义。这两者是交织相联的,目的蕴涵着结构,而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根据目的来解说。”可以看到,该理论意在缓和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冲突,促进二者的交流和对话,但二者的真正融合在当前尚且无法实现,只能寄希望于未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和宗教理论改进。
以上四种理论在历史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不能止步于此,而要将目光转向当下,在正确认识当前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基础上,尝试推动科学和宗教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对现实情况的观察分析可知,当前科学精神成为思想界的主流,但依然有80%以上的民众拥有宗教信仰;科学界与宗教保守派之间一直存在激烈的斗争,但并未对普通民众的生活产生严重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科学与宗教之间的根本分歧,却能在二者中间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
面对当前科学与宗教关系的新发展,仅仅运用四种经典理论中的某一种是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的,甚至综合四种经典理论后依然无法得到全面的分析,因此我们需要寻找适合现实情况的新思想。在读到山姆·哈里斯的《觉醒:通往灵性的非宗教指南》后,我终于找到了能够补充四种经典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灵性,它在认识方面与科学理论拥有较高的兼容性,又在道德方面与宗教信仰发挥类似的作用,这两方面的优势使得它在近些年来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图为山姆·哈里斯《觉醒:通往灵性的非宗教指南》英文版书影
在分析灵性、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之前,需要先了解灵性概念的内涵。贝克提出,灵性信仰应该包括一种被称作“觉醒和启蒙”的清晰意识,以及对生活中存在超验实体的领悟。伊万斯主张,灵性信仰只涉及人们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强调冥思,即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思维,逐渐达到一种超越自身之外的境界。鲁斯认为,灵性信仰就是一个灵性成熟的个体看上去的样子,一旦一个人达到灵性成熟的境界,他就会表现出高度的自我批判和反省意识,并且对理解和知识十分渴求。津鲍尔指出,灵性信仰通常指的是从经验角度来描述对上帝或某种更高级力量的信仰,在日常生活层面把价值观念、信仰与行为结合起来,有些时候也涉及神秘体验、或新时代信仰和宗教实践。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灵性,需要将灵性的概念与宗教的概念进行对比。宗教信仰指的是个体信念(如对上帝的信仰)、有组织的宗教实践(如教会活动)以及对某种信仰体系的委身和奉献,最初拥有一个理想化或基本的、旨在促进人们灵性成长的目标,但在经历制度化、形式化后向科层体制屈服,不再专注于启迪、教育和激励信徒的灵性生活,转而与灵性唱对台戏。不难看出,宗教与灵性信仰这两个概念具有类似的含义,都包括信仰和实践两方面,都在道德方面指导并约束人们,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区别在于,灵性信仰并不必然包含一个逻辑上完善、一致的信仰体系,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也恰恰因此不会与科学理论产生严重的冲突。
现在我们要回归主题,分析如今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一方面,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而宗教指导和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二者在人类生活中都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科学的自然世界观与宗教的超自然世界观之间存在根本差异,科学的发展总是对宗教造成冲击,而宗教的变革也会影响科学的前进方向。在当前科学与宗教的对立中,科学占据了明显的主动权,而宗教基本只能被动回应。科学发展对宗教产生深刻影响,我们可以借助灵性的概念来分析这一影响过程:
第一个步骤是从科学的发展到灵性的崛起。如今脑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等学科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没有任何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能够证明在大脑之外还存在进行精神活动的心灵和灵魂,这使得人们逐渐放弃超自然的世界观而选择以自然的视角来认识世界。但这并不意味着精神活动是没有意义的,恰恰相反,对意识的研究证明了重复观察、持续反思在认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这说明精神活动在日常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人们开始寻找一条新的道路,既采用自然的世界观认识世界,能够与科学高度兼容,甚至借助科学进一步完善理论;又强调精神活动的积极作用,在道德方面提供价值准则,为人类生活赋予意义。不难发现,这条道路最终通向的目的地正是灵性。
第二个步骤是从灵性的崛起到宗教的变革。帕特里奇主张,宗教正在给新兴的灵性信仰让路,后者给当代文化重新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一些充满活力的非传统的灵性信仰正在从各种文化的土壤中涌现出来,这包括对自我重要性的强调,主体经验的优先性,带有玄幻色彩的电影与文学作品的流行以及对具有东方文化特征的事物的崇拜。保罗·希拉斯将这种转变概括为从宗教到“生活的灵性信仰”的文化变迁,其中心和关注点发生了变化:宗教权威、规范化的信仰方式、教条和形式的重要性日益下降,私人的东西、内在感受、个体经验和当下“生活”的权威性逐渐上升。灵性的崛起对宗教造成了冲击,反过来也促进了宗教的变革,尤其是宗教温和派主张进一步推动宗教世俗化。
科学发展对宗教的超自然世界观造成了巨大冲击,而宗教在道德方面所宣扬的“善”其实完全可以通过非宗教的途径来获得。正如山姆·哈里斯所言,“在将精神生活等同于宗教和根本没有精神生活之间,存在着一条中间道路”,这条中间道路就是灵性。换言之,灵性既吸收了科学的世界观,又保留了宗教的道德约束,使得人们能够在科学与宗教之间保持平衡,因此成为当前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在我们分析如今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时,对灵性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和关键意义。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梳理了科学与宗教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接着简单介绍了能够分析历史变迁的冲突理论、分离理论、关联理论和融合理论,此后为进一步提升理论解释力而引入灵性的概念,最后将灵性的概念作为科学与宗教的中间道路,分析如今灵性、科学与宗教之间的互相影响。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对科学的发展和宗教的变革都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对民众的日常生活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这方面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也是复杂多变的,会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这方面的研究需要关注现实、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美]伊安·巴伯, 《当科学遇到宗教》. 苏贤贵译, 北京: 三联书店, 2004
2. 周礼文, 论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中南大学, 2002
3. 周海亮, 西方科学与宗教关系理论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 2013
4. 张可馨, 社会文化视野下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武汉科技大学, 2019
5. Sam Harris, Waking Up: Guide to Spirituality without Religion. Simon & Schuster, 2014
6. Stuart Ro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Religion, 2001,16(2): 193
7. Brian J. Zinnbauer, Kenneth I. Pargament, Allie B. Scot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99, 67(6):889
8. Christopher Partridge, Nova Religio: The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Emergent Religions, 2006, 10(1):126
坤坤 编辑 / 希言 校对
通识联播
精彩依旧继续
来稿请寄:tongshilianb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