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十佳青铜壶 | 之八 | 采桑宴乐射猎攻战纹铜壶

鲁西 青铜艺术 2021-09-10

战国/酒器

通高40厘米,口径13.4厘米

1965年四川省成都市百花潭中学出土



该壶为酒器。侈口、斜肩、鼓腹、圈足,肩上有御环两兽耳;其壶身满饰嵌错图案,从上到下共有3层图像,以三角云纹为界带。上层为采桑射猎图,中层为宴乐戈射图,下层为水陆攻战图。其嵌错精致、工艺高超、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反映了战国社会生活的许多侧面,可谓彼时的“清明上河图”。

   



第一层右侧是一组采桑的画面,两棵茁壮的桑树上挂着篮筐,有人忙着采摘桑叶,有人接应传送。树下有一个形体较高大的人,扭腰侧胯、高扬双臂,跳起豪放的劳动舞,旁边两个采桑女,面向舞者击掌伴奏。追溯中国养蚕、丝织的历史,已有六七千年之久,而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正是丝织业发展的重要阶段。据统计,在已发现的青铜器中,有采桑图案的多达5件。


第一层的左侧是习射的场面,亭子里的第一个人正进入临射状态。他手中的弓已经拉开,身躯呈现很用力的态势。亭子前方站有一人双手高高举起一个长竿,竿上还有飘带,也就是箭靶。紧靠亭子坐着一个人手里拿着短棍,他是负责报靶的。由于弓箭在狩猎和战争中都有重要作用,所以孔子将“射”列为教授弟子的六门必修课(时称“六艺”)之一,“射”成为当年贵族们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



第二层的右侧是猎射场景。几个人正等待射靶时,天上飞来一群大鸟,引得他们兴起,拉弓向大鸟射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那中了箭的大鸟身上分明有根长长的绳索,是因为射箭的人还要把射出的箭收回来,便用生丝线系在了箭杆的尾端,古时将箭杆上的生线叫“缴”。


第二层左侧是盛大的宴飨场景。坐在厅堂地上的就是举行这次宴席的主人,他身边还站着一位手持铜戈的护卫人员,而被宴请的宾客则站起身来,手端酒杯,向主人敬酒。该种场合是一定不能缺少歌舞的,时称“钟鸣鼎食”。图中参与演出的人员远远多于参加宴饮的人数,他们敲编钟、击编磬,个个体态轻盈婉约,似是边敲击边起舞。门柱旁还立有一只建鼓,有两人正在建鼓的两面进行击打。建鼓旁边的几位舞者,一手上扬,一手拿着兵器作为舞具,相对“文舞”而言,是“武舞”。


 


第三层刻画了激烈的战斗场面。右边是水战,左边是攻城战。先看水战:两条对攻的双层战船上飘扬着战旗,左船的战旗是用织物制成,旗上的圆点表示着最高指挥官的级别;右船的战旗用鸟羽修剪、编缀而成,称为旌旗。上层的兵士正在厮杀,手持有长兵器的或刺或钩,持短兵器的近体肉搏,右船有泅水的战士,伺机破坏敌船或登敌船格斗,夺取敌船。左船尾部则有人擂鼓助战。




水军是中国春秋末期才形成的新军种,且出现在傍海临江的地区,在考古发掘中尚未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军物品,因此,该组水战的图像更显珍贵。攻城的战斗简直有些惊心动魄,图中的横线代表城墙,斜线代表云梯。当时由于兼并战争比较频繁,促使攻城和守城的战术、技术、兵器都得以长足发展。从图中看去,守城的一方有弓箭、礌石、长戈、短剑等。攻城的一方有云梯、长矛、长戈、短剑。攻的一方处于下风,有的已身首异处,有的从云梯上摔了下来。


该壶身图像的制作工艺为“嵌错”。工匠们先在铜壶上预留出图像的浅槽,然后把红铜、铅等金属嵌进浅槽,再用一种叫“错石”的工具进行打磨,使之和壶身一样平滑。据考证,中国在商代就有嵌错工艺了。



下图为由蒋荣昌教授主持复刻的当代青铜器物艺术品:嵌错宴乐采桑攻战纹壶。该作品使用纯银嵌入图案,壶身内嵌玻璃,置取酒泵,可盛酒40斤。完美地呈现了该壶在2300多年前初初诞生时的迷人风采。作品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授权监制。




●●


注意,虽然我们并不从事文物鉴定工作

如果您对青铜艺术感兴趣,长按下图,可以聊聊



●●


长按下图关注青铜艺术的微信公众号

如您所知,我们的内容大部分都值得一看


经典就是经典,了解更多青铜艺术

回复以下文字(蓝色文字可直接点击)

上海博物馆 | 国家博物馆 | 湖北省博物馆 | 四川博物院 | 河南博物院 | 南京博物院 | 赛克勒美术馆 | 保利艺术博物馆 | 哈佛大学美术馆 | 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 |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 美秀美术馆 | 泉屋博物馆 | 罍 | 壶 | 尊 | 鉴 | 鼎 | 盉 | 卣 | 鸟 | 羊 | 牛 | 马 | 犀 | 错金银 |
 曾侯乙 | 带钩 | 席镇 | 周原 |

关于当代青铜艺术,回复 | 当代 |


/// 往期经典:点击→ 曹兴诚 :究竟什么才是国宝    

/// 欢迎阅读和转发。了解当代青铜艺术,点击→ 关于我们

/// 点击 阅读原文 了解更多当代青铜艺术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