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流光溢彩·吉金古灯 | 长信宫灯:“中华第一灯”

青铜艺术 青铜艺术 2021-09-10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在这里和吉金艺术对话 



青铜灯具,无论是工艺或者是设计,均在汉代达到了一个巅峰。此时的灯具精品已经超越了“实用工具”的范畴,上升成为了艺术品,达到了设计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而在一众汉代吉金古灯中,最为精美、也最声名远播的,当属长信宫灯,甚至有人直接将其称之为“中华第一灯”。 


▲长信宫灯可能是灯具类青铜文物中最为人们所熟知,也最具影响力的一件。近年,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栏目让这件宝物又“火”了一把,而实际上这件宝物向来名声在外——早在2000年,我国就发行了一套《中山靖王墓文物》 特种邮票,上海世博会也曾将其作为展品展出。图片源自网络


宫灯现世


长信宫灯于1968年出土于我国河北省满城县西南部的陵山,西汉中山王刘胜妻子窦绾的墓中。

 

中山靖王(夫妇)墓在我国考古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发现的陪葬物品之精美,种类之丰富令乍舌。


▲中山王墓也是首次发现完整金缕玉衣的墓葬,并且一次出土了两件—— 中山王与其妻各有一件金缕玉衣。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发掘报告记载,两墓内随葬品达到6000多件(套、副),尤为难得的是随葬物品种齐全,不仅有金银宝物、生活工艺品甚至还有医疗器械,为汉代研究提供了大量实物证据。


▲中山王墓出土的错金博山炉,此炉可谓同类器物中最为精美,保存最为完善的一件,比之近年海昏侯墓出土的博山炉有过之而无不及。图片来源:@河北博物院


中山王墓令所有青铜艺术爱好者印象深刻之处还在于,墓中出土了大量铜器精品:鎏金银镶嵌乳钉纹壶、鎏金银蟠龙纹壶、错金银鸟篆文壶、错金博山炉、长信宫灯、错金嵌绿松石朱雀衔环杯等,任何一件单独拿出来都称得上是“国家宝藏”。


▲中山王墓出土的镇席,就算两千年后也可与“卡地亚”一比。


“中华第一灯”


▲图片来源:《中国青铜器》卷12,编号92


长信宫灯高48厘米,宫女高44.5厘米,重15.85千克。


此灯属于汉代著名的“釭灯”之属。


釭灯为汉代独创的一类灯具类型,简单而言就是一种带烟管的灯具。灯体中空,可以盛水。使用时导烟管可以把灯罩内的烟气导入灯体,溶于水中,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更多釭灯精品请移步文末精彩内容回顾) 


长信宫灯将设计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做到了高度统一,在一众釭灯宝物之中也称得上是设计最为巧妙,造型最为精致的一件。



▲灯体结构示意图 图片来源自网络


和其他釭灯外形上有明显的“导烟管”结构不同,长信宫灯整体造型颇为自然、流畅、如不经人提醒恐怕很难发现到宫女的右手竟然是中空的“导烟虹管”。


图片摄于河北博物馆


宫女宽大的袖管构成了灯上部,而灯罩则是两块弧形铜片,镶嵌在灯盘凹槽之内,能够左右开合。通过拨动灯照,使用者可以自由控制光照范围,集中照明方向。
 

▲图片摄于河北博物馆


此灯在外形上制作的极为精细考究,线条勾画生动、栩栩如生,丰富的细节为我国汉代社会生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图片来源:@河北博物院


比如长信宫女的发式,正是汉代女子常见的挽髻,类似于今天的盘头。头上戴有头巾,叫巾帼。


今天我们用“巾帼”代指女性(英雄),正是源于此。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看宫女的着装。


宫女穿的服装,上身紧窄合体而下部宽大,整体形似喇叭。衣服长可拖地,走路时不露脚。


衣袖宽大,袖口镶边。而衣领部分则是富有中国汉服特色的交领,领口低垂,露出里面的衣服。


有文化学家指出,通过长信宫灯宫女的衣着我们可以证明,中国女子的服饰在汉代之后的两千多年间,虽时有部分改动,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汉代服饰最初的样式。


宫女衣领  图片摄于河北博物馆


在制作上,宫灯分体铸造而成,整灯可以拆卸开来方便清理,但是部件相接时又严丝合缝。


▲被拆开的长信宫灯 图片来源:@河北博物院


可以说,这件国宝本身就是是古代青铜技术的高度发达的物证。


宫灯主人之谜


长信宫灯的灯身共存九处铭文,一共六十五字。


其上部刻有“长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内者卧”的铭文。


其他铭文内容主要是宫灯的所有者以及制造时间等。


目前,专家通过对这些铭文的字体、刻工和内容等观察研究,基本认定这些铭文不是一次刻成的。

 

▲ 图片摄于河北博物馆


而这九处铭文中,又六处提及“阳信家”的字样 。


这些铭文为这件器物来源提供了证据,却也带来了疑惑。


目前学界基本认可此物是几经周折才来到中山王夫妇手中,但是其原主人是谁却没能达成一致。


对此,目前学界有两种主要观点:


第一种看法是,这件灯具最初的主人是阳信夷侯刘揭,后经“七国之乱”后此灯被收归“长信宫”所有。长信宫是窦太后居住的宫殿,而窦太后是中山王刘胜的祖母,且可能与窦绾有亲缘关系,因此此灯可能是由窦太后赠与了窦绾。


第二种看法则认为:这件灯具最初主人可能是阳信长公主。理由在于陕西茂陵出土了十几件刻有“阳信家”铭文的精美文物,这些铭文字体恰与长信宫灯刻铭十分相像。持此种观点的人推测,可能是阳信长公主将此灯献给了窦太后,而后窦太后又将其转赠给了窦绾。


而真相究竟如何,还有待我们去发掘出更多的证据。

(我们尊重原创,已注明所有引用材料,内容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通过公众号联系)


●●●


我们一直期待着您参与我们的讨论


欢迎您通过邮箱和我们分享、讨论您的独特见解图片资料展览线索研究推介等等,更欢迎您向我们投稿~


还望您不吝珠玉,我们时刻期待着您的来信:  

Email:bsfh2019@126.com      (“巴蜀符号”拼音首字母 + 2019)


●●


精彩内容回顾


流光溢彩·吉金古灯 | 错银牛灯:点亮吉金的力与美

流光溢彩·吉金古灯 | 羊形灯:原来汉代就有“变形金刚”?

流光溢彩·吉金古灯 | 雁鱼灯:来自汉代的环保黑科技

巴蜀符号 | 胡易容:“巴蜀图语”理据研究与中国符号学体系


●●●


长按下图关注青铜艺术的微信公众号

如您所知,我们的内容大部分都值得一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