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昕:发展的极限——增长不是永恒的,发展才是
以下内容根据1月26日袁昕院长在
“2021-2022年度年终工作总结大会”上的发言整理
尊敬的庄惟敏院士、吴晞老师,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我发现今天的 PPT,院长们不约而同地都选择了蓝色的背景,多少有点忧郁的感觉,可能也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家情绪潜意识的表现,但蓝色也有着深邃的含义。我今年总结的主题是:增长不是永恒的,发展才是。
袁 昕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01
·时空伴随·
最漫长的等待 最快的一年
首先感谢过去一年各位领导对同衡的关心、各兄弟企业对同衡的帮助,以及同衡的各位同事们在过去一年里的努力和“时空伴随”。
这是漫长的一年,也是最快的一年,疫情还没有结束,这一年已经过去了。天文学家说这一年确实是史上最快的一年,比往年快了大约18毫秒。
还是先从经营的角度回顾一下,近四年来,我们基本处于一个平稳的小幅波动状态。去年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非常不容易,由于受疫情的影响,到了10月整个回款相较计划还有一个很大的落差,好在大家最后两个月的努力结果远远超出我们在这之前的预期,全院营收较上一年基本持平。与此同时,全院的应收却大幅上涨,我们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但由于甲方财政紧张无法按时支付,我们也很理解和无奈。从部门人均产值上也能看出,我们内部也存在着发展不均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大家可以找找差距,看看我们的问题。过去一年,我们新签的合同与前一年也是基本持平的,净入合同还呈现出小幅增长,为新一年的稳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营收上、在人员规模上虽然没有明显的增长,但是在全院的获奖情况上,还是再创新高的。
其实有些项目并非是我们做得不好,同衡是一个总部设在北京但项目遍及全国的设计机构,这些成果无论在项目地参评还是在单位所在地参评都不占优势。所以我们的院优评选竞争反而更加激烈,我们也努力把院优含金量打造得更充分一些。我们也不要仅仅通过简单的奖项数量来判断自己的成绩,应该坚定我们在获取更重量级奖项上的努力,全力提升同衡的科研与项目的整体技术水平,产出更过硬的成果。
02
·校企改革·
当前,一个重要的背景是校企改革,上级对校企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去年12月大家可能突然从网上看到这条信息,清华大学拟无偿将清华控股划转出去。从控股无偿划转的动作中,我们看到学校壮士断腕的决心,斩掉一切风险,将精力全部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上。
因为我们与学校、与学科的关系是“密切接触者”,所以同衡保留在了清华大学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我们也进一步坚定我们的发展目标——聚焦主业,立足城乡发展研究和规划设计咨询,做好产学研平台建设,支持学校学科发展,用知识服务国家,服务社会。
作为依然保留“清华”两个字作为企业商号的全资校企,今后我们责任更重,对自己的要求也要更高,每一份研究报告、每一个规划设计的成果都要更扎扎实实地表现出清华的水准。同时,我们的管理也要更加规范。
在做好产学研平台,支持学校和学科建设方面,过去的一年我们做了不少的贡献。例如,申报自资部重点实验室和创新中心的工作,牵头单位都是清华大学,但在材料组织、提供业绩和团队成员方面,同衡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分量,这也是同衡这么多年所积攒起来的能力的体现。
去年有一场关于学科建设的讨论,我们的学科需要支持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我们积极参与学校的城乡规划设计实践课程,配合学院梳理课程体系,夯实实践基地,进一步拓展城乡规划学科的领域,适应新时代新规划的要求。在课程的设计上、在讲座安排上、在实践项目指导上开展一系列的工作;同时我们也配合清华智库开展多个部委的重要课题研究。
我们还有很多技术骨干是作为课题成员参与到清华大学的科研中去,像以下这些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主编单位都是清华大学,有些甚至都没有同衡作为参编单位,但是它的参编人员里面包含着我们的旅游中心、教师工作室等骨干人员。虽然最后拿奖的是清华大学,但是军功章上也应该有我们的一半。
03
·献礼百年·
去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是用什么样的方式“献礼百年”的呢?
同衡广泛地参与了国家战略和地方重点战略型的工程。同衡中标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保护规划在去年正式公布实施,以此为代表,我们在长征、黄河、长江、大运河四大国家文化公园的规划上,已经全面参与其中,践行着积极服务国家战略的企业责任。
具体落地实施上,我们也有很多项目跟建党百年有着直接关系,比如说五四大街更新改造项目,是北京市建党百年重要项目的配套工程;交通所为十四届全运会以及残特奥运会提供了运输保障服务,这对于同衡交通板块来讲也是极其重要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突破;当然我们还有很多重大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和进展,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在宣传上,我们围绕着大院担当,(点击查看:献礼建党百年 践行大院担当)第一次以内容整合的方式做宣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希望接下来的宣传工作能够从以往基于单一项目的宣传,变成基于市场、基于需求、基于服务以及基于回应国家战略层面上的宣传,多做一些整合性的安排。
04
·鏖(熬)战国空·
过去一年是我们鏖战国空的一年,这个“熬”大家都深有体会。基于院内搭建的技术协同平台和院外建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我们所承担的国土空间规划虽然还没有进入到最终的收官阶段,但是中间过程基本上都在当地得到了非常好的评价,很多探索性、试点性的工作,我们的做法和思考也在行业里做了经验分享。
遗憾的是我们抱着歼灭战的决心和持久战的准备,却打成了消耗战的结果,某个项目组在年底总结说到国空项目时写了三个词:工作反复、调度频繁、投入巨大。由于不可控的进展,去年一年的辛苦付出却只换来不多的项目到款,影响了部门和全院的营收,这场消耗战里我们确实有太多的人力和时间浪费在这一年的工作反复中。
在过去的一年,我们一方面艰难推进国空工作,一方面积极拓展新的市场,除了老基地的深耕,也在做新基地的拓展,来让自己更好地生存。努力拓展市场不仅在总规层面,在今年各个部所的总结里都看到了这一点,更多的团队走向成熟,敢于在市场上主动出击。海南分院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迟迟不能推进的情况下,通过探索全流程服务解决地方实际发展问题的工作思路,来推进控规往下落地实施的工作,也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使得海南分院在去年有了长足的进步。
05
·城市更新·
去年也做了大量的城市更新工作,这也是全院在思想上、在工作上的重点转型。治理中心深度参与和构建了北京城市更新的顶层设计,从政策研究层面往下推进,同时这个工作带来的思考和经验还能够不断向外传导,从“北京城市更新立法论证”也延续到了“唐山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等这些编制研究的工作。最终很多成果也获得了领导的批示和部门的采纳,很多成果是作为清华大学首都高端智库的成果提交的。
很多部所都从不同的角度参与到城市更新的工作中,例如详规团队在西单、王府井、五道口等地开展的研究和落地实施项目,提交的政策建议都得到了市委领导的高度认可,体现出了同衡在这一领域的深入思考以及推动落地实施的能力。从最早的“我在方家修胡同”,进一步延伸到对宏观的管控以及落地的实施,深入到申请式退租、保护性修缮、修复性修建等一系列落地更新。同时我们也开始与大型国有企业、央企建立合作,推动老旧小区的改造工作。
遗产领域也在探讨存量时代大遗产与城市更新的变化与趋势,将遗产的保护、文化的自信与城市的更新和高质量发展密切融合,参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关键问题的研究,最终成果获得了北京市优秀城乡规划奖一等奖,我们还积极与地方政府建立战略合作,促进了城市更新的地方实践。
06
·城镇化与乡村振兴·
在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方面,中国的探索在理论方面已经进入到了无人区,对标美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需要解决的超大规模的问题、快速发展的问题,以及东西南北之间巨大的不平衡问题等,都没有先例可循,这时候我们已经开始进入到探索中国城镇化理论的新阶段。
近年来,我们一直深耕新型城镇化和都市圈的研究,开始有了突破性进展。去年,在发改委函复同意的三个都市圈发展规划中,我们参与了其中的两个。同时,国家级战略地区的发展也是我们重点探索的目标,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实施方案,在去年也获得了国务院的批复,项目团队通过这些研究工作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全院各个部所也积极开展乡村振兴的工作,无论是乡村旅游、农业产业策划、还是传统的村落规划,城乡统筹规划等等,正多维度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
07
·城市体检·
城市管理部门这些年对城市体检的工作有着越来越清晰的认识,逐渐明确了工作抓手,以问题为导向,通过体检评估发现问题,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同衡积极服务部委在这个方向开展研究工作,城市体检评估技术的集成和创新实践在全国各地到处开花,我们也在学会年会上通过论坛的形式加强交流。
四川分院围绕着成都城市体检形成了自己的评估、反馈、治理的闭环式的思维体系,详规和治理中心也能够持续服务北京的东西城,服务昌平、门头沟等区县。此外,我们还有很多部所在福建、在全国其他地区广泛开展体检评估的研究工作。
08
·“双碳”目标·
“双碳”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新的话题,面对中国对国际上所做的承诺,为了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发展目标,清华同衡也积极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与城士科技一起完成的烟台智能低碳解决方案成为在这个领域里最早提供的城市级低碳解决方案,其中有不少探索和创新的尝试。
总体中心的团队在前两年做国空的探索时,自己的研究成果还没发表,就被别人从甲方那里拿去文本汇总到了自己的文章里抢先做了发表,这件事促使我们对核心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上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次我们吸取了教训,很快将自己在低碳领域的研究报告申请了软著,注重对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一点也希望其他部所能够有所借鉴。
我们的能源、市政等专业部所也都行动起来,例如能源板块也提出了自己的新型城乡能源碳中和系统,在基础理论和落地实践上都是国内领先的水平。作为清华大学的校办企业,我们天然的优势是与学校的联系,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学校的科研成果,把这些成果作为技术改变社会、影响发展的关键因素,纳入到我们规划支撑的体系里。像去年王大中校长所获得的全国最高的科学技术奖里所涉及到的核能安全利用技术等,可能都会在未来改变中国,甚至改变世界能源的结构和发展的版图,如果我们能够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们的规划就能够支撑国家更长远的发展。
09
·智慧城市·
去年是元宇宙元年,宇宙的事我们管不了,我们还是继续我们的智慧城市研究。在这个领域,同衡应该说在规划行业里走得最早,也是走在最前面的。在智慧城市建设标准研究、方案顶层设计、智慧产品和工具研发等方面,通过艰苦的努力和持续的积累,在去年都有不少突破。
我们做了智能建筑数字底板技术研发,冬奥开幕式背后,智慧冬奥有着同衡的贡献,在智能冬奥场馆改造中,智慧运营、管理逻辑和顶层设计是来自于我们的智慧城市所。在副中心部署的三维智慧规建管平台已经进入迭代升级阶段,并在其他区县和雄安新区的规划管理中得到进一步应用。
同衡技术创新中心通过这么多年的摸索和研发,终于有一些完整的、成型的产品开始进入到部署阶段,我们的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数据库数字驾驶舱开始部署,并且可以随着管理工作的需要随时进行模块化的升级工作,在地方上得到好评;在双碳目标下对于企业亩均效益的评估管理提出新要求,我们也有了成熟的平台产品进行了实施部署,得到很好的用户反馈。
我们的遗产保护也在通过不断提升信息化平台工具的能力,来强化我们在这方面的技术水平,研发了自己的城乡聚落文化遗产信息采集平台。
我们交通所在保定智能交通(AI交管大脑)的研发上也做出了很多贡献,这些都使我们看到各个业务板块已经开始意识到数字时代的发展趋势,纷纷从大数据分析、平台工具研发等方面来做探索和尝试。
10
·责任规划师·
去年还有一个重头工作是责任规划师。我们的副中心责任规划师团队,在副中心的规划建设中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副中心的数字沙盘最终参与建党百年的展览进入到党史馆,诸如此类的一系列的工作,都得到了上上下下的高度认可。
我们的遗产、详规、城市治理等部所都在不同的领域里参与到社区的责任规划师工作,面对疫情大家积极主动地与街道取得联系,参与到街道抗疫中去,很多规划师都获得了“优秀责任规划师”的称号。
除了城市我们也有乡村,密云的“生态责师”负责的就是山区的乡镇,研究的方向是如何将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把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在北京《我是规划师》系列电视节目里,我们有十多个部门、几十位规划师出镜,展示了同衡在这方面的工作,非常好地去拓展了同衡的社会影响。
11
·基地 驻场 借调·
去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我们在拓展基地的同时大量的人员驻场、借调,很多员工在过去一年都没有怎么出现在工位上,虽然极大地增加了我们的成本,但有些工作对我们员工的成长也是一种历练。
很多团队在驻场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流程统筹管理能力,这对于我们业务的提升以及在将来面对规划落地实施时如何与工程方、甲方有更好的交流是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所以虽然很辛苦,但我觉得这个工作是非常值得的。
地方分院也在积极拓展我们在当地的影响力,分院借助于当地的资源优势,积极拓展同衡在当地与规自、住建、土地、文旅等一些部门的沟通,都有大量的实质性的合作推进。
说到驻场,可能最辛苦的就是昆明池项目,仅仅风景园林这一个部门,全年驻场统计有3500多人日,相当于十个人在那儿驻了一年。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有九位同志依旧因为疫情被困在当地,在此也向我们驻场的同志表达慰问和感谢。
雄安也是我们作为责任规划师持续服务的一个重点区域,一周去三四次,或者五天里有两次往返的服务频率已经习以为常,可以看出我们的工作多么不容易,以至于我们团队同事的健康码都被大数据识别出来,打了一个“通勤”的标。不过这两天通不了,两位同志因为疫情原因,只能暂时驻守在项目地,其实把“通”字拿掉挺好,这样就剩下一个“勤”了。
12
·常态 应急·
面对过去一年疫情的常态和反复,我们能够看到疫情从未走远。每一次突发疫情后的排查工作,好像无论是在哪个城市,任何一个出现疫情的地方都有我们的同事被排查到。这也可以看到我们的业务确实是遍及全国,我们的差旅也是常态化的工作。
去年我们的学术周第一次因为疫情不得不取消,做好了所有的准备,连横幅都打好了。原本计划是错开学会的年会之后,我们就可以开自己的年会,但是北京的疫情突发,我们失去了短短的窗口期,不得不取消,当然接下来我们也要思考,应对我们面临的不确定性,怎样用一种新的方式来开展同衡的学术交流活动。
对“应急”切身的感受还有河南分院,河南分院用四个字总结了过去一年——“涝”“疫”结合,分院整个下半年都处在应急、救援、复产、志愿、参与重建的状态,暴雨过后全员被困、回不了家,大家在办公室里要待几天的时间,如何应急?在这种情况下,分院还想尽办法帮助总院被困在河南的同事脱离灾区,组织抽调了3名规划技术人员参与农村灾后恢复重建“双包双联”帮扶工作,三位同事以全脱产近三个月的驻场方式投入重建工作,履行着我们的社会责任和大院担当。
行政部门也一直在默默做着我们后勤的保障工作,使我们能够有一个非常健康安全的环境,让大家在里面能够安心工作。在疫情离我们最近的时候,我们的东区大楼突然被封,大家紧急把公章、电脑以及一些重要的文件转移出来,在西区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现在想想,我们在前年拓展一个新的办公区,也真的是非常应时的决策。
常态化下我们的很多潜力是通过应急处置表现出来的。IT部门日常为大家做了各种各样的系统维护工作,去年IT部门收到了一面特殊的锦旗。事情是这样的:一名员工第二天就要交标了,突然自己电脑硬盘坏掉,根本来不及送到外面做修复,找到IT部门,IT部门在很短的时间里帮助员工恢复了硬盘里的数据,员工很感动,给IT部送了一面锦旗,成为去年工作中的一个小花絮。
13
·创新 出圈·
所长的总结最多提到的还是这几个字:创新、出圈。首先是我们传统业务链向外延伸,总体部门传统业务是区域战略和总体规划,在去年有一个机会接触到了一个陆港项目,这并不是我们擅长的领域,因为研究的重点是海关报关、港口、外贸等,但是我们的团队不放弃,积极跟踪这个项目,寻找优秀的陆港团队合作,最终战胜了大牌的物流企业拿下该项目,在这个领域里有了第一个成功的尝试。
遗产部门在景德镇持续深耕,从遗产保护利用向其他领域的专项研究延伸服务;建筑分院也是大胆地投标,联合境外伙伴积极参与国际项目招投标,成功的入围其中一个标段,接下来也希望这个项目能够顺利推进,在国际上能够有一个标杆性的工程落地实施。
风景园林团队从景观设计出发瞄准市场的需求,跳出圈外寻找合作资源,主动倡议并搭建同衡的儿童友好事业部,这也是非常值得鼓励的,不是自上而下的部署而是大家真正能够看到市场需求,发挥我们合纵连横的传统自我驱动。希望在新的一年,这样的工作能够不断往前推进,并且取得更好的成果。
媒体宣传板块虽然是作为技术后台并不直接呈现任何Logo,但是所有的表现都是跳出了我们原来的传统规划行业的圈子,我们服务的“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微信平台,作为全国科协系统新媒体头部公众号,已经连续六次在中国科协发布“全国科协系统网络平台宣传评价排行榜”中排名第一。这些都是我们能够从同衡走出来,跳出圈外创造更大价值、为同衡创造更大影响力的例子。
作为职能部门,每年大量事务性的工作,即便是平凡的工作也一样是可以创新和出圈,去年的实习生培训上推出了“同衡Young计划”,成为我们强化雇主品牌工作的一部分,在实习生中反响非常好,大家虽然还没有正式入职,但是对同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人力资源部门也跳出服务院内的圈子,被吸收进海淀人才发展联盟,与海淀区人才管理机构以及海淀的知名大厂的人力资源专家一起,共同探讨海淀区的人才发展问题,提升了自己对人才发展的认识,为北京、为海淀、为同衡发现、吸纳和培养人才成为我们工作的目标。
过去一年,正是由于所有部门的积极工作,我们同衡的品牌获得了更好的认可。在这样的基础上,郑筱津院长当选海淀区的人大代表、潘芳院长当选房山区的政协委员,也为我们进一步拓宽了为地方发展建言献策的渠道。
当然除了“同衡Young”我们还有“同小羊”,形象地传递着同衡积极、阳光的精神风貌,我们文化周边创意也越来越丰富,成为了同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媒体宣传部门不仅仅是为我们自己做产品和宣传,也有一些外部机构来委托我们为他们出书、排版,做一些宣传的工作,这都是出圈的重要工作体现。
·关于未来·
把去年一年主要工作做了梳理,但是由于我们部所非常多,显然不能用几张片子概括,还有很多工作可圈可点但又无法一一呈现。面对未来一年,我们看到的是这四个字:过紧日子。
克强总理说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
这是困难,也是机遇。因为我们的工作不是面子工程,不是形象工程,在困难的时候才尤其需要提振民心,更需要我们去做这些工作。
回顾过去一年,话题脱离不开“疫情”,我们的工作和旅程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关上舱门我们还在庆幸正点起飞,打开舱门就被告知要么隔离要么返回。我们生活在既可以来去又无法来去的量子态,就像薛定谔的猫。未来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我们要有准备。
2021年12月23日零点,西安封城停摆。我们看到了许多动人的场景,但也看到了逃离西安的“铁人三项”、在医院门口流产的孕妇……每个环节都是“执行上级指示”,每一个环节都没错,那到底错在哪儿了?单向的自上而下的传导系统对每个环节的素质要求是极高的。
公共信任是一种资本,它的积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是品牌的价值。
水灾考验了城市的韧性,疫情考验了社会的韧性。
我还记得在媒体评选的“年度韧性城市”栏目里,尹稚教授给上海的评语:“尊重科学精准施策、尊重专家,让专业的人放心地干专业的事是它成功的关键。” 从治理水平这一点讲,我们的城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人进了城市,虽然空间形态像个城市,但很大程度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还停留在乡下的水平。
我们所从事的城乡发展研究、所呈现的空间规划与设计,都是为人服务的。“人”不仅仅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每一个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人。
网络上有一则以真实事件为背景的故事:一个年轻的东德士兵因为射杀了一个翻越柏林墙的人被判有罪,律师辩护道他只是执行上级命令,法官却认为开枪是执行命令,打不打得准是士兵可以自己决定的。枪口抬高一寸是良知和人性。
不是所有事情都要自上而下刻板落实,人性的呈现就是自内而外的。
体现人性的光辉,对于规划工作来说非常重要,站在人性的角度多一点思考,不是一个泛泛的人,而是对老人、对儿童、对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对每一个利益相关者有更多的关怀,我们确实应该让在自己内心里的人性和良知更多地表达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要看得见每个人的价值,才能让我们的研究和规划设计成为以人为本的典范。
说到增长,去年中国的人口数据显示只净增长了48万,但60岁以上的人口较十年前已经增长了5.44个百分点,我们真正进入了中度老龄化社会。清华大学景军教授有个观点:人口红利是一个错误的理论,它将已经为社会做完贡献的老人视为社会负担,我理解这背后含义是这些人已经没有被资本利用的价值。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看看资本的本来面目。发展不仅看经济和人口规模,更要看结构变化、看质量。
我们在基层治理方面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对于人口结构持续变化的问题,在规划上有哪些应对?目前针对城镇化研究我们还侧重于人口规模变化和迁移,关于人口结构变化的思考并不多,但这却会对未来城乡空间布局提出更切实的要求。
发展不等同于增长,不增长也不等同于不发展。
《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中提到,我们无法永远保持指数级的增长,最终要过渡到全球均衡。
如今中国正通过不断增长以达到与西方均衡的发展态势,遭受的阻力是极其巨大的。在艰难的发展时期,我们要有更充分的思想准备、更坚定的斗志和决心。
没有哪个行业、哪个企业能够维持永远的增长,规划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密切关联的。表面上我们这几年进入了平台期,停止了前些年的快速增长,但是能够看到我们在队伍建设上正在发生质的变化。我们已经有了更强有力的中层和技术骨干,在思想上形成了高度统一,在专业协同、跨学科协作上有了长足的探索和积累。未来的一年,同衡会重点赋能项目经理层面,给他们更大的成长空间,进一步充实我们的后备人才,为未来发展积蓄力量。
增长不是永恒的,发展才是。当增长不再是发展的重要指标的时候,发展的目标就是我们人类自己。
《增长的极限》最后有一段话:“我们希望提供的最后一个思想是,人类必须探索他自己——他的目标和价值——就像他力求改变这个世界一样。献身于这两项任务必然是无止境的。”这句话与我们规划特别契合。我们一直希望通过规划改变世界,但是我们改变世界的过程更是改变我们自己的过程,我们都在说初心,希望大家回到我们对内心的追求上,回到我们对人性的呈现上。
不久前,我们非常尊敬的一位清华的老先生离开了我们,在朋友圈里看到他当年写的一句话非常感慨,“为这个民族,做些最困难的工作”。行业的转型是个困难的过程,改变世界和改变自己更是非常困难的工作,我们应该为此不断探索,希望与同衡的各位同事共勉。
新的一年希望大家心有猛虎,工作上虎虎生威,在生活上也能够细嗅蔷薇,感受人性的温暖。
天文学家预测,2022年6月下旬在清晨的东方将有一个五星连珠的天象,希望这是一个好兆头,虎年是个好年头。
最后祝大家虎年大吉,谢谢大家!
相关链接
文字整理|杨奕、崔灿
排版|李刚
封面图/图片|作者
视觉设计|郑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