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清华同衡学术周 | 生态·城乡:城乡统筹推进共同富裕,生态文明促进城乡发展
2023年6月14日,第九届清华同衡专题论坛“生态·城乡”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论坛围绕“城乡统筹推进共同富裕、生态文明促进城乡发展”的主题,立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面向中国式现代化要求,邀请全国各地规划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从业人员,从政策解读、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三个维度展开探讨与交流。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本届学术周的“生态·城乡”专题论坛,邀请到全国各地规划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从业人员,各位嘉宾与报告人围绕“城乡统筹推进共同富裕、生态文明促进城乡发展”的主题展开深入探索与交流分享。
第一环节围绕“城乡统筹推进共同富裕”,探讨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中,面向实施的乡村规划建设模式、基于文旅融合赋能的乡村振兴以及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从县域尺度剖析城镇化规律,探索以县域为单元、以人为核心的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规划实施路径。
第二环节围绕“生态文明促进城乡发展”,重点探讨生态文明背景下,在生态敏感区、非建设空间等区域的生态系统修复和价值转化,在城乡统筹区域生态保护和城乡发展关系的理念和技术变革,探索更加系统化、精细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
论坛第一环节由清华同衡副总规划师王健主持,郑筱津副院长致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悦,清华同衡副总规划师杨明、总体四所所长闫琳分别展开了精彩的主旨报告。清华同衡郭志伟、林凯旋、闫璟、王佳、吴邦銮、孙娜、卓琳分别针对各自研究领域进行了内容丰富的实践报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悦,中国旅游景区协会规划专委会秘书长潘肖澎,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副教授李华东,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镇规划院副院长冯新刚,清华同衡副院长袁牧分别对实践报告做出了深度点评。论坛第二环节由清华同衡副总规划师王彬汕主持。自然资源部土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郧文聚,清华同衡生态城市所所长邹涛分别展开了精彩的主旨报告。清华同衡郝庆、谢宇、刘烜赫、苏唱 、王一星、杨萌、毕莹玉、杜娟、靳明进行了内容丰富的实践报告。自然资源部土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郧文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孔彦鸿、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吴殿廷、清华同衡副院长郑筱津分别对实践报告做出了深度点评。
Part1 城乡统筹推进共同富裕
▲上午环节嘉宾与报告人合影
城乡统筹推进共同富裕主题版块由清华同衡副总规划师、总体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健主持。他首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正与本次“生态·城乡”专题论坛紧密关联。本次论坛将以城乡统筹推进共同富裕、生态文明促进城乡发展为主题,从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的视角,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和实践探索的交流。本次论坛还特别邀请到来自各地的自然资源规划管理、研究、设计机构的嘉宾参会,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
王 健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总体研究中心副主任
嘉宾致辞
郑筱津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西北分院、河南分院院长,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行业)科技领军人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总体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自然资源部智慧人居环境与空间规划治理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
郑筱津副院长在致辞中指出,全面落实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发展与保护、发展与安全,推进城乡融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县域作为城乡治理的基本空间单元,是新时期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支撑,也是我国解决好“三农”问题,全面振兴乡村的主战场。要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强生态资源保护、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提升县域城乡空间治理水平。她还提到,新时期的城乡统筹要强调系统性思考和因地制宜的规划路径设计,同时要通过面向实施的全流程规划来进行模式、规律以及试点示范工作的探索,让规划更具操作性和可实施性。希望各位专家同仁能借助今天的论坛,从不同视角就推进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进行充分的交流研讨。
”主旨报告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中的乡村规划建设模式探索
张 悦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 党委书记
张悦教授从乡村规划与建设的基本概念和迈向新征程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大背景入手,以“系统的观念”从全国国土空间格局构建视角,将中国的乡村规划与建设按照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等的空间格局,进行新的分类与发展建设模式梳理和归纳。具体从城市化地区的发展动力源与城乡融合、生态功能区的保护补偿与转移支付和农产品主产区的农业现代化与县域统筹三大方面详细展开,分别阐述了城市化进程和城乡关系中的乡村规划与建设内涵,以城市化地区的乡村规划建设支撑国家创新驱动与实体经济发展的规划建设重点;以生态功能区县域空间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生态保护补偿和转移支付机制下的共享发展要义;以农产品主产区乡村规划建设带动农业现代化与保障粮食安全,县城为重要载体和全县域统筹的乡村建设行动等内容。最后提出了国土空间新格局优化过程中乡村规划建设的分类与分布特征,探索了不同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乡村规划建设新思路。
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杨 明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总规划师
清华同衡副总规划师杨明带来以“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主旨报告。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明确了文旅作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的地位。结合清华同衡在乡村振兴中的规划实践,探讨了文旅赋能五大振兴的主要路径。重点阐释了文旅产业的引擎和带动作用,强化了文化特质挖掘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发展,探索了建筑、景观和人居环境等风貌提升措施;探讨了文产特派员人才制度创新和多元文旅组织模式创新等。
城乡融合与全面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县域发展实践与思考
闫 琳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总体研究中心 总体四所(城乡所)所长
清华同衡总体四所所长闫琳提出随着我国城乡社会关系的不断变化,乡村政策越来越立足城乡融合的时代背景、聚焦农业现代化的技术支撑和以县域为核心载体的统筹作用。而县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同步特征,往往带来实施路径上的不同选择。基于我院多年来县域研究的实践观察,探讨我国县域城乡要素变化特征与趋势,围绕城乡人口流动的复杂性、城乡产业交互的丰富性、城乡空间边界的模糊性、城乡文明融合的共生性特征,提出未来县域促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思考。
实践报告
随后的实践报告环节由清华同衡多位资深专家结合典型实践项目,分享了探索县城城镇化建设的初步规律、发达市县“区镇融合”实践模式、面向全过程实施的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要点、特色田园乡村跨域示范区规划以及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等方面的经验。
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现状及规律浅析
郭志伟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总体研究中心 中心总工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报告依托住建部《以县域为单元 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案例研究》课题,以2020年县城人口现状及近10年变化情况为基础,与县域人口、经济规模和县城建成区面积、基础设施投资等数据耦合分析,结合案例探索分析县城城镇化建设的初步规律。
发达市县“区镇融合”实践模式初探——以苏南地区为例
林凯旋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长三角分院 常务副院长
区镇融合是指开发区与乡镇通过联动或整合的方式实现统一管理、共同发展的实践模式。报告提出“一县多区”与“一镇一园”所形成的全域工业化是苏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区镇因行政级别、产业强弱等关系而呈现差异化的融合发展实践类型;区镇融合已成为苏南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示范的路径选择;区镇融合本质上是通过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环境再造,重构区域发展资源的再配置格局,体现了多元主体利益博弈下区域整体发展诉求与地方治理行为变迁。
面向全过程实施性的乡镇域国土空间规划技术要点探索
闫 璟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治理中心国际所 副所长
乡镇域国土空间规划因其具有面向实施的总体规划重点特性,各乡镇发展重难点各不相同,通过对北京乡镇域国土空间规划实践经验总结,通过全过程编制管理路径;城乡建设对底线、指标的落实模式;重点项目实施路径落实保障等,使其兼顾统筹城-镇(乡)-村全域各类空间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一张蓝图”。
共同富裕背景下苏州特色田园乡村规划实践——以“太湖沿线”特色田园乡村跨域示范区规划为例
王 佳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长三角分院三所 所长
聚焦“太湖沿线”特色田园乡村跨域示范区规划,以共同富裕为发展方向,以太湖沿线乡村特色为基础,以跨域统筹为手段,提出物质生活富裕(产业联动、设施共享)、精神生活丰富(生态共治、文化交流)、文明素质提高(乡村治理)三大共同富裕路径。强调乡村规划建设要统筹不同空间尺度、不同规划类型;要关注城乡互动、农民发展和长远的制度建立。
我国传统村落保护2.0版的规划实践与思考——以连城、永定为例
吴邦銮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总体研究中心 总体二所副所长
报告以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面临的挑战为切入点,解读传统村落保护2.0版本的内涵,强化“串线成片、以用促保”的核心理念,从集中连片、示范推广和实施路径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浙江省松阳县国家传统村落公园总体规划——集中连片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探索
孙 娜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 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七所所长
经历单体保护到整村保护,传统村落进入到聚落群体保护的新篇章。在文化发掘、民宿产业提升、建筑保护创新的领先基础上,松阳县以国家传统村落公园为契机整合古城古村资源,强化传统村落金名片的文化和社会经济价值。
面向规建管结合的“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要点探究——以贵阳市花溪区为例
卓 琳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西南第一分院一所 项目经理
以贵阳市花溪区村庄规划实践为例,探索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和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面临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并从“规划运行”、“编制重点”、“使用路径”三方面阐述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具体解决措施。
专家点评
在听取了清华同衡一线项目经验后,张悦、潘肖澎、李华东、冯新刚和袁牧等几位专家对本环节中展示的各种实践报告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和建议。
张 悦
张悦教授肯定了大家的工作非常扎实且富有实践意义,并提出四点感受:一是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研究明确了县城的概念、区县的分类以及全国县城和县域的总体情况,对于落实以县城为载体解决乡村的建设离散低效的问题提供了非常坚实的依据。二是发达市县“区镇融合”模式的研究,探讨了发达地区如何在转型时期融入创新经济,如何与乡镇发展融合,同时把研究颗粒度也细化到乡镇级,这个做法非常值得借鉴。三是对于北京的乡镇国空应该更多面向实施,此外,北京城市化地区的乡村要肩负起新市镇的职能,持续保证北京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四是跨域的田园乡村实践为旅游业发达地区的田园综合体提供了新思路,从区域层面做好休闲旅游和都市农业的服务功能,也适应了新时期集约化发展理念。
张 悦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党委书记
潘肖澎
潘肖澎秘书长表示清华同衡的学术研究严谨、规划落地性强,几个报告分别阐述了如何运用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共生、如何用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问题,其中,文旅赋能要以产业为先导,同时加强文化赋能和科技增效。潘秘书长建议,旅游规划成果应该为村民提供建设手册,做能让村民看懂、学会的接地气的规划。
潘肖澎
中国旅游景区协会规划专委会 秘书长
李华东
李华东副教授总结了四点对同衡报告的感受:
一是能感受到同衡努力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勤恳态度。一上午的管中窥豹,也能体会到同衡的研究方向、课题、项目都带着很强烈而明确的初心。二是思考和研究有高度,能从国家发展的多个维度、更宏观的空间和时间范围来研判城乡的各类问题和需求,比如张悦从全国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角度对乡村建设任务和目标进行的分析,郭志伟团队基于扎实的数据分析对县城发展规律的研究等。三是思考问题的视角很有广度,比如林凯旋对开发区-乡镇融合、杨明对文旅融合赋能乡村、王佳对共同富裕背景下特色田园乡村的研究等。四是工作很有深度。既能从宏观视野进行审视分析,又能深入到具体的实施措施,如闫琳对县域发展实践、卓琳对村庄规划、闫璟对镇域国空规划技术要点的研究和归纳等。李教授还建议要进一步增强规划在现实运作过程中的可实施性和落地性;以及如何在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工作中,找到更实际的抓手,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李华东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 副教授
冯新刚
冯新刚副院长针对交流案例提出了七方面评价:1.通过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彰显出乡村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还要注重年轻人需求,为他们提供新产品、新思路。2.推进乡村振兴要把以县域为单元、以人为核心作重要抓手。3.高度城镇化地区区镇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对土地资源利用、社会治理都有很好的作用。4.今后的规划工作更加面向实施,需要规划设计院提供全过程咨询、全专业支撑、陪伴式服务。5.苏南特色田园乡村的跨区域规划是发达地区的生动实践,让规划有指引、有弹性、有落实,统筹区域乡村建设。6.对于传统村落保护,要充分发挥地方传统文化优势和人才优势,把资源变成资本,以用促保,国家公园是基于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的一种创建工作,是值得鼓励的首创。7.实用性村庄规划让规划好用、管用,易于落地实施,让规划师成为地方政府的参谋,老百姓的帮手。
冯新刚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镇规划院副院长 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袁 牧
袁牧副院长从“三农”问题出发谈了三点思考:一是农业发展的目标不仅是规模化、现代化、机械化,要从生态、土地资源真正的情况因地制宜地做出政策性考量。二是农民应该是我们在造就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最应关注的群体,这也社会是公正的体现,还要思考在当下的城镇化阶段如何引导农民的流动,以及如何实现人的城镇化。三是如何考量农村发展的问题。农村是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不应仅以管控为思路,要看到并充分利用农村空间的复杂性,不断思考如何让农民从这些发展空间获得最大利益。最后希望规划能从城乡广大区域中找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袁 牧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总规划师
Part2 生态文明促进城乡发展
▲下午环节嘉宾与报告人合影
生态文明促进城乡发展主题版块由清华同衡副总规划师、风景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王彬汕主持,他指出站在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我们应该真正转变发展方式,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目标。
王彬汕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风景旅游研究中心主任
主旨报告
国土整治与轻文明
郧文聚
自然资源部土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土地学会耕地红线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首席专家
郧文聚研究员在报告中指出“可持续的土地和海洋”是一个重大挑战,需要以“轻文明”理念为指导开展国土整治,应高度重视“双重”规划的指导作用,以人为本建设国家公园,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工程,兼顾工程技术与科学原理开展国土整治。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在城市、乡村、原野,满怀慈爱、满怀尊敬地开展“轻整治”。在国土空间规划层面,重点“定性质、定边界、定规则、定程序”;在整治修复的实施层面,着重治理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稳妥推进农业空间生态修复,大力开展城镇空间生态修复,有序推进矿区生态修复,积极实施海洋生态修复。未来,应持续深入推进“两山” 理论走向实践,挖掘生态产品价值,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
以生态修复促进城乡发展:通向“自然向好”的未来之路
邹 涛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城市研究所 所长
邹涛所长认为,COP15提出2030“自然向好”的全球目标背景下,生态修复的本质应该是修复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塑人类发展和自然存在之间的和谐状态,促进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的协同治理。结合北京责任规划师工作、鄱阳湖白鹤小镇、闽江河口湿地等案例,邹涛所长提出生物多样性热点提亮、土地资源盘整、生态体验设计和深度社会参与四个策略,分别对应于生态文明、经济、文化、社会等重要方面,探讨了“生态修复与城乡发展”的和谐共进模式,并呼吁大家继续为自然向好共同努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乃至美丽地球的愿景必将实现。
实践报告
随后的实践报告环节由清华同衡多位资深专家和青年骨干规划师结合典型实践项目,分享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综合能源规划、水务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经验和思考。
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赋能县域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
郝 庆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体研究中心 中心总工
针对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存在的资金投入难、利益协调难、工程实施难、项目盈利难等困局,郝庆提出按照“总体思维、系统推进、规划赋能、价值显化”的思路开展整治修复,实现“要素整合、空间优化,功能提升,产业导入”,将存量资源转化成”资产、资本“,助推县域高质量发展。
生态文化富集地区价值实现的特色化路径探索
谢 宇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总体研究中心 总体五所(战略所) 副所长
谢宇认为生态文化富集地区兼具高品级自然山水环境和历史文化底蕴,但保护要求往往制约地方发展。结合多地规划实践,总结出“精保护、融区域、促转化、优空间、联城乡、强支撑”等策略,共同推动多元价值实现的特色化路径。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模式探索
刘烜赫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海南分院一所 所长
刘烜赫认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是政策、要素和手段不断叠加的产物,体现在“内涵综合、目标综合、手段综合、效益综合”,各地的试点都做了很好的实践和总结。清华同衡参与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中,突出了思维、模式、技术和管理等四方面的创新点。同时,现行试点在政策价值导向、各空间层级的整治任务、模式推广和效益计算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优化。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非建设空间管控与发展探索
苏 唱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风景园林研究中心 风景园林四所 项目经理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发展、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逐步完善,非建设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其规划建设与管控重点也相应发生跃迁。报告立足于清华同衡风景园林多年实践积累,探讨在新的空间规划体系下,非建设空间的规划治理工作如何从“分析评估的定制化”、“要素配置的统筹性”、“生态价值的培育供给”、“管控引导的精细化”四个角度进行技术方法搭建与规划重点深化,从而对新时代、新需求下的非建设空间管控与发展的新路径实现初步探索。
干旱区资源转型城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研究——以乌海及周边地区为例
王一星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 项目经理
王一星认为干旱区资源转型城市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需坚持“以水为定、量水而行”的原则、秉承“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思想,基于生态本底特征,针对生态受损问题,充分考虑修复潜力,挖掘城市转型过程中产业发展、生态品质提升、文化传承等诉求,形成因地制宜、行之有效的生态修复策略,提升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西北定边盐湖生态区可持续发展转型探索——基于定边花马池盐湖实践研究
杨 萌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北分院规划建设研究所 副所长
杨萌认为定边盐湖生态区作为西北典型生态脆弱地区,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转型发展已成必然趋势。以生态治理为核心,兼顾产业转型与文化保护的历史责任,通过区域协同和资源统筹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地区全面高质量发展。
双碳背景下的综合能源规划探索实践
毕莹玉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市政规划研究所 所主任工程师
毕莹玉的报告从综合能源规划体系出发,结合实际案例实践,契合国家战略要求,尝试采用精细化的分析手段,开展能源资源的精细化盘点、用户需求精准预测、更高效的能源供给组织方案,体现了可落地可实施的价值导向。尤其在规划传导和管控方面,统筹各级规划,探索建立了从目标确定、指标传导、空间管控、实施监管的全流程闭环管控策略。
水务系统性和综合性规划的探索与实践
杜 娟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市政规划研究所 项目经理
杜娟的报告从国家政策要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出发,提出水务咨询规划需求面临的四个转变,并详细论述了对水的系统性和综合性的认知及应对策略,结合成都“东进”区域水系统系列规划及责师工作、安宁市水系综合规划及技术咨询服务实践,为水务行业改革和进步积极探索和贡献“同衡智慧”。
国土空间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体系和实践经验
靳 明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 项目经理
靳明认为国土空间规划环评作为规划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全域、全要素系统评价识别区域生态环境制约因素,结合规划方案预测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论证规划方案环境合理性并提出规划优化调整和生态环境管控建议,从前端早期介入提高规划科学性,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提供决策支撑。
专家点评
在听取了清华同衡一线项目经验和行业思考后,郧文聚、孔彦鸿、吴殿廷、郑筱津等四位专家对本环节中展示的各实践报告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和建议。
郧文聚
郧文聚主任的点评认为清华同衡以多专业的视角分享了生态、城乡等领域的规划工作,内容非常丰富精彩。他认为国土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由来已久,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此项工作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从国土空间治理、自然资源管理的角度看,应合理配比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乡建设各类板块的比例,充分提升区域整体生态承载能力,充分挖掘蓝绿空间生态服务功能,以生态带动城乡各类空间绿色发展。同时,应大力挖掘生态产品价值。生态产品本身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特征,不同市场属性的生态产品也有着不同的价值实现路径,将生态产品仅仅局限于生态保护红线内是不充分的,应结合规划工作充分发掘生态产品不同产业形态。
郧文聚
自然资源部土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土地学会耕地红线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首席专家
孔彦鸿
孔彦鸿女士认为在生态·城乡专场中,清华同衡的同仁分享了众多精彩报告,体现了国土空间背景下规划工作的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报告中的案例有着极强的地域特色,既有生态富集区,也有生态贫瘠、资源枯竭和干旱缺水地区。案例紧扣地域特色,围绕生态保护与修复、能源低碳、非建设空间管控、土地整理、产业引导、文化带动、规划环评等多方面探索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划路径。她非常期待未来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化研究:一是从区域流域入手探索非建设空间在城市灾害防御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城市韧性;二是更加关注新技术在可再生能源利用上的技术突破,利用新技术,通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的提高,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比例,实现能源替代,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减碳作用;三是在尊重自然资源禀赋的前提下,探讨城市内部水网水系规划,量水而行;四是继续发挥专业优势,促进国土空间规划与规划环评的互动,注重环评结论提出的“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在规划方案中的落实,让环境管理目标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多目标体系中充分发挥专业作用。
孔彦鸿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
吴殿廷
吴殿廷教授的点评中分享了他的几点感受:一是今天的报告体现高、大、尚、实四个特点。高是站得高、水平高;大是大气,成果也是重大成果;尚是时尚的,契合国家战略的;实就是体现了清华的特色,做事实实在在,基础工作扎实,成果落实。二是结合北师大开展的工作,包括内蒙古、辽宁、国家开发银行的规划实践和《区域分析规划》、《旅游开发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系列教材,认为规划是与地理学紧密结合的决策环节。三是对规划“五个悖论”的思考。第一是他认为目前上下规划之间的关系没有完全解决好,存在自上而下规划难以做全、做实,自下而上规划存在见树不见林问题。第二是规划以行政区规划为主,缺乏地理单元的规划。第三是基本的地域单元划分方案不明确。第四是规划过程中以人为本与以生态环境为本的权衡问题。第五是规划应是科学和艺术的有机结合。最后吴殿廷教授提出几点展望。第一是规划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有政治的敏感,要与国家战略接轨。立地就是要脚踏实地。第二是规划应该是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的规划。第三是要做弹性规划。第四是规划应该是一个参与性、协商性的规划。规划应是“五协五赢”,生产者、消费者、管理者、社会良知、生态环境,通过协商、协调、协作、协议管理,最后达到协同发展。
吴殿廷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
郑筱津
郑筱津副院长的点评表达了五点感受:一是生态保护和城乡发展的关系不能用简单的工程思维,认为只要通过工程手段、技术手段就一定能实现可持续的目标。二是要用总体思维和系统推进的方式开展工作,要系统研究生态、农业和城乡建设空间的关系,要统筹考虑山水林田湖草沙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要把生态要素与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类要素放在一起进行整体综合考虑。三是规划工作需要更加精细化,在对资源本底、现状问题和主要矛盾、重要风险、生态价值等进行精细化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结合地方特色提出因地制宜的差异化保护整治措施、价值转化利用方法、分类分区的用途管制手段。四是规划的可实施、可操作、可落地具有重要意义,应关注全流程的工作,综合考虑规划和工程、政策、资金等各个环节,最终使规划能够落地,实质性的指导地方高质量发展。五是所有的工作都需要更加科学的研究和新技术应用作为支撑,需要推进更多专业的交叉和融合。郑筱津副院长希望未来同衡在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乡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的探索和实践继续得到与会专家的支持,在这个平台上和更多的同仁们进行合作和交流。
郑筱津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西北分院、河南分院院长,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行业)科技领军人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总体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自然资源部智慧人居环境与空间规划治理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
结 语
此次“生态·城乡”专题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规划设计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个共同交流、分享经验的平台,也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国土空间治理体系构建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思考。
* 本文所涉及观点均已经过专家本人审核
本届清华同衡学术周活动将从6月11日持续至6月16日,12日起将陆续召开主题为“区域·都市”“品质·生活”“生态·城乡”“社会·技术”以及“学习·未来”五个不同专题的论坛,期待您的持续关注,与我们一起在活动中,交流思考、分享经验、拓展“视界”,共同展望未来!
【扫码关注 | 后续精彩不错过】
点击图片查看精彩合集
扫码关注-预约后续直播
为方便大家及时掌握每一场论坛信息
清华同衡学术周专题网页暖 ❤ 心 上线!
后续持续更新,敬请扫码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详细议程
关于“清华同衡学术周”
“清华同衡学术周”始创于2013年,遵循“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思路,依托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多业务板块和多专业实践特点,致力于传播清华精神、同衡价值、学术声音,将专业的求索纳入开放胸怀,为知识的殿堂注入烟火人气,十余年来,累计邀请100多位专家学者、200多家各界媒体,分享了300多个学术报告,接待了4000多位现场嘉宾,已逐步发展成为行业内外广受关注的学术品牌。2023年6月,第九届“清华同衡学术周”重装回归,敬请期待!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滑动查看历届风采>
相关链接
2023清华同衡学术周 | 区域·都市:共同开创中国特色空间治理与城市发展新局面
撰稿/发言整理|杨莉、毛磊、吕春英、杨丽端、冯丹玥、曹圣婕
排版|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