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稳住就业基本面 为“双循环”全面启动赢得时间空间

胡畔 中国经济时报 2020-11-06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胡畔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近一段时间以来,为了稳就业,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作用进一步促改革稳就业强动能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也联合国家发改委等15部门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联合教育部、财政部等7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见习工作的通知》……这一系列的政策“组合拳”,让稳就业力度不断加码。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当下一系列稳就业的政策举措,是从不同角度着手共同稳住就业基本面,为下一步促进国内大循环赢得缓冲时间。下半年的稳就业工作或仍以支持灵活就业为主,一方面将其作为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过渡,另一方面也将通过灵活就业为启动经济内循环不断蓄力,从而奠定坚实基础。
  
  “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复杂的背景下,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是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具体举措,是激发劳动者创业活力和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也是解决低收入群体就业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在近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如是说。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初浩楠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灵活就业拥有两个特点,一是“短平快”,二是“新常态”。一方面,灵活就业因其见效快的特点,更容易解决燃眉之急的就业需求,也能更好地稳定社会;另一方面,灵活用工也是许多国家的主要用工方式,是一种就业“常态”。“在疫情的影响下,灵活用工被上升到就业战略的高度,这也就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灵活就业将成为我国就业中的‘新常态’。”
  
  值得注意的是,在灵活就业人员中,小商小贩多、生活服务业就业多、大龄失业人员多,他们抗风险能力弱,受疫情冲击更直接,往往还面临着资金筹集难、场地支持难、服务保障难、能力提升难等问题。初浩楠也强调,灵活就业要重点考量两个方面。第一是灵活就业的规范性,需要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和发展布局来因地制宜,进行合理有序地就业规划。第二是灵活就业群体的权益保障问题,这需要相关部门作详细的研究和充分的考量。
  
  事实上,从《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来看,针对上述问题,文件已从拓宽灵活就业发展渠道、优化自主创业环境、加大对灵活就业保障支持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清理取消对灵活就业的不合理限制,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以期稳定就业大局。
  
  “这些支持灵活用工的举措主要是为我们经济内循环的启动赢得时间,这是一个缓冲期。”初浩楠表示,随着我国经济内循环的体系逐渐建立和完善,将会创造巨大的岗位需求,许多灵活就业群体也将从暂时的“灵活”逐步导入到经济内循环所带动的产业里。
  
  还值得注意的是,除却城镇就业群体,农村就业群体也是灵活就业群体中的重点关注对象。东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工程实验室主任周天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看,城镇最重要的是解决毕业大学生和失去工作的原就业人员;而农村除了向城镇转移外,要稳就业,很重要的一个办法是开拓农村创业就业领域。
  
  周天勇表示,农村农民最有优势的是有土地,而最没有发挥作用的也是农村土地对于他们只能用来种地和居住。因此,需要加快农村土地的改革,一是一些荒地、坡地应当放开让农民创业,农民可以建设有关创业设施,以自己给自己工作机会;二是农民可以以自己的宅院和边角耕地等,投资改造搞农家乐、特色产品养殖种植、农产品加工、客栈等,政府要放宽土地使用用途和层数等限制;三是放开农村多套宅基地家庭宅院,已经去城市工作原农村人口的宅地和耕地,包括农村其他建设用地的城乡交易、入股和抵押,因为只有交易,城市居民和投资者资金才能流入农村,发展农场、盘活土地、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




热点链接


●三因素推高7月份CPI  下半年将整体平稳


●时报时评丨科学高质量谋篇布局“十四五”规划


●7月外贸增长“双正”显韧性 后势谨慎乐观


●下半年金融政策定调:精准保持稳增长与防风险平衡


●智库丨迟福林: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十大思考


●中央一周内两次强调“房住不炒”  楼市“稳”是调控终极目标



监  制丨王忠宏   王  辉   王  彧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史晓强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