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洞察丨 教培机构:走到“生存向左、变革向右”十字路口

李海楠 童彤 中国经济时报 2020-11-06



破解教培机构生存困局



编者按

  教育部8月20日印发了《关于做好2020年秋季学期教育教学和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将在全国全面恢复教育教学秩序,释放出教育领域即将重回正轨的积极信号。此前,北京市教委宣布,自8月14日起,全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可向审批机关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恢复线下课程和集体活动。受疫情冲击较大的教培行业能否走出困局,再度迎来“春天”?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此在北京地区进行了走访调查。



调查


图片来源/新华社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海楠 



  听到“北京市教委宣布,自8月14日起,全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可向审批机关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恢复线下课程和集体活动”这一消息后,思敏、陈杰、玉方、延延四位教培机构负责人喜不自胜。对他们来说,煎熬的日子终于过去了,现在有了盼头。


  这是继6月9日北京市对外释出“校外培训机构可向审批机关书面申请恢复线下课程和集体活动”消息后的二度通知。只不过,6月份发布消息后,北京市疫情出现波动,不仅校外培训机构继续“停业待命”,就连刚复课不久的返校工作也再度停摆。但这次,上述四位负责人已开始着手准备或踏上了复课路。他们也一一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讲述了不尽相同却又十分相似的故事——疫情的冲击,带给他们的是一个“生存向左、变革向右”的单项选择题。


学科培训:线上教学折射别样景象


  思敏,是一家幼小衔接课程机构的负责人,对她来说,疫情带来的冲击不光是因为复课路漫漫带来的停摆,更为艰难的是,全面对接线上资源带来的对传统教培行业的深层变革。她告诉记者,利用周边遍布多所小学的优势,她的机构主要对接周边居民,是一家经营近10年的幼小衔接机构,但由于多聘请一些退休教师任职,属于十分传统的纯线下机构。


  “疫情让线下工作全部停摆,一些老教师对电子设备和线上教学接受度有限,只有3名兼职的在校研究生在过去4个月陆续利用线上通讯软件维持着机构仅有的10个孩子的衔接课程。”思敏介绍,与传统机构相反,多个线上连锁幼小衔接课程风生水起,随处可见的广告足见其资金和资源优势,“这1个多月来,我已经陆续给将近20个孩子办理了课程退费,这些孩子大多都在家开始了线上的幼小衔接课程。”思敏无奈地说。


  显然,这样的窘态让她不得不思考复课后未来的路怎么走,但无论如何,改变都在所难免。


  与思敏遭遇线上教学冲击不同,陈杰所负责的某连锁英语培训机构的两家线下机构,却在疫情期间,利用其原有的线上资源保住了原来的学员,还创下了3月份疫情最严重期间的销售额翻番。


  “总部原本的线上资源是品牌旗下的分支机构,以前只是补充教学使用,疫情让线上系统成了主角。”陈杰告诉记者,疫情期间,总部统一政策是将原有线下课程全部按一比二的兑换比例转成线上课程,学员家长都很满意,毕竟,能确保继续教学且能获得比线下更多的课程数量本身就是一种优惠。他介绍,其两家门店在3月份的线上课程秒杀活动中创下销售额同比去年翻番的佳绩。


  用陈杰自己的话说,“他们算是幸运的”,“毕竟,我们没有遇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且经营还算过得去,但这些都是靠大量的折扣销售换来的,实际的运营压力也很大。”陈杰告诉记者,未来,机构将按照“线下+线上”的模式“两条腿走路”,“原因是一些家长开始青睐线上模式,再者,也得为防控形势的未知变化做好充分准备。”


 艺体类培训:雪上加霜是常态


  不同于前述幼小衔接和英语培训能够对接线上资源延续运营,玉方和延延各自经营的舞蹈培训和马术培训,在疫情期间的近半年时间里,则显得更加捉襟见肘。


  见到玉方时,刚结束与写字楼物业和新租场地邻居第四次碰面的她,在又一次的不欢而散后显得满脸疲惫。她告诉记者,由于疫情原因,她开设的两家舞蹈教室一直停业,资金压力巨大,于是在白白续交了3月—7月的写字楼租金后,她决定退租,但由于租约到12月,违约金是少不了的,但经过协商,原房东只多收取了1个月的租金充当违约金。


  “以前的教室是现在的四倍大,有单设的更衣区和家长等候区,但现在只有不到60平方米的开间,没了等候区,也没了更衣区,只是用临时的换衣间作替代。”玉方告诉记者,她另一家舞蹈教室开在京南五环附近,上个月干脆直接办理了退费,彻底歇业。


  “正是因为未设等候区,上周试复课第一天就引来同层写字楼其他家长的不满,原因就是家长均挤在楼道内等候,占用了公共空间,“他们说现在是疫情防控期,人员这样聚集不合规矩,而且本身也不该占用公共空间。”玉方说,“如果协商不好,我要么还得另找场地,要么也和另一家店一样,关门歇业。”


  与玉方境遇类似,在京北经营一家小型马场的延延在今年也不太好过,她告诉记者,由于马术培训属于小众项目,学员本来就不多,平日经营除了培训外还多会通过拉赞助组织或者参加马术比赛盈利,但疫情让原本顺风顺水的两条路都走不通了,虽然自7月初以来马场获准开放,但客流量不足往年同期的十分之一。


  “家长还是有所顾忌,所以没有出现以前夏天常有的骑马热度,但对于我们来说,无论学员来不来,巨大的开销都不可避免。”延延告诉记者,除了马场的10匹马需要饲养,人员支出是最大问题,“我们降低了所有人员的薪酬,一些马术教练平时就是赚取教练费,没人来骑马也就没有收入,也有的教练干脆转行”。


  延延告诉记者,由于资金压力实在巨大,她正在考虑将去年底刚从香港赛马会买回来的两匹退役赛马低价出售,“这样一来就能确保马匹的养护费用有着落,我们从中还能赚取一部分管理费。”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使用化名)



解读


校外教培机构:寻求结构转型正当时




图片来源/新华社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童彤 



  近日,伴随北京市明确对校外教培机构释放重开信号,静如止水的教培市场似重燃战火,各路资本和机构也都蠢蠢欲动。然而,一边是即将放开重回以往“躺着赚钱时代”的诱惑与幻想似重回眼前;另一边,则是行业不得不正视的教培市场需求呈现悄然变化,即疫情期间风生水起的在线教育市场似乎正被点燃,越做越大的市场蛋糕也在等待跃跃欲试的各路资本前来瓜分。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培机构的规范约束日渐从严,加之疫情之下的市场需求趋向线上,传统教培市场必然经历结构转型阵痛。教育专家则认为,校外教培机构与校内教育均属育人属性,二者理应形成优势补充,共促立德树人目标达成,而非“校内减负、校外增负”般此消彼长的错配发展模式。


业内:教培机构要学会夹缝求生、险中求胜


  “如今的校外教培机构,不仅要厘清政策利害关系,学会在正统校内教育与校外培训间的夹缝中找到适度生存空间,更要在包括疫情冲击、市场动向调整等诸多不确定因素下找到险中求胜的关键。”专攻教育品牌包装与策划运营方案的职业经理人、方案企划师孙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对疫情冲击下的教培市场直接阐述了其作为业内人士的建议:教培机构要学会夹缝求生、险中求胜。


  夹缝求生,用孙阳的专业语言来说,就是“在读懂读透政策之后能够看到的市场空间”。如今,这一空间似乎正如孙阳所言,已然成为一道缝隙,以往看似“天地宽的巨大教培外溢市场”早已不在。


  早在2018年2月,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针对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违规行为整治的浪潮;同年7月,《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走入公众视野,这也被视为影响校外教培市场的一枚“深水炸弹”。


  “这意味着以往校外培训机构野蛮生长,靠‘烧小钱赚大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孙阳告诉记者,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一再提升,让早期的培训市场涨势如潮,无约束、无底线地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只需要前期多砸一些钱在推广和宣传上,随后的课程安排和培训内容大都千篇一律,效果平平。”孙阳说,不过那时机构众多,鱼龙混杂,消费者对培训效果似乎也不太看重,加之一直以来的择校问题,客观上助长了各类培训机构的野蛮生长,也让早期入驻校外培训产业的资金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但如今,随着政策的收紧,超前、超纲教学被叫停,校外教培机构以往引以为傲的“一年级学会三年级奥数”的雷人宣传标语再难觅踪影。而如今疫情之下,历经严寒冰冻般的校外教培机构又走到不得不再度决策的十字路口。


  在孙阳看来,未来或许将是线上教育百花齐放的时代。他结合经手办理过的两大在线教育品牌方案对记者说明缘由:一是线上教育有着成本低的天然优势,且这一优势汇集经营方和消费方;二是线上教育在内容选材上更加丰富,数字网络的资源优势得以彰显;三是越来越多的消费需求正在转向线上。


  “这对于尚处于观望态势的传统教培机构而言,无异于要在传统模式和未来趋势二者间再次博弈,而能够险中求胜,本质上还要最终以其能否提供顺应市场需求的教育服务和产品做衡量。”孙阳说。


专家:教培机构回归教育本质迫在眉睫


  究竟什么是符合和顺应市场需求的教育服务和产品呢?一直以来,将教育产业化的争论在教育界不分伯仲,支持者认为其活跃教育产品供应,对就业、经济乃至教育百花争鸣均有百利;反对者认为,教育本身功在长远,应是教育家的主阵地,决不容资本家分羹。


  如今正走过野蛮生长期的校外教培机构或许正是呼应教育产业化最终仍须回归教育本质的一个客观缩影。


  对于引导校外教培机构真正实现规范发展,杜绝资本逐利忽视内容提供的问题,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卢晓中认为,必须做到校内校外协同育人,即将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按照共同的育人目标加以引导,“校内校外应优势互补,形成统一的校内外联动育人体系”。


  而这其中则少不了对校外教培机构自身的约束,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培训机构首先应遵守道德和法律;其次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做好个性化教育;此外应该坚守教育者的身份,把立德树人作为目标。


  至此,重新审视2018年7月印发的《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不难发现,其目的就是要将义务教育拉回到“坚持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上来。


  而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吴遵民看来,要达到这一初衷,还须从我国教育资源均衡布局上找寻根本解决之道。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毕竟教育是围绕学生展开,学生家长是支撑教培市场的主力,各类教培机构之所以乱象丛生,与这股支撑力量“意图通过培训拔高,增加择优而学概率”的想法密切相关。


  吴遵民认为,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系统内减负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学生的课业负担的确获得了减轻,但是,在当前教育整体框架格局内,高考仍以分数为主要导向,客观上倒逼和引导了学生家长的校外培训需求。他强调,家长“教育焦虑”的背后,正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是对多元化教育模式的期待,是对深化教育改革的呼唤。


  “因此,需要将招录制度改革做足做透,坚定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化工作,教育难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也将不复存在。”吴遵民说。



微评


坚守教育初心  方能冲出疫情困局



图片来源/新华社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童彤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始于2018年的教育培训行业洗牌如同按下了“加速器”,而此次行业洗牌与以往大不相同,更多是血雨腥风。


  2020年疫情的突然暴发让多数未有准备的线下机构面临关门歇业、退费增加、课销停滞、房租工资支出、现金流枯竭等“次生灾害”成为压死骆驼的一根根稻草。于是,一场让教培行业再也无法回到原点的悄无声息的行业洗牌肆虐整个市场。


  一项针对2020年2—6月线下教培机构的注销统计显示,全国线下培训机构注销企业数量为18885家,相当于每天近百家线下教培机构注销。数据让多年如日中天的教育培训行业遭遇当头棒喝。


  即便疫情之后,教培市场再度回归,也无法重回以往遍地开花的市场爆发式增长阶段,更多的是,那些历经沉淀之后,专注教育事业立德树人目标的良心品牌机构。


  对于教培机构而言,行业洗牌发轫于2018年一系列约束政策的实施。由国务院、教育部等密集发布的政策、文件,加大了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和审查,其中就包括《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关于切实做好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工作的通知》等。


  受此影响,教培机构早已深感头上被戴上严禁超纲、超前教学的“紧箍咒”,彼时的政策,就曾让那些以“超前教学、提前适应高年级教学”为宣传口号的机构纷纷退市。


  与此同时,由教育主管部门主张的校外配合校内的减负政策,也让学生家长热衷超前教学的热情有所降温。在由学生和学生家长用脚投票的新一轮行业细分选择下,更多的校外教培机构开始谋划转型,也许正是在转型压力下,不少机构开始出现资金压力,近年来频频“跑路”,也让教培行业再度蒙上阴影,致使学生家长选择教培机构时越发谨慎和小心。


  在多重因素,尤其是诸如疫情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加速了教培市场迅速降温重回理性的步伐。在后疫情时代,历经行业洗牌后的教培行业必将回归教书育人、百年树人的教育初心,而能够留下的教培机构自然深谙此道。


  在疫情加速洗牌的教培市场,经营不善、更多不规范的中小机构加速退出立场后,这一市场将被更有品牌、更有实力的中大型机构接手。相对而言,这些机构坐拥更加丰富合力的管理、经营规范,能够提供更高质量和更被市场接受的教学服务。行业的再度整合和集中度提升,背后始终遵循着“优胜劣汰”的市场逻辑和规则。


  诚然,野蛮生长不再的教培行业,必须主动做好重回教育本质,坚守“慢即是快”的教育行业原则,毕竟,唯有重拾立德树人目标,与校内教育并肩前行,才是践行教育产业与教育事业双轨并济的光明道路。



热点链接

●国研丨魏际刚: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解读丨长三角:打造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标杆


●时报时评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重在畅通内外双循环


●关注丨稳中求变 电子信息产业须防范三大风险


●解读国务院常务会议丨新增财政资金直通车到站 惠企利民刻不容缓


●区域观察丨驱动内循环 都市圈成关键突破口


●记者观察丨从民企巨头发展看深圳经济特区40年


监  制丨王忠宏   王  辉   王  彧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