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商道经纬丨“放管服”改革成绩斐然 未来仍须持续深化

孙兆 刘慧 中国经济时报 2021-07-10






编者按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整体来看,“放管服”改革涉及民生的方方面面,能否为群众生活及办事增添便利成为了“放管服”改革是否到位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政务服务能力明显提升、营商环境持续改善、老百姓的获得感也在不断提升。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孙兆



  “放管服”改革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政府自我革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在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电视电话会议上说道。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着力推进职能转变,从简政放权入手,推动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形成了“放管服”三管齐下、互为支撑的改革局面。“最多跑一次”“只进一扇门”等模式不断涌现,“不见面审批”“一网通办”等创新模式也在逐渐增多,数据替代群众“跑腿”正在不断促进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放管服”改革成效不断显现




  自“放管服”改革以来,各地区普遍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工作重点,在许多领域创造出“一业一证”“证照联办”、按风险分级分类监管等创新举措。“放管服”改革成效体现在老百姓不断提升的获得感之中。

  “在网上办税,为企业提供了‘一对一’线上办事服务,还可以随时咨询,整体来说,还是很方便的。”北京某公司负责人小芳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道。

  “在线导办”是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的改革举措之一。据了解,在线导办打破传统的“面对面”窗口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了“一对一”线上办事服务,提升了互动性和亲切感。通过“线上为主、线下为辅”“人工为主、智能为辅”的工作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纳税人、缴费人的跑腿次数,优化了全市的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生存发展的土壤。要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放管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转变政府职能的主要抓手。”李克强说。


  近年来,我国营商环境大幅改善。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显示,2020年我国营商环境排名跃居全球第31位,比前一年提升15位。此外,据有关部门统计,2012年,市场主体登记在册总数为5495万户,而2021年4月份已增加到1.4亿多户,活跃度大体在70%左右。2013年到2020年,累计新办涉税市场主体近8000万户,2020年纳税达3.82万亿元等。随着“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入,诸如此类的数据不胜枚举。

  宏观分析师周茂华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自我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来,国内营商环境显著改善,市场主体税费负担明显降低,市场主体获得感明显提升;市场准入门槛显著降低,市场主体活力明显增强;审批、办税等环节显著压减,非行政许可退出,行政服务效率持续提升;事中事后监管逐步加强,国内推行“一站式、网上办理”,真正让群众少走路,提升办事效率等。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范世乾表示,“放管服”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方面。“一业一证”“一企一证”“证照联办”等创新举措,均是“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从行政管理和服务角度出发,极大降低市场主体经营成本,提高效率的重要举措。

  经济发展的根基在于市场主体。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不断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面对困难和挑战,保住市场主体、“留得青山”,并努力使市场主体更加活跃、“青山常在”,我国经济发展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随着“放管服”改革成效不断显现,在推动政府治理能力和廉政建设的同时,也极大释放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放管服”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无论是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还是让广大群众办事更方便、快捷,“放管服”改革都是必经之路。整体来看,“放管服”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主要目标是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增强市场活力。“放”“管”“服”是三管齐下、互为支撑的关系,少了哪一方面,“放管服”改革的成效都会大打折扣。



  近年来“放管服”的改革成效显著,但其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营商环境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仍有不小潜力。李克强表示,当前,市场主体创业发展仍面临不少掣肘,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从市场主体的痛点难点出发,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全链条优化审批、全过程公正监管、全周期提升服务,让市场主体更加活跃、公平竞争,不断催生新的市场主体。

  范世乾表示,目前,“放管服”改革多集中在行政机关方面,主要是从行政机关角度来简化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但还应该注意其他主体在“放管服”改革中能够起到的作用,如各类金融机构和提供公共产品的国有企业。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构建多渠道融资方式,如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引进国外投资,支持金融创新等。”范世乾说。

  周茂华则表示,近年来,国内“放管服”改革取得显著进展,但仍有较大改善空间,例如,国内部分行业领域准入门槛仍较高,市场主体准入退出不够通畅;局部区域存在监管执法方面不够规范问题;国内各区域营商环境存在不平衡问题等。

  “放管服”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的营商环境,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未来着力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破除束缚企业发展的不合理障碍,降低或取消不合理的市场准入门槛。

  第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营商环境法规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严格规范文明和公正执法。

  第三,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制度型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国内通行规则进行有效对接。

  第四,国内各区域需要积极对标国内相关城市和世界营商环境指标,优先解决突出问题、缩小差距。

  第五,继续推进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问题,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中国营商环境加速优化  全球投资热土当仁不让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刘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各级政府一直在行动:简政、减税、降费、优化服务……从东至西、从南至北,一项项意在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改革举措陆续推出,让国内外企业感受到中国营商环境不断改善。

  受国务院办公厅委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进行评估,并实地调研了全国9个省市的18个典型城市。参与调研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马骏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自2020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是全球首部国家层面优化营商环境的专门行政法规,固化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实践经验,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全面纳入了法治化轨道,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提供了制度保障。总体来看,中国营商环境正在加速优化,促进了政府职能深刻转变,企业满意度整体较高。
  




全面推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落实企业纾困政策,转变政府职能,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是2021年政府重要任务。记者经过梳理发现,各地政府尝试在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民间投资、鼓励科技创新、大幅减税降费等方面推出了有针对性的举措。

  近日,海南省政府设立营商环境问题受理平台,RCEP青岛政务服务中心“开门纳客”。一些城市提出,要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意识,齐心协力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切实为企业解决困难。

  马骏表示,2013年以来,中国政府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中之重,抓“放管服”改革,2020年施行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是一个里程碑事件,全面总结了过去改革的经验,并提供了制度保障。从实践到国务院的法规,优化营商环境已经非常全面地形成了体系。中国的“放管服”改革取得了全面的成就,走上了法治化的轨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的企业反映,满意度得分前5的条目依次是办税便利性、企业开办/变更便利性、减税降费、政府服务标准化、网上办事便利性。马骏表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实施呈现梯次推进格局,东部地区示范领先,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积极跟进。企业对优化营商环境的满意度总体处于高位。企业对政务服务便利化改革的感受最明显,无论是在政务大厅还是网上政务平台办事,“是否能办、如何办理、多久办好”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办事不求人、办成事不找人”正在逐步成为常态。

  天津庆达投资集团董事长孙太利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近年来,政府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给予了重点支持,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贷款、招聘员工等方面协调各方支持,企业还享受税收减免,缓解了压力。市场主体既是全社会财富的主要贡献者,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当前,整个市场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这是营商环境变好的具体体现。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马骏建议,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全面推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其对营商环境各个方面都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手册。“十四五”期间,各地方应该建立统筹推进机制,制定行动计划和任务清单,按照《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要求逐条对照落实,争取营商环境再上新台阶。
  




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2020年,中国是少数几个保持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之一,成为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2021年以来,我国吸收外资实现较快增长,尤其是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大幅增长,表明外国投资者对中国营商环境认可和对在华长期投资的信心。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1年前5个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810亿元,同比增长35.4%,较2019年同期增长30.3%。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8497家,同比增长48.6%,较2019年同期增长12.4%。

  马骏表示,外资企业对相关城市的营商环境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美国商会发布的《2020中国营商环境白皮书》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企业仍将中国视为世界三大投资目的地之一。外资对中国营商环境充满了信心,中国仍是全球投资的热土。越来越多的城市认识到,营商环境是城市综合竟争力的体现,同时,主动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努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优化营商环境的成功经验——改革驱动力与未来改革机遇》报告指出,中国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举措,为全球其他经济体提供了借鉴,有力地推动了全球营商环境水平整体提升。

  中国欧盟商会发布的《2021年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指出,中国市场的韧性为欧洲企业在新冠肺炎大流行风暴中提供了急需的庇护,73%的受访企业称“去年实现了盈利”;60%的受访企业计划扩大在华业务;四分之一的企业正在或即将加强在华供应链建设。对此,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数据体现中欧经贸合作的强劲韧性、旺盛活力和光明前景,中方将继续为包括欧盟国家在内的外国在华企业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

  中国美国商会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美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环境持乐观态度,对在华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中国德国商会2020年12月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在华外企走在复苏的道路上,大量企业计划增加对华投资。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日前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由2012年的63.69分提升到2020年的80.05分(百分制),创历史新高。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外国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营造了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投资环境。

  此前,华南美国商会发布的《2021年中国营商环境白皮书》显示,94%的美资企业对中国市场持乐观态度,没有任何受访企业要完全撤离中国,超过一半的企业仍将中国列为全球投资计划的首选。中国市场巨大的增长潜力、政策利好以及其他国家疫情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企业在华投资或转移投资到中国的兴趣。

  中国已连续两年跻身全球营商环境改善最快的前10个经济体之列。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今年6月表示,外国投资者仍然继续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和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商务部将扩大外商投资准入,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让更多外国投资者搭上中国发展快车。 



热点链接

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马建堂为中心全体党员干部讲述“学习百年党史汲取奋进力量”专题党课

●马建堂在中心第二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暨党史学习教育研讨班上作动员讲话

高端访谈①丨安不忘危共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

智库丨王广宇:实现碳中和应重视发展转型金融

热点透视丨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须银政企齐发力



监  制丨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陈姝含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