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焦点丨外贸措施重实效 暖企暖心稳预期

王丽娟 中国经济时报 2022-06-17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丽娟



  疫情反复、供应链阻滞、海运费用居高不下、订单外流、汇率波动……近期外贸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包括深圳、上海等在内的核心外贸城市的外贸企业再次迎来大考。为此,近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稳外贸政策密集出台。5月29日,上海发布了“重振经济50条”措施,提出将建立重点外资企业复工复产专员服务机制,启用重大外资项目线上服务系统,着力稳定外资企业预期和信心。

  受访专家和企业均认为,近期出台的政策更注重实效性,也更注重提振市场信心,在短期内将会有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从长期来看也兼顾跨周期调节的作用,将对稳外贸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困难是暂时的 即将迎来反弹






  从近期多地稳外贸、稳企业举措的密集出台可以看出当下形势之严峻。4月份,中国进出口总值4961.2亿美元,同比增长2.1%。其中,出口2736.2亿美元,同比增速较3月下降10.8个百分点至3.9%。

  “往年这个时节正是我们接单、生产的旺季,可今年我们至今还未接到大单。”冯和刚是上海一家产销一体化的五金交电行业外贸企业负责人,他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坦言,他从业30年,没有遇到过像现在这样困难的情况。

  他告诉记者,不仅新订单获取困难重重,老订单出货也同样受到冲击。“本来年初我们还是收到了很多询盘,觉得今年生意应该还不错,没想到疫情暴发,工厂停工,物流阻断,不光新订单泡汤,老订单也出不了货。”

  “疫情的反复对我国外贸的影响较大,尤其是上海地区受影响最大。”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孝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作为全国重要的生产中心、物流中心和外贸中心,在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下,不得不按下了“暂停键”,致使生产和物流都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除了疫情反复致使外贸不振,国外需求收缩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王孝松认为,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的经济状况都不理想,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外需不振,制约了我国的出口增长。

  贸易成本大幅上升也是外贸企业面临的困难之一。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刘英奎告诉本报记者,目前物流、人工、原材料、能源、房租、劳动力等成本大幅上涨,尤其是物流及原材料成本上涨数倍甚至十多倍。外贸企业依赖展会途径寻找新客户也严重受阻,尤其是一些低附加值的中小外贸企业生存困难。

  此外,地域冲突、人民币汇率波动……这些因素合力对我国外贸企业造成了较大冲击。这些冲击导致冯和刚的公司业绩萎缩了30%。“原定的全年产值5000万元的总目标,目前看来根本无法完成。”他说道。

  不过对于这些困境,业内人士以及行业专家的态度还不算太悲观。王孝松认为,实际上前3个月我国外贸增长的状况还比较好,4月份突发的疫情导致了外贸回落非常严重,所以目前的困难都是暂时的困难,乐观来看,5月份基本触底,6月份将会有所反弹。
  






措施更务实 企业信心更强






  业内的乐观并不是盲目的,我国外贸的韧性早在疫情暴发之初就已显现,而且科学有力的政策措施一直在为外贸平稳发展保驾护航,特别是近期表现更明显,外贸企业遇到的困难越大,政策的力度也越强。

  5月26日,被市场称为“稳外贸13条”的《关于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的意见》出台,从保障外贸领域生产流通稳定,加大外贸企业财税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帮助外贸企业抓订单、拓市场,稳定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提出13条政策措施。

  事实上,记者注意到,在5月2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之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海南、山东、云南等多地立即召开会议,聚焦稳外贸成为其中的一项重要议题。

  在王孝松看来,近期的这些措施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非常务实,都是些能够为企业解决问题、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促进外资外贸发展的举措。比如加大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等支持力度措施,能够极大缓解企业的资金困难;比如鼓励港航企业减免货物堆存费和滞箱费,助力外贸企业履约订单,能够缓解由于物流不畅导致的港口积压和空箱滞留。

  二是重在提振市场信心。除了生产和物流的恢复,目前最重要的是要稳信心。4月份宏观数据的下行导致很多企业家信心不足,特别是外资企业,这时候需要提振信心。此次上海的50条措施中提出把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发展专项资金申报工作提前启动,也是在贯彻中央提出的政策要提前发力,对提振市场的信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王孝松表示,随着全国各地生产和物流的恢复,以及全国各地稳外资稳外贸政策的出台,一定能够对外贸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事实上,目前一些数据已经佐证了这样的趋势。比如,5月份的物流指数,特别是上海的物流指数开始平稳恢复;开工指数,比如唐山钢铁,也从5月份开始回升,生产和物流的恢复对我国贸易的恢复起到了有力的支撑。

  冯和刚告诉记者,这些措施确实给了他极大的信心,他目前正在着手重振生产,并且会安排专人研究这些政策,充分享受政策带来的实惠。

  “这些措施在短期内就会有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其实更主要在于中长期跨周期调节。只要生产和物流恢复,信心得到稳定,企业都有干劲儿,下半年全国的外资外贸就一定能稳。”王孝松表示。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多重积极因素将持续改善工业企业利润

●时报时评丨外贸保稳提质:救急与战略考量兼顾

●民生论谈丨“保租房”或迎来爆发式增长

圆桌丨新型实体企业创造全新应用场景


监  制丨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陈姝含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