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稳投资促消费在行动 ②丨新老基建和技术升级将引领企业投资稳增长

刘慧 中国经济时报 2022-06-29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刘慧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1-5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05964亿元,同比增长6.2%。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17128亿元,同比增长4.1%。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1.1%。

  

图片来源:新华社

  尽管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4月份同比下降2.9%转为同比增长0.7%,但受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国外不确定因素增多等影响,中小企业投资仍面临信心受挫、收益预期下降等困难,稳投资的压力较大。国务院日前印发的《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提出,要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优化企业复工达产政策,完善交通物流保通保畅政策,积极吸引外商投资。专家建言,稳投资最重要的是用好政策,预计下半年企业投资动能有望保持稳定,新老基建、技术升级、低碳转型等将引领投资稳增长。

  

  

5月份工业生产呈现恢复态势


  

  5月份,上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0.9%,降幅较4月份收窄31.7个百分点;吉林下降4.9%,较4月份收窄36.8个百分点。长三角、吉林等受疫情影响较大地区工业生产明显改善。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7%,工业生产呈现恢复态势,源于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和助企纾困、物流保通保畅等政策发力显效,制造业企业加快复工达产、产业链供应链逐渐恢复。但往后看,预计工业生产向上修复空间和速度仍面临制约。首先,俄乌冲突与疫情影响仍未完全消散,将加大国内需求收缩和原材料成本上涨压力,导致企业盈利承压,扩大生产意愿不足。其次,随着PPI涨幅步入回落通道,加上当前工业产成品库存高企,预计未来工业企业将进入新一轮去库存周期,也会对工业生产形成一定制约。但企业投资动能有望保持稳定,低碳转型和技术升级需求将继续引领制造业投资稳定增长。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对本报记者表示,考虑到我国目前贸易体量全球第一,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具有明显优势,且有着完整的产业链布局,所以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角色在短期内无法被替代。预计在稳增长政策合力的支持下,供需循环将快速修复,二季度中国经济同比有望实现微幅增长,三、四季度GDP增速有望实现6%左右的较高水平,2022年仍有望实现接近5%左右的增长。当前财政逆周期调节力度不断加强,专项债靠前发力。今年实际可用专项债资金接近5万亿元,可以支撑撬动更多重点领域投资。

  

  上海市海外经济技术促进会秘书长张礼立对本报记者表示,稳投资最重要的是要用好政策,比如地方政府专项债。投资的增长点是比较多的,因为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要。比如在推进“双碳”目标、数字经济等发展的过程中,就有大量的基础设施需要建设。

  

  国泰君安宏观首席分析师董琦对本报记者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迈入复苏期,未来一段时间是缓步加速的状态,三、四季度GDP增速大概率会回到5%-5.5%附近。今年下半年,部分投资(新老基建、技改投资)与消费(政策利好与防疫微调)将承担经济反弹的主要作用。稳增长政策还有较大的发力空间,稳增长“三板斧”:地产、基建、平台经济的政策环境也将继续出现积极信号。

  

  

增强企业投资信心是重中之重



  近一段时间,有10多个省份相继出台了稳经济政策,力促全国经济企稳回升。贵州省提出,全力加快产业投资进度、加大产业配套基础设施投资。浙江省稳经济“38条”、江西省稳经济“43条”也陆续推出。上海市按下重振经济的“加速键”后,6月16日宣布,全球投资促进大会签约了总投资5658亿元的322个重大产业项目。上海美国商会日前调研了133家会员企业,26%的制造业企业表示,正在加速中国供应链本土化。

  

  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何万篷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供应链中的“堵点”“卡点”等正在被快速消除,可以充分相信市场的力量。虽然现在物资成本有些高,但其他要素的成本是历史性的便宜,比如融资成本、股权成本、人力成本等。

  

  增强企业投资信心是当前的重中之重。盛达资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四汝对本报记者表示,应当加快北京产权交易所职能和机制的市场化建设,通过北交所吸引更多的“专精特新”企业。科创板今年就做得很好。同时要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在制造业领域,大力提倡家电产品定制化、智能化的升级工作,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现在有些“90后”“零零后”炒菜都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做定制菜,很受年轻人欢迎。未来看好矿业、储能、人工智能以及新兴行业的发展。除此之外,各地要重视跨国公司的投资,这些龙头企业可以引领和带动一大片产业发展,对于增强预期也有好处。

  

  企业投资还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何万篷表示,应继续实施营商环境“啄木鸟”行动,查漏、补缺、找茬、裁弯、取直,比起临时应急的特殊政策,企业更需要友好的“入口”、稳定的“红绿灯”、标识清楚的“快车道”、不断创新的“容缺管理”和“责任豁免管理”。政府部门应该和各类企业总部、代表机构、经济组织加强沟通,稳外企、拓外贸、引外资。安商、稳商之战略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要坚定不移地提升市场主体的信心。要像重视自然人消费一样,重视法人消费(生产性服务业)。同时要重视都市产业,比如包装、印刷、物流、文创等产业,只有获得都市产业的支撑,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根基才会更加牢靠。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砥砺奋进这十年 ⑦丨十年收入翻番 为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

●聚焦丨应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建设能力 

●市说新语丨新一轮“家电下乡”促消费、产业双升级

●商道经纬丨不一样的“618”购物节


监  制丨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张丽敏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