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丨张佳慧: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须多方发力

林春霞 中国经济时报 2023-06-15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和文化发展研究部社会保障与医疗健康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张佳慧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林春霞


 

  医疗、教育、住房保障、“一老一小”服务等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事关民生点点滴滴。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针对目前民生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短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和文化发展研究部社会保障与医疗健康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张佳慧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建议,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更多地向社区、基层以及农村地区下沉,才能更大程度地体现其均衡性和可及性。

  

补齐短板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存在哪些短板?

  

  张佳慧:这些年,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各方面均有较大进展,百姓也十分关注。其中,医疗、教育、住房保障、“一老一小”服务等方面受关注度更高,因为这些与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特别是随着近年我国社会生育率下降、老龄化加快,“一老一小”服务的短板也更加凸显,比较突出的就是面临“少子老龄化”这样一个现实问题。

  

  医疗方面最明显的短板是基层慢性病管理方面能力弱,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亟须下沉基层社区和农村。住房方面短板,主要是城市中间层的保障房、低端廉租房供给不足,如果中间层住房负担能够减轻,对进一步释放生育意愿可能会有所帮助。

  

  中国经济时报:民生无小事,这些事关民生的短板下一步应如何补齐?

  

  张佳慧:解决“少子老龄化”的现实问题,补齐在“一老一小”两端公共服务方面的短板。养老方面有两个短板需要补上,一是发展居家社区供给侧,二是长期护理保障。

  

  养老服务供给侧,原来是以机构为重点,现在以居家和社区的服务能力建设为重点,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把很多力量放在了居家和社区的服务上。

  

  因此,养老服务保障或长期护理保障机制要健全,尽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府应给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护理予以补贴,提高百姓支付能力,让他们有钱、有意愿去购买服务,这样供给侧提供的服务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育幼方面,需求侧主要是两方面,3~6岁要进一步加强,关键是0~3岁尽快补齐,在现有机构的基础上逐步向前延伸。鼓励多种形式、更灵活的小型机构发展。比如,家庭互助式、贴近社区的小型育幼机构,发展灵活化、小型化、多样化的供给。应更多倡导家庭社区互助,然后政府给予适当补贴,以减轻家庭托育的负担。

  

  医疗要补的短板,就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扎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机构应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推广宣传,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真正让社区的作用发挥出来。

  

服务下沉

  

  

  中国经济时报: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促进其均衡、可及和公平?

  

  张佳慧:基本公共服务应该是适合大众的服务,面向绝大多数群体,均衡化体现在整体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上,越贴近基层、贴近社区的服务,越容易做到均衡,实现可及性。

  

  比如,如果医疗资源,重点关注的是大医院,能够去大医院就医的毕竟是少数,且大医院收费相对较高,其均衡性、可及性很难达到。如果优质医疗资源能够下沉到基层,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经济实惠的优质医疗服务,这对提高均衡性和可及性有很大帮助。

  

  同样,“一老一小”服务方面,如果以社区、基层为重点,其涉及范围广,均衡性和可及性会得到很大提升。

  

  因此,基本公共服务的重心应向基层、社区下沉,向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以机构、高端、集中式为主。整体服务体系要更加扁平,覆盖面更广,更贴近百姓。公共服务要体现均衡、公平和可及性,要特别关注那些弱势和低收入群体,同时还要兼顾中产阶层即所谓的夹心层。

  

  此外,政府要有相应的补贴或税收减免,提高居民的支付能力,以更好地促进服务和良性循环。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微信公告:严厉打击这类行为!

●圆桌丨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

●关注丨操作系统国产替代反馈效果好

总  监  制丨王辉 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见习编辑丨张宇萱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