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千兆”建设让网联“天堑”变通途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海楠
激活“双千兆”网络基础支撑和融合赋能功用,力促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根基固若磐石正迎来重大机遇。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促进“双千兆”网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作机制、农村杆线短板等明确了一系列建设目标,尽显攻难点、补短板之决心。
“双千兆”集约共享赋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
千兆光网和5G构成的“双千兆”网络,被视为宽带网络演进的主要方向,更被赋予“新型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和承载底座”的定位。随着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深化推进,当前迫切需要优化“双千兆”网络建设环境,以大幅提升“双千兆”网络的覆盖水平。
“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面临着突破带宽瓶颈和无线网络覆盖以及运行提速稳定的多重局面,而加快‘双千兆’网络融合建设,提升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网络服务能力正在成为必然选择。”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系教授黄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双千兆”和IPv6网络,将成为支撑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的有力保障。
“双千兆”网络被视为“下一步网络发展之重要承载”,IPv6也肩负“互联网未来基座”之重任。黄涛认为,依托于“双千兆”网络的超高传输速度和超低时延特点,能真正激发IPv6规模化建设带来的超大带宽特点。从而通过互联网建设为承载网络带来高吞吐能力和更高效的传输,实现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下人工智能、云计算、智慧城市、物联网等多样化应用场景的落地。
这也正是当前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客观要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数字化转型是一个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最新成果,激发数据要素创新驱动潜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过程。”北京信息产业协会元宇宙专家委员会主任龚才春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以及数字化相关技术加速创新并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正亟须持续提升网联和数字相关技术的基础保障,以加快适应经济社会多领域内的数字化转型要求。
为此,凸显“集约共享”的建设要求成为不二选择。
《意见》要求严格执行新建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商务楼宇、公共建筑内的通信配套设施工程建设标准,推进重点场所5G基站站址等设施统一协调进场、统筹开展建设;梳理建立跨行业基础设施资源共享需求清单,对照清单加强电力、市政、高速公路、铁路、通信等部门间协调沟通,推动杆塔、管道、管廊、隧道、光缆、机房等设施资源以合理公允的市场化方式积极向“双千兆”网络建设开放共享,充分发挥通信网络赋能各行业的作用。
“双千兆”协同发展提振数字经济培育新动能
“双千兆”网络建设涉及调动跨行业领域的资源投入,有难点也有短板。需要协调工作安排和机制,以及强化、规范、高效、集约建设农村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高标准建设“双千兆”网络,更是实现信息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坚定落实网联“天堑”变通途决心的必然举措。《意见》提出,到2025年,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双千兆”网络建设环境进一步优化,农村杆线梳理取得积极进展,跨行业共建共享深化拓展,数字化手段保障有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水平稳步提升,有效节约社会资源。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征学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5G、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建设不仅能够带动基建投资的快速增长,更能让数字经济持续提振,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继而实现对发展新动能的培育。
黄征学认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短期内要从“软”“硬”两方面着手,一手抓科技体制改革,一手抓新基建代表的创新基础设施布局。长期看,须结合创新“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特点,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配合强化创新能力建设。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加速形成相关数据产品并带来高附加值。随着越来越多的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释放,对更加稳定高效、安全可靠的网联要求也一并产生,由此对新基建提出了更高的期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新基建的本质就是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其中,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宽带网络、5G的完全稳定运行,确保提供5G等无线网络“上天”和千兆光网“入地”,为网联安全有序运行加上“双保险”,是为赋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的必要前提。
越来越多的个人消费领域以及行业应用场景接入5G和千兆网,让转型发展实现提速。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目前,5G应用已覆盖52个国民经济大类,全国5G和千兆光网“双千兆”网络应用案例数量已经超5万个。
在周宏春看来,新基建投资不仅产生短期效益,更为永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助力智慧城市建设、乡村振兴以及居民生活的便利化提升。他认为,新基建必须久久为功,要发挥比较优势做足“长板”,更要在发现“短板”中寻找机会,为畅通产业循环和经济社会循环,迸发澎湃动力。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总 监 制丨王辉 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