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区域观察丨150所高校助力雄安新区增加更多积极变量

童彤 中国经济时报 2023-11-07




区域观察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童彤



  作为千年大计不断加力建设的雄安新区,正迎来一波推动人才培养热土快速成型的重大契机。


  河北雄安新区日前举办“百所高校雄安行”活动,旨在搭建校地企融通创新交流合作新平台,加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交流合作,携手打造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


  利用此次契机,雄安新区与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深圳大学等150所高校签订了共建引才工作站合作意向书,23个校企、校地产学研项目集中签约。为此,雄安新区现场还发布了23个创新应用场景需求,《雄安新区2023年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同时发布,20家雄安大学生实习基地揭牌。


  对于雄安新区建设而言,其不仅承载着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更肩负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任。这期间,无论吸引重要企事业单位进驻对传统人才的需求,还是按照既定要求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对高新人才的需求,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按照此前雄安新区对急需紧缺人才的年度目录显示,河北雄安新区人才需求总量连续四年快速增长。这一趋势在《雄安新区2023年急需紧缺人才目录》中有所延续。


  此次目录共编入雄安新区613家重点企事业单位,急需紧缺人才需求岗位3163个,急需紧缺人才19552人。按照突出典型性、关注紧缺性和发挥指导性的价值标准,归纳提炼了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云平台架构师、智慧城市顾问、自动驾驶研发岗等523个指导岗位和10172条人才需求信息,编制形成了高端高新产业、传统产业、公共服务行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和急需紧缺境外人才目录。


  今年6月底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关于支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时就指出,要坚持探索创新、先行先试,处理好当前和长远、政府和市场等关系,有针对性地推动相关领域改革创新举措在雄安新区落地实施,优化营商环境,加强科技创新,发展高端高新产业,不断增强雄安新区自身建设发展能力。


  显然,这为雄安新区未来长远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强化了其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要知道,无论是雄安新区大规模建设过程还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客观需要,按照凸显产业方向和疏解重点的要求,雄安新区都亟须提速布局高端高新产业,以此形成能够广泛吸引、聚集国内外力量和资本参与雄安新区建设和发展的高度热情。


  这背后,自然需要形成规模、科学且符合产业布局的人才队伍和人才培养机制。否则,无论是产业布局还是新区建设在用人安排上都难免捉襟见肘。显然,雄安新区与150所国内知名高校共建引才工作站是目前兼顾人才培养和成果输出最为高效的做法。


  对于雄安新区而言,通过引才工作站的形式与高校共建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补上了通过大批兴建高等院校进行人才招收和培养的时长短板,另一方面,也为网罗全国各类人才参与雄安新区建设提供了全新平台。


  对于一众高校而言,坚持用人导向和人才导向,确保高校教育与用工终端环节的有效对接,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利用共建人才工作站的契机,无疑也为各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科设置提供了一个真切的人才“试金石”。能否担当重任?不妨下场见真章。


  要知道,任何地方发展都需要产业支撑,而产业布局除了资金和政策支持外,人才要素和市场环境必不可少。按千年大计推进建设的雄安新区不缺资金和政策支持,也一定会汇聚各类人才高度聚焦这一地区。


  未来,随着150所高校持续助力雄安新区人才培养机制落地,注定将为雄安新区吸引和布局高端高新产业方面增加更多积极变量,从而推动雄安新区本地积聚更多发展动能,高质量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中国市场仍有较强吸引力 须着力推动外贸促稳提质

●焦点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多个新提法释放新信号

●时报时评丨防控风险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前提

●关注丨产业链价格持续下探 光伏行业竞争越发激烈

●圆桌丨以高质量金融服务 助力实体经济持续恢复向好




总  监  制丨王辉 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