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没有什么是可能或不可能的,至少一开始不要轻易对自己说不可能。
作者:周岭,来源:清脑(ID:QingNao_),经授权发布
一年前,我开始向读者倡导“你的一生,至少要主动做成一件事”这一理念。很多人深受触动,决定开始自己的成事之旅,但在定下目标后又会产生这样的顾虑:我的目标是不是太大了?
看上去有些不切实际啊!
我怎么可能做到?
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于是一些人来寻求咨询,希望我能给出一些更加理性的建议。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想要做成一件事光有热情没用,还得用理性思维来确认目标的可行性。这样的想法自然没错,只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在某些情况下理性思维不仅不会成为达成目标的利器,反而还会成为阻碍。这或许会令一些人费解,毕竟在传统的观念里,理性思维向来都是破解问题的利器。我们努力学习的最大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自己的理性思维变得更加有力,而现在你们又告诉我“理性无用”,这到底是什么鬼?如果你有这种感觉,那我得先告诉你这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当你感到习以为常的观念被颠覆时,说明你可能要又开始进步啦。没错,我们趋之若鹜的理性思维其实是有局限的,而且这种局限很难被人们察觉。它不仅会影响我们塑造自己的人生目标,甚至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在限制着我们。如果我们能突破理性思维这道屏障,很多人生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所以大家不妨暂时放下抗拒,与我一起重建对理性思维的认知。相信我,这次重建会使你的元认知水平产生一次重大飞跃。乐观构想、悲观计划、乐观实行
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们还是从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的故事开始吧。他在每次开始展开新的、难度较大的工作时,都会刻意去找一些“理性不足、感性有余”的人来商讨自己的想法。这些人对他的专业往往并不在行,但对他的提案却总是表现出足够的兴趣和赞同,并鼓励他一定要试试。这听起来可能有些荒唐,一个人要不是虚荣心作祟,应该不至于总找外行人来捧场,但稻盛和夫这样做是有原因的。因为此前他同样信奉理性思维,每次冒出新想法、新点子的时候都会找那些一流大学出来的优秀人才征求意见。可他们听了提案之后却个个反应冷淡,表示这样的想法是多么脱离实际,多么缺少根据。稻盛和夫看着这些精锐的大脑列出的全是“不能成功”的消极理由,深感失望。他说:“再美好的想象之花,经他们冷水一浇,也难免萎缩凋零,本来可以做成的事情也做不成了”。当然,你可能会认为这只是一个个案,不足以说明问题,那我们不妨看看历史上其他精英的言论:1911年,法国军事战略家、第一次世界大战联军总司令马歇尔·福煦说:“飞机是有趣的玩具,但没有军用价值”;
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罗伯特·密立根说:“人类不可能利用原子的力量”;
1943年,IBM公司董事长托马斯·沃森说:“我认为世界市场对计算机的需求大概是5台”;
1946年,20世纪福布斯公司总经理达里尔·扎努克说:“电视机只要上市6个月就会抓不住消费者了,人们很快会厌倦每天晚上盯着一个胶合板箱子看”;
1957年,电子管发明者李·弗雷斯特说:“无论未来科技如何发展,人类永远无法登上月球”;
1977年,美国数据设备公司创始人肯尼斯·奥尔森说:“让每个人都拥有一台电脑不合常理”……
很难想象,这些悲观的判断是从当时几乎最聪明理性、最专业权威人士的嘴里中说出来的。
但从他们当时的处境看,这些结论又是非常符合逻辑的,因为他们的专业知识告诉他们这就是毫无疑问的事实。然而理性思维的局限也正在于此:它只相信自己所见所闻的一切事情,对于已知之外的未知,则会主动怀疑并排斥。这也是为什么《意念力》的作者大卫·霍金斯忠告我们:理性,是将我们从低级本性的需求中解放出来的大救星,但同时也是一个严厉的看守,拒绝我们向智慧之上的层面逃离。可见,稻盛和夫的做法不仅不荒唐,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智慧。在事情的构想、构思阶段,需要营造大胆乐观的氛围,但是将构想转到具体计划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时应该基于“悲观论”,设想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仔细、慎重的分析,制定周密的计划。
然而,到了计划付诸实行的阶段,就要再次强调“乐观论”,坚定地采取行动。
就是说“乐观构想、悲观计划、乐观实行”,这是成就事业、变理想为现实时必须的态度。
这下终于明白了,原来稻盛和夫的智慧就在于他知道如何巧妙地避开理性思维的局限——在不需要的时候将其关闭,在需要的时候再将其打开。所以我们如果想要成事,最好不要在理性思维这条路上一条道走到黑,而是遵循“先感性,后理性,再感性”的模式。这与孤独大脑创始人老喻说的“人生最好的模式是长期乐观、短期悲观、当下愉悦”简直如出一辙。截止目前已经完成了近120篇约40万字的深度原创文章,再过些日子,我的第一本书也将出版。如果当初我告诉自己要在三年的时间里写出这些数量的深度文章并出版一本书,我肯定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我当时心里根本没有想过这些目标,我只是牢牢记住了李笑来说的那句话:持续写作很可能是锻炼学习能力、锻炼思考能力、锻炼分析能力、锻炼沟通能力最直接、最低成本的方式。因此内心极其坚定,坚信写作可以重塑一个全新的自己,可以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然后拿起笔就开始上路了。当然,在路途中我始终坚持“价值写作和知识写作”的理念,坚持写三五年后、甚至十年后再看依然有价值的内容。于是不自觉地把自己推到了舒适区边缘,每写一篇新文章时都刻意保持难受。不断地阅读、关联、修改、打磨,以及亲自去实践那些启发和道理——这个过程并不舒适。但即使如此,每当自己坐在电脑前码字时,我都能感受到创造的乐趣,每当自己看到读者的留言和反馈时,我都会感到动力满满。暮然回首,发现自己走的正是“长期乐观、短期悲观、当下愉悦”的道路,而且离最初的起点已经很远了。不得不说,这又是我的一次好运——在最初的时候没有被理性思维束缚在起点。现在,当我再用这个概念去观察他人时,发现很多人走得却是完全相反的路径。他们一开始总是喜欢用当前的思维去预估未来的可能性,发现自己的想法简直异想天开,于是悲观无比,自绝于起点。即使勉强起步了,却又在过程中过于乐观,急于求成,希望很快看到成果,结果又频遭打击。以致在每一次具体的行动中萎靡不振,痛苦煎熬,没过多久就放弃了。归起起来正好是“长期悲观、短期乐观、当下痛苦”的模式。细细想来,这或许正是我们很多人无法成事的原因之一吧。理性思维之所以被人们奉若神明,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它解决问题时的锋利。但事实上,理性思维是一把双刃剑,它还有偏颇、顾虑、担忧等自我设限的另一面。比如它对评价特别敏感,所以我们总是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比如它对失败特别抗拒,所以我们总是沉浸在挫折的情绪中;比如它对标签特别认同,所以我们总是不敢相信自己可以跨界……它总是对自己知道的事实坚信不移,然后用这些单一的认知来束缚自己,它让我们处于了安全地带,但也毁掉了很多的人生可能性。其实,我们所有的想法都是假设,即使对我们最有帮助的想法也只是假设,而不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现在我们把理性思维这把剑拆分一下,就马上可以看到它的两面性——锋利的一面和设限的一面。元认知能力可以让我们跳出来审视思维本身,控制剑的运行方向,让它始终运用锋利的一面去帮助我们成事。就像稻盛和夫先生也并不排斥理性的力量,他同样会在各个阶段去竭力运用思考的力量。比如在事情开始的阶段,他会让自己睡也想、醒也想,一天24小时不断地思考、透彻的思考,让自己从头顶到脚底,全身充满“非同寻常的、强烈的愿望”。他说:如果从身上某处切开,流出来不是血,而是这种“愿望”。比如在事情计划的阶段,他又会反复周密地推敲这个愿望实现的具体方法,将这个愿望实现的过程预先在头脑里进行模拟演练,就像已经“看见了”它的结果一样才肯罢休。他只用理性思维锋利的一面砍向自己的目标,同时尽量避免设限的一面影响自己的发挥。事实上,他还巧妙地把设限的一面替换成了开放的一面,让乐观开放、专注当下、享受过程成了另一种锋利。
在电影《流浪地球》中,地球即将被木星的引力吸入坠毁。
空间站上的人工智能莫斯以极为理性的方式计算出拯救地球的成功率为零,于是决定带领空间站逃离。
但刘培强却做出了一个极不理性的决定,他关闭了莫斯并带着30万顿燃料冲向天际引爆了木星,最终拯救了地球文明。
虽然这只是一部科幻电影,但它同样展示了成事的奥妙与规律:
有些时候,我们无法达成目标不是我们不够理性,而是我们不够感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理性思维更加大行其道,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的流行会让我们不自觉地崇尚理性的力量。
但我们莫不可以全盘接受理性的摆布,即使我们生而混沌,要努力成为一个理性的人,也要始终牢记获取理性不是最终的目的。
因为人生的精彩还需要浪漫、无畏和勇气,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告诉自己:这世上没有什么是可能或不可能的。
至少,在一开始的时候不要轻易对自己说不可能。
或许你还想看
“我不是不在乎钱,我只是不在乎这点钱”
你要追求的不是自律,而是自驱
做事不闭环?难怪老板不信任你
作者简介:周岭,一位希望成为「觉醒布道师」的心智探索者,让自己和他人在成长的路上拥有清醒的认知、清晰的思路、清爽的情绪,公众号:清脑(ID:QingNao_),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经授权发布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微信:fushusz(备注品牌),头条号、知乎、微博@富书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富书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一家好店,你想要的这里都有
你若喜欢,为富叔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