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于建设长距离国家步道,而是让未来看到现在的山河!
2017年3月16日晚,横断军团代表做客「金犀牛线上分享会No.11」,为大家带来了横断天路项目的全面介绍,并引起了户外爱好者的热烈讨论,经过对分享会的语音和文字整理,我们将进一步揭开横断天路的神秘面纱。
关于横断山的基本介绍,可以查看链接:横断天路
杨浪涛
大横断项目发起人之一、项目执委,中国国家地理新媒体副总经理。
马德民
大横断项目发起人之一、项目执委,资深户外媒体人和户外运动文化推广者。
各拉丹东
横断天路勘线者 资深户外媒体人。
@杨浪涛:大横断项目是在两年前开始运行的,从最初的酝酿到后期组织50多位摄影师,计划在整个大横断地区做一次比较深入的拍摄和采访,并最终绘制成一本600页的著作,得以全面反映该地区的旅行资源。在具体运行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这里有很多徒步线路,比如说雅拉雪山、稻城穿越等,这种线路一般是在三天到七天。而且有一个特点,它主要是围绕着一个山或沟,当时就想,如果能够把这些线路串起来的话,可能对我们整个书的展现来说更有价值。
【提示】四川的具体介绍,点击链接查看:
此图为大横断的一个地图,我们把它分为20个区域,里面每个区域基本上是独立成章,比如说贡嘎,稻城的三奥雪山、雅拉雪山等。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国外长距离徒步旅行是非常常见的,美国的阿巴拉契亚山径(AT),大陆分水岭(CDT),还有太平洋山脊(PCT),这三条著名的长距离线路是大家比较熟知的,差不多都是三千公里到五千公里。
我们的路线把整个大横断的区域地标性的景观包含进来,比如说虎跳峡、哈巴雪山、贡嘎山、雅拉雪山、三奥雪山等,如果能够串起来,这条线路跟国外的长距离徒步路线相比,就能体现它的优势。横断天路是少数民族集中生活的一个区域。差不多有20多个少数民族,比如说纳西族,到中甸附近就是藏族,凉山有彝族。再往九寨沟,比如说汶川有羌族。所以这个区域的民族和民俗的变化,也是国外很多徒步线路难以相比的。如果是在国内有这样的线路,对中国的户外旅行,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备注】国家步道:是指跨越国家典型自然特征地,以及各类遗产地的长跨度、高等级的步道,是由国家或国家部门负责管理的步行廊道系统。
@杨浪涛:在横断天路推出之前,国内也有一些类似的国家步道项目,比如说在2009年的,中国登协就在浙江宁海推出国内第一条登山线路,目前大概300公里左右。从2009年至今,中国登协在登山健身步道推行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现在据我所知,大概将近两千公里的步道,这是中国国家主导的其中的一个体系。
图片来自网络
另外一个就是2011年在广州珠三角推行的绿道体系,绿道体系也是分为三个层级,用不同的道路把市区、城市内、城市间这三个地区连接起来,这个速度很快。但是由于这是政府行为,并欠缺很好的群众基础,建好以后,现在使用率偏低。
图片来自网络
【备注】关于中国目前规划国家森林步道,可查看链接
【各抒己见】
@run:其实中国可以做的步道太多了,新疆天山步道,喀纳斯环线步道,祁连山步道,秦岭步道,珠峰步道,大北线步道,包括我们江浙地区天目山系,雁荡山系里面有很多古道可以串联。
我们九支队伍通过勘探以后,目前对整个线路有比较详细的一个数据(搭载GPS的数据)。通过后期的整理、分析和调整后,现在横断天路从最初的1500公里变成了现在2230公里左右。
横断天路最新图(点击查看大图)
横断天路的线路做出来以后,我们会同步公布数据,公布形式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以纸质地图的形式,详细地表现出来。
第二个就是在我们的大横断官网,数据会系统地公布。
这些数据包括了GPS的轨迹、重要的节点,资源点等。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我们也会征求热心朋友的意见,早日完成线路设计并公布。
线路最初是七段,现在总里程增加以后,我们把部分较长的线路做了调整,由以前的七段变为八段,且依据如下:
第一个是行走时间,一般是不超过7天,个别的可以达到10天左右。
第二个是进出相对比较方便,比如说它的起点和终点一般靠近县城。
第三个是每一段是独立成章。都能够感受得到完整的过程和景观具体变化的趋势。
八段的图片介绍
▼
@马德民:横断天路每一段最短有一百多公里,最长有三百多公里,目前开放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如果去徒步一条路线的时候,你需要了解详细情况(包括天气,整体的路线难度,装备,在中间的补给的情况)。所以我们还要通过今年的活动去完善。今年的计划是通过横断天路挑战者FKT活动,让更多的数据得到进一步的细化,比如说具体的路线累计的爬升,后期可能会量化每一段的路线难度,比如说用ABCDE分级,然后做一个标识。
关于FKT的活动,我们会面向国内外去征集八个跑团,并集体完成它。这种方式首先在安全方面有一个比较好的保证。另外通过这样一个活动,我们可以让横断天路引起更多人的关注,第三是可以拍摄大量的路线素材,为我们下一步的整个基础数据的准备打下一个基础。
【备注】FKT: Fastest Known Time, 通常翻译成“已知最快时间”。是一种被爱好者们推崇的共识,没有确定的排他性规则。跑者应该自主规划FKT活动。在创造FKT时,可事先声明计划,并邀请他们见证(碰面的时间和地点),公开运动轨迹记录等,主动自证FKT成绩,完成自我挑战。
主要都是大家的热爱和关心,因为大横断这个项目是几个人根本实现不了的,需要很多人的智慧和努力,甚至还包括像户外探险杂志这样的媒体。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扮演了一个组织的角色,更好地去配置资源,使之有条理的进行。目前我们是属于没有强制系统的自愿者组织,有一个横断军团的群和一个大横断的公众号(名称为:大横断),有一些活动和需求是通过微信群和公众号进行发布的。其实横断天路项目不是某个团体或项目组的事情。现在更像是一个互联网项目,因为从整个人员的召集和勘线,通过线上线下,让众多爱好者参与进来。当时好像有4000多人报名,在这些人中,我们选了128人进入横断军团,其中我们又选了18个人来执行勘探的任务。组委会每天都会有工作人员与前方人员联系。
@各拉丹东:勘线之前,组委会有勘探线路的大致标准。我们会按这个计划来进行,尽量不要翻山,避免大的起伏,与交通线和村庄要疏而不离,因为如果与村庄如果相隔太远,补给、下车以及救援都会比较困难。如果太近,这样可能就跟城市附近徒步差别不会太大,对于路面选择,要尽量避免硬化路面,基本上以村落之间的自然道路为主。以及路上一些古道,比如说包括茶马古道等,公路的比例应该不会超过5%。
其实我们的线路可能涉及到一些无人区。无人区可能第一段会稍少,只有百分之二三十,可能其它线路有的多达60%、50%,这里的无人区不是说核心的无人区概念,它指没有外人去记录走过,但是可能有当地的村民走,但是这个路不为外人所知道。
第一个勘探线路是从云南的大理到海坝村,时间大概是11月中旬一直到12月初,最低是1800米,最高是4000多一点。云南段有个特点,植被会相对其它段更茂密一点,开始我们以为这是一个好的事情。后来发现路反而不太明显,因为我们尽量选择走山上的路,但有些地方因为植被太多,是无法通行的。但是植被比较少的地方又人烟比较稠密。第一段过程中有一些比较美的景观,比如说虎跳峡、玉龙雪山、苍山,这是一些重要的点,我们尽量把这些都涵盖进去,经过一个综合的考量,确定了第一段线路。
这一段应该算是勘探的最后一段。因为前面都在10月或者9月底陆续勘完了。之所以把这个作为最后一段,因为整个横断天路是一条从南北走向的线路,到11、12月份,北方的天气稍冷一些,勘探会有一些难度,所以我们把第一段安排在最后来勘探。横断天路或者勘线,其实不是那么轻松的事情,特别是之前其它路段的一些勘线的队友。第一段相对其它线路应该还是相对简单的,因为其它线路可能海拔更高,有更长距离的一些无人区。
作为一个团队,我们要求能文能武,所有人的能力都要求互补且承担不同的工作,第一段全程有3个人,我是担任第一段的摄影、财务和领队工作,还有一个是王晨,负责线路记录,中间打点。毛驴对云南当地的情况比较熟悉,他更多的工作是做向导和文字记录。
勘探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令人感动的事情,比如一户特别淳朴的彝族人家,当时我们已经很累,又渴又饿,人家就主动把我们招进去,给我们喝水和做饭。而且又是用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特别像十多年以前在西藏遇到的那种感觉。所以我们也希望通过横断天路带来一些关注和外人的进入。同时进行一些有保护的开发,对他们以后的生活或者经济有所改观。
期间还有很多很多户外爱好者在帮助我们,比如说王蒙大哥,他也是第二段勘线的一个领队,他本来是云南人。完了我们勘线途中,他就经常跟我们联系,到哪了?到哪了?中间还给我们送食物,我们中间吃的最好的一顿,就是王蒙大哥给我们送的肉。
项目前期有政府介入么?如何解决资金?
@马德民:前期勘探的过程中没有政府的介入,这个资金都是大横断这个项目我们自己投入的资金,包括书的出版,还有横断天路的勘探这些费用,都是我们自己筹集资金运作的。
@马德民:目前我们计划成立一个和横断山相关的民间非盈利机构,然后会借鉴国外的徒步路线管理的模式,国外基本上很多的徒步路线都是由民间团体进行管理的,并在其中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但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所以我们也是希望能通过这样的尝试。因为步道牵扯到比较多的省份,其中又有大量不同的市县,之间也存在着一些交叉的问题。所以这种模式是我们将来在步道投入使用以后需要去做的事情。对我们来说,现在尽可能完成一条步道,这是一个关键,我们会把这个基础做的比较扎实一些。
【各抒己见】
@张诺娅:在收听之前,我最关注的是横断天路的维护和善后工作。因为咱们做的这件事情其实已经超前于国外了--很少出现先向大众公布线路、再由政府或者非营利组织修建管理的步道。当@马德民老师说大横断会成立一个专门的NGO来管理,我心里释然了许多。对民间步道而言,这是一条步道能够被长期保存而不变质的必经之路。
其实美国这边的步道每一条都是大资本家、民间人士和民间团体提出的。然后在建造过程中借助了政府的力量。但是林业署后来把力量撤除了很多,一方面是它们的资金都投在了林业,一方面是国家公园署才是主管保护类项目的。最后NPS是把管理的责任都交给了民间NGO。美国这边政府效率不高,主要提供一些生态、林业和休闲资源的专家,但是钱、善后都是由民间在做。
@马德民:从横断天路的推广来说,如果要更好的发展,当然离不开政府。我们想通过不断地推广,引起政府的注意。如果政府考虑他所在地段的路线,希望能来参与,我们希望能够和政府一起把步道的建设得更好。因为大家都知道,不管是步道或者是国家公园,实际上这个概念都是舶来品,政府的理解认识需要有个过程,所以在这个之前,我们民间要扮演更多这样的角色,目前是不能着急的,我们希望能够在长期的工作里,把这个事做好。
关于商业化相关的组织和横断天路能不能够去发生一个联系,这个问题确实比较敏感,现在也没法完整确认是还是否,目前进度还到不了这一步。实际上我觉得我们现在像在做一百年前美国人做的事,对国家公园究竟是什么或者应该是什么进行思考,他们那个时候还没有搞清楚,和我们现在的这种其实有点相似。
1872年,美国第一个国家公园在黄石成立,1906年罗斯福总统和缪尔见面以后,实际上是推动了国家公园的确立,但是当时也出现了类似于圈地的这种现象,和我们现在的情况有点相近,就是一个好的资源被利益集团绑架了。但是在这之后的一些发展出现新的情况。美国早期的国家公园,是为了保护特别漂亮的景色,但是在这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大家渐渐明白。其实不单纯是景色,实际上他要保持自然界的一个多样性。包括动植物多样性,生态进程多样性等。还原原始地质地貌,实际上这个才是它真正的一个财富。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通过横断天路,展现的不仅仅是一个景观。更像是多民族,既有它的个性,然后又有融合的特点,还有包括动植物景观与各种地貌,除了沙漠以外,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地貌,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文化、自然的多样性工程。我们应该让政府去理解、保护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而不仅仅是一个景观。我想只要政府能够去理解它的重要意义,这对各个当地的政府来说,他们应该是当地的一个名片,或者是当地引以为荣的一个象征,这个认识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其中,我们这种民间团体,或者说我们这种户外组织,或者是一些环境组织,应该扮演这样一种代表。
【各抒己见】
@黄一澜:看到各位提到土地权啊政府啊之类的事情,希望大家可以多关注这两年逐渐开始成型在筹备的中国国家公园系统。户外群体若是能有参与和发声,对于国家公园项目有些积极的推动,很是重要也很有意义!毕竟可以说各位是最热爱最了解自然荒野的感召力和价值的一群人。
@小尾巴:美国国家公园体质是“精英景观”保护模式,而英国的是“全域景观”保护模式;可以多重借鉴,不应顾此失彼,精英景观再多也只是国土的少许部分,遍布乡野的乡村景观,这种大范围的普世景观也不容忽略和小觑。
@各拉丹东:横断天路的线路信息会有不断地更新,因为在我们走的有些线路中,有些可能在修,有可能过几年,路面就硬化了,通车后就不太适合徒步。或者某段路是不是也有村子穿过去,又行成一条新的线路。每个徒步的人都会把信息公布到网上,持续再更新。
勘线以前基本采取徒步的形式。有的地方会请向导,但其实效率比较低。我们现在在想一些更多的可能性。比如说以无人机的形式并高清摄像,通过影像和大数据,可以很快呈现。
不同的路段,设置一些不同的项目,比如说有些路段,山地自行车是很适合的,会更有效率等等。
我们可能都会寻找一些可以为我们户外爱好者去做补给的人家,因为整个国外的步道体系是建立在一个非常完善的服务基础上,比如说像阿巴拉契亚山径,它在中间有很多小卖部,徒步者也可以提前把他们的装备寄到这里。但是我们横断天路现在在这一方面基本上是空白,这个也是要慢慢完善的。
@马德民:我们会通过我们的大横断的项目,制定一些标准。通过这样一个大横断的平台,可以让更多的人尝试这条路线,比如说你一年可以走一段,然后你可以用几年去完成它,那么在走的过程中,你可以采用一种完全自主的这种方式,也可以由你的亲朋好友,在一些路线的节点去支援你。实际上这些方式都是可以的。这样子,对每个参与者来说,横断天路就是人生的一个愿望清单,我们希望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去呈现横断天路的特色。
【各抒己见】
@jiason liu:线路火起来后沿途的补给点就容易因牵扯利益变得没那么纯粹,也许可以考虑像米其林那样设立一个标准,让匿名的勘测员每年评估沿途补给点的资格,一方面是一种监督,另一方面这些补给点的信息也将对很多驴友颇具价值。相对于具体的线路运营来说,大横断团队也许更适合做标准的制定者,形形色色的户外俱乐部或当地政府/组织可以做具体运营,使天路完善起来。
@马德民:关于这个地区的生态保护问题,我想对大部分的户外爱好者来说,无痕山林LNT的理念现在越来越被普及。我们也想在横断天路上有一些比较严苛的环保的一些守则或者是一些准则。这样子真正能够把我们这条路线保护好,能把这种美延续下去。
【各抒己见】
@罗琪Rocky : 我在大理做青少年的户外环境教育,在大理这边组织自然观察活动,也包括交通规则意识的培养,孩子都很遵守,但是成人的太难了,我要费很大劲才能让孩子不去计较成人世界的种种不文明行为,我真正的户外爱好者还是很注意这些的,就怕没事去山上闲逛的游客和本地人。
@数码叮叮:天路的勘线是一部分,还有很大一部分软性维护措施的实施。建议在影响大的如大横断天路户外项目里,在活动里不断推广无痕山林的理念。
@张诺娅:对于补给点,各位大可不必着急。首先,美国的线路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补给点的。我提到过的补给地,指的就是杨浪涛老师最早说的那些县城。真正有延步道的、专门的补给点的步道是:欧洲阿尔卑斯山脉地区、美国白山山脉小木屋、尼泊尔茶餐厅线路(如EBC/ABC)等等。在阿帕拉契亚、太平洋山脊的建造中,从最开始就是完全不考虑补给地的。阿帕拉契亚无需考虑,因为步道常常和公路交汇,搭车即可。太平洋山脊所在的位置特别偏远,最初完成的时候公路和公路之间有可能相隔10天。但是在建成的这50年之间,相继地有了一些辅助步道,能把徒步者引导到附近如度假村之类的地方。最开始定线的时候,以景观为主。后来在三重冠被相继纳入国家步道之后,法案上规定了步道必须要尊重景观,所以有些比较“丑”的路线也被改道至风景更好的区域。和私人地主扯皮用去了大部分精力。
@深蓝:法国环勃朗峰徒步,我们都是路上午餐的垃圾自己随身带走,每天晚上入住小木屋,旁边都有垃圾分类回收,徒步道上的小木屋,都有车可以到。如果是阿尔卑斯山登山,山上的小木屋没有垃圾桶,物资都是直升机空投,我们都自己带垃圾下山。
@杨浪涛 :我们在运行横断天路的过程中,非常深刻的一个体会就是如果一个项目能够深入到实际中,能够和大家的兴趣爱好结合,就能够得到大家的关心和支持,因为在执行过程中,我们精力是有限的,很多参与徒步勘探的队员,参与热情度和投入的力量非常大。比如说他们都是自己做攻略,进行准备。包括一部分车辆,也通过朋友来支持的。我相信通过大家一同的努力,横断天路作为中国第一条长距离国家步道的话,能够早日在中国大陆上生根发芽。
@各拉丹东: 横断天路在勘线的过程当中,的确受到很多爱好者和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也得到大家很多的帮助,横断天路不仅仅是一个户外勘线的事情,它更像一个互联网项目一样,确实需要许许多多的人能够参与进来。按照我们不断地往国家步道这种概念往前推,希望我们最后会有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步道吧。
@马德民:我们这个横断天路,它能帮我们去想象,它能让今日的我们可以看到过去,而且如果我们能够坚持决心,用智慧战胜欲念,还能让未来的人也可以看见过去,这是我觉得是我们重要的一个财富,就是让我们的下一代能看到我们过去的山河。
—THE END—
供图 | 横断军团 整理、编辑 | 小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