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交恐惧:一遇到人人从从众众我就怂怂怂怂怂怂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三点一弯钩 Author 社恐的



推荐

作者:栾晶

来源:三点一弯钩(ID:sandianyiwangou

编辑:

木子


社长说

我的社交恐惧症主要来自于我的收入低。


● ● 

一遇到人从众,我就怂怂怂


看到这样一幅漫画,立即就转发到了朋友圈。

 

这头呆萌的鱼,用生命在害怕社交的样子,真像你,也像我。

 


你和我并不孤独,因为我还看到了他们是如何恐惧社交的——每日豆瓣上有人发了“令社恐患者感到绝望的瞬间”。

 

哎呀,是真绝望啊。


@焚心

会议上被点名发言,众人围拢的目光......


@请叫我秦先生

婚后去婆家过年,他们家人特别多,叔叔姑姑加起来六个,屋子里随时二十来个人,客厅的每个角落都有人,我就安静的看着春晚走神。


突然,我公公笑呵呵的叫了我的名字,问我:“xx,来谈谈你来过年的感受!”然后一屋子人看着我......


@微风夜猫子

击鼓传花,传到我手上的时候鼓声停了......童年阴影里简直没有比这个再厉害的了。


@没头脑不高兴

三人行,另外两个人更聊得来。


@麻友安

在健身房跑步的时候私教上来搭话;上私教课的时候......


@九幽府王

下面每个人表演一个节目吧。


@春天

和邻居或者关系一般但认识的同事,做同一部电梯。



看完这些,少不了会心一笑:原来你也害怕人类。

 

当你在电梯里害怕对面的人,原来他也在害怕你。知道这一点,你是不是没那么害怕了?

 

下次当你站在电梯里,对面是你领导。


往常你会想:哎呀我去,领导会不会觉得我不会来事儿?会不会讨厌我?那谁谁就可以和领导相谈甚欢,为啥我就是个弱鸡?

 

现在你大可以这么想:领导会不会也正在害怕我?他在考虑该摆个什么姿势才更像个领导?


相比于我,他更担心表现出自己的人际恐惧,因为他担心作为领导居然被人看出来害怕人类。

 

想完这些,电梯也就开了,你的嘴角挂着意味深长且猥琐的笑。



其实,社交恐惧比你想象中要普遍

 

很多人会有一定程度的社交恐惧,但要达到“社交恐惧症”需要达到一定的程度。


比如在大部分人际交往场合,有明显的焦虑症状,且对社交采取回避态度。


人群中有5-17%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惧症。

 

大家最关心的两个问题,今天我们都会谈到。首先,它是怎么来的;其次,怎么办。

 

它是怎么来的?

 

比如严谨的说法,当然就是所谓素质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说人话:先天+后天养育。


先天嘛,就是说你一出生就这样,没办法,命如此。

 

但搞心理咨询的人,一般不考虑先天因素,因为如果说你这是先天的,心理咨询就没法玩了嘛。

 

所以我们来看看,你是怎么被养成这样的。


在此之前,先讨论一个误区。


内向者更易社交恐惧?


很多人会认为,内向者更容易在社交中有明显的焦虑

 

“内向”其实是一个性格标签,是指一个人相比别人,表现出更明显的人际回避,喜欢和自己玩。

 

看上去都是“回避”社交,但其实这和“社交恐惧”有个根本区别:回避的原因。

 

很多内向的人,其实内心相当稳定。他们只是喜欢和自己呆在一起,不喜欢和人交往而已。


他们回避社交,不是因为社交会使得他们焦虑,而是他们单纯不喜欢。


如果硬要去和人社交,他们顶多表现得相对笨拙,并不一定会出现紧张和焦虑。

 

而社交恐惧的人,有很多人是渴望社交的,但是他们发现自己无法在社交关系中自如地展现自己。



出现无法耐受的焦虑和惊恐,更害怕这种焦虑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回避社交。

 

所以,内向者更容易产生社交恐惧,这是不成立的。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社交恐惧?


有以下性格特质或之一的人。

 

敏感


比如,一个小女孩,从小家庭氛围压抑。父母情绪变化大,她必须发展出随时观察到父母情绪的本领,才能使自己不受牵连。


这种敏感,如果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很宝贵。

 

他们善于觉察自己,去感受别人的情绪。当他们身处人际关系中,全身的毛孔都张开,便于感受周围的环境。

 

成年后,这种本领延续下来,他们会与他人相处时仍然会处于戒备状态,以防随时被攻击和评价。

 

强迫


这里并不是指强迫症。而是有“强迫”性格特质的人。


比如,我们身边很多人追求完美,什么事都往死里做,一定要没有瑕疵才算完。

 

他们对自己要求高,人际交往的时候也是如此。


当他们需要当众发言,他们会给自己很大压力,不论做到什么程度,他们对自己也不会满意。

 

在这样大的压力下,他们会产生极大的焦虑,因为这是个永远追求不到结果的循环。

 

哪有人会完美。

 

你可能认为自己并不是这样。但你可以做一个很小的觉察:


当你需要当众发言时,你希望自己表现成什么样?

 

好,这个标准是什么?

 

让人吓掉下巴的是,你脑子里出现的参照形象,通常是一个主持人的标准。


你希望并非主持出身的自己,能做到像主持人一样落落大方。



在意别人的评价


说起来总有几分伤感,因为在意别人评价这件事,会让我们对自己很不满。

 

为什么我要那么在意别人?为什么我就不能做自己?

 

这其实有很多成因,通常还是与养育方式有关。而且,总是些不令人愉快的往事。

 

令人不快的是,“在意别人评价”这六个字,给人造成的困扰,远远不止看上去这么简单。


它会使得我们无法做自己,无法畅快,总感觉四面楚歌一般地绝望。

 

但我也曾见过它的另一面,那就是,很多人因为在意别人的评价,而迫使自己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我要使自己强到,你没有资格评价我。



这很惨烈,但这也悲壮。它是一个人无可奈何的壮举,是对命运的抗争,是生命力。


只是当真的获得那样的成就时,我希望他们能真的幸福。


所以,社交恐惧有救吗?当然有。


我给你的方法


NO.1:不要回避!不要回避!不要回避!


这是最最重要的。

 

当焦虑到一定程度,你会回避掉可能引发焦虑的场合。如同事聚会、主持会议。


之所以不要回避,是因为回避虽然能暂缓焦虑,但会危害你的人际关系和个人发展,更重要的是,它使你无法回到人际关系中成长自己。

 

最好的办法是:不论如何焦虑,也请一定勇往直前。

 

但勇往直前路上最大的阻碍是,那些焦虑和恐慌,你无法耐受。


我们来看看,针对这些情绪,可以做些什么。

 

用一个例子说明,这是我们后台一位读者提供的例子,在这里感谢她愿意分享给大家:


在社交场合我总是放不开自己,害怕跟别人说话,担心自己说出来的话没人在意,别人也不喜欢。


而且总是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顾虑特别多,一说话也会紧张。


在跟别人说话时,有一种乞求的感觉,生怕别人没有回应。


我们来看看,这位读者的焦虑具体是什么:

 

“担心自己说出来的话没人在意”

“担心别人不喜欢”

“生怕别人没有回应”

 

这些焦虑,使得TA在社交中出现的行为:

 

“放不开自己”

“害怕跟别人说话”

“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顾虑很多”

“一说话就紧张”

“和别人说话时,有乞求的感觉”

 

我们看到的是,行动是由焦虑指导的,正因为有了这些焦虑,才影响了行为。


这位读者后面有一段描述成长经历的文字,为了保护隐私,我做简要说明:


TA是被父母送到别人家长大的,有寄人篱下的感觉,没有一个可以自由说话的地方。

 

根据成长经历,我们可以做简单的猜测,TA现在在人际关系中的焦虑,主要由童年人际关系中的体验引发——也许在童年,TA的确体验到了不被在意,不被喜欢,没有回应。

 

这些体验保留到现在,表现为持续的担心,和高度的警觉。

也就是我们明知道正在交往的这些人不是过去养育我们的人,但我们控制不住产生过去的体验。

 

哪怕我现在告诉TA:他们不会这样对你,他们不是你过去的养育者。TA也控制不住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体验。

 

而且,我们以为一定是体验指导了行为,其实反过来,你在人际关系中的行为,也会迫使别人配合你的行为,最终使得产生过去的体验。

 

这句话如何理解:


比如你在与别人说话时,你有乞求的感觉。


对方极有可能也有,对方看着一个对自己乞求的人会做出什么?极有可能会怠慢你。

 

于是你再一次感受到不被喜欢。

 

这就是行为和感受的交互作用,在防御机制中,叫投射性认同。在行为上,是一种强迫性重复。

 

所以只要打破其中一环就可以。

 

比如,我们认出来,现在的体验,是过去的体验带来的,这是一种投射。人和人非常不同,现在的人和过去的养育者一样的几率不大。

 

当你认清这个投射,你那个糟糕的体验会减轻一些。体验减轻一些,行动上就会有一些改变。


比如你更敢于去表达自己,不再害怕与别人说话,不再有乞求的感觉。

 

或者我们先去打破行动——即使你没有能够认清投射,你带着这样的体验,逼迫自己去行动。


不论产生多么糟糕的体验,你也能行动,因为你有一个信念:这个体验,有可能是假的!

 

比如,有一个人对你有轻慢的言语,以前你会有被怠慢的感觉,深信不疑,从而回避这个人。



现在你依然有被怠慢的感觉,但你心里被划开一个口:这也许是假的。

 

你带着这样的感觉,继续和这个人相处,不断告诉自己,我感受到的也许是假的。


直到有一天,你有勇气你向对方求证,你会发现它真的是假的。

 

即使是真的那又如何,我依然有勇气再去建立下一段关系。

 

演讲焦虑也同理,让我们焦虑的,不过是一些过去的体验堆积起来的假象。


不论我们产生什么体验,我们都对它的真实性持有一定的怀疑,从而在行动上,坚定不移去实施。

 

这个过程不会那么令人舒服,但相信我,这条路上,很多人与你同行。


三点一弯钩专栏作者栾晶,一位心理咨询师,公众号:栾晶(luanjing007),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


图片声明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三点一弯钩(sandianyiwangou)。


●  

1

 你可能会喜欢:

嗯,你会和错的人结婚!

在广东,早茶比胡建人更受欢迎 | 探物

明明工作不是真的在搬砖,为什么比搬砖还累?


社会学了没

泛社会兴趣社区

理解社会 探索自我


微信 ID: socialor

合作请加微信:isocialo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