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一个人过得很好,亲密关系还有什么意义吗?

社长的小号 社会学了没 2022-10-06



2021年,#中国超2亿人单身#的话题登上热搜,网友们纷纷表示“很荣幸参加了这个两亿的项目”。而这股单身风潮仍在继续。从最新的诸如“智者不入爱河,建设美丽中国”、“单身一时爽,一直单身一直爽”的调侃中,可以窥见年轻人看待单身的新角度和心态。单身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单身何以成为一种新的风潮?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选择单身的人群比例的提高从侧面说明了社会实力的全面提升。一个社会工业化程度越高越富足,就越能接纳单身、包容离婚和支持晚婚,同时教育和财政资源的充裕,会让人们变得更为独立。因此与过去相比,女性更可能不结婚。


《老处女: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一书的作者凯特-博利克也指出,“纵观历史,每当妇女被允许有更多的教育、职业和经济机会时,她们就会推迟结婚或完全拒绝结婚。”


因此单身或不婚主义也可以被看作为是以独立女性为主导的一种趋势,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敢于冲破世俗眼光和传统观念的桎梏,去尝试和追求曾经被视为离经叛道的生活方式。



与此同时,近年来,个人主义(具体表现为支持自我表现,重视个人成就)也变得愈发突出。而这种对自我实现的重视会让我们对亲密关系的期望比上一辈更高——更多的快乐和享受,更少的麻烦和付出。


所谓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权衡利弊,单身不再是对抗亲戚夺命式催婚或逆秀恩爱潮流而行的叛逆之举,而更可能是多数成年人反复权衡利弊后做出的理性选择。


近期“向上社交”这一概念的风靡,就反映出现代人对人际关系在价值和利益上的更高期待。


《亲密关系》一书的作者罗兰米勒也指出,我们在人际交往时,潜意识会希望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收益,因此我们会倾向于选择与那些能提供足够利益的伴侣维持亲密关系。


这就意味着当成年人发现很难找到一个能提供足够利益的伴侣或维系关系所付出的成本比可能获得的收益更高时,就会选择退出这场游戏。


心理咨询师崔庆龙也认为在婚恋问题的选择上,人是遵循着经济学思维的,会天然地厌恶风险和不确定性。


而当今的社会,爱情和婚姻过于靠近,婚姻这一社会关系形式,越来越多需要服从一个既定公认的标准,并承担其中的所有成本,包括日益提高的住房、生育、教育等支出。


与此同时,每个人还要面对自己角色身份的转换,在个人和家庭之间取得平衡。这些因素都在无形中提高了婚姻的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



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我们摘下了玫瑰色眼镜,实现第一人称视角到第三人称的转变,换上放大镜和透视镜来观察和审视亲密关系。


随着对亲密关系的认识更加全面而透彻,亲密关系之于现代人,不再是生活的必需品,荷尔蒙和肾上腺素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微小和短暂,对情意缱绻的浪漫想象,终究在对现实因素的种种考量和对可能后果的风险评估面前败下阵来。


当我们在回避亲密关系时,

我们在回避什么?


随着“弱势群体”的勇敢发声和大众对于人权问题的日益关注,以家暴为典型代表的亲密关系中的负面事件从私领域进入到了公领域。


亲密关系中涉及到威胁生命、财产、人权等问题的部分不再是只能由当事人独自面对的隐痛,同时也成为了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参与到其中去讨论和推动改变的社会痼疾。


而一遍又一遍被这些骇人听闻的案例刺激敏感的神经,这也让未曾亲身经历过爱情和婚姻的人们陷入对未知的恐惧。


开启一段亲密关系就像开盲盒,在没有经历过周密的背调、详尽的了解之前,谁也不愿意冒着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风险贸然参与,而悖论在于,不经历长久的相处就没法真正了解对方


因此不少人干脆选择从源头上杜绝让自己面临风险的可能性。毕竟谁也无法为投入一段亲密关系和把996挣来的辛苦钱投入当下波诡云谲的基金和股票市场哪一个风险更大这一问题,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人际关系专家塞洛缪指出,有些人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真正地喜欢我行我素和自由自在,而不愿意与他人发生紧密的依恋关系。


而另一部分则属于期望和他人交往但由于对他人戒心重重而选择了单身。曾经被伤害或被辜负的经历、对经营亲密关系的倦怠、关系自毁型人格等一系列原因都可能成为我们逃避亲密关系的理由。



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没有完全放弃对亲密关系的憧憬。


不然为什么我们会又一次又一次地深陷影视剧所打造的明知是套路的甜蜜陷阱里无法自拔?


为什么我们看见别人甜甜的恋爱时会发自内心地感慨和祝福,甚至情不自禁地喊上一句,甜甜的恋爱什么时候能轮到我?


如果我们真的对亲密关系不再抱有期待,为什么交友软件的热度居高不下,还是说我们只是在尝试用快餐式的关系取代亲密关系的位置?


时下比较流行的一句话可以道出一些人的真实想法,即“恋爱还是看别人谈比较有意思”。


我们不是对浪漫过敏,而正是因为我们的内心为亲密关系留有一个柔软的角落,才不忍心去轻易触碰这份美好。


然而亲密关系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恋爱类综艺和真人秀亦或是他人分享的日常,浓烈或是寡淡,简单或是琐碎,精彩或是乏味,都只是冰山一角,无法和盘托出真实生活的全貌。


将他人幸福或不幸的碎片当成模板套用到自身可能所处的关系中或是以之为标准来定义当下自身的幸福与不幸,无异于为自己戴上不必要的沉重枷锁。


如果一个人就可以过得很好,

亲密关系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和“每天一个恐婚小技巧”形成鲜明对比,“我们为什么需要亲密关系”的豆瓣话题讨论让我们感到温暖和治愈,而在“亲密关系修复互助会”中我们则可以看到一些人对于修复和发展亲密关系进行的积极尝试和探索。


崔庆龙老师用细腻的文字为亲密关系的意义做出了诠释,“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被抛入这个冷漠宇宙中的脆弱个体,人只有在和他人的深度关系里才能找到自己的坐标和航向,只有在那些建立起了依恋和精神共鸣的关系里才能确立自己的存在,才能在某些时刻感觉到这个世界是一个有着同类气息的温暖之地。”


事实上,亲密关系从来不是温水煮青蛙式泯灭个体个性和无限侵占私人领域的洪水猛兽,相反,良好的亲密关系具有疗愈能力:

1)让人变得更健康

2)帮人们完善自我认知,提高自尊水平,让人更喜欢自己

3)帮人们恢复信任的能力

4)帮人们建立起对世界的积极信念


健康的亲密关系是在双向奔赴创造共有的未来之外,两个个体都分别能从中获得力量。它如同一面镜子,让我们更好地看见和成为自己。简言之,亲密关系是一段既包含了对外塑造也包含了向内探索的旅程。


因此,相比独处,经营亲密关系更非易事。


与他人建立稳定持续而充满关爱的人际关系的个性倾向具有演化学上的适应意义,但与其说爱人是一种天赋和本能,不如说它是一项需要通过后天努力习得的“硬核能力”。


“它需要一个人充分的同理心,积极的自我探索意愿,真诚的自我表达能力,对于冲突和情绪唤起的调节和耐受能力,对于双方共同情感利益的协商和纠错能力等”。


亲密关系也不意味着仅是和另一个个体,而同时是和其所处的众多关系网产生连结,其中的相处之道不仅需要真诚,更需要耐心和智慧。


每一种人生经历都有其独一无二之处,为我们带来的价值也难以为其他经历所取代。作为高度社会化的人来说,参与亲密关系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命题,经营亲密关系对于个体而言也算是完善人生经历和健全人格的一种实践。


将亲密关系看待成体验,去真诚地参与而放下对结果的执念,也许不失为一种与自己和解的方式。


单身从来不是地狱,成为一段关系的长期经营者也未尝不是一件很酷的事。


独自美丽和花开并蒂从来不是彼此对立的两大阵营,而更像是为适应不同人生阶段而选择的生活方式。


对于个体来说,重要的是听从内心真实的感受,珍惜自己做出的选择,把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活成想要的样子,毕竟没有什么比让自己舒服更重要啦。



1.Cernik, L., 2019. Self-partnered: the sudden, surprising rise of the single positivity movement. The Guardian.

2.《亲密关系》,作者:罗兰·米勒,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6

3.《亲密关系不再只是心理本能,而是一项硬核技能》作者:崔庆龙,公众号:GQ报道

4.《好的亲密关系,不但能治愈心理创伤,还能使人不发胖?》,作者:47,公众号:Knowyouself


作者:吴佳木

编辑:叉烧


你可能还喜欢:

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为自己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