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乡计划第九季 | 只要一个图片故事
来了哈,还乡计划第九季!
今年的主题完全针对城里那些为“数字”打工的人。通过今年的计划,你可以测一测自己是否还有听觉、嗅觉、味觉,还有没有“视力”。无论是喜或悲,这世界是否还有一些东西能让你产生情感共振。
还乡计划第九季,没有任何主题——我们只要一个“图片故事”。
媒体的朋友们不要害怕,这不是用来测算你工作量的那种图片故事,它的点击量可以以个位计算,它的形式也不必有头有尾。它的要求简单到就是若干张照片和一个故事。怎么样,是否觉得人人都可以参与?
今年可真有点儿累了,对的,这一年的感觉就是“累”,然后我们发现,这七天,可以逃避微信的追杀,能够暂别kpi数字考核,这珍贵的七天,还论证什么还乡的情绪呢!恢复人类的情绪,来吧,就把刺激你眼睛的那些东西记录下来。
摄影/巩优&吴家翔
一,图片
这里的图片就是指“照片”,当然也不排斥你画画儿。
摄影的厉害之处就是扑哧一下,你就抓住了,然后,你获得了一张照片,定睛一看,里面还有一些你眼睛未曾看到的东西。过几天,再看它,又看到一些新的东西。
但令人遗憾的是,可见的世界逐渐成为一种先在的东西,还未看,你的观看就已经开始墨守成规。
故事by 烟丝
过去几年,我们的还乡计划主题都很明确:故乡景观,家庭相册,植物,食物。这个分类还可以继续进行下去,它强调一种理性的观察,一定要由表及里探个究竟,于是过程中也就采取了一种研讨的方式,阅读,思考,论证,总结……这其实是在煞费苦心地启发眼睛去看,一餐饭,一间屋,一张老照片,一株植物……这些都值得你去看,千万别当符号的奴隶,这东西你城里打工的时候还见的不够多吗?
这一季,看似很飘,但与之前也是殊途同归——就是想要那些真正的所见,你在故乡深刻刺激到你眼睛的场景。这感觉还有吗?别犹豫,围着它再多来几张。这就是最朴素的现实主义的摄影表达。
故事by 刘立楠
二,故事
哼哼唧唧不叫故事哈,那是做作。
约翰伯格曾谈到报道摄影这个事儿,他说当报道摄影师X去Y城拍照,最后大概也能整出一个结果,并且最优秀的报道摄影师也不过如此,这只是一个目击者的描述,最终的故事与真正生活在Y城的人的经验无关,仅仅是摄影师在Y城的所见。
用通俗的话来讲,摄影师X为了完成kpi不得不把这个故事按标准整出来,此刻,这个文本的潜在读者是大众,你对读者的喜好有预期,你得讨好他们,正如伯格所言,你为此可能还要借助语言文字,让这个故事去掉一切的含混意味。
故事by钟华连
但如果你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角,并且这个故事也由你自己讲述,一切就不同了,这个故事或许就有了这样一些特质:暧昧,不合逻辑,不取悦于人,可以是一个失败的故事。失败这个逻辑最为重要。谁能保证每个故事都成功呢?
总而言之,既然你的身体已经到了那儿,眼睛也去了那儿,鼻子嘴巴耳朵都在那儿,就认认真真地讲个故事吧,别弄出一个抽象的表述,再附带一个解读说明。
三,图片故事
一定要说说。这个故事不需要你娴熟的剪辑。假如一个画面与你而言有强度,那就多来几张。
罗伯特弗兰克在年轻时曾经给一些杂志,比如生活画报供稿。据说所获得的成就很有限。
后来,他觉得越来越无法说服自己把摄影当成一种大众传播的语言。他开始让自己和传媒保持距离,强烈地想要远离那种带有刻板印象的生活画报味道的图片故事,这些体面的故事,都有一个开始和结束。
故事by郝梦雅
我觉得你的图片故事不必有太多结构上的考虑,事实上,如果上面的两点都能成立,那到了这里就已经顺利成章了。
总结一下,大概意思就是:
亲眼所见
短暂的感受
无计划
逃离职业地带
个体性
故事 by 梁心
兴许你看前面那些字有点儿晕,心想着,你就要我一个故事,你还担心我讲不出来吗?那最好不过了!下面就是参与办法:
我们会请图片编辑将你的故事编辑成zine的形式。
别的叮咛没有了。
希望你回家的这几天鲜活起来!
请加OFPIX机器人的微信,注明还乡计划第九季,方便我们联系您
插画by 小王子
如果您是第一次接触到还乡计划,以下是一些背景信息
还乡计划是OFPiX一个持续进行的项目。2011年,还乡第一季,我发出了任务,请大家为自己的故乡——一个可用自行车丈量的小城建立视觉档案。这一下子开启了大家对故乡的各种诉说。此后每年春节,愿意花一点儿时间和故乡照面的人,都会得到来自OFPiX的一份特别的还乡任务书。
还乡计划第八季/回家吃饭
工作坊编辑+专题阅览室现场
这是一个开放的活动,“档案”是我们做这个项目的立场,从一种中立的态度出发,并不对“还乡”的情绪做任何定义,希望激发参与者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发掘,去思考。还乡计划的作品最终将以放映、展览和摄影书的方式呈现。
* 还乡第一季:故乡档案
* 还乡第二季:故乡书
* 还乡第三季:随时随地的言语
* 还乡第四季:故乡街头
* 还乡第五季:景观故乡
* 还乡第六季:重写家庭相册
* 还乡第七季:植物与故乡
* 还乡第八季:回家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