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尚礼:潜心科研寸草心 | 庆祝第40个教师节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激励和引导广大教师争当爱教乐教善教的新时代“四有”好老师,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在2024年教师节之际开设专栏——“庆祝第40个教师节”系列报道,讲述陇原大地上感人至深的教书育人故事。今天,跟甘小教一起走近甘肃农业大学师尚礼教授——
盛夏时节,位于永昌县“永昌苜蓿科技小院”示范基地的12060亩紫花苜蓿喜获丰收,平均亩产干草1000公斤。该科技小院由甘肃农业大学联合企业打造,2023年被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联合批准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科技服务基地。
近年来,“科技小院”在首席负责人、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原院长、金昌市外聘科技专家师尚礼教授及其团队的带领下,持续促进当地苜蓿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带动周边农民收入逐渐增加,形成了我国重要的河西走廊苜蓿商品草生产基地和“粮改饲”示范基地。
多年来,由师尚礼牵头的甘肃农业大学草种创新与草地利用教师团队在雪域高原、大漠戈壁播撒科技强国的种子,让“小草”成为大产业;草业科学本科专业获评国家级特色专业和一流本科专业,引领创建并获批首个国家级草坪科学与工程本科特种专业,团队成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大爱为国,孜孜以求育英才
师尚礼作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负责人,在近40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在他的“传帮带”下,学院涌现出甘肃省教学名师马晖玲、姚拓、汪军成和“坚守高原38年只为服务实践教学”的CCTV“三农”人物徐长林等一大批优秀教师。
师尚礼常说:“‘老师’不仅仅是一个称呼、一项职业,更是一片真心、一份责任。”在他带领下,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业科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草原牧业系统与生态文明综合实践》成为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4门课程成为省级一流课程;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草业学院党委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
创新突破,科技之花结硕果
小小牧草,大有文章。2011年,因农业公益性行业项目——“社区生态畜牧业”执行的需要,邀请师尚礼主持“青藏高原生态畜牧业”项目“甘南社区特色生态畜牧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十二载与牛羊为伍、与雨雪同行,他的足迹踏遍青藏高原的六大牧区,真情守护着青藏高原的草原绿色生命线。
之后,通过对夏河县桑科乡草场的动态监测,师尚礼带领团队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揭示水、土、气、人、草、畜和微生物间存在的耦合关系,并由此集成了一套退化草地生态恢复重建的关键技术,创建了高寒地区“以牧民为中心”的生态保护和民生发展“种草养畜”草畜平衡理论,为青藏高原大面积推广提供了可复制的草地生态循环样板。
多年来,在老一辈科学家创立的草学理论基础上,甘肃农业大学草种创新与草地利用教师团队接续传承,攻坚克难,厚积薄发,取得了多项突破——创立草原和人工草地的综合顺序分类法、草原生产能力评价的新系统-畜产品单位指标体系;
发现世界珍稀苜蓿资源—根茎型野生紫花苜蓿、扁蓿豆属新变种—天祝扁蓿豆;
育成我国首批抗虫苜蓿新品种甘农5号、甘农9号紫花苜蓿新品种和第一个根茎型苜蓿新品种-清水紫花苜蓿;
国内首次研制出苜蓿专用根际复合接种剂、天然草地生态修复菌剂,发现了苜蓿种子内生根瘤菌及其传代固氮现象,研发提出了苜蓿与根瘤菌两类生物共生育种新技术,提高固氮效率达230%,饲草产量提高达34%以上……
服务社会,小草成就大产业
苜蓿富含蛋白质、优良纤维及多种维生素,是畜禽喜食的“牧草之王”,而青藏高原东北缘区自然生长的牧草多以禾本科、莎草科为主,是苜蓿生长的禁区,人工种植苜蓿的历史尚属空白。在师尚礼看来,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区苜蓿草地建植成败的关键,取决于苜蓿品种的越冬性能和寒作栽培技术。
基于此,师尚礼带领团队百折不挠、反复试验,在夏河高寒牧区使人工种植的苜蓿越冬率由之前的35%以下提高到87%以上,平均亩产鲜草由950公斤左右提升至2100公斤以上,同时也使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苜蓿种植区由原先的海拔2.5千米以下的暖温带,扩展至3千米的高寒带,使高原牧区家畜吃上了“香饽饽”。
同时,筛选出抗寒能力极强的紫花苜蓿品种,设计完善了适宜高原气候的原地荫干、压扁晾晒、草架晾晒法和适应性青贮剂筛选等流程,并开发了空心圆草捆、高原青贮包、麻花草束和苜蓿蛋白营养舔砖等新型草产品,增强了高原牧民抗灾保畜能力。
“我们按照负责人+项目+经费+平台的建设管理模式,加快后备人才培养。”师尚礼介绍说,2018年以来,团队新增建设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永昌苜蓿科技小院”、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林草局工程技术中心和创新团队等多个重要平台,一大批优秀中青年人才从团队脱颖而出。
更多新闻
1
2
4
记者:尹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