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治理与反思】中国城市的生活空间与心理健康:跨社会经济层次差异

李佳依 治理学术 2022-05-11


类别:城市治理 


主题

西方的研究已经证明,生活空间的匮乏会导致不良的心理健康。中国改革开放以前,大家庭式的生活习惯和基于官僚制度下的住房分配制度被认为限制了居住环境对居民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但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说明,对住房条件的心理反应是主观的,环境是次要的。对此,最近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学者Yang Hu(胡扬)和UCL大学Rory Coulter合作,从跨社会经济阶层差异化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今天我们将跟随两位学者从社会学视角来认识中国城市发展治理发展历程。

(文献来源:Living Spac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Urban China: Differentiated Relationships across Socio-economic Gradients, Environment & Planning A,2017, Vol. 49(4):911-929, DOI:10.1177/0011392116657861


导言


1948年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的第25条表示,合适的住房对人类的福祉至关重要。西方的研究表明,生活空间的缺少会导致心理疾病,但是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由于其传统的大聚局和大家庭传统,削弱了生活空间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说明,对住房条件的心理反应是主观的,环境是次要的。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削弱了人们对传统大集体文化的偏好,推动了个人空间需求的增长。但是人口密度的膨胀也导致了住房压力加大,以及中国是世界上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经济地位的差别也会导致居民对生活空间的主观感受不同。由此,我们首先须要重新审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居民的生活空间,尤其是不均匀的居住空间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其次,随着家庭和社区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同,评估生活空间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本文将采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数据(N=13367)来重新审视当代中国城市的生活空间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特别地,我们还研究了家庭和社区的财政状况,以便探究经济地位是如何影响居民对生活空间的主观感受。


研究背景与研究假设

1.生活空间和心理健康

此前很多西方学者(Conley, 2001; Gove et al., 1983)的研究表明,拥挤的生活条件会减少人们的隐私,产生压力,干扰睡眠或扰乱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社交活动,这样可能会降低人们的幸福感。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由于生活观念发生变化,人们对于私人生活空间的需求也不断上升,但是由于人口的增长和居住空间的不均衡,有限的生活空间可能会与不良的心理健康相关,因此,我们提出假设:

假设1:中国改革开放后,更少的生活空间和不良的心理健康相关。

2.跨社会经济梯度的差异化关系

(1)此前的许多研究(Arku et al., 2011; Dunn, 2002)中仅仅分析了生活空间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忽略了居民对周围情境的主观感受。不同的人有着不同心理偏好,为了更好的评估两者关系的影响,我们引入了经济地位差异来分析居民对居住空间的不同的心理反应。比如说,富裕的人期望居住在更宽敞的房子里,但是宽敞的房子有时候却不能满足富人的其他生活要求,可能会引发不良的心理后果。不太富裕的人可能还受到传统大家庭观念的影响,住房条件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不是很重要。因此,我们提出假设:

假设2:来自富裕家庭的人和来自贫困家庭的人相比,生活空间与心里健康之间的联系更强。

(2)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差距不仅仅是一个个体层面上的差距,住房改革和商业区的建立,产生了社区之间的贫富差距。和个体经济水平差距相类似,我们提出假设:

假设3较富裕的社区和贫困率较高的社区相比,生活空间与心里健康之间的联系更强。


数据和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我们将采用从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数据(N=13367)来重新审视当代中国城市的生活空间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采用了比例抽样的方法和人口结构权重对各省、市、社区和家庭进行抽样,然后对33600人组成的16岁以上的16000个家庭进行了线上面对面的访谈。

2.主要变量

心理健康:主要由6个不同的问题来衡量他们的心理健康,然后选择他们在上个月感受到这6个问题的频率:(1)沮丧(2)紧张(3)不安(4)绝望(5)生命没有意义(6)每天工作中感到精神疲惫的频率。回答的答案使用了李克特量表,范围从0(从没有),1(有时),2(经常),3(大约一半的时间),4(几乎每天),特征值均大于1。

生活空间:使用一个标准来对居住者的居住范围和规模进行衡量,然后计算出人均生活的面积。

家庭财富:让家庭负责人估算家庭财富,包括住房资产,金融资产(储蓄,股票。基金,债券和金融衍生品等)等的综合资产。

社区贫困率:我们将社区贫困率(低保户数)来代表社区经济地位。


3.协变量

除了对受访者进行性别,婚姻状况的分析,我们特别将年龄作为线性回归来分析。我们还把劳动力的地位进行分类,如退休干部,教育行业,农业等。

由于身体健康会影响心理健康,我们还将受访者的身体健康状况纳入进来,健康程度从1(健康)——5(不健康)。我们还分析了受访者的近况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如离婚,失业和分娩等,研究表明只有;离婚和心理健康有轻微的关系。

最后还分析了与住宅有关的特征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如房贷,租房,房屋类型等。


4.分析方法

首先采用多级模式来检查个体,家庭和社区是如何与人均生活空间相关的。然后采用分层模型(3个模型)来进行测量。


研究结果

1.描述性结果

结果显示有一个较高的幸福感。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46岁,52%的受访者为男性,平均教育时间为8.10年。平均家庭财富为27900元,平均社区贫困率为8%。总体来说,人均居住面积为46平方米,81%都是房主。大约19%的人有和住宅相关的债务,大约26%的人住在平房。


2.生活空间的相关关系。

预测人均住宅空间的随机拦截模型显示,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别,年龄与人均住房空间有显著性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越喜欢搬去更加宽敞和高质量的住所。社会关系和受教育时间与人均居住面积呈正相关,劳动力类型没有相关关系。有趣的是,房贷与更大的居住空间有关,大概是人们会借钱买房子。正如我们所预期那样,人均居住面积随着家庭财富的增加而增加,且随着社区贫困率而减少。生活在较贫困地区的住宅往往不那么宽敞。房价也与人均住房面积有负相关关系。


3.生活空间和心理健康

三层随机拦截模型显示,可以明显的看到生活空间和心理健康的联系往往随着家庭财富和社区贫困率而变化,由图1和图2可以看到,幸福感随着家庭财富增加而增加,随着社区贫困率的减少而增加。

模型A支持假设1,更大的生活空间与越高的幸福感相关联。模型B支持假设2,与贫困家庭相比,富裕家庭的生活空间和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更强一些。模型C的结果支持假设3。可能是因为来自富裕家庭的人对居住空间和环境有更强烈的期望,拥有给个性的空间偏好。

作者还发现了其他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因素。女性的心理水平要高于男性,已婚受访者的幸福感较高,离婚,房贷和高昂的房价也减少了人们的幸福感。

总结和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空间变成了一个重要的“健康资源”,生活空间的缺乏与不良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项研究的结果对未来的研究有着一定的启示。首先,将家庭和社区作为两个层次进行的划分,以便区分不同的文化偏好。空间期望和住房限制。其次我们的研究进行了纵贯研究,以揭示生活空间和心理健康相关的中的社会经济梯度原因。第三,住房状况是一个动态研究,采用了幸福感来衡量居民的心理健康。总之,这项研究表明,经济适用房对于用来平衡城市规划,衡量城市化和调控房地产都是很重要的,对改善居民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果您喜欢此文,请转发和分享给朋友们。谢谢!


附参考文献文附参考文献附参考文献


Arku G, Luginaah I, Mkandawire P, Baiden P, & Asiedu AB (2011) Housing and health in three contrasting neighborhoods in Accra, Ghana.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72(11): 1864–1872.

Conley D (2001) A room with a view or a room of one's own? Housing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Sociological Forum 16(2): 263–280.

Cui C, Geertman S and Hooimeijer P (2015) Residential mobility of skilled migrants in Nanjing, China.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47(3): 625–642.

Yeung WJJ and Cheung AKL (2015) Living alone: One-person households in Asia. Demographic Research S15(40): 1099–1112.



近期推送的相关文献:(直接点击链接即可进入该页面)


【治理与反思】塑造城市形态:多维类型学的城市空间分析

【治理与反思】以空间可达性为基础的城市公园公共交通服务评估——以上海市为例

【治理与反思】城市中心测量——在地社交网络数据的居民出行流量

【治理与反思】新社区空间:大多伦多地区公共利益的区域治理

【文献与探索】城市规划进程中支持对话的可视化工具的发展和运用

【治理与反思】通过网络分析和大规模出租车交通流来评估街道层次:以武汉市为例


此处也可以下载全文: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09618904_Living_Space_and_Psychological_Well-being_in_Urban_China_Differentiated_Relationships_across_Socio-economic_Gradients


原文链接阅读原文 点击左下角):

http://journals.sagepub.com/doi/pdf/10.1177/0308518X16680213


凤凰网一点资讯:

http://www.yidianzixun.com/channel/m408752


迎您提出与本文内容、主题或翻译有关的各种问题与建议!



迎关注、订阅微信公众号【治理学术】。本公众号是由公共管理与政治学学科的老师和学生志愿者开发的学术和交流平台,重点是治理理论与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我们每日整理、翻译并推荐一篇最新权威英文文献。核心内容分为三大板块:1、治理理论 文献与探索,2、管理实践 治理与反思,3、公共治理 教学与交流。


欢迎推荐或自荐研究成果,来稿请致邮箱:usstgggl@163.com


PS:如何加入微信公众号:


您可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或者搜索公众号:“治理学术”,或者加原始ID: 
  gh_dd2c06e61722 然后点击加入即可。



PS:如何查看以前推送的精彩文章:


只要点标题下方的“治理学术”,并选择“查看历史消息”即可,精彩就会尽现。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