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治理与反思】非营利机构的饥饿循环:间接费用真的影响项目结果吗?

刘乔臻 治理学术 2022-07-10


类别:非营利组织


导言


非营利组织本来是为社会输血,提供服务的,但本身是否也会存在营养不良呢?非营利组织的饥饿循环提出了一个基本问题,即间接费用支出对非营利机构项目结果和组织有效性是否有影响。为此,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Hala Altamimi和刘乔臻深入研究了这一议题。本文使用 2008 年至 2018 年美国非营利艺术和文化行业的数据来测试这种关系。与间接费用越低越好的传统观念相反,不同统计模型的结果一致显示倒 U 形的间接费用与项目结果之间的关系。增加间接费用支出可以将项目结果提高到最佳点。然而进一步的间接费用支出则会产生负回报。该研究有助于纠正围绕间接费用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并主张加大对间接费用的投入以增强非盈利机构的可持续性。论文同时讨论了该研究结果对非营利组织监督机构、捐助者、学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论文发表在非营利组织类权威期刊NVSQ上。


文献来源

Altamimi, H., & Liu, Q. (2021). The Nonprofit Starvation Cycle: Does Overhead Spending Really Impact Program Outcomes?.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online first1–25. DOI: https://doi.org/10.1177/08997640211057404.


研究背景


非营利部门普遍遭受着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足的现象,称为饥饿循环这个首次由Gregory Howard (2009) 详细阐述的概念描述了由三股力量,即切实际的捐助者期望,市场竞争压力以及由此产生的自发性的财务误报,构成的“自我强化反馈循环”。这个周期始于捐助者长期以来切实际的期望,即越低的间接费用好。捐助者市场中精简组织的愿望给非营利组织带来了减少间接费用的压力。为了寻求竞争优势,非营利组织主动的虚报他们在间接费用上的支出,进一步加剧了捐赠者的扭曲预期。当这三股力相遇时,它们会形成一个缓慢但稳定的循环使非营利组织“挨饿”并侵蚀其基础设施(图 1)。饥饿循环中一个重要论点认为间接费用有助于非营利组织建立对其生产能力和组织效率至关重要的强大基础设施。对重要的间接费用持续投入足,比如员工培训、财务和信息技术系统,会削弱非营利组织为受益人服务和完成使命的能力。

尽管饥饿循环发出了警告信号,并且学者和从业者也不断强调间接费用在提高非营利组织效率方面的作用,但验证间接费用与非营利组织项目结果之间的经验证据仍然是有限的。在这项研究中,这两者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倒 U 形的曲线。基于组织理论家的两种相互竞争的观点得出了这一假设。虽然代理理论家解释了为什么捐助者可能认为间接费用是一种对于项目资金的浪费,但其他组织理论家强调间接费用对于机构能力建设的重要性。这场争论暗示存在一个最佳的间接费开销点(Bowman,2006)。研究者们使用 2008 年至 2018 年美国艺术和文化非营利组织的面板数据检验了这一假设。研究结果证实了间接费用支出与项目结果之间的倒 U 形关系。


理论框架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组织理论家们关于间接费用的两个相互竞争的观点。一方面,有人认为增加间接费用支出可以提高组织效率和整体绩效(Cyert & March, 1963; Pfeffer & Salancik, 1978; Thompson,1967),因为它在建设非营利组织能力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De Vita & Twombly, 2001; Light2004)。 现存的研究证实,降低间接费用会增加财务脆弱性(Chikoto & Neely2014Park & Matkin2020Trussel2002 ),并降低环境韧性(Mitchell2016)。其他研究也表明,间接费用不足会抑制组织学习(Ebrahim2005)并降低机构效用(Burkart et al.2018)。

 

辩论的另一方是代理理论家们,他们警告说,高间接开销可能是代理问题的征兆,会导致效率低下并损害绩效(Fama,1980;Jensen & Meckling,1976)。代理理论家将组织视为一组旨在协调委托人和代理人的不同利益的合同关系(Jensen & Meckling,1976)。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捐助者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知之甚少,作为代理人的非营利组织管理者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而滥用资源(Krishnan et al. , 2006)。他们可能会采取包括隐性酬劳的方式将资金从项目转移到与组织使命无关的活动,从而对组织造成损失(Krishnan et al., 2006)。鉴于这种观点,较低的开销可以为捐助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一种监测机制,以确保他们的捐款最大限度地用于提高社会福利。

 

研究者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没有完全捕捉到间接费用与项目成果之间关系的本质。如果间接费用对非营利组织的组织效率至关重要,人们可以假设“间接费用越多越好”。然而,这与代理理论并不相符。间接费用支出在投入不足和过剩的两个极端之间有一个最佳水平(图 2)。增加的间接费用支出可以将非营利组织的项目成果提高到最佳点。超出这一点,间接费用支出可能会对项目成果产生负回报。

 

假设:非营利组织的间接费用支出与项目成果之间存在曲线关系。投入不足和过多都会对项目成果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对象:艺术与文化非营利部门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美国非营利艺术和文化行业。选择这一行业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一行业在依赖私人捐赠方面排名各个子行业的第三,占其总收入的 44%(McKeever et al.,2016)。对私人捐款的高度依赖使得艺术非营利组织容易受到捐助者削减间接费用的压力,并不可避免地引发饥饿循环。有证据表明,艺术和文化行业的平均间接费用比率从 1980 年代后期的35% 左右下降到 2007 年的略高于25%(Lecy & Searing,2014)。


数据和方法


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DataArts的面板数据(2008-2018 年)来测试间接费用和项目成果之间的关系。DataArts是一项在线问卷,提供有关美国艺术和文化非营利组织的详细财务和项目信息。


研究者们采取了几个步骤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为了提高因变量的有效性,将样本限制在举办表演、展览和其他文化活动并主要为个人艺术参与者服务的艺术非营利组织。因此,排除了所有不直接在其主要活动中为艺术参与者提供服务的非营利组织和艺术学校。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异常值对结果的影响,采用了Cook’s Distance最近的一项模拟分析发现Cook’s Distancewinsorization truncation更有效(Leoneet al.2019)。最终样本量分别为22,32821,256 21,777最终样本的细微差异主要是由于Cook’s Distance识别和消除了三个模型中不同数量的异常值。

因变量

本研究使用艺术参与者的数量作为项目结果的衡量标准。鉴于艺术行业的性质和竞争动态,艺术参与者反映了艺术项目的质量(Kim2016Radbourne el al.2010),并作为促进艺术非营利组织实现使命的必要中间环节(Urban Institute, n.d.)。如果没有人参加他们的项目,艺术组织就无法实现它们的总体目标,即增加人们对艺术和文化的了解和欣赏,以及丰富人们的生活体验。尽管考虑到行业的异质性和使命的多样性,某些艺术非营利组织可能不会优先考虑最大化参与者数量,但它仍然有助于达成该行业的最终目标,即促进理解、增强社会纽带和社区意识。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们以三种不同的方式测试间接费用比率对项目结果的影响:总参与、付费参与和免费参与人数。尽管有很大一部分间接费用会使付费和免费项目都受益,但这两种类型的项目也可能需要特定间接费用的支持。例如,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收入,非营利性组织可能会将更多资源用于付费项目的营销。因此,区分付费和免费项目参与者,看看他们是否需要不同比率的间接费用以达到峰值。我们使用艺术参与者数量的自然对数使其在组织之间更具可比性。


自变量和控制变量

本研究的自变量是间接费用比率。间接费用通常由行政费用和筹款费用构成。他们之和除以总支出费用得到间接费用比率。为了捕捉假设的倒U关系,在模型中添加了间接费用比率的平方项。

 

该模型控制了各种组织特征,包括财务指标、收入结构、组织规模、经营年限、地点、类型和时间。


研究结果


本研究进行了两组回归分析——具有滞后因变量的OLS和固定效应 (FE) 模型,以探索间接费用支出对艺术非营利组织项目结果的影响。为了减轻内生性问题,在两个模型中都加入了所有回归变量的一年滞后值,二分变量和时间除外(Kennedy2008)。

 

两组回归分析的结果都支持了研究假设,即间接费用比率与项目结果之间具有倒U 形关系。考虑到OLS无法控制未观察到的、不随时间改变的组织特征研究者们可以更信任FE模型的结论。FE模型发现,就总参与人数而言,间接费比率的拐点出现在35.2%,即当间接费比率低于35.2%时,间接费用的增加会改善项目成果。然而,当间接费用的份额高于 35.2%时,这种关系则发生了逆转。同样,付费和免费参与的最佳点分别为 42.5% 和39.8%。不同的最佳点意味着不同的项目需要不同的间接费用支持。付费项目需要最高的间接费比率才能实现最佳的项目结果可能是因为他们需要最多的广告和专业支持。


讨论


该研究为非营利性财务管理文献增加了一些新的见解。首先,倒 U 形关系证实间接费比率具有最佳水平,这与之前假设线性关系的研究有所不同。其次,研究结果通过提供一个既考虑非营利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也考虑捐助者对机构效率的担忧的中间立场,帮助调和了关于适当的间接费用的争论。结果表明,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间接费用与项目结果之间的关系以及文献中讨论的基本理论论点。我们不应该将间接费用视为一致的好或坏,而是要将讨论重新定向到一个更合适的问题:实现理想结果的最佳间接开销是多少?

 

同时,研究结果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研究者们建议摒弃被广泛接受的低间接开销。在多家慈善监督机构通常建议间接费比率不超过 25% 且样本中的平均比率为 27% 的情况下,该研究发现的最佳点远高于这些水平(≈ 35%)。较高的最佳点揭示了艺术非盈利机构的间接费赤字,即它们需要更多地投资于机构的基础设施。

 

然而,最佳点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而变化。例如,研究结果表明,付费项目需要比免费项目更高的间接费用才能达到最佳结果。其他因素,例如不同的子行业和机构的成长阶段,都可能会影这个最佳水平(Chikoto & Neely,2014 )。相反,此研究的目标在于挑战围绕间接费用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并将捐助者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在项目结果上。


政策启示和未来展望


研究者们鼓励捐助者摆脱“一个比例适合所有人”的期望,转而为非营利组织的成功、发展和可持续性提供必要的间接费支持。此步骤要求非营利管理人员向捐赠者解释间接费用在支持其使命实现方面的作用。这与先前的研究结果一致,即透明度降低了捐赠者对间接费用的反感(Qu & Daniel,2021;Tianel al.,2020)。我们还敦促慈善监督机构减少对间接比率的依赖,并探索更有意义的绩效指标。该比率可以传达有用的信息,但只应与其他绩效指标(如领导力、治理和透明度)一起使用。同样,我们建议非营利性学者在使用间接费比率来衡量机构效率时要谨慎。如果必须使用,则需充分承认其局限性。





如果您喜欢此文,请转发和分享给朋友们。谢谢!


附参考文献参考文献附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Bowman, W. (2006). Should donors care about overhead costs? Do they care?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35(2), 288–310.

Gregory, A. G., & Howard, D. (2009). The nonprofit starvation cycle. 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 7(4), 49–53.
Lecy, J. D., & Searing, E. A. (2014). Anatomy of the nonprofit starvation cycle: An analysis of falling overhead ratios in the nonprofit sector.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44(3), 539–563.
Park, Y. J., & Matkin, D. S. (2020). The demise of the overhead myth: Administrative capacity and financial sustainability in nonprofit nursing home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https://doi.org/10.1111/puar.13269
Qu, H., & Daniel, J. L. (2021). Is “overhead” a tainted word? A survey experiment exploring framing effects of nonprofit overhead on donor decision.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50, 397–419. https://doi.org/10.1177/0899764020959475
Tian, Y., Hung, C., & Frumkin, P. (2020). Breaking the nonprofit starvation cycle? An experimental test. Journal of Behavior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3(1). https://www.journal-bpa. org/index.php/jbpa/article/view/93



相关文献:(直接点击链接即可进入该页面)


【治理与反思】架起国家与非营利组织的桥梁:中国政治精英在慈善基金会中的差异嵌入

【治理与反思】基于信仰的社会服务组织会带来更多合作吗?在组织间伙伴关系中的作用

【治理与反思】互惠互动和社会组织对中国地方政府的政策影响

【治理与反思】非营利组织服务与政策倡导相结合:组织结构与混合性

【治理与反思】公共服务提供中的非营利组织密度与分配公平:城市公园服务


原文链接阅读原文 点击左下角):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08997640211057404


此处也可以下载全文



凤凰网一点资讯: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39954958_Shaping_Identity_Older_Adults'_Perceived_Community_Volunteering_Experiences_in_Shanghai



迎您提出与本文内容、主题或翻译有关的各种问题与建议!



迎关注、订阅微信公众号【治理学术】。本公众号是由公共管理与政治学学科的老师和学生志愿者开发的学术和交流平台,重点是治理理论与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我们每日整理、翻译并推荐一篇最新权威英文文献。核心内容分为三大板块:1、治理理论 文献与探索,2、管理实践 治理与反思,3、公共治理 教学与交流。


欢迎推荐或自荐研究成果,来稿请致邮箱:usstgggl@163.com


PS:如何加入微信公众号:


您可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或者搜索公众号:“治理学术”,或者加原始ID: 
  gh_dd2c06e61722 然后点击加入即可。



PS:如何查看以前推送的精彩文章:


只要点标题下方的“治理学术”,并选择“查看历史消息”即可,精彩就会尽现。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