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导五步曲,一位新手咨询师的成长与思考|咨询师养成记002
正文共:5000字左右 预计阅读时间:13分钟
“202006督导文件”,双击点开这个督导材料汇总的文件夹名,新建一个word文档,敲击出这行文字。
不禁感慨,这半年,可能是我作为心理咨询的学习者,成长最快的半年。回想起刚开始督导时的紧张局促,咨询没有进展处于低谷的迷惘和不安……
此刻,看着暖暖的阳光透过窗照射在墙上,心中也暖暖的,体味到润物细无声的滋养,感受到成长的喜悦,怀揣着敢于探索未知的勇气。
心高不自知
“看到这样的评分,一般都是实习咨询师……”回想第一次督导,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这句话。
虽然老师说可能是新手咨询师的不自知、盲目自大的通病,可是着实让我好好反省了一下。督导结束之后,认真对照胜任力表格,核对我仅有的几个个案,又做了一次相对“中肯”的自我评价。
不得不说,第一次督导是个“下马威”,把我小试牛刀、跃跃越试、恨不得拯救全世界的热情一盆冷水浇得清清醒醒。
四顾心茫然
按照“学院π”项目的要求,进入正式的个案督导需要提供督导材料,包含心理咨询的录音或录像。
回看录像的时候,自己恨不得找个地缝趴进去,真的是觉得自己的每一个回应都表现得不够好,每次都期待自己可以在那个当下有更好的回应。回忆起在咨询当下,面对当事人扑面而来、叙述的各种各样发散的事件,我的关注点也在自己的身上。
➣ “是否表现出专注的神情在倾听啊?”
➣ “前面说了些什么,该怎么组织语言回应Ta呢?”
➣ “时间快到了,是否要打断当事人,概括一下就结束呢?”……
尤其是当写到督导材料中个案概念化部分时,我感觉脑子里面一团糟,完全没有思路,只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就这样,我带着忐忑的心情进入了第一次督导。现在回想起来,尽管自我评价为“没有做好”的咨询,督导师还是给予了一些肯定,尤其是提到了我在咨询中呈现出的稳定的状态,这对刚刚进行实习咨询的我可以说是的一个大大的鼓励,提升了一点自信。
咨询室的我和生活中的我还是有些区别的,那时的我仅仅是在模拟想象咨询师的模样。整个督导过程我感到局促紧张,督导师几乎是用示范式提问的方式完成了对于当事人问题临床评估的部分。
然而,每一个问题问出来,我的脑海都是一片空白。
就这样,我带着学生考试的焦虑心态,在茫然中结束了第一次督导。
“带着好奇的心态,陪伴Ta探索Ta的成长经历。”
我清晰记得,督导师醍醐灌顶的一句话,让我们确定了第一阶段的督导目标。
原来,对当事人的好奇和专注,才是当下的我该做的。
带着这样的觉察和对当事人的好奇,在后面的几次咨询中,我慢慢敢于在咨询中去打断当事人的叙述。尝试着叫停,尝试着聚焦。
随着事件的深入、情感的深入,现在与过去迂迂回回反复试探式地链接。慢慢地,当事人也有了不一样的启发,Ta也能慢慢发现自己的一些情感表达的模式。Ta甚至在一次咨询后还看书去找寻答案,然后在下次咨询中跟我反馈、一起讨论。
一切都好像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几次督导过后,我已然觉得自己掌握了咨询的精髓。尝试着走近当事人,在不断理解Ta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评估,找到回应的方向,再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去沟通。
在每一个咨询的当下,和Ta在一起,尝试产生更多的链接,梳理感受,表达对Ta的不容易的心疼;尝试为了治疗,暴露自己的不完美……
然而,欲速则不达,咨询中由当事人带来的身体反应,诸如胸闷、心疼和喘不上气来的症状也慢慢从咨询迁移到了我的生活中。
那时,我还没有觉察到这是咨询带给我的影响。第三次督导过后,由于身体原因,暂停了一次咨询,督导也请假一次。跑去医院检查完,医生告诉我说是心理问题。
与此同时,督导师跟我们商量将下次督导的时间定在了九月。
当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有种莫名的矛盾,一边是轻松,一边是沉重。轻松的是不用面对每周的“督导考核”,沉重的是发愁怎么应对有可能出现的当事人棘手的问题。
柳暗花明时
时间转瞬即逝,九月的第一次督导还是我的个案。依稀记得当时的焦虑,我一直拖到最后一天才提交督导材料。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拖延其实就是一种拒绝、阻抗,但是我也很明显觉察到内心的变化,变得更有规划,对时间也更敏感。
在这次督导中,我原本计划想讨论下咨询关系中的动力。在跟当事人工作的时候,感觉到Ta触动了我,关于个人部分的移情和反移情的反应,似乎需要多留些时间自己处理。没想到在这次督导一开始督导师就和我讨论了督导关系。
督导师的敏锐让我很意外,但还是觉得被督导师理解了,同时也感觉到了她的接纳。她从个案数、情绪体验和自我照料方面给了建议,并回复我说,你有很好的觉察,将来会成为优秀的咨询师的。这一刻,仿佛自己前段时间做的努力都被看见了,心里笑开了花。
这一次的督导,心结打开,柳暗花明。
这也让我意识到督导和咨询的一个平行的关系,做为咨询师的我都这么渴望陪伴和鼓励,当事人又何尝不是呢。
我想,这就是咨询师对当事人的意义,倾听、看见、陪伴,让Ta觉得自己值得被尊重、被爱、被关怀。
润物细无声
所谓旁观者清,接下来作为旁观者参与的第六次到第九次督导,让我对咨询师这个角色沉甸甸的分量有了新的认知。
旁观席的我,就像一个摄像头捕捉着小小空间里两个人的心灵对话。督导师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同组同学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都可以印证我的思考,也不用担心被评价。然而,并没有听到老师的评价,只有很多的肯定和鼓励,还给出了很多不同角度的思考。
慢慢地,在一次次内心的虚拟尝试中,自己似乎也增加了一点自信和勇气。
督导中不经意的一些问题,似乎也成了我更好地理解当事人的抓手,也是对Ta进行评估的框架,都非常清晰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在这个阶段,督导和咨询中的未知,让我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渴求达到了一个高峰。
空余时间,我会求知若渴地啃着老师推荐的相关书籍,同时也有种对无知的恐慌和时间的焦虑。
一次督导后,督导师第一次给我们布置任务,让我们去所有书上找寻关于“移情”的部分,不光概念,还有具体的案例等等。这又打开了新的思路,这不也是一种读书学习的方法吗?
这种方法让我瞬间觉得豁然开朗,有疑问去书中找答案,比我自己盲目的一目十行效率高多了。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焦虑感慢慢缓解了。
就这样,迎来了我自己个案的下一次督导。
被同组同学督促着提交督导材料,我笑着喊她助教,这是成长路上多么不容易的同行者啊!她的进步促进我的反思,她的努力也激发了我向上的动力!感觉我们就像家庭中的两个孩子,明明比我小的同学有更多的经验,她的付出也更多,我看到了她的努力,她的不一样,她的优秀,也渴望自己能经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她那样的状态!能够被鼓励、被肯定、被欣赏。
在后面的督导中,我也尝试着让内心的点滴感受流淌,捕捉脑海中划过去的哪怕那么星星点点的灵感,尝试着让自己慢下来,可能就能更敏锐。临床评估框架试的问题在耳边萦绕:
“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当下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脑海里迅速调动学习过的理论,这是要对她进行分析吗,是个案概念的部分吗?
“你是怎么去理解她的呢?”
真的只有去感受,才能看到那么强烈的情绪下,坚硬的外壳下那颗虚的、脆弱的内心,只有可以伪装成这副坚不可摧的模样,才有可能不被伤害。瞬间,内心的抗拒和被指责的愤怒消失得无影无踪。
谈到咨询中冲突的部分,“你在那个当下是什么感受?”
那么强烈的情绪反应和空气中弥漫的火药味,仿佛听到了内心的声音,克制克制,这是最后一次,只能在内心长嘘一口气。
从开始强烈的情绪反应,对各种设置的反感、不配合、阻抗,到我自我暴露之后的不经思考的回应,这也是一种讨好,是生活中模式的展现。
谈到数次转介都没有成功时的平行关系
每一次的拒绝似乎都是抛弃,每一次的恻隐似乎都是自己的模式,被控制与期待挑战。
“为什么是现在来了?”
引发我对当事人前一次咨询的思考,那是什么时候做的咨询呢?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是否在那个时刻也激活她内在创伤的体验呢?那个时候有没有情感被淹没的部分呢?跟父亲或者母亲的去世有没有关系呢?
让我联想到与咨询师的关系是什么呢?他们之前工作的模式跟我们一样吗?他的父母是不是也像咨询师这样?他们又是如何结束的呢?谁提出来的呢?
悬浮的那个“我”在哪里?
在对自己的关注和对当事人的关注中间,需要把精力放在当事人的身上。
督导师润物细无声地让我去感受屏幕那端当事人的无助、脆弱、倔强和坚强,让我回忆咨询那个当下我的所思所感,体会到自由联想的奇妙之处。督导师的包容和耐心也实实在在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瞧!原来有好多可以工作的地方啊。
咨询真的就是证伪的过程,咨询师的假设提供了很多的可能性,一条路走不通也没事的,可以走另外一条。当事人带着你绕花园也没事的,总有一天会回到这里。
在后面的咨询中,我又看到了好多生活中的平行关系,有的是恰好相反,有的是一模一样,真的需要敏锐的感知力去找到这些相同的模式再与之继续工作。
生活中的那个人最终会出现在咨询室里,不管他是以什么方式去呈现,咨询师需要敏感的心去感受、去发现那个他,调动自己理论层面的学习去一一对照,搞明白了Ta的心理发展阶段,后面的工作就更有方向了。
即使真的在一个地方没有弄清楚也不用那么害怕,等在这里,不强求自己。总有一天一个时机会呈现出来,就像播下了一粒种子,总有那么一个时刻会生根发芽。
这个过程真的不是刻意去模仿,而是督导师的接纳包容的态度,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着我,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在人生那么黑暗、迷惘时候的关注,是唯一可以倾诉、表达的人。
你也是Ta唯一可以信任和依靠的人——这也让咨询室里那个“我”的意义也变得如此不一般。陪伴着他们去经历、去体验成长,再回到我们的现实世界,是多么奇妙的体验!
云深不知处
督导总结时,老师说,“你好了不起!”这一瞬间的被理解、被鼓励、被肯定、被接纳,对我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
跟咨询室中发生的一切一样,感动在心中涌动,督导过程也是被听到、被看见、被滋养的过程。那一刻,我才真切地感知到,作为咨询师的基本态度——那种情感上支持和对当事人的专注、耐心,并不是刻意的去模仿,而是融入在一个助人者的血液和骨骼里。这些,远比那些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东西重要得多得多得多。
在这时,我感受到了督导和咨询中的平行关系。
当我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去接受督导的时候,才真切地感觉到咨询师真的是要调动自己这个真实的“人”去和另一个鲜活的生命工作,去好奇、去倾听、去感受、去接纳、去滋养、去影响。疯狂的理性化和绝对化,都会妨碍你“倾听”对面的那个真实的人。
我都这么大年龄了,一开始是为了搞清楚自己走进课堂,觉得学习了理论和技术就可以去工作了,那么付出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呢?学着清晰的表达自己?学习写个案概念化?学习用真实的感觉去工作?不!这些都还不够,我的答案是成为一个真实的、坦率地、忠于内心的人。
用一个真实的大写的“人”,去影响生命中遇见的那些咨询室里的“人”。
老师说这可能是十年之后的目标,那么,下个阶段,请允许我多花点时间,自如地在反移情的部分探索吧!
写到这一刻,忽然惊觉,江老师让我们去写个人自传也是很有意义的。我的拖延和偷懒错过了好多自我反思、成长的机会。感觉不怕来不及,就怕不努力。
咨询和督导真的是很奇妙的事情,接触到那么多负面事件和创伤,虽然也有那些扰动和困扰。但终究,这个工作让我更真切的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更想成为那个更好地自己!
昏黄的灯光下,女儿熟睡的鼾声,键盘敲击的哒哒声,甚至还可以听到远处隐隐几声狗吠。还有内心涌动的暖流,这种踏踏实实落地的感觉真好!
End
2018年11月,第一期“学院π”项目正式开班,共46名学员参加。目前,一期学员已经实习了9个余月,累计为222余人提供了咨询服务,咨询人次达2963余次,累计督导1083余次。
2019年10月,第二期“学院π”项目顺利开班,共50名学员参加。目前,二期学员已经完成192学时的课程学习,在团体督导的领航下,已提供咨询服务893余小时。2020年10月,第三期“学院π”项目正式开班,正式开启助人旅程。目前,第四期“学院π”招生火热进行中!
感到心动的你,快来加入我们鸭~
湖北东方明见心理健康研究所于2018年正式推出“东方明见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硕士水平培训项目”,简称“学院π”。
项目充分发挥东方明见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的专家资源优势,汲取国内外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最新成果,组织国内外最优秀的师资团队,采用课程学习、临床见习、咨询实践、案例督导、评估反馈、导师组制六位一体的专业化、系统性、连续性学院化人才培养模式,目标是培养一批植根于中华文化、遵守职业伦理、专业基础扎实、实务能力强,兼具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新生代咨询师”。
▲点击海报了解详情
推荐阅读文|高燕 美编|吕满 审核|杨微 编辑|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