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事 | 父母亲的一天:任时光倒流65年

2016-06-18 仁和 太原道


  母亲节刚刷完屏,父亲节又要到了。       我们的官方没有设立正式的父亲节、母亲节。随着与国际的日益交流接轨,父亲节、母亲节这个洋节日由民间开始,在中国各地慢慢推广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父亲节、母亲节概念,这两节顾名思义就是感恩父亲母亲的节日。        每到这两个节日,手机刷屏、商家促销,也会小的热闹一阵。我的女儿也会买束花或买个小礼品,哄一下我们俩。这时候也总想着该给自己父母怎样表示一下,但自己终究不能熟练的使用这个洋节日,显然我的父母也不关心这两个洋节日。        人到中年的我,处在这个时代的中间,有点尴尬,老的没有完整继承,新的又不能完全接受。其实,感恩孝敬之心总常在的,倒不一定非得在节日里,我们也有自己的表达方式。        今年母亲节的前一段时间,老妈的皮带坏了。        我急忙到商场看看,大部分是男士的和年轻时尚女孩用的那种皮带,老妈想要适合老年人用的、针扣式的老式皮带,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晚上回到自己家中,上网在淘宝上看看,各式各样的都有,选好下单。过了两天快递送到单位,看看和网上介绍的一样,二层牛皮针扣式,还附送两个小工具,小改锥和打眼用的铳子。        拿给老妈,试了长短截掉一小段,打眼重新安装好皮带头,老妈马上系在裤子上。        老妈很高兴,说:“这比我在早市上买的好多了,那个没用多长时间就坏了,尽哄人。”        我马上问道:“花了多少钱?”        老妈语气加重:“十块钱了!”        嘿嘿,今天我先下问为强,把老妈平时问我的口头禅,先抛出去。老妈既心疼她10元钱的旧皮带,又高兴有了合适的新皮带,居然忘了问我花了多少钱,我心里一乐。        这一天,老妈像个小孩一样很是高兴。        母亲节的前一天,受到刷屏的感染,我把这点小事发在了微信朋友圈,得到了一大堆的赞。

  父母虽然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身体还算硬朗。父母亲都有自己的养老金,医疗有社会的保障,平时也很少麻烦子女。        最近父亲常常提到他年轻时候的一件事。        父亲小时候生活在太原崛围山下的一个村庄,太原刚解放的那年,他也刚过了18岁,被阳曲县教育局派到了太原西山上,离家很远的后山里,一个的叫赛庄村的小学校,当了近两年的老师。        这一天,又是一个休息日,我回到父母家,吃过午饭。我对父亲说:“现在西山上绿化可好了,政府建了万亩生态园,就像公园一样了,咱们去看看,捎带去找找你的赛庄村。”        父亲一听很乐意,随后与母亲说后,二老欣然同意。        开车先到达草坪区政府所在地柴村镇,再沿柴化路上西山,一直往西,柏油路一直深入山中,沿路各种树木植物郁郁葱葱,太原市西山万亩生态园经过几年建设,现已初具规模,成为太原市西部的森林公园。它的建成既有效抑制污染,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又为省城居民增添了一处集生态、娱乐和休闲场所。        到达后山的化客头乡,几经询问,顺着一个老乡指的路,沿着一个山沟进入,父亲想起了什么,说到:“对对,就是这里。当年我和接我的人从村里爬上崛围山,沿山路走了一个上午,才到了这个沟里,你看这沟的两边,有裸露的黑炭层,这个印象太深了。”        再往前,终于找到了赛庄村。村头的一个房屋墙上留着斑驳的红色字“赛庄”,村子在山沟的北面上,依山坡而建,父亲说原来沟里有水,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到了村庄前,才发现村内已经空无一人,这个村庄已经全部搬迁了,也不知搬迁到什么地方了。村庄沿山而建,高低错落,再往前走是一个很大的院落,从外面可以看到一个文革式样的品字型戏台,戏台顶上凸出的五角星和下面的“赛庄剧场”四个水泥大字,虽然掉落了不少红漆,但仍牢牢的塑在上面。院的靠山处是一排窑洞二楼,这里还挂着村委会的牌子,看样子曾经是村民委员会的办公地方。



  我陪父亲上村子里看看,道路上生了不少杂草,估计村庄搬迁已有一两年了,石头砌的院墙和石头立面的窑洞房,大部分还算完好,院门房门上挂的锁已经生锈。        父亲还记得他教书的小学校,是在这个村最高处的一个五龙庙里,从山下可以看到有一座庙,远远的看到庙上插的红旗,开始我们想沿村路慢慢往上走,村子里已经破败,路也非常难行,我们退下来。        看到红旗,我觉得庙里应该有人,估计另外有路,汽车可以上去。果然,我开车沿村庄的外围找到了一条路,通到了五龙庙的下面。到了跟前,看到有辆汽车停在庙前,庙里走出一个人,和我们打招呼,一问,原来是有人正在做修缮。        下了车,父亲前头已经往庙里走,我搀扶着母亲随后到达,庙门口一对石头狮子身上围着的红色绸缎显然还较新,大门的一侧墙上,一块白色石板上刻着四行字:最上是宋体,太原市文物单位;中间的隶书字较大,赛庄五龙庙;下面又是宋体落款,太原市人们政府,再一行是落款日期,二〇〇九年九月三十日。



  父亲高兴地告诉我们:“是的,这个五龙庙就是当时村里的小学校,我就是在这里教的书。”        寺庙一般是村内的最好建筑,阎锡山统治山西时期办义务教育,限于当时的教育经费和阎锡山的精打细算,所以阎锡山时代办学,当时有很大一部分学校都占了各地的寺庙,一直至解放后,仍沿用了好多年。        进了庙,主殿有三个工人在维修,问了一下,也不是本村人,大殿对面是个小戏台,侧面有一排八间窑洞房,刚翻新了,这时的父亲兴奋地指着窑洞房说:“最左边的三个窑洞就是教室,原来都通着,接下来是办公室,再傍边是我住的窑洞,再过来那个是厨房,最后两间是放杂物的。”



  1949年至1950年,父亲就在这个村的这个五龙庙上,教书代课了近两年时间。这个小学校除了有本村的小学生,还有附近的大窊村、诸旺村来上学的共约30名小学生。一个18、9岁的年轻人,一个没有毕业证的初中生,这就是我的父亲,带着从8岁到15岁的初小生,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一天里要教四个年级的语文和算术,此外还要自己做饭吃,想想也是够艰难的。每隔一段时间,有一个年长的校长,他担任着山上好几个村小学的校长,会来一趟村小学,小住几日,传递一下上面的信息,带来一些学校用品等。        父亲说:“多少有点私塾的感觉,村里人叫我小先生,每月能挣100斤小米。”        父亲又说:“用小米作为货币单位,也是当时的特殊时期采用的特殊办法,有他的合理性,小米可以保值。如果不要小米,也可以兑换当时的10万元钱,100斤小米是可以养家糊口的。”        父亲继续说:“100斤小米现在折合500~600元,看起来是低了一些。可能是现在粮食工业化后的因素,而不太值钱了,但10万元钱,当时可兑换10块银元,按照现在一块银元约100多元计算,也相当于是挣现在的一千多元,和现在的农村代课教师挣的也差不多,现在的偏远地区的代课教师也就1000多元。”        父亲补充道:“第一套人民币是1948年12月1日发行的,既是战时货币,又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恢复时期的货币,1955年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1元,等于1948年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 1万元,如果不考虑通胀因素,也就是等于现在的1元,但当时的一块银元也是兑换1元钱。100斤小米还是很值钱的。”        庙里维修的三个人也停下了手中的活,一直在随我们听父亲讲述着他的故事和这座庙的历史。



  从庙里出来,到紧挨庙下面的几户院落看了看,父亲还能想起这几户人家的大概情况,说这村的上面变化不大。可以看出父亲还是很满足的。居然看到了陪伴他年轻时候的老庙、老窑洞,还有老树木、老村庄,这些一直留在记忆中的东西都看到了,唯一有点遗憾的是村里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村里的人听他讲述过去的小学校和老庙的故事。        离开村庄,看到附近山上绿化工作仍在进行。父亲望着车外沉思着什么,自言自语说道:“也不知村里人现在搬迁到哪里去了。”        后来的父亲到了市里的一个企业里工作,但再没有做过教师工作,这近两年的教师生活在他的记忆中停留了65个年头。        整整一个下午,我与母亲陪父亲完成了一个心愿。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母亲在,家就在

母亲节特供:母亲的缝纫机,寸草难报三春晖

母亲节特供:最大的幸福就是陪在母亲身边

王保忠:白天放羊,晚上守娘

吃着奶妈的奶水长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