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母亲节特供:母亲的缝纫机,寸草难报三春晖

2016-05-06 李润平 太原道




在我家,至今保存着一台老旧的脚踏式缝纫机。几十年一直保存它,不图缝新补烂,只为留住一份特殊的念想……


█ 三转一响,那个年代的结婚标配,类似于现在的有车有房,其中之转就是缝纫机。本页图片全部转载自网络,图文无关。


1957年秋,父亲积极准备娶母亲过门。那天,把娶亲的毛驴也打问好了,突然又接到外婆的“通知”:要求父亲买一台缝纫机,见到实物,再订婚期。那个年代,对于家境贫寒的爷爷家来说买一台缝纫机的钱,无异于天文数字。借遍亲朋好友,只凑了80元。一问价,还不足一半。急得爷爷一家像热锅上的蚂蚁,一筹莫展。


█ 老式脚踏式缝纫机。娜小鱼儿拍摄


母亲知道这件事后,有心取消买缝纫机的要求,但又拗不过外婆,于是只能“胳膊肘向外拐”,暗中筹借了100元,托人送给父亲。接过母亲的钱,父亲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不敢怠慢,马不停蹄跑到30里以外的县城,买了一台“飞人牌”缝纫机。有了它,父母的婚事总算闯过了最后一关。



外婆临时“追加”缝纫机,也不是没道理。因为奶奶两年前去世,奶奶的10个儿女中,除长子父亲外,其余9人都未娶嫁,而且两个姑姑年龄最小。全家人的针线活无疑都要靠母亲去做。外婆是担心如果没有缝纫机当“助手”,母亲一个人会忙不过来。



有了缝纫机,母亲仍然很忙:自从嫁给父亲,家里像开了缝纫铺。爷爷、父亲和几个叔叔,因农活重,几乎每天有磨破或撕破的衣服需要修补。更为辛苦的是,一年四季十几口人的单衣、夹衣和棉衣大都要经过“旧改新”或“大改小”等工序。“旧改新”就是把穿得掉了色的衣服,翻过布料重新缝好,以旧充新。或者把已经翻过一次的衣服,人工染色,变成“新”衣。“大改小”是把五叔穿破的衣服改小给六叔穿,九姑穿破的衣服改小让十姑穿……这样“改”衣服,比新做衣服还麻烦、费工、费时。难怪村里的女人们常说“宁缝三新,不改一旧”。为了让叔叔姑姑们能按季节换上衣服,母亲经常熬夜加班加点,额前的刘海常被煤油灯烤卷、烤黄。不到20岁的母亲,过早地承担着“老嫂比母”的责任和义务。



几年后,家里又增添了我和弟弟妹妹3口人。母亲最高兴的是,在缝纫机上变着花样“打扮”我们,让我们开心:弟弟穿了两年的裤子,双膝都磨开了洞,母亲用白布剪一对小白兔补在洞口,比新裤还好看。妹妹爱穿花衣裳,母亲用穿过的花布衫改成了妹妹的小花裙,尽管是旧布,也让妹妹高兴得手舞足蹈。我上学的第一个书包,也是母亲在缝纫机上缝制的:书包的里面做了一个夹层,一面装书本,一面放干粮。上面加了一个盖,下雨天书本也不会被淋湿。书包表面再用绿色的布条镶嵌成拔节的翠竹,其用意不言而喻。背到学校,连老师都羡慕得看了好几遍。



在村里,缝纫机只有我家这一台,难免有人求母亲帮忙,她总是有求必应。一年腊月,有家嫁女儿赶制衣被,让母亲帮忙。结果到大年三十,人家的嫁妆做好了,把我和弟妹过年的新衣耽误了。弟弟和妹妹又哭又闹,母亲耐心向我们解释:新衣服,今年不能穿,明年后年都可以穿。可人的一生嫁娶只有一次,耽误不得……


█ 旧式缝纫机,时悉僧拍摄


母亲的缝纫机,缝补了那个年代粗糙贫困的日子,也缝补了我们童年的快乐与和睦的邻里情。不料,母亲41岁撒手人寰,从此,缝纫机的“嗒嗒”声戛然而止。母亲去世后,家里的东西,有的卖,有的送人,唯独母亲的缝纫机几十年来一直保存着。因为在它身上,承载和寄存着母亲许多珍贵的东西:忠贞不渝的爱情,勤劳善良的品质,助人为乐的精神。

缝纫机是母亲的影子,我们自然舍不得放弃。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山西忆旧01:故乡的麻麻花,清香幽幽的佐餐佳肴

山西忆旧02:故乡的土炕——满满都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温暖记忆

山西忆旧03:故乡的醋柳柳,多少酸酸甜甜的儿时记忆

山西忆旧04:难忘当年打煤糕

山西忆旧05:腌菜,浸润在岁月中的风味

山西忆旧06:玉米面糊糊,饥馑年代的记忆与怀旧

岁月忆旧06:腊八蒜中滋味长

山西忆旧07:记忆深处的腊八粥

山西忆旧08:难忘乡村冬日暖,当年严寒中的种种记忆

山西忆旧09:腊月二十三,家家忙祭灶

山西忆旧10:五十多年前我在大同历经的春运

山西忆旧11:通往故乡芮城的路,三代人跋山涉水的记忆

山西忆旧12:上过背棍的女孩一定能找到好人家

山西忆旧13:莜面栲栳栳,永驻心间唇齿留香的山西记忆

山西忆旧14:63年前太原拆二代团购豪车的壮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