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西忆旧10:五十多年前我在大同历经的春运

2016-02-04 杜浙泉 太原道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即有“春运”一说。我偶尔留存的半张1966年《京铁工人》报,其上便提及“春运”、“春节运输”。



彼时春运总体规模比现在小得多,盖因客流仅为占总人口比例不大的探亲者;而“文革”期间大学、中专不招生,也就少有寒假往返者。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被分配到山西大同不到三年,被下放劳动检修火车,春节前后在火车站常见车还没停稳,站台上黑压压的人流便蜂拥而至车门口,却是干着急挤不上去。很多人背着大包、提着小袋窜来窜去,无奈所有车门口都是拥堵不堪,因为车厢早已爆满。那用来缓冲车厢振动的圆弹簧,本来留有间隙,却因至少一倍多的超员,而不堪重负被压得死死无缝儿。旅客会因弹簧失去弹性而颇感不适,更有弹簧硬抗导致断裂影响行车安全的危险。

上世纪70年代的某个春节前,从大同火车站开往北京方面的某次列车,出站信号机早就显示绿灯,可就是开不了车。因为众多挤不上车的旅客,死死抓住(老式客车)车厢的“手把杆”,站方出动很多工作人员,连拉带拽,趁此空当儿,车总算开了。但刚启动,突见站台上有人复又抓着手把杆,边走边往车梯上迈腿。他一步走不好,腿就会伸到站台下边,只见女列车员双手紧握手把杆,伸出一条腿假踹,那人顺势就手扒下她的一只皮鞋,狠狠地摔在站台上。此类揪心场面,几乎每趟车都会见到。

当年春运规模虽小,但运输组织和投入的运力远不如现在。客车数量、质量都难以适从。好多加开的“临客”用的是解放前制造的杂型车,车厢外皮及坐席皆为木板;还有上世纪30年代末日本产的,定员更少。近途临客甚至用载货的棚车代替,称作“代客”。总之,运能不高,效率较低,舒适度差;至于行车秩序、运行速度,则不消说;跟现今相比更是一票难求。

我在大同受工作条件所限,从未回老家过春节。某年母亲来信,硬要我“务必回家过个年”,于是回了趟青岛。

路上遭老罪了,大同至北京这一段自不消说。在北京站换乘,一 开车人就爆满,到了天津,坐席底下那狭小空间里全躺着人,就连靠背顶上也有“耍杂技”的,甚至还有人上了行李架。

后来又回老家过了个年,只是再也不敢受那“扒一层皮”的罪了,索性走极端,将行期选在除夕下午,赶在正月初一到达青岛。结果一节车厢里只有仨人,还享用了一顿七成饱的免费水饺。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山西忆旧01:故乡的麻麻花,清香幽幽的佐餐佳肴

山西忆旧02:故乡的土炕——满满都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温暖记忆

山西忆旧03:故乡的醋柳柳,多少酸酸甜甜的儿时记忆

山西忆旧04:难忘当年打煤糕

山西忆旧05:腌菜,浸润在岁月中的风味

岁月忆旧06:腊八蒜中滋味长

山西忆旧07:记忆深处的腊八粥

山西忆旧08:难忘乡村冬日暖,当年严寒中的种种记忆

山西忆旧09:腊月二十三,家家忙祭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