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西忆旧08:难忘乡村冬日暖,当年严寒中的种种记忆

2016-01-25 白耀红 太原道




大冷的天,怎么独说乡村暖呢?依我的体会,乡下人确实不惧寒冷,而且总能在寒冷中找到暖和。

上世纪人民公社生产队时期,每村的牛、驴、骡、马等大牲畜都集中在一处过冬喂养。饲养员每晚都要住在饲养处的大长土炕上,就会不断地将牲口吃剩下的料渣塞进灶台里燃烧,大炕全天都是热乎乎的。村里男人一有空,都喜欢挤在饲养处的热炕上取暖聊天。即使外地做买卖、走亲戚、沿村卖艺、串户乞讨等各色过路人需要歇脚、打尖甚至住宿的,都可能找到饲养处求援救急。而在这里取暖凑热闹的人也都是志愿者,挑水打扫添柴烧火都搭把手干着。到了饭点儿,各家的婆姨或娃就会来这儿寻唤自家的人。有人怕丢掉热炕头的好位置舍不得下炕,干脆让婆姨娃送饭来吃。


本页图片摄影曹建国


村里的光棍汉没有女人的管束和讲究,上门的大人小孩就多,甚至可以不脱鞋就上炕。光棍家做饭用柴少,谈不上热炕头,但自由自在不受拘束,人气旺了,窑里就暖和了,男人们凑在一起闲聊吹牛抬杠,不用招呼,不用客气,各取舒坦。有地下蹲着的,有炕上躺着的,有靠围墙坐着的,还有主动打扫卫生收拾家什,给光棍汉帮忙服务的。年轻人一时兴起,就在光棍家“打平货”了。即每人凑一份钱,自采自购做一顿好饭改善生活。村里人遇上办红白大事的,外地亲戚多,家里住不下的,主家会首先送男宾到光棍家借宿。




农村人戏称,城里人有钱吃营养,咱们没钱就晒太阳。村里人一年四季都有聚会聊天的习惯。春夏秋忙时最常见的是聚在墙根吃早饭,边吃边聊,桑麻五谷、播种锄耧、虫害防治、长势观测,海阔天空无所不及。有时吃完饭,话题还在兴头上,就把空碗随手一放,直等到家里洗锅的人嘟囔着或叫嚣着给拾掇回去。即使寒冬腊月,也会选背风向阳日照好的墙根聚在一起挤墙根晒太阳。要是夜里下了大雪,有人一大早先把“会场”清理干净,墙根下的树干、木板、墩子、石凳或许是代代相传下来的呢。“研讨会”有时会爆笑,也有吵闹,但墙根晒太阳其乐融融,多少年经久不衰。





羊圈也是个扎堆的地方。深秋之后,晋北农村的资深羊倌会在羊圈里立起两米高的柱子,上面搭上横梁,把木条排列起来,横竖两米见方,再在上面用高粱、玉米、谷子等秸秆盖好,形成一个厚实暖和的“圈顶”。入了深冬,就把圈里的羊粪铲出来盖在秸秆上面。为了便于调节圈内温度,羊圈上面要留若干个通气孔,气温下降就少开通气孔,气温升高就多开通气孔。每年数九天,正是羊群产羔的高峰期,为保证母羊顺利产子,大人们提着马灯在羊圈里一蹲就是几个小时,甚至通宵达旦。小羊羔整个冬天都在羊圈里保暖保育,村里年轻人打扑克玩耍,也有挤在羊圈羊群堆里享受温暖的。



冬日里的乡下人大都直通通穿一件棉衣、一条棉裤,条件好的或许能穿个夹腰子(背心),哪有内衣外套一说!天刚蒙蒙亮,女人们打扫庭院,男人们挎上粪筐到村前村后拾肥。早饭后上山砍柴,在没膝的积雪里连干七八小时的活儿,往往是汗流浃背。后晌背上柴捆回家,尽管饥肠辘辘,但因了翻山越岭,仍然是热腾腾地赶回家。晚饭后,跟着爷爷奶奶和父母在石碾上碾米磨面,常常是“出大力流大汗”的状态。即使数九天在冰上打出溜、坐“啰啰板”、抽“猴转”,也能在极度快乐中忘记寒冷。学大寨那几年,全村男女劳力数九天要从早上六点出工,下午六点收工,中午在地头啃口干粮,也能干得热火朝天。大年初一,在农田基建的工地上过“革命化”春节,革命热情似乎真能镇住寒冷。

几十年后再细细品味,乡村的确有冷的记忆,但更多的是温暖。如今,冷暖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了,奇怪的是,生活中刻骨铭心的记忆似乎也淡了许多。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山西忆旧01:故乡的麻麻花,清香幽幽的佐餐佳肴

山西忆旧02:故乡的土炕——满满都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温暖记忆

山西忆旧03:故乡的醋柳柳,多少酸酸甜甜的儿时记忆

山西忆旧04:难忘当年打煤糕

山西忆旧05:腌菜,浸润在岁月中的风味

岁月忆旧06:腊八蒜中滋味长

山西忆旧07:记忆深处的腊八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