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晋方言 | 北格南格原来是北隔南隔

山翁 太原道 2020-10-10

小店区的北格村、南格村(包括附近的小北格、西北格),方言呼之曰“北集、南集”或作“北节,南节”(在当地方言中集、击、结、节等同音不分),因而便有人言:北格村与南格村原为1个村,因居太原县、榆次县、徐沟县3个产粮县交界的中间,为太原城南的1个粮食生意营业集市,故其时不叫北格村,叫北集。明朝中期,潇河发洪水,洪水从中部偏南的魁星阁附近冲开为南边和北边两块,分为两村,阁北为北阁镇,阁南为南阁村,后嬗变为北格、南格等等。大体说的就是其村名来历是与集有关,因阁而名吧。


今读明成化《山西通志》(该书成于明成化十一年,约公元1475年。)发现有“太原县南隔村”的记载(在徐沟县条下,根据地理位置显示分析,基本可以认定:此处的南隔村指的就是现在的南格村)如图,始知:南格村原来叫“南隔村”,同理:北格村也就应该是北隔村了。



但如此一来,问题出现了:高汝行先生明嘉靖《太原县志》(该书成于明嘉靖三十年,约公元1551年)中记载的的确是南格与北格村的,(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与集有关、因阁而格”的说法),那到底是“格”还是“隔”?我们经过分析认为:应该是“隔”更为合理一点!“北隔南隔” 嬗变成“北格南格”仅仅是一个我们还不明所以的同音转换而已,也就是说:其村名来历与集无关、与阁不搭。


之所以有此言,不止因为明成化《山西通志》是目前我们发现存世最早、级别最高的地方志书,而且还有当地方言和一些历史典籍可以佐证。



晋中一带人们在方言中把“隔”读作“集”或“击”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比如方言中说:隔过河、隔壁邻家,隔过两个门就是谁家、院子中间隔开等等都读作“集”;其他再比如说隔三差五、隔山探海、隔二偏三,隔山兄弟(姐妹)也全读作“集”。而“格”在方言中多以叠字形式出现,其本字本音读“ge”,比如方格格、窗格格,格格床单等等。



另外,隔在中国古字典解释中有:《集韵》古歴切,入锡,见。通"击1";《康熙字典》通“击”。打,敲打,拮隔鸣球,掉八列之舞。--《汉书·扬雄传下》;再其他如《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都有隔读“击”的解释(见图)。


但是“隔”与“格”在古代虽然有时可以通用,可它终属于“部通”而不是“全通”,就是说:隔可以读“集”,而格是不能读“集”的,高汝行先生选格而弃隔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分析方言传承中的音转音变、合音分音等方法基本可以排除,三代以内的避讳也基本不存在(太原县志有载:高汝行先生祖高坚,父高用),还有什么原因?我们不得而知!

无论如何吧,我们相信:北格仍然会叫北格,南格也仍然会是南格,断不会因此文而换成“北隔、南隔”。作此文的目的:一是感叹地方方言在文化传承中强大的生命力——历经近五百年而完整传承;二是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如是足矣!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晋语里那个奇妙的“圪”字,听听方言专家怎么解读

晋方言 | 杂七杂八说“圪榄”

晋方言 | 比鬼还鬼!“老圪节”背后的玄机

晋方言 | 戳拐,可真的是戳下大拐咧

晋方言与山西人03:晋方言与醋文化

晋方言与山西人02:晋方言与山西民歌

晋方言与山西人01:晋方言,古代语言的活化石

从几个一读就错的地名看太原地名异读现象

太原话里变幻多端的“圪”字

太原的“老圪节”,是贬损还是调侃?

“红火”在山西方言里到底有几个意思?

山西方言中的“姑儿”与老鼠

那些呆萌可爱的叠音词,让山西方言亲死个人

晋源北邵因何方言唤“邵sī”?

“毛鬼神”是个什么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