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捧杀,请让她走下神坛

马香玉 独立鱼电影 2024-01-09
今年,接连发生孩童走失事件

不久前,上海女童沙滩走失,牵动了全网的心。


最近又发生了相似的广西女童沙滩失踪案。



大家发现没?

每次事情曝光后,父母都会成为众矢之的。


一言一行都被放大检阅。

甚至会被怀疑是「演技精湛」的幕后真凶。



巧的是,一部新出的电影,拍出了相似的故事。


孩子失踪后,父母报案却谎话连篇,背后真相不简单……


除了吸睛的故事,影片本身也是公认的佳作。


豆瓣8分,摘得北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两项大奖。


评论区齐刷刷的五星。


甚至有人盛赞,「这部电影可以用伟大来形容。」



这么夸张?


今天就和香玉一起来验验货——


《惩罚》

El Castigo





上海女童失踪案被曝光后,舆论几度反转。


因为孩子父母言行的疑点,出现了各种阴谋论。

很多人质疑父亲说谎、情绪不够焦急……怀疑另有隐情。



这部电影讲了一个极为相似的故事。

 
一天,警方接到报案。

高速公路旁的森林里,一个7岁男童失踪了。



母亲讲述了当时的情景。


一家人驾车经过附近时,孩子想小便。

他们便将车停在路边,看着孩子进了森林。


但,一晃神的功夫,孩子竟然消失了。



警方立即组织力量深入森林展开搜索。


还派出直升机和警犬增援。


一名警察留在原地负责与搜索队、孩子父母及时联络。



没想到,留在原地的警察,发觉事情有些不对劲


她注意到,路上有不寻常的车轮印。

按男童父母的说法,他们只停了一次车。

但地上的痕迹显示出,汽车停过两次,第一次还是急停。



追问之下得知,这对父母说谎了


孩子并不是上厕所时迷路走失的。


真实原因居然是父母为了惩罚不听话的孩子,故意将他丢在原地,开车离开


事后他们自己还找了很久,未果,才选择报警。



警察极为震惊,这父母心可真大啊。

毕竟,这只是一个7岁的孩子。


现在天色已晚,森林能见度低,搜索难度不小。

气温也大幅度下降,而孩子只穿着一件T恤。


这一带森林,不时还有狮子等猛兽出没。



父母拖延报警时间,提供错误信息,都在雪上加霜。

事已至此,最让人不解的是——

在找不到孩子的紧张关头,母亲居然说,她内心有一个声音,不希望孩子被找到


她还说,孩子也有第六感,孩子是感应到她的想法,故意离开的。


这一切都让人忍不住怀疑,这恐怕不是一件单纯的失踪案……




难道是无良父母故意丢弃孩子的吗?


本片中,事实并非如此。


当时的情况是,开车赶路时,孩子要求停车去森林里拍照。


父母不断向他解释,公路上不能停车。


但孩子没听进去,不断发脾气,厉声尖叫。


父母耐着性子讲道理也没用,孩子挣脱出安全座椅,冲到主驾,挡住母亲开车的视线,逼迫她停车。


情况危急,母亲立马急刹。



所幸并没有出事,但母亲后怕不已。

她想到刚才三个人差点没命,又想到儿子以后还会做出类似可怕的事。


便下了车,将孩子赶了下去。


原本只想借机小小惩罚,给他上一课。


但没想到,仅2分钟的时间,再折返回去,就找不到人了。


他们事后也都无比悔恨,在森林中疯狂大喊。



母亲面对警察,不敢说出真相。


她担心,别人会误解她虐待孩子,是不称职的母亲。


她还怕警察因此转移重点,将重点放在调查自己,而不是找孩子上。



更重要的是,一开始母亲坚信,孩子没有走远,很快就会回来。

她不相信平时聪明的儿子不理解他们的用意,也不相信2分钟时间一个人能彻底消失。

但随着时间推移,母亲也感到恐惧,也为孩子的消失崩溃、抓狂。


只不过事情正如她之前所预料的,搜救没多久,孩子就出现了





不难发现,影片拍摄极简化。

所有情节都发生在父母、警察的对话中。

海报上的森林、公路和两辆车已经是全部的背景。


两位主演以开合有度的演技,撑起了一个简单却可信的故事。


之所以能得到如此高的赞誉,不仅因为牵动人心的孩童失踪案。


更因为它触及了表象之下的社会问题——母职



现实中,母亲常与伟大、牺牲等大词挂钩。


很多影视作品都给母亲贴上了「为母则刚」的标签。

像《拯救嫌疑人》《一个母亲的复仇》都在试图让我们看到,一个母亲可以为孩子做到什么地步。

母亲成为神圣的天职,象征无坚不摧的力量。



但这部电影却大胆地将母职视为一种「惩罚」。


片中,女主有严重的母职焦虑,被困在「母亲」这一身份中。


最初育儿受挫,烦躁于自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


后来对家人、警察撒谎,唯恐被别人误解她不是一个好母亲。


到最后坦言,她不想成为一个母亲。


她意识到,不是自己在惩罚孩子,而是自己在遭受母职惩罚。



女主在和丈夫争吵的过程中,回溯了自己如何成为一个母亲的过程,这也正是一点点被剥夺主体意志的过程。


因为对丈夫的爱,她选择生下孩子。


为了成为主流期待中的「好妈妈」,她主动放弃工作,成为家庭主妇,困在无尽的家务事中。



长期对自我的压抑和忽视,竟使得孩子失踪后,她的脑海里冒出一个可怕的想法——

如果孩子真的彻底消失,她可以不做母亲了,她终于可以关心自己的欲求了。

她听过很多母亲抱怨育儿,但最后又都说不后悔生育。

可她不同,孩子只让她感觉空虚。

「他的需求如此之大,以至于我忘记了我自己。
我甚至不再有欲望。
对任何事情,当你不再有欲望时,就好像你已经不存在了。」



但女主并非不爱孩子,她所厌弃的,仅仅是母亲这一身份。


电影指出了母职一词背后,被遮蔽的性别差异


现实中一直存在一种悖论。

一面神化、抬高母亲形象,一面又默认父母之爱同样伟大无私。


像《误杀》《拯救嫌疑人》中,父亲为了孩子所做出的的牺牲,好像和母亲没有任何区别。



但这部电影中不同。

表面上,孩子失踪,父母都一样着急,拼了命找孩子。


父亲焦急地在森林里穿行,还不小心划伤了手臂。


但他们的言谈之中,又透露出明显的分别。


父亲单纯考虑找到孩子这回事,还责怪母亲不该这么严厉惩罚。


母亲的顾虑更重,除了孩子失踪外,她还忧心于育儿陷入了僵局。

她本想惩罚孩子,却反而被惩罚。

她不知道如何管教一个孩子,如何继续做一个母亲。

甚至开始思考她到底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母亲,以及,她能不能放弃成为一个母亲……



很明显,父亲和母亲在育儿上的付出程度是不同的。


丈夫在外赚钱养家,母亲负责养育、管教孩子。


虽然父亲也会抽空陪他,但基本都是笑呵呵地带他玩乐。


7年来,丈夫只陪孩子去过两次医院,但他依然是公认的好父亲 。


这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很常见。

人们默认父母角色同等伟大,正是因为认可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分工模式,认为丈夫在外赚钱也是在为家庭付出。



但问题恰恰隐藏其中。


不难发现,这种婚育观念给了父亲双重好处。

父亲在外工作,获得社会价值的同时,又得到了父职肯定。


母亲则完全相反,她受到的是身体、职场、自我的多重损伤。


然而,社会对「母职」的讴歌又将这些牺牲合理化。



在上海沙滩女童失踪事件中,虽然是父亲的大意酿造了悲剧。

但很多人却指责妈妈,「怎么能放心将孩子交给父亲去带。」


母亲育儿不力,会遭到无孔不入的审判。

但「父亲带娃」则被轻描淡写,甚至被娱乐化看待,一度成为搞笑视频的风口。



整部电影,宛如母职惩罚的寓言。

当一个母亲不想成为母亲时,她发现她无路可走。


电影结尾,孩子找到了。

女主又回到了「母亲」的外壳中,努力收起复杂情绪,欣慰地看着一切。

本该皆大欢喜的场面,却又透出无限的悲哀。

四周的森林如此深邃,但镜头环绕女主一圈,她的世界被困在了原地



影片引发如此大的共鸣,因为它完全呼应了当下的女性困境。


近年来,我国生育率频创新低,女性生育意愿尤其低迷。


女明星结婚、生子也都不被看好。


最近,生育率全球倒数的韩国,为鼓励生育,出台高额补贴政策。



但显然,单纯经济刺激,并不能改变根本问题。



本质上因为,母职的传统意涵与现代女性意识的强烈冲突。


《成为母亲的选择》一书中说:

「如果妈妈只能被装在画框里,或者藏在面具后面,那么我们都不会知道关于母亲的更完整的故事。」

像这部电影一样,共情母亲的真正处境,思考如何帮助她们走出自我牺牲的母职困境。


这,才是题中应有之义。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