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UCCA出版 | 《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佳作书局

佳作书局 2022-01-0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Author UCCA


“非物质预示着一种全新的、无法被完全归属于‘质’的传统概念的物质性……这意味着不仅出现了新的物质,而且‘物质’本身的概念也需要被质疑和重思。也正是在这个对‘物质’进行概念重构的时刻,思想找到了超越自身的另一条道路。”——许煜



“一切事物都伴生着可计算性。”——弗里德·纳克



“实体作品的物质性让算法变得可见,就像人们会在房间里释放烟雾,让原本看不见的激光束得以显形一样。”——艾伦·拉斯





1985年,由法国哲学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çois Lyotard)和设计理论家蒂埃里·沙皮(Thierry Chaput)策划的开创性展览“非物质”(Les Immatériaux)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试图在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重述一种后现代的感知性。如今,我们又一次来到数字技术主导的时代,互联网和计算机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新技术将如何再度改变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想象力又会被带向何处?我们该如何看待人与技术的关系,艺术家又怎样将为了特定目的而发明的技术转化为自身表达的工具?


点击视频打开《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视频由UCCA | 佳作书局提供。


在配合UCCA同名展览同期发行的出版物《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上述问题的一些答案。就像此次展览的主题一样,这本图录也在设计和内容上呼应着“非物质”与“再物质”的主题。全书包含图册和文集两卷,以对开的方式铺展,分别呈现了70余件展出作品的高清图片,以及完整的作品介绍文字和艺术家采访,并收录了技术哲学学者许煜、策展人黑阳和计算机艺术先驱艾德蒙·库绍为本书专门撰写的文章。两卷通过索引而相互关联、补充,读者既可以按页码顺序翻阅,也可以参照索引对相应的作品图片和文字介绍进行查找,在设计上保持了一种开放的阅读方式。


全书分为“图册”和“文集”两卷,环衬采用了纯黑底色与印银工艺,与纯白封面形成对照。


书口的图案为叠放的“Immaterial”(非物质)和“Rematerial”(再物质)字样,读者顺着不同方向翻阅时,书口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正如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本书主编黑阳所说:“展览和图录的目的都是艺术性的,我们试图呈现一部计算机艺术的(简要)历史……证明计算机技术并不是一种实验性的流派或一场短暂出现的艺术运动,而是作为一种真正的艺术媒介,开启了无数视觉可能性。”如果说展览以空间贯穿了来自全世界15个国家的四代人在计算机艺术领域的创造,那么图录则通过上百幅图片和近11万字的篇幅,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跨度浓缩其中。



“技术的未来一定是人。技术必须提供‘身体和灵魂’:沉思的身体和敏感的灵魂。”

——米歇尔·佩桑



“技术只是出生在这个时代的人们自然而然会去使用的工具而已。不必去抵抗,也不必为了炫酷而拼命追逐……我喜欢一切可以打动我的作品核心,而不是这些作品创作过程中使用的工具。”

——陆扬



“是否会有一个‘艺术—技术’奇点存在?在那之后,科技成为了想像力与创造力本身,朝着人脑越来越无法理解与处理的方向奔驰而去。”

——费亦宁与官承翰



在翻阅过程中,读者能感受到不同年代的艺术家们在各自所处的时刻所面临的困惑与思考,以及为之做出的探索和实验。例如,早年的先驱艺术家们曾努力研究如何让程序绘制出闭合的图形,而生于数字时代的年轻艺术家们已开始质疑算法与人工智能在当代生活中的角色。然而,如何对技术发展导致的现实做出回应,并发明出属于自己的媒介语言,似乎是所有艺术家共同的使命。就像先驱艺术家艾德蒙·库绍在《追寻艺术的新性质》一文中所说,“科技不会自动创造艺术,但是它能改变艺术家的感知、想象力、创作方式乃至看待世界的方式。科技,或者说信息和沟通方式的改变所带来的文化冲击,将全面渗透到传统艺术之中,并创造出新的形式。因此只有掌握技术,才不至于沦为它的依附品。”



整本书在设计上也充满巧思和细节,无论是两卷对开的装帧方式、印刷工艺与纸张的选择,还是具有科技感的字体和排版,均在材质或形式上与展览主题保持一致,并形成一套完整的视觉系统。“图册”和“文集”的艺术家部分按展览结构分为四个章节:《计算机艺术先驱:新“调色盘”的发明》《生成艺术:无限的语言》《人工智能艺术实验室:当艺术家创造“创造”本身》《后数字时代的幻觉与幻灭》,读者可参考每件作品或每段文字旁的索引进行对照阅读。



“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展览现场。


在《艺术必须人工化,艺术家必须计算化》一文中,黑阳指出自己更倾向于用“展出”而非“展览”这个词,因为展出往往是更具持续性的过程。这本图录也同样是一次持续性的“展出”。为了更全面立体地呈现展览,本书还配合推出了在线网站,读者可以通过扫描纸质图录扉页的二维码进入平台,观看书中作品在UCCA的展出现场。而纸质图录与在线网站的对照,也呼应着另一重“非物质/再物质”的转换过程。


“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网站录屏(桌面端和移动端),视频由loof.design提供。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位于UCCA馆内商店二层的UCCA丨佳作书局现场购买,也可微信扫码进入佳作书局电商平台,或手机淘宝扫码进入UCCA商店电商平台购买此书:




文中书影图片

由 UCCA丨佳作书局 和 loof.design 提供



//关于展览 //



UCCA聚焦于计算机艺术的大型群展“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回顾了20世纪60年代至今“计算机艺术”的发展历程,并对机器学习美学、数字客体性以及科学技术的反思展开了探讨。展览汇集跨代际的30余位艺术家,涵盖从计算机艺术先驱,到当下活跃的数字艺术实践者,以及新兴中国艺术家创作的共计70余件作品。本次展览既是对此1985年让—弗朗索瓦·里奥塔策划的“非物质”展览的致敬,亦旨在通过探索计算机艺术的广阔前景与哲学根基展现:计算机艺术不仅是新的媒介,更是一种全新的美学表达形式,从而在计算机艺术媒介的历史上谱写新的篇章。




//关于作者//


许煜

哲学学者


先后任教于德国吕讷堡大学和包浩斯大学,从事数字媒体文化、技术哲学与美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同时在中国美术学院客座、巴黎西蒙栋国际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他曾在香港大学和伦敦金匠学院修读计算机工程和哲学,并在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的指导下取得哲学博士学位。许煜在技术和媒体哲学领域创建了诸多原创性理论,相关研究发表在各知名国际期刊。他的英文专著包括《论数码物的存在》《论中国的技术问题》以及《递归与偶然》。2015年,他合编了《“非物质”展览30年后﹕艺术、科学和理论》。



黑阳

博士、作家与策展人


1970年生于法国。自1996年起策划近40场展览,包括在阿斯塔纳国际艺博会(2017年)与巴黎东京宫(2018年)广受好评的“艺术家与机器人”。他曾在巴黎大皇宫美术馆担任10年战略总监,曾任巴黎卢森堡博物馆主席,在西班牙、印度和美国担任法国文化专员。如今,黑阳专注于独立艺术策展,自2019年起担任日内瓦尤伦斯基金会的首席策展人,致力于开展基金会在数字艺术方面的收藏。



艾德蒙·库绍


1932年生于法国巴黎,数字艺术先驱,巴黎第八大学艺术与图像技术系的资深教授与联合创始人。库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创作了一系列激发观众参与的声音交互电子设备,并发表多篇探讨艺术与科技关系,特别是图像技术领域的文章与专著。近年来,他的研究重点转向了认知科学及技术对于艺术及美学理论的影响。




//关于设计师//


loof.design


专注于品牌策略与创新设计的创意设计团队,以系统化的思维、独特的美学观点、富有创造力的品牌策略与设计帮助合作伙伴提升品牌价值。loof.design面向未来,致力于在商业与文化等多个领域探索与实践,与合作伙伴一起创造更多独特、个性化、深度且趣味的体验。




//关于UCCA丨佳作书局//


佳作书局(PARAGON BOOK GALLERY)作为中西方艺术交流的独到资源供给者,努力为读者提供一个开放多元的新型文化平台,此次与中国领先独立艺术机构UCCA的联名合作,正是将艺术最富创造力的探索精神,完美融入书籍这项脑力发电站中。


“UCCA|佳作书局(PARAGON BOOK GALLERY)”旨在共同探索和建立世界优质艺术书店,即时分享和传递专业、学术、前沿、新鲜的当代艺术出版物和艺术资讯现场。通过全球优质的艺术出版物和图书内容,提供更多元,更新锐和更多可能性的视野,同时促进中国和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 “UCCA|佳作书局”将更好的服务于专业人群,并致力于为更广大爱好艺术及图书的人群提供优质的内容和体验。



//近期活动与新书资讯//


海外吉金讲谈录|张翀:赛克勒及弗利尔收藏的铜觥|佳作书局


书评|张翀:海外青铜器的整理与研究——《赛克勒收藏商代青铜礼器》读后|佳作书局


展览倒计时 | 园野佛踪:方梦芹与张翀的同题唱和 | 佳作书局




👇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非物质/再物质”展览图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